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帝师传
22615200000033

第33章 三朝汉臣力辅北魏(2)

五月二十四日,东晋齐郡太守王懿投降了北魏,他上书给北魏朝廷:“刘裕现在洛阳,应该迅速发兵切断他的归路,可以不战而胜。”拓跋嗣觉得他说得有道理,表示赞许。当时,崔浩正在为拓跋嗣讲解经典,拓跋嗣便问崔浩对这件事的看法:“刘裕讨伐姚泓,果真能攻克吗?”崔浩肯定地说:“一定能够攻克!”拓跋嗣问:“为什么!”崔浩解释道:“当年姚兴喜欢追求虚名而不做实事,他的儿子姚泓生性懦弱,身体多病,兄弟之间争权夺势,不能团结一心。如今刘裕乘人之危,他的将士勇猛善战,训练有素,有什么理由不能取胜!”拓跋嗣又问:“刘裕与慕容垂相比谁的才华更为出众?”崔浩说:“刘裕胜过慕容垂。慕容垂凭借父兄的资荫,复兴故有的基业,国人都投靠他,就像夜间的昆虫飞向火光一样,对此稍加凭借,就能轻而易举地建功立业。而刘裕则出身微贱贫寒,没有一尺土地可以凭借,却消灭了桓玄,兴复了晋朝宗室的统治。在北方生擒慕容超,在南方砍下卢循的首级,所过之处,没有敌手,他如果不是才智过人,怎么会这样呢?”拓跋嗣说:“刘裕既然已经进入函谷关,一时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而我们以精锐骑兵直捣他的老巢彭城、寿春,刘裕将会怎么样!”崔浩回答说:“如今我们西面有夏国赫连勃勃,北边有柔然,他们都在时刻窥伺我们的行动,准备乘机来攻。陛下既然不能亲自指挥军队,我军纵然有精兵,却没有良将,长孙嵩的长处是善于治理国家,短处是不善于用兵,根本不是刘裕的对手。我军大举兴兵远征,看不到实际利益,不如暂且按兵不动,静观事态的发展。刘裕攻克秦国后回来,一定会篡取皇帝宝座。关中地区汉族、戎族杂居一处,风俗强悍。刘裕打算用教化荆州、扬州百姓的方法统治函谷关和秦国这一带的百姓,这就好像没有翅膀想飞,没脚想走路一样,是根本行不通的。刘裕虽然会留下军队驻守,可一时人心难以信服,志趣习俗又不一样,恰好为别人入侵提供了好条件。现在秦国的百姓在一两年内不会被他制服。希望陛下趁此机会停止出兵征讨,让百姓休养生息,观察局势的变化,秦国的地盘终究会为我国所有,我们便能坐享其成。”拓跋嗣听完崔浩的分析,笑着说:“你分析得很周详。”崔浩又说:“我曾经私下评论过近世的将领和宰相,比如王猛治理国家,是苻坚的管仲;慕容恪辅佐幼主,是慕容暐的霍光;刘裕平定桓玄祸乱,是司马德宗的曹操呀。”拓跋嗣又问:“赫连勃勃这个人怎么样?”崔浩说:“赫连勃勃当年国破家亡,孤身一人,寄食在姚家门下,接受姚氏的官禄。他不但不想报答姚氏的恩情,反而乘人之危,占据一方地盘,与四邻结下了仇怨。像他这样的小人,虽然能强大暴虐一时,终究要被别人吞并。”拓跋嗣认为崔浩说得有道理,非常高兴。君臣二人一直谈论到深夜,拓跋嗣把三十升御用青白色醅酒和一两水精盐赏赐给崔浩,说道:“我听了你一席话,就像品味这盐和酒的滋味一样,所以我想和你一起共享这种美好的感受。”然而,拓跋嗣还是命令长孙嵩、叔孙建各自挑选精兵备战,如果刘裕再向西部深入,他们则从成皋渡黄河南下,进攻彭城、沛郡;如果刘裕推进很慢,则仍继续在岸上紧紧跟随。

