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帝师传
22615200000034

第34章 三朝汉臣力辅北魏(3)

事后,朝中公卿重臣中有人责怪崔浩说:“如今南方宋国的敌人正在伺机侵入,而我们却置之不顾兴兵北伐;如果柔然听说我们攻来,逃得无影无踪,我们前进没有收获,后面却有强敌逼近,那时我们将怎么办?”崔浩说:“事情不会是这样的。如今我们如果不先攻破柔然,就没有办法对付南方的敌寇。南方人自从听说我们攻克夏国都城统万城以来,对我们一直深怀恐惧,所以扬言要出动军队,来保卫淮河以北的土地。等到我们击破蠕蠕,一去一回的时间里,南敌一定不敢兴兵动武。况且,南敌多是步兵而我们主要是骑兵;他们能北来,我们也可以南下;在他们来说已经疲惫不堪;而对我们来说还不曾疲劳。更何况南方和北方的风俗习惯大不相同;南方河道交错,北方一片平原;即使我国把黄河以南的土地让给他们,他们也守不住。为什么这样说呢?当年,以刘裕的雄才大略,吞并了关中,留下他的爱子镇守,又配备了经验丰富的战将和数万名精兵,还没有守住,最后落得个全军覆没。原野中的哭号之声,至今还没有停止。况且,今日刘义隆和他的文武群臣,其才略根本无法与刘裕时代的君臣相比。而我们的皇上英明威武,军队兵强马壮,如果他们真的打来,就像是马驹、牛犊与虎狼争斗一样,有什么可畏惧的呢!蠕蠕一直仗恃与我国距离遥远,以为我国没有力量制服他们,防备松懈已经很久。一到夏季,就把部众解散,各处逐水草放牧;秋季马肥兵壮,才又聚集,离开寒冷的荒野,面向温暖的中原,南下掠夺。而今我们乘其不备出兵,他们一看到飞扬的尘沙,一定会惊慌失措地四处逃散。公马护着母马,母马恋着小马,难以控制驱赶,等到找不着水革,不过几天的工夫,他们会再行聚集,乘他们疲劳困顿之际,我们的军队就可以一举歼灭他们。短时间的劳苦将换来永久的安逸,这样的时机千万不能放弃,我在忧虑皇上没有这样的决心。现在皇上的决心已经下定了,为什么还要阻挠!”寇谦之问崔浩说:“蠕蠕果真可以一举攻克吗?”崔浩回答说:“必克无疑。只恐怕将领们顾虑太多,瞻前顾后,不能乘胜深入,以致于不能一举取得彻底的胜利。”果然,北魏军队开始取得了胜利。但当北魏军队沿弱水(注:古水名)西行至涿邪山(今阿尔泰山脉东南部)的时候,将领们疑虑深入后会中了敌人的埋伏,拓跋焘也下令停止前进。寇谦之把崔浩的话告诉拓跋焘,希望大军乘胜追击,彻底消灭柔然军,但拓跋焘出于谨慎,没有采纳崔浩的建议。七月便率兵回去了。没过多久,有投降的人说:“蠕蠕大檀对这次进攻没有防备,不知如何是好,只好烧掉了帐蓬,带着几百人逃走了。百姓们带着牲畜,方圆六十里内,没人统领。距涿邪山只有一百八十里;只因魏国的军队没有继续追赶,才慢慢向西逃去,得以幸免。”北魏军队只要再追击两天,柔然就被灭掉。拓跋焘事后后悔不已。这些情况全在崔浩的意料之中。后来北魏再次出兵才重创了柔然,之后柔然很少主动出击北魏,为北魏进攻刘宋解除了后顾之忧。太武帝拓跋焘特地加封崔浩为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之职,奖励他的出谋划策之功。

拓跋焘十分赏识崔浩,有时到他家里品尝饭菜,甚至领崔浩到寝室中去。他曾经对崔浩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你富有才智,学识渊博,侍奉过我的祖父和父亲,忠心耿耿辅佐了三代君王,所以我一向把你当作亲信近臣。你应该竭尽忠心,直言规劝,不要有什么隐瞒。我虽有时盛怒,不听你的劝告,但是我最后还是深思你的话。”拓跋焘还曾经指着崔浩,介绍给新近投降北魏的高车部落酋长们说:“你们看这个人瘦小文弱,既不能弯弓,又拿不动铁矛,然而,他胸中的智谋远胜于兵甲。我虽有征伐的志向,却不能决断,前前后后建立的功勋业绩,都是得到这个人的教导呀!”拓跋焘又特意下诏命令尚书省说:“凡是军国大事,你们所不能决定的,都应该向崔浩请教,然后再付诸实施。”崔浩才智过人,是经过实践考验的,所以拓跋焘对他的信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北魏强大以后,就准备着攻打南方的统治者宋。驻守在南方边境的北魏将领们听说朝廷中文武群臣和西北边防守将跟从拓跋焘出征作战,向西削平了夏国的赫连氏,向北大破柔然汗国,俘获了人、珍宝和成群的牛马,早就羡慕不已,也想南下攻打宋国,抢劫资财,所以上疏请求拓跋焘把黄河以北的流民全部屠杀,以挫败宋的锐气。拓跋焘拿不定主意,就召集大臣们商量。大臣们都同意,只有崔浩反对。他认为一则南方潮湿的环境尤其是夏季不适合作战,将士们容易生病;二则宋国已经加强了戒备,城防坚固,不利于久攻;三则军队四处掠夺就分散了力量,无法对付敌人。如果出战,也要等到秋季,备齐了粮草,与敌人慢慢周旋,才是万全之策。崔浩还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上疏的这些人只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置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拓跋焘听后便打消了进攻的念头。

