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中国剧种主要有哪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方戏曲剧种共有360多种,有近千年的演剧历史。其中在全国影响较大的剧种当数以下几个:
京剧:是流行全国的大剧种,享誉最高,影响最大。
越剧: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约有五六十年历史。
昆剧:最初流行于昆山一带。表演上注重动作优美,舞蹈性强。
评剧:主要流行于北京、华北、东北。表演朴素自然,曲调活泼,北方特色浓厚。
川剧:主要流行于四川一带。生活气息浓,风趣幽默。
秦腔:流行于西北各省。音调激越高亢,长于表现悲壮激昂的情感。
豫剧:流行于河南。又称河南梆子,节奏明快,音调高亢。
黄梅戏:原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主要流行于安徽一带。富有民歌味。
另外,还有江西赣剧,广东粤剧,山西晋剧,江苏锡剧、扬剧,上海沪剧,湖南花鼓戏等,都是很受欢迎也很有影响的剧种。
“五音”“六乐”各指什么
五音又叫五声,即宫、商、角、徵、羽,大致相当于简谱的1、2、3、5、6,后来加上变宫、变征为七音:宫、商、角、变徵(4)、徵、羽、变宫(7)。
《晋书乐志》中记载道:宫为君,宫之为言中也,中和之道,无往而不理焉。商为臣,商之为言强也,谓金性之坚强也。角为民,角之为言触也,谓象诸阳气触物而生也。徵为事,徵之为言止也,言物盛则止也。羽为物,羽之为言舒也,言阳气将复,万物滋育而舒生也。
六乐,亦称六代乐舞。即原始氏族社会传为黄帝之乐的《云门》、传为帝尧的《咸池》、传为帝舜之乐的《韶》和奴隶社会禹的《夏》、商汤的《濩》、周武王的《武》。周代制定礼乐,六代乐舞用于郊庙祭祀。以《云门》用于祭天、《大咸》用于祭地、《大韶》用于祭四望、《大夏》用于祭山川、《大濩》用于享先妣、《大武》用于享先祖。
乐器的“八音”是指什么
民族乐器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八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八音”,它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
金类有钟、铙、钹、锣等;石类代表为磐、鸣球、编等;丝类包括琴、瑟、琵琶、二胡、古筝;竹类有管、箫、笛等;匏类以笙、竽等为代表;土类包括:缶、埙;革类有堂鼓、足鼓、单皮等;木类有木鱼、梆子、板等。
今天所说“八音盒”是个形象的说法,意思是这个盒子里包括了所有乐器的声音、音乐的表现形式。
什么叫“五音、四呼”
五音、四呼是戏曲的名词,在中国汉字发音中,就有五音、四呼之说。
五音是指喉音、齿音、牙音、舌音、唇音。比如“宫”指的是喉音,“商”指的是齿音,“角”指的是牙音,“徵”指的是舌音,“羽”指的是唇音。
四呼是分成开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如果,念“真”就是开口呼;念“中”是齐齿呼,念“君”是合口呼,念“尊”是的撮口呼。
这五音、四呼是戏曲上的基本功,演员们只有准确地掌握了五音的部位和四呼的规律,才能把握口形,发音吐字正确,并且能清晰地传送给远处的听众,使每一位观众听清,演员在唱什么,说什么。在过去,人们把这种发音吐字准确的演员称为“五音齐全”。
“楚声”是种什么音乐
楚声,是指战国时代,在楚国兴起的用楚国民歌曲调填词的专业创作并由屈原开始的骚体类作品的总称,在音乐上称“楚声”,也叫“南音”。
记载中的楚歌作品有许多,其中著名的作品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涉江》《采菱》《阳阿》《激楚》等。除此之外,存于文献的楚声歌词有《接舆歌》《沧浪歌》《子文歌》《楚人歌》等。这些民歌在当时楚国宫廷中也是很流行的。
楚声的极盛时代是战国和两汉,诗人屈原的《九歌》及其他楚辞作品,多依据楚国民间乐舞歌唱形式而作。《九歌》这部作品原是一套民间歌舞,传说是夏王“启”从“天帝”那取来的,这当然是神话,但也能说明它是一种古老的乐歌。这一古老的乐歌采用了载歌载舞的形式,可以说是一套完整的大型歌舞曲。《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祀鬼神的乐歌基础上,为宫廷举行大规模的祀典而创作,并取古代乐歌为名。
总之,“楚声”是一种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音乐,在后世还保存于琴曲中,六朝时丘明传谱的《碣石调幽兰》琴谱附录中所列调名、曲名中有楚调,而其序中有:“丘公字明,会稽人也……妙绝楚调,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汉唐间西域音乐东渐,风靡一时,宫廷范围中,传统的楚调日趋罕见,唯琴曲中尚存。
“唐代大曲”是一种酒吗
大曲又称块曲或砖曲,以大麦、小麦、豌豆等为原料,经过粉碎,加水混捏,压成曲醅,形似砖块,大小不等,让各种微生物在上面生长而制成,统称大曲。
