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风俗礼仪
22582700000020

第20章 民间娱乐,继往开来的游艺项目(1)

娱乐是一项老百姓的日常活动,能够促成人们的身心健康、增添智慧,培养互助亲善的精神。从古到今,中国人民的游戏娱乐活动种类繁多。古代中国人的休闲生活和文化娱乐活动,对当代中国人都有着巨大影响。这既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游艺娱乐习俗具有惊人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又展示了变化性与发展性。

“踏青”风俗古已有之吗

踏青,现代称“春游”,此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史料《晋书》一书中记载,自魏晋以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到初三,人们出外踏青,颇为盛行。宋代诗人张光在《玉楼春》中,这样写道:“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吴惟信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之句,这些都是文人墨客在春游踏青时留下的名诗丽章。

我国土地辽阔,由于受气候的影响,各地踏青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最早踏青的时间根据冯应京的《月令广义》中记载:“蜀俗于正月初三日,踏青游春日。”在岭南广东、福建一带,人们把农历二月初二定为“踏青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把清明作为踏青扫墓之日,在北方辽东要到五月初才到野郊去踏青。

风筝是由何人发明的

风筝起源于何时?是谁发明的?一直有许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认为:风筝问世,早于造纸术的发明。那时的风筝是用竹子或薄木板制作成的,其形状多为鸟形,双翼不动,很像盘旋的鹞鹰,因此风筝最早叫木鹞。直到汉代,有了纸才开始了纸糊风筝的历史,有了“纸鸢”的叫法。

根据史料,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鲁国的公输般(鲁班)曾制成木鹞,飞往宋城上空,去侦察敌情。《墨子·鲁问篇》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但又有墨子用三天时间造成木鹞起飞的传说,《韩非子·外储说》载:“墨子为木鹞,三日而成,飞一日而败。”以上为风筝起源春秋说。

另有首创于汉代韩信说,传说楚汉相争时,项羽的楚军被困垓下,韩信为了瓦解楚军,赶制了一只大木鸢,派乐师飞到楚营,高唱楚歌,使江东八千子弟,军心涣散。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中写道:“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俗以穿地隧入宫中也。盖昔传如此,理或然矣。”此说依据传说而得结论难免有些说服力不强。

历史上最早记载制作纸鸢的见于《资治通鉴》和《南史·侯景传》,说南朝梁文帝三年(549年)时,侯景叛乱,包围了京都南京,皇帝被困在台城内,与援军无法联络,形势危急。这时有个叫羊车儿的献计,“作纸鸢,系以长绳,藏敕(帝王的诏书)于中。简文出太极殿前,因西北风而放,冀得书达”。这位历史记载最早的放纸鸢者——简文,就是后来称帝的梁简文帝萧纲。据此,有人认为风筝起源于南北朝,被认为是目前关于风筝起源论述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观点。

为什么节日要舞狮子呢

舞狮是我国民间喜庆节日的传统习俗,在海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威武、雄壮的狮子被人们视为吉祥、勇敢的象征,节日舞狮既可以增添欢乐气氛,又可以驱魔避邪。

相传,南北朝时,元嘉二十三年(446年)五月,宋文帝刘义隆派军队讨伐林邑王范阳。范阳驱使经过训练的军士骑在象背上,手持长兵器,打得宋军大败。宋军先锋官宗悫想:狮子号称“百兽之王”,能“慑使群兽”,也许可以吓退大象。于是他命令部下连夜用布、麻等物,赶制了许多假狮子面具,涂上颜色;每头狮子再由两个武艺高强的军士披着,事先埋伏起来。并在预定的战场周围挖了许多又深又大的陷阱。第二天,范阳又驱使象群来攻,这时宋军的假狮子突然一跃而出,张牙舞爪直奔对方,吓得象群到处乱窜。宗悫又乘势指挥士兵万弩齐发,击鼓呐喊,使敌方顿时大乱,有不少人还跌进了陷阱,被宋军活捉。从此,舞狮子在军队和民间更为流行。

