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如果你有怀疑时,就诚实地说出来无须加以隐瞒。生活中,当我们产生怀疑时,往往不诚实,他们在做戏,在装模做样,他们并不是很容易就听从“诚实”的劝告。在许多问题上反躬自问都意味着承担责任。很少有人研究过这种责任问题,在我们的教科书中也没有这一问题的地位。谁会研究白鼠的责任呢?可是,在心理治疗中,这几乎是可以触摸到的一部分。在心理治疗中,你能看到它,感觉到它,能知道责任的分量。于是,就清楚地理解了责任的内涵,这是重要的步骤之一。每次承担责任就是一次自我实现。
第五,不带自我意识的体验实际上正是完全的倾听自我的声音,一个人只有敢于真正的倾听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声音,能够时时刻刻做到这一步,能够镇定自若地说“我不喜欢这样”,他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懂得自己的命运。
对青年人而言,这种情况表现得特别明显。比如,在大型的摇滚音乐会上,出现的都是一些奇怪的电子音乐、一些超现实或颓废派的举动,绝大多人数都没能弄明白其中的含义,甚至连其中到底有没有含义都搞不清楚。一些人目瞪口呆,一些人加入进去。音乐会结束后,大多数人会说几句俏皮话而不是真正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比如说自己原本是看不懂的,一般不会提到自己的困惑,对音乐有乱七八糟的感觉。因为,如果说了这话,这实际上意味着会与众不同,会不受欢迎。要有勇气而不要怕这怕那,这也是自我实现的另一种说法。
第六,自我实现是在任何时候任何程度上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而绝非一种结局状态。例如,倘若你是一个聪明的人,自我实现就是通过学习变得更聪明,就是运用你的聪明才智。当然,这并不等于说要做一些遥不可及的事,而是说实现一个人的可能性往往需要经历勤奋的、付出精力的准备阶段,可以是钢琴键盘上的手指锻炼。自我实现可以是努力做好你想做的事。只想成为一个二流的专家,那并不是一条通向自我实现的正确途径,你应该要求自己成为第一流的,或要求竭尽你自己的所能。
第七,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这是一些让人心醉神迷的时刻。你只能像刘易斯所说的那样“喜出望外”,但你无法预测什么时候自我实现会到来。但是,我们能设置条件,使高峰体验更有可能出现。破除一个错觉,摆脱一个虚假的想法,知道自己不善做什么,知道自己的潜能不是什么,这些也是构成发现你实际上是什么的一部分。
第八,必须弄清楚,对自己而言,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什么对于自己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未来可能是什么样的,以及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向自己展示自己,这就意味着对自己的防御心理进行识别并有勇气解除它。这样做是痛苦的,因为防御是针对某些不愉快的事树立的,但却是值得的。如果你说心理分析文献没有教给我们任何别的东西,至少已使我们懂得压抑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上策。
总之,自我实现不是某一种伟大时刻的问题,并非在某一天的某一个下午,一个神秘的召唤便永恒地把我们带入天堂,自我实现是一个点点滴滴的积累,他们倾听自己的声音,承担责任、忠诚、诚实,勤奋工作,不断成长。
自我实现者的生活哲学
对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认为按其程度可分为两类:
一类人是明显健康的,但很少或没有超越体验,如罗斯福夫人、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
另一类人超越体验在他们那里很重要,甚至具有核心的意义,如阿尔杜斯·赫胥黎、施魏策尔、布伯和爱因斯坦。
健康型自我实现者和超越性自我实现者,拥有不同的生活哲学。
健康型的自我实现者主要是更实际、更现实、更入世、更能干和更超凡脱俗的人,他们更多地生活在现实的世界,生活在马斯洛简称为“匮乏的王国”,生活在匮乏需要和匮乏性认知的世界。这种世界观主宰下的人,主要是以一种实际的、具体的、现实的、实用的方式来看待人或物,把客观世界的人或物当作匮乏需要供应者或阻挠者对待,或作为有用或无用,有帮助或危险,对个人需要或不重要来看待。
另一种类型的超越者,可以说更经常地意识到存在认知,他们生活在存在水平,也就是目的水平,内在价值水平;他们更明显地受超越性动机支配,他们或多或少能经常有统一的意识和“高原体验”——指对于感受到的敬畏和神奇做出平静的、稳重的反应。与高峰体验相比,它没有那么强烈的感情色彩。相反,它更多地含有理性和认知的成分,也更多地是出于意志的行为。例如,一个母亲静静地坐着,照看她的小宝宝在地上玩耍;有或曾有过那种神秘的、神圣的、极度欢乐的、让人心醉神迷的高峰体验,并随带着启示或认识或卓识,能改变他们对世界自身的看法。这一切对他们而言,也许是偶然的,也许是经常性的。
经历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是马斯洛很独特的一个理论范畴,这一概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心理学的界限。
马斯洛在《宗教价值和高峰体验》一书中,对许多人都曾有过奇妙的神秘体验给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这种神秘体验是高峰体验的一种。
马斯洛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处于高峰体验的状态时,他便是正处在生命中最健康、最辉煌的时刻,这时候也是他达到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在他眼里,整个世界都变得不同了。”。
那么,这时候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是怎样的呢?与平时有何不同呢?
