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风俗礼仪
22582700000008

第8章 吉庆风俗,人生中的庆贺和祝福(2)

人的一生中只有胎发的顶端呈尖针状,所以胎毛笔就十分珍贵了。

古代抓周游戏又叫什么

千百年来,我国广泛流行一种“抓周”的习俗,就是在孩子周岁这天,在他(她)面前摆上各种玩具和生活用品,任其随意抓取,以此来占卜、预测孩子将来的志趣、性情和前途。由于抓周是以叫小孩抓物的方式来测试小孩子的未来,所以在古代又叫“试儿”。试儿的风俗十分古老,据史料记载,可上溯到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时期。

到了唐宋时代,抓周的习俗则更为流行。当时,富贵人家将抓周搞得十分隆重,不仅要铺锦席于中堂,还要烧香秉烛,席上放各种物件,将小儿放在这些东西中间坐着,然后看他先取什么。这天还要设宴款待亲朋,同时接受亲朋的礼物,有的还要演戏助兴。

清代,皇宫中也举行抓周礼仪。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就珍藏着一件当年供皇子抓周用的啐盘。这个啐盘是雕漆器,长方形,盘口外撇,制作极为考究。皇子、皇孙、公主抓周,用具虽然极其讲究,但意义却与民间抓周没什么两样。

何为“弄璋之喜”,何为“弄瓦之喜”

弄璋之喜指“生男孩”,弄瓦之喜指“生女孩”。该典故出自《诗经·小雅·斯干》。原文如下:“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意思是说:生下一个男孩,让他睡在床上,给他穿好看的衣裳,让他拿着玉璋玩。生下一个女孩,就让她睡在地上,穿上小裼衣,让她玩纺具(瓦)。让女孩生下来就弄纺具,是希望她日后能纺纱织布,操持家务。但是首先从“璋”和“瓦”的比较来看,前者是上等的玉石,后者则是纺车上的零部件。其次,璋为玉质,瓦为陶制,两者质地也截然不同。再次,璋为礼器,瓦为工具,使用者的身份也完全不一样。所以,男孩“弄璋”,女孩“弄瓦”,强烈地反映出古代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

由此观之,即使早在《诗经》时代,中国古代社会中“重男轻女”也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孩生百日为何称“百岁”

婴儿降生100天为“百日”,古称“百晬”,又称“百岁”“百禄”。旧时婴儿出生100天内死亡率很高,如能平安度过百日,便有了长大成人的希望;同时,在我国文化观念中,“百”含有圆满的象征意义,所以民间在这一天往往进行庆贺,叫“过百岁”“做百日”等。

过百岁的习俗至少在宋代已经流行。如《东京梦华录》记载:“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啐。”《梦粱录》也说:“生子百时,即一百日,亦开筵作庆。”此后兴盛不衰。

对于一个出生满百日的婴儿而言,家长对他的最大希望莫过于健康成长、长命百岁了。所以各地的过百日礼俗,都突出了这一最质朴也最美好的祝福。

在河北唐山的农村地区,有给小孩过百岁穿五毒兜兜的习俗,在婴儿贴身穿的小兜兜上用彩线绣上蝎子、蜈蚣、壁虎、蛇、癞蛤蟆五种毒虫,再绣上一个小葫芦,葫芦嘴朝向五种毒虫。俗信戴这样的兜兜,可以避免毒虫的侵害,保佑孩子平安长寿。

为何给孩子挂长命锁

长命锁,也叫百家锁、百岁锁。不过最初的时候,“锁”不是锁,而是“索”,长命锁也不是长命锁,而是长命索,或叫长命缕、续命缕等。早在汉代,人们就已开始在端午节用五色彩线系在小孩的胳膊上了,据说这样能驱恶避邪,令人不生疾病,这其实是端午节的一项风俗。到明代时,已有在婴儿周岁时将长命索挂在脖子上的做法了。以后,长命索被赋予了锁住生命、不致夭亡的功能。而人们又纷纷在索下系锁形饰物,最终演化成了长命锁。但挂长命索的习俗至今也还有。

小时候挂上了锁,长大了还要摘下来,叫开锁。开锁时,有的地方还要举行开锁礼。开锁时,还要唱开锁歌:“金锁丁,银锁丁,长大成人都开净。开锁开到吉庆日,阎王小鬼都欢喜。逢凶化吉,遇难呈祥。长命富贵,金玉满堂。”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挂上长命锁就能锁住孩子的性命呢?主要原因在于,真正的锁的功能和“锁”字的字面意思给人的感觉是锁上就拿不走了,是取“锁”的双关义。还有一种,认为长命锁的“锁”是一种具有神力的刑具,戴上刑具,孩子自然也别想跑了。给孩子挂上长命锁,是对孩子最美好的祝福。

