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社会文明学导论
23092400000023

第23章 社会文明的结构与体系(4)

市场文明首先是一种物质文明。作为一种物质文明,市场文明的精髓集中体现在其资源配置机制之中,市场经济奉行资源配置的市场中心化原则,所有资源都靠市场来配置。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对资源的评价和选择所贯彻的效用性原则与成本标准,是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共同标准。效用性标准坚持资源的有用性原则和稀缺性原则,把稀缺的有用资源作为优势资源;而成本标准则把成本最低的资源作为优势资源,并强调高度配置优势资源。选择和配置优势资源,淘汰劣势资源,就形成了市场的优胜劣汰原则。市场通过崇尚优势的机制,保证了效益。

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文明又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明。随着由市场来配置的越来越不只是物质性资源,市场文明的发展也逐渐超出了单纯的物质层。如果说,单纯的消费品市场的出现,只是带来了以氏族或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经济的“开化”,直到生产资料市场的出现,资源配置才成为市场的主要功能,那么,当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时,人类社会便进入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形态。

如果说,当市场所配置的主要是物质资源时,市场文明还可以看作只是一种物质文明,那么,当市场所配置的资源涉及日益复杂的生产要素,出现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时,我们就很难再把市场文明看作是一种单纯的物质文明。要素市场对要素价值的评价和对要素价格的发现,涉及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性的内容。而当市场把产权、制度和知识甚至信用等更多的要素纳入自己的配置范围,特别是当它的基本精神全面辐射到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时,市场文明就毫无疑问具有越来越多的制度和精神内容。

由于资源配置的市场中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市场来配置的远不只是物质要素;由于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在机制上涉及人类活动的外在规则和内在需要,或者换句话说,成了社会运行的基础,市场文明就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物质文明,市场也不只是一个交易场所或一种交易机制,而是一种包括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整体文明。

现代文明之所以是一种市场文明,就在于它建立在以市场关系或市场制度为主的基础之上。在现代经济关系中,主要是财产关系和市场经济关系。

而财产关系往往与市场关系融为一体,以后者为主要表现形式。因而,现代经济关系主要是市场关系。而在现代市场关系中,则远不仅仅是经济关系,其中具有越来越多的精神文化内容。这与市场环境和市场主体相互作用的性质密切相关。

市场由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两个基本要素构成。市场主体是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的个人和企业。在市场主体中,企业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它们既是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又是生产过程投入生产要素的消费者。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主要是依靠独立自主的企业完成的。市场作为一种整体文明,可以从现代市场主导下的企业及其行为看得非常清楚。任何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企业,都必须不仅是市场文明中物质文明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其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建设的参与者。现代企业不把市场经济看作道德经济和法治经济,从而全面参与市场文明建设,就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前景。在成熟的、规范的市场经济国家,感觉最舒服的是与企业打交道。这一点,也可以通过现代企业文化的制度和精神内涵间接感受到。

市场文明最直接的表现之一是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现代社会正在由经济型向文化型过渡,市场也相应具有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即使是物质性消费,文化的因素也越来越重要;即使是物质产品,也已经由过去那种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物体演化为一个充满人性化的载体。事实上,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现代企业文化就是一种整体文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是文化的竞争,越来越是企业整体文明的竞争。

由于企业的整体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在现代全球性竞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的竞争力与自身的整体文明水平密切相关。事实上,不仅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是国家整体文明水平的竞争。现代企业在通过提升企业理念追求价值观的升华。它们明白,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企业状态和外部形象,从而就有什么样的效益。这种企业行为所表明的绝不仅仅是企业的经营策略,更多、更根本的是市场本身的整体文明机制。

正是市场本身的整体文明机制,造就了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文明形态。

市场不仅存在于资本主义条件下,也存在于其他社会制度条件下,甚至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也存在。其根源就在于任何社会都必须经历市场文明的时代。只是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市场主要只是一种单纯的交易方式,其发育远不充分,还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文明。真正的市场文明形成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只有市场经济,才不仅使经济市场化,而且使建立于其上的整个社会受到来自市场的文明辐射,甚至社会的上层建筑根据市场运行和发展的要求来建构,从而使整个社会文明表现出市场的特点。而且,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文明也经历了并且正在经历着一个特定的发展过程。

市场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从相对单纯的物质文明,向包括制度和精神内容的整体文明形态过渡的过程。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到寻求“双赢”的理性化利益选择;从你死我活的原始竞争到合作竞争;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到国际大分工协作;从失业保障到产权保障……这些都是市场文明发展的脚步。

市场文明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市场本身的发展水平。发展处于低水平的市场,总是与低层次的市场文明相伴随。只有高度成熟和规范的市场,才能造就高度的市场文明。市场经济已经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从古典市场经济即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中,人们所看到的也许主要是一种物质文明,但是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市场中,不管站在什么立场上都不难看到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成果。现代市场文明不仅是一种物质文明,而且是一种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它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统一。

现代市场文明越来越是一种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整体文明。这一方面与经济本身的人文化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是市场的物质文明内涵向制度和精神层面辐射的结果。市场文明的发展水平以市场机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社会文明水平为标度,以其制度和精神层面的发育与成熟程度为主要标志。