何为“樗蒲”,何为“双陆”

樗蒲是古代一种博戏。博戏中用于掷彩的骰子最初是用樗木制成,故称樗蒲。又由于这种木制掷具系五枚一组,所以又叫五木之戏,或简称五木。但是也有人根据宋郑樵《通志·草木略》“樗似椿,叶脱处有痕,为樗蒲子”的记载,认为樗蒲之得名,系由樗叶脱处所留痕迹而来,所以五木骰子又被简称为“齿”,掷得彩名称为“齿彩”。

双陆是中国古代一种棋类活动,这种盘局游戏曾经风行一时。据文献记载,双陆起源于天竺,即古代印度,三国曹魏初年传入中国,盛于南北朝、隋、唐以迄宋、元时期。隋以前的史籍中,谈及双陆者鲜见,到唐代,记载才多起来。宋代,双陆比较普及。当时,在酒楼茶馆里,往往设有双陆盘,供人们边饮茶边下棋。在元代,双陆属于一种“才子型”棋艺,多为文人及风流子弟所喜爱。到了明清时代,双陆仍在上层贵族及仕女中流行,但由于象棋的盛行,双陆这个在我国古代流行了两千余年的棋戏便逐渐不时兴了,以至最终失传。

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是“射箭”吗

箭,可谓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了,据考古发现,它在距今两万八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汉代,随着铁制器械的发展,青铜箭镞逐渐地向铁箭镞发展。随着箭头的多样化,射箭的形式发生了很多变化,譬如射箭在周代就被列入当时教育的内容之一,当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箭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当时,射箭是一种礼仪,射箭活动要喝酒,还要奏乐,这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射箭比赛了。当时的孔子、荀子以及墨子等,都是射箭爱好者,而且对学生身体力行,同时也鼓励学生射箭。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射箭出现了专业的比赛,在《魏宗室常山王遵传》里边,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时的北魏孝武帝在洛阳的华林园举行了一次射箭比赛,他把一个能容两升的酒杯,悬于百步之外,让19个运动员进行竞射,最后谁把这个酒杯射着了,谁就把这个酒杯据为己有,这在当时叫“奖杯赛”,在中国体育史上,这可能是最早的一次奖杯赛了。

“投壶”指的是什么

最古老而又持久的酒令当首推投壶。投壶产生于春秋前,盛行于战国。投壶之壶口广腹大、颈细长,内盛小豆因圆滑且极富弹性,使所投之矢往往弹出。矢的形态为一头齐一头尖,长度以“扶”(汉制,约相当于四寸)为单位,分五、七、九扶,光线愈暗距离愈远,则所用之矢愈长。

投壶开始后,司射(酒司令)确定壶之位置,然后演示告知“胜饮不胜者”,即胜方罚输方饮酒,并奏“狸首”乐。投壶因其最具封建礼仪教仁意义,所以沿袭最久。在《礼记》中慎重地写着《投壶》专章。三国名士邯郸淳的《投壶赋》描绘最为出色:“络绎联翩,爰爰兔发,翻翻隼隼,不盈不缩,应壶顺入。”可窥见当时盛况。

中国武术起源于何时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旧石器时代,已出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则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渔叉、箭镞,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棒、刀斧、长矛,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干戚舞”以显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从此臣服。这是原始社会一次盛大的武术自卫演练。古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荡秋千也是起源于古代吗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女子的重要娱乐方式之一,而非今天儿童用来玩耍的器材。《荆楚岁时记》言:“春节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袨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秋千’。”汉武帝千秋节日以之戏于后庭。秋千因为使人联想到千秋万岁的“千秋”,故被用于庆贺汉武帝生日。《天宝遗事》也有“宫中至寒食节,筑秋千嬉笑为乐,帝常呼为半仙之戏”的记载。荡秋千的女子衣袂飘飘于半空之中,就像乘风飞舞的仙子,给人一种空灵潇洒的淋漓之美。秋千之戏盛行于唐宋民间,秋千佳人也成为文人诗词中常见的美好意象。