后来,这些人不肯罢休,还是上疏给拓跋焘,说宋调集了精锐部队攻打边境,魏军兵力不足,请求朝廷挑选幽州以南的劲旅帮助守卫城池。并请在漳水沿岸,建造战舰,来抵抗宋兵的进攻。北魏朝中的文武大臣们,都认为应该批准这项请求,并应该任命司马楚之、鲁轨、韩延之等为将帅,使他们引诱宋的百姓归附。崔浩极力反对,说道:“这不是长久之计。司马楚之等人都是宋国畏惧和忌惮的人物,如今宋国一旦听说我们调动全部幽州以南的精锐部队,并且兴造舰只,又有大批轻骑兵为后继部队,他们一定会以为我们朝廷打算恢复晋朝司马氏的政权,消灭刘氏家族;一定会全国震惊,害怕灭亡。于是,他们就会动员全国的精锐部队,齐心竭力,拼死抵抗。这样一来,我们南方驻防的各将领就无法抵抗宋军的攻势。现在诸位大臣打算用声威击退敌人,其结果只能是加速他们的进攻。虚张声势,却招来了实际的损害。所以司马楚之这些叛变过来的将领去打宋国,宋国一定北来;不去,他们一定停止,这是必然的。而且司马楚之这些人,都是目光短浅、贪图小便宜的人物,只能招集一些见识浅薄的无赖之徒,不能成就大事,白白使国家兵连祸结而已。当年鲁轨劝说姚兴派叛人夺取荆州,刚进入东晋境内,大军突然瓦解,士卒们被南人活捉,卖为奴隶,造成的灾祸最终殃及姚泓,这是看得到的结果啊!”但这一次拓跋焘对崔浩这一席话却不以为然。崔浩看到以事论事无济于事,就为拓跋焘分析天象,说明对宋发动军事攻击,一定会损兵折将。但拓跋焘没有采纳崔浩的意见,于是下诏命令在冀州、相州、定州三州造战船三千艘;选派幽州以南各地驻军在黄河北岸集结戒备。结果北魏在河南诸镇的兵力严重不足以致难以抵御宋军,只好主动撤离,北渡黄河。宋军没有交战就占领了滑台(今河南滑县东)、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洛阳、金墉(今洛阳东北)等城。正当宋魏交战之际,夏主赫连定想趁机收复统万城,就派其弟赫连谓以代攻打北魏鄜城(今陕西洛川东南),幸亏魏平西将军隗归击败了他,赫连谓以代也远逃到别处了。

拓跋焘知道了,立即动员军队,准备进攻夏国。朝廷中的文武群臣反对这样做。拓跋焘又征求崔浩的意见,崔浩回答说:“刘义隆与赫连定遥相勾结,互相呼应,只不过是虚张声势,一唱一和,共同窥伺强邻。刘义隆希望赫连定大举进攻,赫连定却等待刘义隆先打,结果没有一个敢先打进我们的。他们就像被捆缚在一起的两只鸡一样,不能同时起飞,当然也就不会产生威胁。我当初认为:刘义隆的大军开来,应该据守黄河中游,分兵两路北伐。东路军直指冀州,西路军则进攻邺城,这样一来,陛下您就可以亲自出马打击他们,不能怠慢。现在形势的发展却完全不同,宋军从东向西所设的防线,长达两千里,每个地方分布的兵力量多不过几千人,兵力分散,力量削弱。如此看来,他们困顿虚弱的本质已经暴露无遗,这只不过是打算固守黄河防线,并没有北伐的意图呀。而赫连定,就像枯树的残根,很容易摧毁,一击就倒。我们攻克赫连定以后,就可以东出潼关,席卷向前,必会威震最南面的地方,而长江、淮河以北将没有一根草可以生存。皇上的英明决断,不是一般愚劣之人所能领会的,希望陛下不要迟疑。”拓跋焘前往统万城,指挥军队袭击平凉,赫连定大败。北魏乘胜攻克了安定。拓跋焘宴请群臣,拉着崔浩的手对北凉主沮渠蒙逊的使臣说:“你们听说的崔公,就是这位。他智略与才华的高妙,举世无双。我的一举一动,都要征求他的意见。他预测战场上的成败,就像合在一起的符信一样,不差分毫,从来没有失误。”后来战事的进展与崔浩预测的丝毫不差,拓跋焘对群臣说道:“你们总是在我面前说采纳崔浩的建议是错误的,以致惊惧失措,百般劝阻。一直打胜仗的人,开始都自以为超过了别人,到了最后,才发现自己还不如别人。”于是又升任崔浩为司徒。如果不是崔浩的机智过人,拓跋焘怎么会群臣面前对崔浩大加赞赏呢?

