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说话,你不能不小心
22799000000004

第4章 言为心声,不要口不择言(3)

对人方面,建议少些直言。也就是指少陈述他人在处事方面的不当,或者是纠正他人性格上的弱点,在对方看来,这并不是“爱之深,责之切”,而是在和他过不去;而且,你的直言直语也不会产生多少效用,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堡垒,把“自我”缩藏在里面,你的直言直语恰好把他的堡垒攻破,把他从堡垒里揪出来,他当然会不高兴。所以,那样的话可不可以讲是有一定分寸的,如果要讲也要迂回地讲,点到为止地讲,如果他不听你的话,那么就是他自己的事了!

对事方面,尽可能少地批评别人的不是。事是人计划、人做的,因此批评“事”时,也就相当于批评了这个当事人,所谓“对事不对人”,这只是“障耳法”。除非你力量大、地位高,否则直言直语只会替自己带来麻烦!如果能改变事实,这麻烦倒还值得,如果不能,还是闭上嘴巴吧!如果非讲不可,也还是建议迂回地讲,点到为止地讲,如果没人听的话,那么就是他们的事了!

直言直语可谓是伤人伤己,奉劝那些说话一竿子捅到底的人,还是将那些直言、不中听的真话暂且搁住,避免让对方讨厌。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因直言直语获得好处,而那些说话小心的人往往能赢得人们的喜爱。

8.谈话前预设“安全警戒线”

与人交谈时,忌谈他人的隐私和对方的尴尬之事,否则会影响谈话效果,损害人际关系。如果遵循了这些“礼貌原则”,不随意触及对方的“禁区”,则会使谈话在友好的气氛中顺利地进行下去。

寒暄客套的话谁都能说,但并不是谁都会说,一不小心,也许你就踏进了言语的“雷区”,触到了对方的隐私和短处,犯了对方的忌讳,给对方造成一定的伤害。

人们似乎都有这样一种心理,那就是特别爱关注他人的隐私,而且尤其喜欢打听名人的隐私。那些街头小报一旦出现了一篇有关某某名人的隐私,如“某某离婚揭秘”、“某某情变内幕”之类,很容易被哄抢一空。

热衷于打听别人隐私的人是令人讨厌的。在西方人的应酬中,“探问女士的年龄”被看成是最不礼貌的习惯之一,所以西方人在日常应酬中可以对女士毫无顾忌地大加赞赏,却从不过问对方的年龄。

在与人交往中,为了避免引起别人的不快,一定要避免探问对方的隐私。在你打算向对方提出某个问题的时候,最好是先在脑中过一遍,考虑一下这个问题是否会涉及对方的个人隐私,如果涉及了,就要尽可能地避免,这样对方不仅会乐于接受你,还会为你在应酬中得体的问话与轻松的交谈而对你留下好印象,为继续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闯入禁区”,有时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敌视的双方用来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闯入禁区”,有时又是无意的,只是因为某种原因一不小心才犯了对方的忌讳。有心也好,无意也罢,在说话时,不小心闯入“禁区”,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与人交谈的目的在于沟通,在这一过程中,要力求避免因说话不当而使人际关系变得紧张。所以,话语出口之前,应该先为对方想一想,不要闯入了禁区,影响了人际关系再后悔。

有人喜欢当众谈及对方隐私、错处。心理学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隐私或错处“曝光”在公众面前,而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而恼怒。因此在交往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别人的这些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可采用委婉的话暗示对方你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让他感到有压力而不得不改正。知趣的、会权衡的人只需“点到即止”就会为了顾全自己的脸面而悄悄收场的。至于一些纯属隐私、非原则性的错处,最好的办法是装聋作哑,千万别去追究。

那么,如何说话才能站在“安全警戒线”之外呢?

