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社会文明学导论
23092400000027

第27章 社会文明的结构与体系(8)

社会观念对人们生活的作用是复杂的、多变的。但是,我们还是能够透过观念的复杂性,看到社会观念的一般作用:第一,社会观念引导社会文明主体的活动。社会观念作为内化于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观念,可以明确人们从事社会文明活动的目的和方向,调整和控制人们的行为,保证社会文明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第二,社会观念提供社会文明发展的动力。社会观念尤其是作为其实质和核心的社会精神是一种动力。这种动力之源大致有三个:一是精神需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需求;二是社会精神具有感情因素,精神动力也是源自于感情因素的感情动力;三是社会观念包含着社会生活的信仰或目标。

信仰的神圣性和高于社会现实的理想性,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就会转化为压力和发展的动力。第三,协调社会文明主体的行为。这种作用是社会观念所包含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观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生活理想指明了整个社会活动的共同方向和目标,使得整个社会活动沿着共同的方向前进,这是方向调节;共同的价值观能使不同的社会活动主体把自身的行为和活动纳入共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中进行评价,从而强化或者校正社会活动主体的行为,使其活动协调,这是行为调节。这些方向调节和行为调节,可以使得社会文明主体的活动达到协调一致。

社会观念和社会观念文明的核心是社会精神。社会精神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之分。广义的社会精神是大社会的客观反映,是一个国家精神的总概括。

广义的社会精神与狭义的社会精神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广义的社会精神包含着狭义的社会精神,狭义的社会精神是广义的社会精神的组成部分,并受到广义社会精神发展状况的制约。社会精神的内容是丰富的。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精神,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精神。社会精神既受到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传统条件下,社会精神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从文明的视角来看,社会精神就表现为社会精神文明。与通常的精神文明不同,这是小社会领域的精神在合乎规律基础上发展进步的过程和状态。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符合精神规律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精神,是一种促使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

(4)社会环境文明

社会生活环境文明是有利于社会文明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从类型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社会环境文明和自然环境文明两种类型。其基本构成要素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们分别是社会文明主体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在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社会文明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要体现为社会秩序、社会风气和社会安全的进步。从社会文明的高度来说,社会秩序是符合社会发展内在要求的那些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社会文明秩序可以规范社会文明主体的行为,减少社会文明主体的内耗,提高社会文明主体活动的效率,创造更多的社会文明成果。社会风气是由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社会时尚、行为模式等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文明的是那些符合社会文明发展要求的社会风气。社会安全是社会生活的重要保证,是建立文明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条件,是社会领域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没有安全,就没有社会文明主体的存在,就难以有文明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就谈不上对社会文明过程的推进,也谈不上对社会文明成果的创造和社会文明。从文明的视角来看,社会环境就表现为社会环境文明。社会环境文明是社会环境在合乎规律基础上的发展进步,是这种进步的过程和结果。这种规律,有两种类型:

一是社会环境自身运行的发展规律,如社会风气发展变化的规律,社会秩序存在和发展的规律等;二是社会文明的发展规律。社会环境作为社会文明的一个构成要素,要受制于社会文明的发展需要,因此,它的发展进步也要符合社会文明的发展规律。从发展进步的过程来看,社会环境的发展进步,主要表现为社会风气积极向上,与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和趋势相一致。

自然环境是社会文明主体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从广义上来说,人类生存的一切自然条件都是自然环境,像地球内部的地壳、地幔和地核都属于自然环境。狭义来讲,自然环境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地理等多项内容。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大气圈的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是“人的无机身体”,是社会文明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突出表现在: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产生的重要条件。此外,自然环境直接影响社会分工、人口迁移和生产方式,改善或者破坏人们的社会生活,影响社会关系,影响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风气和社会的精神风貌,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管理,影响社会文明的发展状况。从文明的视角来看,自然环境表现为自然环境文明。自然环境文明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规律基础上发展进步的过程和状态。这里的规律,主要是自然环境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如自然资源的形成规律,植物的生长规律,动物之间相互制约的规律;发展进步的过程,主要是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和水平的发展过程,是从最初的适应自然界到改造自然界再到主动的恢复生态平衡的过程。如人工繁育大熊猫,植树造林等,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恢复遭到破坏的植被,实现新的生态平衡;这种进步的理想状态,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5)社会管理文明