但这里讲的“大曲”不是酒,是一种音乐。曲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于各种重要乐种中的大型乐曲。它们几乎都兼有器乐演奏的大型歌舞曲。因此,通常所说的大曲亦即大型歌舞曲。
大曲是中国古代大型音乐舞套曲。汉魏已有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直至隋唐,经过历代的继承与发展,大曲已达到成熟阶段。
唐代大曲,简称“大曲”。它是在唐代民歌、曲子的基础上,继承了汉魏以来清乐大曲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大型歌舞曲。唐代的歌舞大典是当时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大曲的曲式,一般由“散序”“歌”“破”三部分组成。“散序”是一种散板的引子,以器乐演奏为主。
“歌”又称“中序”,一般以抒情的慢板歌唱为主,并配有舞蹈。“破”以快速的舞曲为主,有时也配有歌唱。唐代的歌舞大曲种类之繁,数量之多,也堪称一绝。中唐崔令钦著述的《教坊记》是唐代教坊活动的重要记录,其中所记大曲有46个,一般的曲名有278个。大曲的盛行与唐代诗歌的盛行密切相关,大曲的歌词往往截取诗歌的片段,如《伊州》词取自王维的《渭城曲》。诗作中描写大曲的也颇多。如白居易《霓裳羽衣曲》,王建《霓裳辞》都是描写大曲《霓裳》的。
唐代大曲的艺术性,以清乐大曲为最高。唐大乐署规定,乐工学一曲清乐大曲要六十天,而学习张文收作的乐、或西凉、龟兹、疏勒、高昌与安国、天竺等大曲,只要学三十天。大曲中的“法曲”,因为接近清乐的传统,其艺术性也很高。
什么是“双簧戏”
“双簧”有两个解释,一个是管乐器中有双簧片的一种,常叫“双簧管”;另一个是北京的一种曲艺名字,由前面的一个演员表演动作,藏在后面的一个人或说或唱,互相配合,好像前面的演员在自演自唱一样。
“双簧”作为一种节目,是由慈禧太后定名的。据说早年有位北京唱单弦的曲艺演员叫黄甫臣,他唱的单弦曲艺小段,不仅声音洪亮,抑扬顿挫韵味十足,而且动作精湛得体,内容风趣幽默,很受西太后赏识,所以常被召进宫去为慈禧表演解闷。
一次慈禧太后又想听黄甫臣的单弦演唱,于是传下懿旨,召他进宫表演。但是,偏偏不巧,黄甫臣接了旨意要去表演之际,感冒咳嗽,噪音不仅沙哑难听,而且几乎发不出声来。临时打退堂鼓,怕太后怪罪;去唱吧,没声音,更要被责罚。黄甫臣的儿子是门里出身,当然唱功也几可乱真,他对父亲说:“我藏在后面唱,你在前面做动作表演好了。”
二人只好用此法应付。想不到演出十分成功,慈禧太后听得十分开心。不过,演到最后,还是被发现了,父子俩跪地请罪,西太后却因看得分外高兴免了罪,赏赐了银子说:“别看你们演的是双簧,反而更精彩呢!”从此,“双簧”形式的节目便流行开了。
戏曲演员为何又称“梨园弟子”
人们习惯把戏班子、剧团称为“梨园”,把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表演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把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就好像现在北京也有叫梨园的地方一样。当时内廷里有一所园子,因为里面种了很多梨树,因而得名。
《新唐书·礼乐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多才多艺,精通音律。他宠爱的杨玉环不仅貌美如花,而且能歌善舞。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及享乐的需要,唐玄宗选了数百名乐工和宫女聚于梨园教她们学习音乐歌舞。李隆基亲自担任指挥。谁要是弹错或唱错了,他马上就会听出并加以纠正。玄宗还善于打羯鼓,常常亲自为乐队击鼓。一次梨园排戏,玄宗看得兴起,也换戏衣,参加表演。在李隆基的参与下,歌舞戏剧排演得很成功。唐玄宗是个文艺全才,兼演员、作曲、指挥、导演于一身的人。
戏剧基本功是“唱念做打”吗
戏剧基本功包括唱念做打。
(1)唱。京剧唱腔的抒情性较强,在戏剧冲突强烈、人物情绪激动时,常用大段或成套的唱腔尽情发挥;此外在叙事、写景、争论、斥责等场合,借助唱功,也可增强艺术感染力。
(2)念。京剧的念白,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是加工形态的艺术语言,便于与唱相协调。
(3)做。做是舞蹈化的形体动作的泛称,是加工形态的生活动作,通过手﹙手势﹚、眼﹙眼神﹚、身﹙身段﹚、步﹙步法﹚等的灵活运用,使人物的形象、气质更增光彩。在京剧里,当戏剧冲突激化、人物感情波动时,做功的幅度就加大,做功的挥洒就更夸张起来。
(4)打。打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用以表现战斗生活或特定的生活情景,如跌跤、挣扎、晕厥等。凡用古代兵器刀枪剑戟等(习称“把子”)对打或独舞的,称“把子功”;在毯子上翻滚跌扑的,称“毯子功”,还有成套的连续性的武功技术,如“起霸”“走边”“趟马”等,一般用来渲染战斗气氛和英武人物的精神面貌。