果然,泰常五年(420年)六月,刘裕取代了东晋,自称为帝,国号“宋”。这恰恰应验了崔浩的话。当时拓跋嗣正在东南漏卤池(五原盐池)射鸟,得知刘裕称帝的事情,特地派人把崔浩请来,对他说:“你当年的预言全部都应验了,我到今日才开始相信天道!”拓跋嗣说这话是因为泰常三年(418年)十二月崔浩对天象的分析。那一年,彗星出现,拓跋嗣害怕大难临头,就召集儒生、方士询问。由于前几次崔浩的话总能应验,大家就一致推举崔浩来分析,崔浩认为这是刘裕篡晋的征兆。果然两年后,崔浩的话又应验了,所以拓跋嗣才说上面那番话来。其实,崔浩早在分析刘裕借道之时就向拓跋嗣陈述过这个观点,但拓跋嗣却始终没有采纳他的建议。随着事态的发展,刘裕在一两年后,力量逐渐强大,最终登上帝位。崔浩这次借助对天象的分析,再次预言成功,拓跋嗣才深信不疑。古人迷信,不能完全解释天文现象,又爱把天象与时事联系起来,不能做出正确的结论,常常是见到了彗星这类天象就认为是不祥的。崔浩才华出众,博览经史,对各家言论了如指掌,加上懂得玄象阴阳术数,又经常与拓跋嗣商讨军政大事,自然对形势很是熟悉,他的推测怎会不正确呢?有时即便拓跋嗣不能采纳他的建议,但事态却总是向崔浩所说的那样发展。

这时崔浩就在他的身边作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崔浩参与了许多重大决策,为北魏最终统一北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以后,拓跋嗣对崔浩是更加信任了。泰常七年(422年)五月,拓跋嗣因为长时间地服用寒食散,多年来药性发作,身体越来越不好,灾祸与异常的现象也总是发生。他非常忧虑,于是就派人暗中询问崔浩。崔浩认为,明元帝应该早点立太子,不妨让长子拓跋焘入主东宫,让可以仰仗的人作为师傅,派能够依赖的大臣辅佐他。太子在京师时主持朝政,出京时则统率军队安抚百姓,讨伐敌人。如果这样,明元帝就可以不必亲自处理政事,在宫中调养身体了。这是天大的好事。即便有什么不测,国家有确定的君主,百姓也有所归附,有野心的人就不敢有其他的企图。长子拓跋焘是一个聪明并且性情温和的人,以长子为太子,符合礼制。如果一定等到皇子们长大成人后再选择太子,不免会打乱了长幼的秩序,使天下大乱。

这次,拓跋嗣听取了崔浩的建议,当即立拓跋焘为太子,同时任命南平公长孙嵩、山阳公奚斤、北新公安同为左辅;崔浩与太尉穆观、散骑常侍丘堆为右弼,共同辅佐太子。拓跋焘执政后,明元帝避居西宫,经常暗中观察拓跋焘,发现拓跋焘果然多谋善断,非常高兴,不得不赞赏崔浩的见识。

辅佐武帝统一北方

泰常八年(423年)十一月,明元帝病故,拓跋焘正式即位称帝,史称魏太武帝。他为人勇健,善于指挥;有知人之明,经常从士伍中选拔人才;并且奖罚分明,不论地位高低。他提倡俭朴,但在赏赐功臣时十分大方。在他的统治下,北魏逐渐强大起来,最终统一北方。

这样一位君主,对崔浩这样的人才自然很看重。但是崔浩为人正直,拓跋焘身边的人害怕他说出自己的短处,就一齐诋毁排挤他。拓跋焘明知崔浩有才能,出于舆论的压力,也只得让崔浩离开朝廷。但拓跋焘在政事上一有疑惑,仍要召见崔浩向他请教。