(1)必须摸清对方的背景,做到既了解对方的长处,也清楚对方的不足,这样才能在交际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讳,如果你对交际对象的优缺点一无所知,那么交际起来,就会有“盲人骑瞎马”的感觉,难免踏进“雷区”,触犯对方的隐私。

(2)要善于“扬长避短”。这里的“扬长避短”是说要多关注和赞扬别人的长处,尽量回避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好汉愿提当年勇”,又有谁人愿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页呢?特别是如果有人拿自己不光彩的事情来做文章,就等于在伤口上撒盐,这是任谁都不能忍受的。

(3)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时,要顾及场合,别伤了对方的面子。

(4)委婉地给对方留面子。有时候,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无法回避,必须直接面对,这时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说法,巧妙地淡化矛盾,以免发生冲突。

要想与他人友好相处,就要尽量体谅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避开言语“雷区”,在谈话前,先为自己预设好“安全警戒线”。

9.玩笑开过火就没“笑”果

人际交往中,开个得体的玩笑,可以松弛神经,活跃气氛,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因而幽默的人常能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但是,开玩笑开得过火,则会适得其反,伤害感情,因此开玩笑也不能不小心。

在人际交往中,开个合时宜的玩笑作为润滑剂,可以很有效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开玩笑也要有所注意:

(1)内容高雅

玩笑的内容取决于开玩笑者的思想情趣与文化修养。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玩笑,不仅给对方以精神的享受,也是对自己美好形象的有力塑造。钢琴家波奇在一次演奏时,发现剧场有一半座位空着,于是他对在场的听众说:“朋友们,我发现这个城市的人们都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二三个座位的票。”于是这半场的听众大笑起来。波奇无伤大雅的玩笑话轻松化解了令人尴尬的情境。

(2)态度友善

与人为善,是开玩笑的一个原则。开玩笑的过程,也是互相增进感情的过程。如果借着开玩笑对别人冷嘲热讽,发泄内心不满、厌恶的情绪,那么除非是傻瓜才识不破。也许别人不如你口齿伶俐,不能对你反唇相讥,表面上你占到上风,但别人会认为你不懂得尊重他人,不会愿意与你交往。

(3)行为适度

开玩笑主要是借助语言,但有时也可以通过行为动作来传递笑料,逗别人发笑,但行为动作一定要适度。有对夫妻,感情很好,经常互相开玩笑。一天,丈夫摆弄鸟枪,对准妻子说:“不许动,一动我就打死你!”说着扣动了扳机。结果,妻子被意外地打成重伤。可见,玩笑千万不能过度。

(4)场合要适宜

美国总统里根一次在国会开会前,为了试试麦克风是否好使,张口便说:“先生们请注意,五分钟之后,我将对苏联发起轰炸。”一语既出,众皆哗然。里根在错误的场合、错误的时间里,开了一个极为荒唐的玩笑。得知此事后,苏联政府表示了强烈抗议。所以我们说,开玩笑要注意适宜的场合,在庄重严肃的场合不宜开玩笑。

(5)要分清对象

由于人的身份、性格、心情不同,对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同样一个玩笑,能对甲开,不一定能对乙开。

如果对方性格外向,能宽容忍耐,玩笑尺度稍微大些对方也能承受。而如果对方性格内向,喜欢琢磨言外之意,开玩笑就应该慎重。对方尽管平时性格开朗,但若恰好碰上不愉快或伤心事,就不能随便和对方开玩笑。相反,对方性格内向,但正好喜事临门,此时与他开个玩笑,效果会出乎意料地好。

此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和长辈、晚辈开玩笑忌轻佻放肆,特别忌谈男女情事。几辈同堂时的玩笑要高雅、机智、幽默,解颐助兴,能让大家乐在其中。在这种场合中,忌谈男女风流韵事。当同辈人开这方面玩笑,自己以长辈或晚辈身份在场时,最好不要参言,只以若无其事的姿态旁听为宜。

(2)和非血缘关系的异性单独相处时忌开玩笑(夫妻自然除外),哪怕是开正经的玩笑,也往往容易引起对方反感,或者会引起旁人的猜测非议。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当然,也不能显得拘谨别扭。

(3)和残疾人开玩笑,注意避讳。人人都怕别人用自己的短处开玩笑,残疾人的心理很脆弱,更怕如此。就像俗话说的那样,“不要当着和尚骂秃儿”“癞子面前不谈灯泡”。

(4)朋友陪客时,忌和朋友开玩笑。朋友与客人已有共同的话题,已经形成和谐融洽的气氛,如果你突然介入,与之开玩笑,会转移人家的注意力,打断人家的话题,破坏谈话的雅兴,朋友会认为你在扫他面子。