(4)消费文明

所谓消费文明,是指人类在物质资料和物质财富消费过程中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所取得的积极的进步的成果。它体现为人类理性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要求人类使物质财富的消费与物质生产相适应,使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再生相适应,使环境的污染与自净能力相适应。

第一,从现实的物质基础看,消费文明观将消费植根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之上,是推动物质文明进步的消费观。消费是人对物的享用,而物的性质、规模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超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消费是无根基的。

固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自由选择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方式,但是,消费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不顾国情、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消费、贪图享受、挥霍浪费就会导致资本、资源的匮乏。同时,奢侈之风、淫乐之气的盛行也会销蚀人们的创造精神、进取精神,最终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的消费观要求人们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调整自己的需要,合理消费。它服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鼓励人们正确认识消费,自觉抛弃落后、畸形的消费观念。

第二,面对自然资源的日益匮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消费文明观要求人们自觉将消费纳入到生态文明之中,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可持续消费观提倡遵循生态规律、考虑环境因素,努力调节消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鼓励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是一种从生态伦理角度对消费进行理性审视,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文明消费观。自然是消费的源泉,人类应当正确对待自然,将消费纳入到生态系统之内,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以“取之有度”的态度利用自然资源。这样,人们就不会为了猎奇、怪异的消费需要而剥夺其他物种的生命,不会无视生态的承载力。

第三,消费文明观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适度消费观。人生而有欲,这是一个基本事实。科学的消费观并不反对人的欲望追求,而是主张节制欲望、适度消费。消费不足或消费过度都是不可取的。前者无法提供人类正常生活需要的消费品,使人应该有的健康体魄与健全智力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后者将消费作为人生活的唯一目的,从而奢侈无度、挥霍浪费,不但会降低物本身的使用价值,还会伤害人的健康,影响人的价值实现。适度消费是消费行为的理性姿态,是以人为本的消费。它将消费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要求人们正确选择真正适合自身真实需要的消费品,按照有利于自己身体健康、心智健全、创造力充分而自由施展的要求去消费,并在消费活动中逐渐成熟起来。因而,这样的消费是人摆脱贪婪与自私,有计划、分步骤地调整与改善消费结构,积极寻求生命意义的活动。

第四,消费文明观还特别重视精神文化消费,主张通过高尚的精神文化产品提高人的文明素质。马克思曾说:“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维持生存的物质性消费虽然必要,但人的消费倘若没有与文明相匹配的享受能力、不具备对消费对象本质的知识与消费力,没有与文明相契合的文化素质、精神面貌与价值观念,消费便有可能变质。因此,人的消费不仅包括物质性消费,还包括精神文化消费。精神文化消费以善的、美的形式感染人的心灵,是人格、人的尊严、人的自由实现的重要途径,它使人的消费折射出“人类崇高的精神之光”。在精神文化消费中,人们一方面在生存条件、生命尊严得到改善的基础上接受着精神文化成果的熏陶,使原有的思想状态发生解构;另一方面在理解精神文化成果时,又不断在头脑中进行新的建构,将负载于消费品中的精神内容内化于心灵之中,并且通过审慎的思考发掘其内在价值。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体现了人的本质要求。精神文化消费激励人们自觉摒除低俗、愚昧、颓废的消费模式,从而使生活趋于美好,消费方式趋于文明。

四 社会政治文明系统

自从1844年马克思提出“政治文明”概念以来,中外学者对政治文明的内涵的界定众说纷纭,但其本质可以概括为,治国理念上法治文明与德治文明的统一,政治价值上权利文明与权力文明的统一,政治活动上实体文明与程序文明的统一,政治制度上党制文明与国制文明的统一,政治发展上结果文明与过程文明的统一。政治文明的特征是:阶段性与继承性相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阶级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统一。政治文明的要素主要包括政治主体、政治客体、政治意识、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等。政治文明的结构体系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分系统。其中政治意识文明是由政治意识形态文明、政治心理文明、政治思想文明、政治道德文明等方面构成的系统,它是整个政治文明的灵魂;政治制度文明是由基本政治制度文明、政治体制文明、法律制度文明等组成的系统,它是整个政治文明的规范要求;政治行为文明是由政治斗争、政治管理、政治统治、政治参与等组成的系统,它是整个政治文明的外在表现。政治文明的衡量标准是人类自我解放的程度、政治解放的程度、社会解放的程度的有机统一。

1.政治文明的内涵

对于“政治文明”的概念,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研讨,论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说。这种观点认为,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便是政治文明,它一般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国家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

二是政治成果总和说。这种观点认为,所谓政治文明是指人类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政治活动的进步状态和发展程度的标志。在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中,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是其核心部分。

三是成果过程说。这种观点认为,所谓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从静态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程中取得的全部成果;从动态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步发展的具体过程。

四是政治进步说。这种观点认为,政治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进步的状态和成果就是政治文明,包括政治制度进步、政治活动的进步、政治思想的进步和政治管理技术的进步等。

五是制度进步说。这种观点认为,政治制度的进步即为政治文明,是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