拓跋焘上位后,便致力于统一北方。当时南方为宋朝所占据,北方除了大夏、北凉、西秦、北燕和柔然外,都由北魏统治。拓跋焘通晓兵法,很有才略,就计划做一番大事业。他经常亲自出征作战,在战场上勇猛异常。这时崔浩就在他的身边作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崔浩参与了许多重大决策,为北魏最终统一北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始光三年(426年),崔浩又回到了朝廷,加封东郡公,并任太常卿(即太常、奉常。秦汉九卿之一。历代沿置,仅专司王朝之祭祀、礼乐诸事。北魏称其长官为太常卿。)这一年的六月,拓跋焘向大臣们征求意见,是先攻打赫连,还是蠕蠕(注:即柔然)。长孙嵩、长孙翰、奚斤认为赫连是土生土长,暂时不会成为祸患。不如先讨伐蠕蠕,即便不能追剿,也能在阴山狩猎,获取大批毛皮骨角,用来充实军用物资。崔浩不同意他们的看法:蠕蠕之军善于逃窜,北魏派大军未必能追上他们,派小部队追赶又无法制服他们。赫连是个小国,土地不过千里,并且统治残暴,失去了民心,攻打赫连一定能成功。尚书刘絮、武京侯安原则请求先讨伐北燕。九月,拓跋焘得知夏主赫连勃勃死,他的儿子们正在互相残杀,想趁机拿下夏国。长孙嵩等人不同意这样做,他们认为夏国的城池十分坚固,如果夏坚决防守,以逸待劳,那柔然知道了必定会乘我们国内空虚,大举进攻,这是危险的策略。崔浩与他们看法不同,他以天道比附人事,认为西征一定胜利,不能失去良机。拓跋焘赞同崔浩的意见,就分兵两路攻打夏国。这年的十一月,当拓跋焘亲自率领两万轻骑兵攻打夏统万城(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的时候,夏主赫连昌正在大摆宴席与群臣尽情欢笑,根本没有防备,听说北魏的军队兵临城下,弋惊失色,仓皇率领军队迎战,结果大败,退入城中,以至于连城门都没来得及关严。北魏军队大胜。但这一次,北魏军队并没有攻下统万城。始光四年(427年)六月,拓跋焘再次攻打统万城。他分兵埋伏在深谷当中,只让少数部队到城下诱敌出战。夏主赫连昌想凭借坚固的城池等待援兵,对北魏形成内外夹击的态势,所以紧闭城门,拒不出战。拓跋焘便以退军示弱迷惑赫连昌,另外派出五千轻骑掠夺夏国臣民。不料,北魏的一个犯罪兵士奔向夏国,说魏军的粮草已经断绝了,后面步兵还无法跟上来。赫连昌听到这个消息,欣喜无比,就率领三万步兵和骑兵出城攻打魏军。拓跋焘急忙收兵假装逃跑,想拖垮夏军。夏军便分成两路追赶。天公不作美,正赶上风雨大作,飞沙蔽日,魏军逆风前进,不利于作战。宦官赵倪便对拓跋焘说:“风雨是从敌人那边袭来,我们逆风,敌人顺风,这表明天不助我。更何况我们的将士饥渴交加,希望陛下暂时避开他们的锋锐,等以后再寻找时机。”崔浩听到了,厉声呵斥道:“你说的是什么话!我们千里而来,自有制胜的策略,一天之内怎么可以说变就变!敌人贪图胜利的战果,不会停止追击,根本没有后继军队。我们应该把精兵隐蔽起来,分别出击,对他们作一次意外的突袭。刮风下雨,要看人们怎么利用,怎么可以硬套常规而认定对我们不利!”拓跋焘说:“你说的极对!”拓跋焘便依计而行,分骑兵为左右两队,悄悄地跑到夏军的后面,顺风攻击,大败夏军。夏主赫连昌来不及进入统万城,就逃奔上邦(今甘肃天水)去了。魏军顺利进入统万城。

崔浩在这次战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拓跋焘正是听取了他的建议,才下决心攻打夏。

统万城城墙高约8丈,基厚30步,上宽10步,固若金汤,崔浩在认真分析了夏国的形势后,作出了失民心者必失国的结论,不顾他人反对,鼓励拓跋焘大胆出击;在作战不利的情况下,崔浩又积极应变,变不利为有利,帮助拓跋焘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纵观北魏攻打夏国的整个战事,崔浩总能在关键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次胜利后,北魏统一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只剩下东北的北燕和西北方的北凉两个敌人了。

另外,在商议进攻柔然的问题上,只有崔浩坚决地站在拓跋焘一边。他以天象及事实为证据,质问持反对意见的张渊、徐辩一派,指出他们是以汉代的老生常谈解决北魏现在的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况且柔然本来就是北魏的附属国,后来背叛而、去,我们现在攻打它,解救善良的百姓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又有何不可呢?崔浩以攻打统万城之役作为证据,有力驳斥了他们的观点。拓跋焘对崔浩在这次辩论中的表现十分满意,对大臣们说:“我意已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