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代社会保障概论
22492000000064

第64章 社会福利(6)

我国的职工福利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创建起来的,它和计划经济体制是配套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职工福利已经发生了严重异化。(1)性质异化。职工福利的宗旨应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由企业根据自身条件、经济效益及人才竞争战略等来设置,但中国的职工福利却与企业或单位的发展无直接关系,实际上是政府或社会责任的一种转嫁,成为企业或单位被迫承担的一种社会负担。(2)地位异化。职工福利在各国均仅充当社会福利制度的补充,而在中国却成了社会福利制度的主体,它覆盖着全国城镇95%以上的人口;职工福利在各国均只是对工资分配的一种补充,而中国的职工福利却与工资分配同等重要甚至超过工资收入。(3)功能异化。职工福利最基本的功能是激励职工努力工作并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它带来的应该是企业与职工关系的良性循环;而中国的职工福利却是职工应当享受的法定权益,与工作好坏并无多少关联。(4)影响异化。职业福利应当是企业或单位的内部事务,世界各国政府除强制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和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对职工福利从不干预。中国的职工福利却完全听命于政府,它所产生的影响往往超过企业或单位本身而变成一种社会公共事务,造成普遍的社会攀比心理。

由于职工福利的异化,导致职工福利出现诸多弊端:

1.职工福利超经济增长

职工福利基金应与职工工资总额和企业实现利润维持适当的比例关系。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低工资政策,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未能形成,企业和职工由追求工资的最大化转为追求福利的最大化,其结果是福利对工资的替代性增长。企业在物价上涨和国家严格控制工资总额的双重作用下,不顾生产发展水平,靠扩大企业自办福利项目对职工生活进行补贴,以维持企业的凝聚力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导致职工福利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

2.职工福利基金收支严重失衡

在计划体制下,与其说“企业办社会”,不如说“企业办福利”更加真实。这种体制驱使企业寻求福利的最大化,最终导致职工福利基金开支出现危机。据全国总工会1992年对73家企业的调查,企业职工福利基金超支面由1978年的46.6%上升到1991年的90.4%。1991年,73家企业按国家规定应提企业福利基金1.74亿元,而当年实际支出额高达3.52亿元,出现了巨大的收支缺口。职工福利基金的巨大收支缺口,往往是通过挤占企业生产发展基金、流动资金、折旧基金和大修基金、工资奖励基金来弥补的,这种侵蚀企业利润,挤占企业其他资金的行为必然影响企业生产发展。

3.职工福利基金管理混乱、浪费严重

由于职工福利基金使用范围比较笼统,没有明确、严格的规定,加上缺乏严格管理,缺少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致使职工福利基金“开支无边”,某些不属于职工福利的费用支出也列入职工福利基金开支。如有些地方和单位,独生子女补助费、各种不合理的接(招)待费、社会集资、摊派、罚款、赞助、城市改造、环境卫生费等均从职工福利基金中开支,而且所占比重在逐年增加。与此同时,职工福利基金浪费严重。特别是医疗费严重挤占其他福利费,成为职工福利基金开支中的最大项目。1991年,全国国有企业应提职工福利基金126.6亿元,而当年国有企业职工医疗费实际发生额为132亿元,超过所提职工福利基金的4.3%。据调查,在医疗费的增长额中,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浪费约占10%-30%。各单位在后勤服务建设上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造成企业内部集体福利设施运行中的浪费也很严重。

据统计和测算,在国有企业中有中小学学校1.8万所,在校生610万人,教职工60万人,每年支出的办学经费45亿元;医疗卫生机构3700多个,病床占社会总量的三分之一。离退休职工一年的经费700亿元,职工医疗费用、教育费用、住房费用等加起来,一年达1800亿元,约占全国每年财政收入的36%。不算职工离退休的费用,全国8000万国企职工,每人分摊1375元,每月115元,这相当于每个职工每月大约提高工资115元。如果国有企业没有职工福利,没有幼儿园、学校、医院、职工宿舍,职工仅靠工资收入,是难以维持正常生活开支的,这种低工资、泛福利制度的安排是计划体制的必然选择。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工资分配自主权,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未能形成,社会服务业极不发达,企业不得不通过封闭起来办小社会的方式,将职工大量日常生活服务、消费包揽下来,以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因此,只有在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过程中,改革职工福利制度,推进企业集体福利设施的社会化和产业化,企业才能从“企业办社会”的困扰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并为福利机制与市场运行机制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二)职工福利改革