唱念做打还具有难度很高的技术性,高水平的演员大多能运用娴熟、精确的技巧为塑造人物服务,有些还属于特技性质,如髯口功、翎子功等,常被用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愤怒、惶恐或慌乱。水袖功、甩发功、髯口功等是一般演员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巧。
京剧的角色都有哪些
京剧的角色行当比较完备,区分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现在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程式,来表现该行当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有忠奸、美丑、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行当所特有的表演程式是在长期舞台实践和演员创造的基础上,对舞台人物类型特点的概括。
生行细分为老生、小生、武生和娃娃生。老生又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等,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也有唱打兼有的武将,如花云、岳飞、黄忠等,则属于“靠把老生”,亦归老生行;而小生则分扇子生、穷生、雉尾生,主要扮演英武气盛、风流倜傥的人物以及英俊的青少年,如周瑜、吕布等;武生分为长靠武生、短打武生,演勇猛的战将或绿林英雄;娃娃生为剧中儿童一类的角色。
旦行分为青衣(或称正旦)、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演剧中的各类女子。其中,青衣一般演出大户人家的女子或已婚女子;花旦演活泼、热情、性格鲜明的女子;武旦演巾帼女将,绿林侠女及神话中的妖女灵仙等;刀马旦演女将之类的女子;老旦则演老年的妇女。
净行(或称花脸)分为铜锤、架子花、武二花、油花等,多演庄重、豪放的男子。
丑行(或称小花脸、三花脸)又分为文丑、武丑。文丑又包括方巾丑、袍带丑等。丑行专演诙谐或奸恶的人物,有着戏谑、调笑的特点。文丑演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一类的角色,武丑演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等。
“龙套”指的是什么
龙套是传统戏曲中扮演兵卒、夫役等群众性角色,由于演员服装均是各色的龙套衣而得名。
中国戏曲舞台上,经常以众多的人物活动来表现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这时候就需要很多群众性的演员也就是“龙套”出场。根据不同戏剧的需要,龙套有各种不同的排场以及队形变化形式,通常以四人为一组,分为头、二、三、四家(或头、二、三、四旗),以头家为带头人。他们在双方交战时,只摇旗呐喊起烘托声势的作用。在舞台表演上,龙套经常跟着主帅跑上跑下,在台上有规则地做着各种的队形、舞台部位的变换,甚至舞台气氛、环境变化,都要靠龙套“跑”出来,故而也叫“跑龙套”。龙套的表演除了“跑”就是静立了,着重走阵式、摆队形或站门助威。
龙套在旧戏班里不被人重视,但在舞台演出中却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官吏升堂需要衙役、将帅出征需要兵士、寨主坐寨有喽罗,这些衙役、兵士、喽罗都是戏曲舞台上不可少的角色。扮演龙套能多方面锻炼演员的表演能力,所以在科班里,学员入科后,启蒙的舞台锻炼,就是跑龙套。无论学什么角色,必须经历这个阶段,慢慢地再演旗、锣、伞、报,进一步再演配角、主角。
现在“龙套”这个词也不仅仅指戏曲舞台演员了,人们根据龙套的最初的含义,将它用到各个行业以表示不被中用但又不可缺少的位置。
什么是“水袖”
水袖是戏曲服装中袖口所缀一尺左右的白绸,因为甩动时候形似水波纹,所以人们称它为“水袖”。一般穿带有水袖衣服的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人,所以用水袖动作有助于表现人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也可以加强舞蹈美,增加舞台表演效果。
水袖技巧的基本要领在于肩、臂、肘、腕、指等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熟练掌握水袖的性能,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有经验的演员在水袖技巧上各有自己的创造,如程砚秋曾将水袖的技巧归纳为勾、挑、撑、冲、拨、扬、掸、甩、打、抖等10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结合,可以表现人物的多种情绪。有些地方剧种的水袖长约3尺,舞动起来更具特色。
“堂会”是指开会吗
“堂会”不是指开会,堂会,也叫堂会戏,是从明末到1949年,在北京的一种重要演剧形式。凡是私人或临时的团体,召唤或邀请戏班子(有的是请一个戏班子,有时约几个班子的好角儿联合演出)在商业剧场之外的地方包场唱戏(在本府,会馆,饭中),就都叫“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