书城教材教辅现代社会保障概论
22492000000025

第25章 社会保障管理(3)

国内生产总值更能准确地反映一国或地区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集中地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资源用于提高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程度。这个指标有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之间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在实际的统计中,也比较容易获得数据,因而被广泛用作社会保障水平的主指标。

但是,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指标不是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惟一指标。社会保障水平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指标来完整描述的,不应把社会保障水平简单地等同于社会保障水平主指标。即使各国社会保障主指标值相同,由于各国的经济水平、社会结构、人口结构与规模的不同,社会保障体系的差异,每个居民平均获得的社会保障金额可能并不相同,实际的社会保障效果也可能大不一样。因此,在具体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时,除了考虑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外,还应考虑人均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社会保障覆盖面与社会保障自身的制度结构等多项指标,这样才能对该国或地区的社会保障的实际水平做出客观全面的判断与评价。

(二)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标准

从宏观管理角度来看社会保障水平,关键是使其社会保障水平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过高或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都是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对于一定的国家或地区,社会保障水平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的要求是否适度,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判断。

判断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否的标准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社会保障制度是否保证了公民具有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并能抵御不可抗拒的社会风险;社会保障支出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社会保障结构是否与国民经济产业布局相适应;社会保障水平是否有助于促进就业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等等。概括地说,就是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否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是否能实现自身运行的周期平衡,维持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行。

(三)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

对于制定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还必须考虑以下一些制约因素:

(1)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一国或地区所能提供的经济资源总量,作为社会保障支出的最终来源,必然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保障水平的确立。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社会保障制度与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也会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2)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在西方国家多党竞争的政治体制下,各党派为了争取选民的支持,往往承诺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导致社会保障水平表现出极强的福利刚性。社会结构对社会保障也会产生重大影响,例如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分割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显着差异。(3)人口结构。社会保障水平与人口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浪潮,各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将不可避免地攀升。例如,一个退休金方案,由于有享受资格的人越来越多,必然增大社会保障的开支。

(4)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同样要受到本国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北欧瑞典等国建成福利国家,就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有关,人们普遍追求一种稳定、安全的保障制度与“心理环境”,而且,富足小国的特殊国情也使之成为可能。而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家,人们普遍认为,国家对于社会保障的过多介入,是对公民自由选择权利的侵犯。因此,在发达国家中,美国至今没有建立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包罗万象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水平

(一)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

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总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因此,要了解社会保障水平必须首先要统计出社会保障总支出,即社会保障各个子项目支出的总和。但是,由于社会保障的统计口径问题,使社会保障总支出的统计并非易事。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照社会保障体系所包含的内容进行,先统计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四大子项目,再进一步加总得出社会保障总支出。二是根据社会保障支出主体进行统计,包括国家财政、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集体、社会团体等。先确定每一主体的支出中属于社会保障范畴的部分,再将其加总成为社会保障总支出。

综合以上两种方法,可以列出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项目清单:

1.国家财政的支出部分。包括医疗卫生经费,即国家对卫生事业的补贴与公费医疗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即国家用于抚恤、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离退休费用支出、城乡社会救济福利、社区服务支出、灾害救济支出等。

2.城镇在职职工的保险福利支出。包括医疗卫生费,丧葬抚恤救济费,生活困难补助,文体宣传费,集体福利事业补贴费,集体福利设施费,计划生育补贴,上下班交通费补贴,洗理卫生费,冬季取暖补贴。

3.城镇企业离退休、退职人员保险福利费用。包括离休金,退休金,退职生活费,医疗卫生费,护理费,生活补贴,交通费补贴,丧葬抚恤救济费。

4.乡镇企业福利费用支出。

5.农村社会保险福利支出。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保险。

6.财政价格补贴。

7.城镇职工住房补贴。

8.国家对社会福利企事业税费减免。

9.社会捐赠、慈善事业支出及其他支出。

在实际的社会保障水平推算中,人们对于社会保障支出的各项指标往往有不同的标准与取舍,形成所谓小口径、中口径和大口径,并得出不同的社会保障水平统计值。

(二)我国当前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价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很短的时期内迅速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无论社会保障的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都在逐年增长(图5-3,表5-1)。

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是否适度,学者界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社会保障水平的统计口径不同,得出的结论会有很大分歧;二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具有极大的不平衡性。如果单从全民所有制单位来看,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明显偏高;但如果从全国情况看,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鉴于社会保障的刚性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既要有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增长的机制,让全国人民特别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能够及时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成果,同时也要充分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不可盲目攀比社会保障水平,损害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节)社会保障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社会保障管理的社会化

社会保障管理的社会化首先意味着社会保障管理模式的重大改变,从国家直接管理的保障模式转向社会自治型管理模式。在当今世界社会保障改革的浪潮中,社会化的社会保障管理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和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奉行社会保障国家管理模式,带来了大量突出的社会问题。有鉴于此,很多国家开始尝试社会自治型的社会保障管理模式。社会保障由国家管理转向社会管理具有如下优越性:(1)有利于形成更合理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避免国家背上越来越沉重的包袱。在社会化的社会保障管理模式中,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责任,共同享受保障权利,共同履行保障的义务,尽量把社会问题化解在社会基层,使其分散化,这样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2)有利于调动多方面的社会力量,综合运用社会的财力、物力,提高保障能力,降低保障成本。经验表明,越是初级保障形式,保障费用越低。因为初级保障组织的中间环节少,管理人员少,具有更多的义务性;(3)能够更好地适应家庭核心化的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家庭规模小型化加上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必须承担更繁重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如果只由国家承担将不堪重负,必须由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