“冠礼”是男子的成年礼吗

冠礼以加冠来象征男子成年,有一套严整礼仪。周代时,男子到二十岁时,家族就要在宗庙举行冠礼。男青年的父亲先用占卜的方法来决定行礼的吉日,然后再用占卜来决定请哪一位贵宾来为青年加冠。到举行冠礼的那天,早晨将一切都准备好,让被加冠的青年立在房中,父亲请贵宾进门,入宗庙规定位置,然后青年也出房站到指定位置,向贵宾和长辈行礼。加冠时,贵宾将规定的帽子和服饰给青年换上。加冠共有三次:第一次加黑麻布帽,称为“始加”;第二次戴白鹿皮帽,称“再加”;第三次是赤黑色平顶帽,称“三加”。加冠时由专人唱“祝词”。加冠后,贵宾拿酒向青年表示祝贺。然后青年去拜母亲,拜见后再回来,由贵宾给他起一个字(成年后的名字),这样,冠礼就算结束了。

仪式结束后,青年的父亲送贵宾出庙门,摆酒席款待,最后还要送他束帛、鹿皮等礼物。而被加冠的青年要先去见自己的兄弟姑姊,随后再去拜见君、卿、大夫和乡先生(乡先生是曾外出做官,后退休还乡教学的老人)等,以取得各方面对他成年的承认。

从此,这个青年便有了治人、服役和参加祭祀的权利,并且也可结婚成家了。

为何年过半百才能“做寿”

一般来说,五十岁以下的人称过诞辰为“生日”,五十岁以上的人才开始称诞辰为“寿诞”,家人开始为其“做寿”,或称“上寿”,这是因为民间称五十岁为“天命”之年。有的地方则是满六十岁才称“做寿”,而六十岁前的叫“过生日”。有的地方不论年龄大小,只论辈分,如胶东等地方,添了孙子之后,就可以做寿了;也有的地方讲究“尊亲在不敢言老”,如果父母健在,即使年过半百也是不能“做寿”的。

做寿也分大小,逢五逢十为整寿,习惯逢五小庆(五十五、六十五岁),逢十大庆,一般都较为隆重,特别是六十大寿和此后的七十大寿、八十大寿。

六十六岁大寿有哪些讲究

六六寿是长江下游各省流行的一种专为年满66岁的老人做寿的寿诞习俗。当父亲或母亲年满66岁时,出嫁的女儿要为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做寿。山东鄄城,六十六岁生日女儿送肉,七十七岁生日女儿送鸡,当地俗语说:“六十六,割块肉;七十七,杀只鸡。”金山地区也比较流行这一礼俗。此时如果父母健在,在他们其中一个过六十六岁生日时,女儿必须为父母做一双绿色的鞋子穿上,并烧六十六块红烧猪肉,让六十六岁的父母一顿吃完(当然这肉切得特别小,像骰子般大小就可)。当地流传这样一则民谚:“六十六,女儿家中吃碗肉,穿着绿鞋能长寿,人能活到一百有零头。”

过寿为何“做九不做十”

有的地方在过整寿时有“庆九不庆十”、“做九不做十”之说,做整寿时往往提前一年,如庆祝八十岁寿辰多在周岁七十九岁时举行,这是忌讳“十全为满,满则招损”的说法,也有的是因为当地“十”的读音与“死”相近,成为忌讳,也有的是认为“十”为满贯,意为终结,而“九”意为天长地久,希望老人越活越长久。有的地方,把五十九、六十九,七十九等带九的岁数称为“明九”,把五十四、六十三、七十二、八十一等九的倍数称为“暗九”。除了做“明九”之外,也对“暗九”十分注重。“暗九”是人生年轮“九”的倍数,逢暗九生日,亲朋和子孙前来祝寿贺喜,希望以此化解不祥之运。

庆寿为何要吃寿面

凡有老人庆寿,则宴请三亲六眷、至友宾朋,被请者送的贺礼中,必有长寿面,而寿星家宴客,在饮酒尽兴之后,不是吃饭,而是每人吃一大碗面,这叫吃“寿面”。而中国南北方这种吃寿面的习俗是有来历的:

据传,汉武帝在位时,有一天,皇帝坐朝无事,与大臣闲谈,说相书上讲,人的“人中”(指鼻下正中的唇上部位)长一寸,可活一百岁。朝班中有一臣,名东方朔,闻言暗笑,恰被值殿监察御史大夫看见,当即出班向汉武帝禀告说:“皇上与臣说话,东方朔在旁暗笑,此乃对皇上大不敬,律应治罪。”