社会管理文明是伴随着文明的脚步,社会管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主要表现为管理符合客观规律,更加科学和富有效率。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只有通过文明的社会管理,才能更好地实现发展和进步。

社会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管理是政府社会管理和社会自我管理的统一,狭义的社会管理仅仅指政府社会管理,即政府对小社会的管理、规范和引导,是政府与小社会互动的过程和结果。从社会文明的角度来看,社会管理基本内容是管理社会生活,协调社会关系,培育社会精神,营造社会生活环境。管理社会生活,主要是按照社会文明内在要求,管理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生活资料,在确立生活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其重点是就业、社会事业和收入调节,做到不同群体社会生活的公平正义;协调社会关系,主要是依据社会文明内在要求,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理顺人与人、组织内部以及人与组织的相互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培育社会精神,主要是对代表社会文明发展进步要求的行为进行奖励,对背离社会文明基本要求的行为进行惩处,以促使社会文明精神的发展和进步;营造社会生活环境,主要是完善各种法律法规,建立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从文明的视角来看,社会管理表现为社会管理文明。社会管理文明是在规律基础上社会管理发展进步的过程和结果。这意味着:第一,遵循客观规律。一是遵循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环境等发展变化的规律;二是遵循管理自身的规律。按照这些规律的要求,开展社会管理活动。第二,社会管理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主要表现为管理手段的不断进步,管理方式不断改进,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管理重心日益转向以人为中心,管理效率不断提高。第三,社会管理进步的结果是社会管理水平提高,管理能力增强,对社会文明的管理效益增加。社会管理的发展进步和社会管理文明,主要表现为社会管理体制的发展完善以及社会管理体制文明。

社会管理体制是社会管理制度的具体形式。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管理体制,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社会管理体制的根本决定力量,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往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管理体制。二是社会管理制度。社会管理体制是社会管理制度的直接体现,社会管理制度的构成要素直接构成了社会管理体制的基本骨架。

从文明的视角来看,社会管理体制是文明的管理体制,表现为社会管理体制文明。社会管理体制文明是社会管理体制在规律基础上发展进步的过程和状态。这种规律,主要是社会管理自身的运作规律。发展进步主要是社会管理体制自身的不断完善。进步状态主要是管理体制科学,运转富有成效。社会管理体制文明是当今世界的普遍现象,具有共同的特征和规律。如继承人类管理文明的优秀成果,符合社会文明的内在要求,发扬民主,监督制衡。同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又有各自的特色和特定内容。

综上所述,狭义社会文明是由社会生活文明、社会关系文明、社会意识文明、社会生活环境文明和社会管理文明构成的有机系统。这些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狭义社会文明的有机整体,推动着狭义社会文明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七 社会生态文明系统

在静态或共时态的角度上,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狭义的社会文明共同组成了人类社会文明大系统,五大文明在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中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立的存在形态。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

生态文明由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产业文明相互联系形成有机结构,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社会文明系统发挥整合功能。

1.生态结构是一种独立性结构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从而使生态成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

人类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

生态结构的形成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可能的,并且成了社会结构中的一种独立的结构。

从自然系统对社会结构发生的制约性影响来看,生态结构是社会结构中的一种独立的层次。在社会结构的形成过程中,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的品位、生态环境的优劣都对最初的生产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之带上了强烈的地域特征,从而也形成了社会结构上的差异。可见,“不同的共同体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而文明的结构和单位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当然,社会关系在社会结构的形成过程中也具有重大的制约性作用。正是在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形成的必要张力中,才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社会结构。“这种生产的承担者同自然的关系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他们借以进行生产的各种关系的总体,就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来看的社会。”这样,通过社会的经济结构,自然系统就进入了社会系统中,成为原初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体,并对社会结构的各个具体的层次产生了重大的制约性的影响,从而成为其他社会结构的“物质外壳”。这里,作为其他社会结构得以产生和发挥作用的物质外壳的这种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就构成了社会的生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