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德发现了狂犬病疫苗的消息,在世界上飞速地传播开了。
但这时巴斯德并没有满足于自己取得的成就,他在想如何才能从地球上把狂犬病彻底消灭的问题。他想:将所有的狗都注射上疫苗不就能彻底消灭狂犬病吗?
这种想法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仅巴黎市当时就有十万只狗,法国全国大约有二百五十万只。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行呢?当然,最好的办法是给被狂犬咬伤的患者注射疫苗。
“给人注射这种疫苗有把握吗?”
“已被狂犬咬伤再进行注射疫苗来得及吗?”
两个疑难问题在巴斯德的头脑中翻来覆去地折腾着,为了这两个问题,巴斯德考虑了又考虑。
“好吧,我自己亲自试验一下。”巴斯德下定了决心。
“不,先生,您不能,我来试验!”一个助手阻拦道。
“不,还是我来!”巴斯德不同意。
由于大家争执不休,试验始终没能开始。
1885年7月6日的早晨,突然,从研究所门外进来一位面带愁容的中年妇女,她领着一个小孩,用恳求的语调对巴斯德说:
“先生,请您救救我的孩子吧!……”
巴斯德面对着母子二人,心中一切都明白了。
这个名字叫麦士特的九岁小孩,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狂犬咬伤的,妈妈恐惧地带他到医院检查,医生说:
“这伤很危险,您得赶快去找巴斯德先生。”
麦士特身上有十四处受伤,情况确实很严重。但巴斯德还没有做过狂犬疫苗的临床实验,这种疫苗对人有什么影响,是否有效还是问号,巴斯德又不肯拿人来做冒险的实验,正在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巴黎的两位名医也闻讯赶来了。
“巴斯德先生,您就大胆地注射吧!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争取啊!”两位名医鼓励道。
不能见死不救呀!巴斯德只好狠了狠心,决定进行抢救。
在当天晚上,他们把经过干燥十四天的疫苗,仔细加水调制后,进行了第一次注射。第二天,第三天……很快就是最后一次注射了。
这是最关键的最后一次注射,麦士特是否能挺过这一关,多么使人担心呀!
巴斯德亲自给麦士特做了注射后,摸着孩子的头部,带着一种忧虑的声音说:
“小麦士特,好好地睡吧,晚安!”
“爷爷晚安!爷爷,别用那只小白鼠做实验好吗,我太喜欢它了。”
“啊……”
巴斯德精神紧张地度过了这一夜。第二天早晨,孩子的情况非常良好,大家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了下来。医生也参加了会诊,认为麦士特的病情完全好转,已脱离了危险。
当小麦土特出院的时候,巴斯德高兴地把那只小白鼠装在笼子里送给了孩子,麦士特愉快地提着小鼠笼,同妈妈回家去了。
麦士特痊愈的消息越传越远。来自世界各国各地的贺信,像雪片似的涌到巴斯德研究所。
同年10月20日,又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基比尔得救了。原来基比尔和他的五个同学正在山上放羊,一只狂犬奔来,正在做游戏的基比尔首先发现了,他连忙大声呼喊:
“快跑,你们快跑,狂犬来了!”
孩子们都跑掉了,基比尔独个挺身和狂犬搏斗,基比尔最后虽把狂犬按到水中窒息死去,可他也受了重伤。当人们把基比尔送到巴斯德研究所时,已是伤后的第六天了。
巴斯德按照前一次的过程,谨慎地进行了注射,基比尔安然脱险痊愈。
两次的成功,证明了狂犬疫苗的特效。
巴斯德研究所不仅有狂犬病患者前来就医,更有一些医生也在这里学习制作和使用疫苗的方法。
从美国来的四名儿童患者治愈后回到美国时,在码头上居然受到很多群众的欢迎。在次日的报纸上,发表了以“伟大的学者,人类的恩人”为醒目标题的赞扬文章。
不久,从俄国又来了十九个农民,他们都是被疯狗咬伤的,为治病远道而来。由于路远,当他们赶到法国时,已经是伤后的第十五天了,情况十分严重,这就是说他们已经到了即将死亡的时刻。
抢救垂危的病人对巴斯德又是一场新的考验。巴斯德组织了全所的研究人员和医生,对病情做了认真、仔细地分析,断然决定:一天注射两次进行紧急抢救,
经过紧急抢救后,终于挽救了十六个人的生命。当世界上都在为这一伟大成就欢呼的时候,巴斯德仍为三位死者而悲伤。
俄国皇帝为此专派了使者,授予巴斯德最高俄罗斯勋章和许多金钱,以表达他的感谢。
巴斯德拯救了许多病人,世界各国人民为他的伟大功绩,给他送来了荣誉、金钱和物资,巴斯德并没有独占这些应得的享受,他用这些财富重建了一个规模更加宏大、设备更加完善的研究所,这个研究所在19至20世纪的微生物学发展中起了重大作用。
巴斯德是微生物学的两位主要奠基人之一,由于他原来学的是化学,更重视由功能角度研究微生物,在免疫学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