总之,开玩笑不能过分,要懂得分清场合与对象。

10.“道人之短”易伤人

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揭短”都是互相敌视的双方用做攻击对方的武器。在待人处事中揭人之短会伤害对方的自尊,轻则影响双方的感情,重则导致友谊的破裂。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人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凡人皆有其长处,也难免有短处。在谈话中,你要极力避免谈论到别人的短处,否则不仅损害到别人的尊严,还表现出你品德的不高尚。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儿来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难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觉得那样会有损自己做皇帝的威信,因此对同乡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朱元璋儿时一块光屁股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里,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这位老兄还在那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成体统,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穷哥们儿拉出去斩首了。这就是说话令他人脸上挂不住所带来的后果。

因此,做人不能知道了一点点别人的短处就逢人宣扬。世界如此之大,谈话的资料取之不尽、源源不绝,何必一定要把别人的短处当做话题,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呢?

你要明白一点就是,你知道的关于别人的事情不一定可靠,也许另外还有许多隐情是你所不熟悉的。如果你贸然拿你所听到的片面之言宣扬,不是有失偏颇,就是混淆黑白。话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一旦事后彻底地明白了真相,你还能挽回局面吗?

中国还有句俗话:“宁在人前骂人,不在人后说人。”意思就是说,别人有缺点和不足之处,你可以当面指出,要他改正,但是千万别当面不说,背后乱说。这样的人,不仅会令被说者讨厌,同样也会令听者讨厌。

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人,专好推波助澜,把别人的是非之事编得有声有色,夸大其词地逢人就说。虽然你不是这种人,而一旦你加入到谈论别人的短处的行列中时,也许你已在无意之中种下祸患的幼苗,而它要滋长到什么样的程度,并不是你能控制的。

如果别人向你说某人的短处,不能只凭表面的观察便在背后批评人家,除非这是善意的批评。说一个坏人的好处,旁人听了最多认为你是无知。把一个好人说坏了,人们就会觉得你存心不良。

“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这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地在背后议论过别人,只是所说的是好话还是坏话就无从考证了。不过有一点,经常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肯定不会受大家的欢迎。因为凡是明事理的人,都会自然地这么想:这次你在我面前说别人的坏话,下次你就有可能在别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这样一来,你在别人的印象中就不是可以交心的朋友了。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遇到别人在你面前说另一个人的坏话,或者对方会问你对另外一个人的看法态度,对此,你就得端正态度,用辩证的思维去考虑这种情况,把握好应对的分寸。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参考:

(1)要慎重判断询问者的意图

被上级问询起对同事的意见时,答不出来实在令人伤脑筋。若是针对人格评价的问题,必须得慎重对待。

首要是掌握上级的意图,观察上级的心意是属于哪一种类型,比如:

第一种类型:只是突然想到的发问。

第二种类型:为了确认自己的见解。

第三种类型:对自己的看法不确定,想参考属下的意见。

第四种类型:为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而询问其他下属的意见。

第五种类型:故意在同事之间造成对立,使彼此心生暗鬼,再由此操纵下属们。

(2)得到可靠的判断之后,再考虑如何应答

如果是属于第一种类型,上级的说法、口气都会比较轻松,下属很容易判断出来。自己只要顺水推舟,把话题转向就可以了。容易出现问题的是其余四种类型,这时就要依情况而采取行动。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先做不解状地侧头沉思,迅速观察对方的反应。“嗯,他人不错吧……”对方若是这样反应的时候,是属于第三种类型,不必太在意。

待你稍沉默一会儿之后,不妨反问上司:“不知您有何看法?”用这样的话试探他的反应。

如果是第二、三种情况,上司应该会说:“我个人的看法是……”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如果正巧和你所想的差不多,就可以随声附和表示也有同感。否则,就把自己认为不同的地方陈述出来。

谈论别人的不足之处,也应仅止于大家都有同感的方面,如果有上级未曾注意的地方,则点到为止即可。

如果上级对你说:“我只跟你说。”则属于第五种类型的可能性非常大。

假使你对该同事也不具有好感,按捺不住地也对上级说:“这些话只跟您提而已……”接着便随意地大发议论,那么你就正中上级下怀。你所说的话会立刻传入该同事的耳中。

对于第五种类型的应答法,只要假装一概不知,以愿闻其详的表情应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