在崔浩的辅佐下,拓跋焘最终统一了北方。从拓跋珪到拓跋焘,祖孙三代,是北魏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推动拓跋氏奴隶制快速向封建社会转化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其对外征服中所遇到的已进入封建社会的汉族。”(白寿彝《中国通史》)崔浩作为当时北魏政权中地位最高的汉人,多次参与重大决策,对北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崔浩也成为了鲜卑贵族排挤打击的对象,最后被杀害了。

秉笔直书国史之狱

北魏政权是鲜卑贵族的统治政权,他们不能容忍汉人大族来分享权力,同自己处于相等的地位。对于君主宠信的汉人,他们偏偏要加以排挤打击。崔浩是当时最受宠信和地位最高的汉人,自然成了鲜卑贵族打击的目标。

在拓跋珪时期,崔浩因工于书法被召至在左右,拓跋珪晚年神志不清,崔浩不是阿谀之辈,小心伺候,反而得到了信任。那时北魏政权正于飘摇不定的特殊时期,大臣为了保命自顾不暇,对崔浩只是羡慕,崔浩也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国家大的决策中去,因此崔浩与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显露出来。

到了拓跋嗣时期,崔浩由于才华出众,开始参与国事政事的商讨。拓跋嗣听取他的建议,办好一些事情。但是,也有好几次拓跋嗣不采纳崔浩的建议,只是在受挫后才知道了崔浩的正确。崔浩的才华在拓跋嗣时代是崭露头角。他与鲜卑贵族之间没有直接的冲突。

直至拓跋焘时期,崔浩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国家的大事没有他不参与意见的,拓跋焘对他是信任无比,并且多次当众赞赏他,甚至主乐工写歌赞扬他。崔浩加官晋爵,成了当时地位最高的汉人。崔浩这个人又不会因为个人的利益隐瞒自己的想法,在商讨国事的时候难免会触及鲜卑贵族的利益,比如进攻刘宋一事。崔浩有时自恃才高,与鲜卑贵族展开公开的较量,这样就得罪了许多人,比如拓跋焘登上帝位时明知崔浩的才华过人,出于鲜卑贵族的压力,只得将他免职。随着北魏政权的逐渐强大,崔浩地位的提高,他与鲜卑贵族之间矛盾越来越尖锐。崔浩有时候还不顾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之间矛盾,想按照汉族的世家大族的传统思想,整理划分和规定氏族的高低,这当然就触犯了鲜卑贵族的利益。他的亲戚出于好意劝他不要这样做,但崔浩不听。曾经有一次崔浩因为在鲜卑贵族面前大加赞赏汉人的才貌,遭到了拓跋焘的训斥。太子拓跋晃作监国的时候,他又一次推荐了几十人上来就去做太守,对太子的话也听不进去,坚持让他推荐的人去任职。另外,在商讨国事的时候,他的意见总是与大臣们相反,虽然他是以国事为重,没有掺杂个人的利益,但无形中也为自己树立了许多敌人。

“国史事件”使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之间矛盾激化起来。太延五年(439年)十二月,陈留人江强向北魏朝廷呈献经、史以及诸子百家的经典书籍有一千多卷,另外还有研究文字学的书籍。拓跋焘便命崔浩监理秘书事,综合整理历史史料文献;又任命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与处理掌管这些事并修撰史籍。由于《国记》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无所避讳,其中直书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国记》刊刻后,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来行人议论。鲜卑贵族看到后,无不愤怒,先后到太武帝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太武帝命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审查罪状。崔浩被捕后,承认自己曾经接受过贿赂。其实他对自己所犯何罪,也不明白。太武帝亲自审讯他时,他惶惑不能应对。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公元450年7月5日),太武帝诛杀崔浩。同时,秘书郎吏以下也都被杀,而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史称“国史之狱”,北方士族在“国史之狱”遭到了沉重打击。不久后,太武帝到阴山巡游时感慨不应该诛杀崔浩,说道:“崔司徒可惜,……”其实,崔浩正是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矛盾激化的牺牲品。

崔浩作为三朝汉臣,参与了北魏政权重大决策,这在当时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中是很少见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崔浩是辅佐拓跋焘的重要人物,在拓跋焘统一北方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魏书》卷35,列传23,崔浩传

《资治通鉴》卷117

《资治通鉴》卷118

《资治通鉴》卷119

《资治通鉴》卷120

《资治通鉴》卷121

《资治通鉴》卷123

《资治通鉴》卷125

《中国通史》(白寿彝)第五卷乙编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