马斯洛指出,一个人处在高峰体验的时刻时,他的心理、主观感觉、对世界的看法都会呈现出不同于平时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有:
一,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就其自身而言显得更加和谐完整,更少自身的割裂与分裂,更多的行动协调,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大大减少,更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应当做什么,能更有效地把握自己。
二,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通常感到处于自身力量的顶峰,正在最佳和最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用罗杰斯的话来说,个体感到自己“在充分地发挥作用”。
他感到自己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聪明、更加敏锐、更加机智、更加强健、更有风度,他正处于自身的最佳状态,一种如箭在弦、跃跃欲试的状态,一种最高的竞技状态。这种情况不仅是主体的感觉,而且能够被旁边的观察者所目睹。他不再浪费力量与自己搏斗,不再压抑自己,肌肉不再和肌肉抗衡。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有部分能量用于行动,部分用于抑制这些能量的发挥,而现在不再有浪费,全部能量都用于行动。这时,他不再需要拿出一部分精力来控制他的多余的小动作,他可以全力以赴投入行动。
三,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他的行动会变得轻松自如,就好像“找到了感觉”,有过打篮球经验的人都会体会到这一点,平时需要经过辛苦努力才刚刚好能完成的艰难任务,现在做起来得心应手。
此时,他表现得胸有成竹,似乎完全明了自己的一举一动,没有怀疑和踌躇不前。此时,他的行动招招都命中要害。伟大的运动员、艺术家、创造者、领袖人物处于最佳状态时,言谈行事都具有这种特点。
四,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比其他任何时候更富有责任心、更富有主动精神和创造力,更加感到自己是原动力,是决定者。他们自己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在旁观者看来,他变得更加当机立断,专心致志,毫不怀疑自己做事情的能力,因此,他会显得更可靠、更值得信任。
他现在不再是被环境所主导的,不再是被决定的、被支配的、无能为力的,不再是守株待兔、暮气沉沉的弱者。他最大限度地摆脱了自己性格、价值观中的消极方面,比如,抑制、畏惧、疑虑、控制、自责等。在这个时候,他可以最大程度地表现出他的天性。
五,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在一种特殊的意义上更具有创造性。由于更多的自信和疑虑的消除,他能够顺其自然地形成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他能根据他的任务、天职或游戏的本质让自己的行动处于明确无误或游移不定的状态。因此,他的行为这时候更具有即席发挥、兴之所至的特色,更具有无中生有、鬼斧神工的特色,更加新颖独特,远离陈腐平庸,不再束手束脚。他也更少准备、计划、设计、预谋、练习、预测等,总之,绝非三思而后行。因此,他的行为相对而言不为任何动机所驱使,不是为了追求什么,不是为了达成什么目的而去做的。他的行为没有动机、没有欲望、没有目的,因为它们是突然出现、临时创造的。
这些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达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或特质的顶点。如果所有人在天赋上都互不相同,在高峰体验中他们更是特色各异。如果说人们在许多时候自己担任的角色可以互换,那么,在高峰体验中,这种互换的情况变得很难发生了,人们变得难以替代。无论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无论“独一无二的自我”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的特色在高峰体验中的表现总是登峰造极的。
六,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或者经历高峰体验后的人,有一种三生有幸的特殊感怀。他们有一个比较共同的反应就是感到“受之有愧”,上苍对于人类的赐予是如此优厚。
经历高峰体验后的普遍后果是一种感恩之情油然而生,这种感恩就像信徒对于上帝,以及普通人对于命运、对于自然、对于人类、对于过去、对于父母、对于世界、对于曾有助于他获得奇迹的所有一切的感激之情。这种感激之情可以转化为一种敬仰、报答、崇拜、颂扬、奉献等反应。
这种感恩之情常常表现为一种拥抱一切的对于每个人和万事万物的爱,它促使人产生一种“世界何等美好”的感悟,导致一种为这个世界行善的冲动,一种回报的渴望,甚至一种责任感。
高峰体验并非由策划安排而引发,它们往往不期而至,人们常因高峰体验而“喜出望外”。在高峰体验中,我们经常有惊讶和意外之感,以及那种的“豁然开朗的震动”。
破译开明管理
“优心态管理”广义上是指一种开明的管理。在一个组织内,每个人的成长和创造力的发挥与这个组织的产品或服务质量,乃至整个组织的健康发展都密切相关。管理最根本的就是对人的管理,所以,如何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如何最大程度地挖掘员工的潜力,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开明管理的条件
在参考了阿基尼斯、罗格利克、莱克特等人的观点后,马斯洛提出了“开明管理”理论。
马斯洛认为,开明管理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竞争优势。
马斯洛说:“在竞争中,采取开明管理的企业,拥有较优良的产品、较佳的服务,而那些采取旧的管理方式的企业,无论从产品、服务,还是会计、运营等角度来说,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旧的管理方式犹如一架老旧过时的机器,必将遭到淘汰。”
那么,具备什么样条件的管理才是开明管理呢?
在自己的著作中,马斯洛列举了“开明管理”的36个假设。换言之,在马斯洛看来,理想管理或开明管理应该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