在封建皇权时代,对皇上不敬,轻则罢官坐牢,重则杀头或充军,送往边疆服劳役。东方朔闻言,急忙出班,跪伏在地,听候皇上治罪。武帝素称英明君主,见东方朔跪伏殿前,便问:“你知罪吗?为什么在殿上暗笑?”东方朔急忙叩头回答说:“臣知罪该死,刚才听皇上说,相书上讲,人中长一寸,可活一百岁,臣想到彭祖活八百岁,则其人中长有八寸,再加上鼻子、口、眼睛等,则其脸就不知有多长了,若再加上身体,则其人又不知该有多高了,这个人还像个人吗?又哪来那么高大的房子让他居住呢?臣想到此,不禁发笑,臣怎么敢笑皇上?实笑相书所说不实。”

汉武帝听后一想,倒也有理,不禁笑了起来,百官听后,也都笑了。

一场大祸便烟消云散了。但是这“面(脸)长则寿长”的说法却为朝中百官所接受,而且人面之“面”后来被人们附会成了所吃之“面”,所以自此以后,凡有寿庆,主人便说:“请你到我府中吃面。”此风一时盛行于官场之中,后随官场的传播,民间也纷纷效仿,以至相沿成俗,一直流传至今。

民间的“借寿”之俗

旧时民间还有“借寿”之俗。人们认为寿命虽本在天,但寿命也像钱财一样可以出借。要是家人生了病,医治无效,便认为寿期已到,这时若有人借寿给他,便可能延长寿命。于是,子女、至亲就斋戒沐浴,亲往宗庙拜祷上苍,表示自愿借寿给病人。

俗传此举一定要完全出于自觉自愿,要是病家请托或他人说合,就不会灵验。如果病人偶然转危为安,大家便认为上天的神祇已同意借寿,于是便焚香许愿,祷谢上苍;如病人还是不行了,自愿出借寿数的人也要祷告上天,以取消前愿,免得阎罗判官稀里糊涂,把寿数错给了别人。

寿图中都有哪些动物

中国传统寿图中经常可以看到猫与蝶共同入画的情景。猫与蝶为什么要同时入画呢?原来,猫与蝶两种动物的读音与代表长寿的两个年龄名称“耄”与“耋”的读音正好相谐。其中“耄”是对八十岁的称谓,“耋”是对九十岁的称谓,它们都有代表“长寿”“长命”的意思。因此,在寿图上画上一只猫和一只蝴蝶,实际上就是表示祈祝寿者益寿延年、天命有继之意,此画也因此而被配上一个十分雅致的名称,叫做“寿居耄耋”。

龟与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种具有长寿意义的动物,因此在寿图中以龟、鹤入画的现象也较为多见。它们有的被分开入画,也有的则被配成一幅组合性的寿图形式。例如中国传统的寿图中有一幅十分典型的图画叫做“龟鹤齐龄”,画面的上方是一只展翅而立的仙鹤,下方则蹲着一只张开四爪的乌龟,头部仰起看着天空。除了龟与鹤以外,鹿与鹤共同入画的现象也时有所见。此时的鹤大多是站在山石的上方,下面则有一只悠闲的梅花鹿,这幅图画也有一个吉祥的名称,叫作“鹤鹿同春”,意思是年龄可以活得像鹤与鹿一样长久。

寿图主要包括哪些神仙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将神仙作为寿图题材内容的现象最为多见,其社会影响与传播范围也最为广泛。其中较为典型的寿图形式有“寿星图”“八仙图”“麻姑献寿图”“蟠桃盛会图”,等等。

“寿星图”早在宋代时期就已十分流行,在宋代著名的《宣和画谱》一书中,已收有寿星画像。明清时期,“寿星图”的流传更是十分广泛,并且出现了诸如“三星寿意”“福禄寿”等著名作品。寿星图中的寿星经常以两种形态出现,一种是单独一人的寿星图案,图中的寿星光头白须,额部隆起,一手执拐杖,一手捧仙桃,这是最为典型的寿星图像。还有一种是与其他神仙组合在一起的寿星图,图中的寿星或与一道童,或与福、禄二星同时出现,其本身的形貌则没有多少变化。

“八仙图”是一种以八仙人物形象为题材而绘制的寿图形式。在中国民众的心目中,八仙个个都是长寿人物,因此,他们的画像也像寿星图一样,经常被作为一种吉祥长寿的象征而运用于各种寿庆礼仪的场合。八仙图的内容大致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八仙拱寿、庆寿图,另一种是八仙过海、闹海图。

“麻姑献寿图”“蟠桃盛会图”等,是以女性神灵为主题而绘制的寿图形式,由于中国古人对于女性的形体美、服饰美极为重视,因此这些图画中的麻姑、王母形象,也大都显得极其美丽动人。她们个个有着沉鱼落雁之貌,羞花闭月之容,穿着华丽美艳,展现了典型的中国古典美女形象。

以女性神灵作为题材而绘制的寿图,一般适合于送给那些年寿已高的女性长者,此中之意,一是祝愿她们能像麻姑、王母一样永远长生不老、天年有继;二是希望她们能像麻姑、王母一样永远年轻漂亮,花容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