“贵由赤”是上古马拉松吗

到了元代,出现了一种长跑比赛叫“贵由赤”,“贵由赤”是蒙古语,就是快行者的意思。当时“贵由赤”比赛是这么一种方式,在元大都,就是今北京一个点,元上都,就是内蒙古一个点,这个距离是180里,赛跑是两个地点同时进行。大家知道,现代马拉松是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创始的,它的距离是42.195公里,这个“贵由赤”比马拉松的距离长两倍多,而且时间上要早六百多年,所以说,中国古代“贵由赤”的长跑赛在体育史上比马拉松的意义还重大。

锦标与奖杯是起源于中国吗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时代,随着我国射箭运动的盛行,锦标也应运而生。最早的锦旗是一面挂在竹竿头上用一种牛尾巴和彩色羽毛制成的旌旗。隋唐产生了锦缎做的旗帜,成为奖励优胜者的名贵纪念品,并且正式出现了“锦标”一词。唐朝不少描写龙舟竞渡的诗歌都提到了“锦标”。

奖杯在我国出现的也比较早,北魏孝武帝元修(532—534年在位),曾让十多名武士进行射箭比赛,目标为悬在百步之外的一个银质杯,射中者获酒杯为奖,结果,一个叫王顺的军官获奖。9世纪唐宣宗时为围棋比赛还曾颁发过奖杯——盖金花碗。当然我国现代体育竞技中的奖杯可能既源于我国古代奖杯,也可能同时受到外国奖杯的影响。

什么是“木射”

这是唐代时创造的一种球的玩法。它类似于地滚球以球击打木柱的运动,其法为置瓶状木柱于地,以木柱为“侯”,木球为“矢”。十柱上赤书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柱上墨书“慢、傲、吝、贪、滥”等字。参加者抛滚木球以击柱,中赤书者为胜,中墨书者为负,并有赏罚。与近代从西方传入的地滚球(保龄球)极相似。

“角抵”是动物打架吗

“角抵”不是指动物打架,它是摔跤的古代名称。摔跤基本上是沿着角力、角抵和相扑、摔跤这几个形式发展过来的,最早起源于古代“蚩尤戏”,到了汉代,由蚩尤戏发展过来的角抵的形式,有很大的文化意义。当时有一出戏叫《东海黄公》,这个戏的大概意思,就是黄公的父亲被老虎吃了,黄公为了报仇,跟老虎进行相搏,就是角抵,当时跟老虎相斗的黄公也是有道具的。

这跟前面讲的蚩尤戏,是一个体系发展下来的,而且它在表演性质上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因素,具有很大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后代戏剧当中的武打,与它们的发展有很大的联系,《东海黄公》可以说首开中国古代武打戏的先河。与此相关的汉代的角抵,也在各地有了发展,像出土于山东金雀山汉墓里边的一幅帛画,中间两个摔跤角抵人物正在跃跃欲试,整个动作都很典型,旁边站着的一个应该是裁判。

古人是怎么摔跤的

明清时候角抵出现了另一个名称,就叫作摔跤。现在所称的摔跤就从原来这个体系发展出来的。到了清代,摔跤在宫廷当中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满族人入主中原以后。当时的摔跤有两种,一种是“官跤”,摔跤的人叫作“布库”,当时宫廷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善扑营”来管理,善扑营的布库分一二三等,每年按等领取钱粮。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在养心殿御前进行摔跤表演。

清代的摔跤,除了在民间,在军队当中也作为一种练兵的方式。除了“官跤”,在民间还有一种摔跤叫“私跤”,私跤就是老百姓进行的一些游戏活动。当时在北京东四、西四、东单、西单、日坛、月坛、地安门等,都有当时的“跤窝子”,老百姓叫跤窝子,就是摔跤的场所,每到节日、集会的时候,几个大汉就在跤窝子里进行摔跤。这是民间的一种形式,中国现在的摔跤在很大程度上与古代的摔跤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它是有很深的文化底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