从90年代开始,国家逐步加大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福利改革进程。职工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目标是:从实际出发,逐步将大多数国有和“大集体”企业的后勤服务推向社会、推向市场,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办社会”的格局;同时,通过收入分配机制的配套改革,将现有各种带工资性质的福利补贴纳入工资分配范畴,提高职工收入的工资化、货币化程度;企业按照需要与可能,自主决定兴办必要的集体福利,以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002年4月26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意见》规定: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加快推进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分离企业自办普通中小学,分离企业自办医院,分离企业自办的后勤服务等职工福利型机构,并采取配套措施,进行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工作试点。根据文件精神和各地的实践经验,职工福利改革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企业后勤服务社会化。大体上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实行独立核算和承包制。在企业中划小核算单位,使基本具备对外经营条件的后勤服务部门成为独立核算单位;企业核定后勤服务单位的经费基数,实行经费差额承包,严格费用控制,明确责权利关系;在搞好对内服务的前提下,逐步开展对外经营,即“以外补内”。即使后勤服务设施一时难以对外经营,也应先实行独立核算和经营承包。第二步,逐步转换对后勤服务设施的补贴,实行对内对外双重服务,收费向市场价格靠拢,逐步增强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自主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经济实体。第三步,全部转换对后勤服务设施的补贴,使之完全实现社会化和产业化,无论对内、对外服务,均采用市场价格收费,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并在明确与企业的资产分割和收益分配的基础上,与企业母体脱钩,成为具有法人地位的企业实体。

(2)福利、工资、保险三者之间的配套改革。各种带工资性的福利补贴,包括物价补贴、上下班交通补贴、洗理卫生费、书报费、燃料补贴、冬季取暖补贴等,按照一般市场经济的工资构成惯例,逐步纳入职工工资,直接进入成本,不再从企业职工福利基金中列支。由于这些补贴的发放数额在各地区、各单位之间有很大差异,应对发放标准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核定,按照当地规定标准的部分进入职工基本工资,超出标准发放的部分作为浮动工资或奖金进行分配。

本章提要

1.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保证社会成员维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而提供的物质帮助与社会服务的总称。我国社会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为全体公民普遍提供的公共福利、为弱势群体提供的各种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及为职工提供的各种福利待遇。由此,我国的社会福利可以划分为公共福利、特殊福利和职工福利等三个组成部分。

2.中国现代社会福利模式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建立起来的。具有混合性、二元性和就业关联性的特点。这种社会福利主要围绕着城镇就业劳动者设计,以单位为本位进行实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福利模式日益显示出严重的不适应性。

3.近年来,我国的社区服务发展很快。所谓社区服务,就是在政府的倡导和组织下,由社区居民自主建立的具有自我服务性质的小型多样的社会服务体系。社区服务具有自然性、非赢利性、群众性、保障性等特点。

4.职工福利是指企业、事业、国家机关等单位,通过举办集体生活福利设施,建立各种补贴制度,向职工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活动的总称,其内容大都涉及生活领域。职工福利虽然主要是一种单位行为,但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职工福利能够有效的改善企业或单位职工的生活质量,提高企业或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关键术语

社会福利公共福利特殊福利职工福利社区服务社会福利改革

讨论题

1.如何认识社会福利制度的性质与特点?

2.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包括哪几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为什么说社区服务属于社会福利?它与其他福利项目相比有什么特点?

4.谈谈我国职工福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改革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