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类的实践活动包括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即人们创造并运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对象,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人们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精神生产实践,即人们改造自身主观世界的活动。这些基本的实践活动推动着人类文明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了近代,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类在运用强大的技术力量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财富的同时,却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自身的发展陷入困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促使生态生产实践——保护和支持生态环境的实践形式应运而生。此外,还有社会生活的实践,即人类改善就业、教育、医疗、分配、社保、民生等方面的实践。当代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由上述一系列基本形式所构成的系统。
这些实践产生了社会的基本领域,即生态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和狭义社会系统,也构成了当代社会文明的基本内容与形式,即生态文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狭义社会文明。社会整体文明的发展是由生态文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和狭义社会文明交互作用而向前推进的过程,因而,从宏观上看,这些文明之间的耦合互动,构成了政治文明的宏观运行机制,政治文明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而是与其他文明协调发展的。
第一,政治文明离不开经济文明的协同作用。经济文明从根本上制约着政治文明的发展状况。经济的普遍增长,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交往的扩大,为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催生出主体理念、自由理念、平等理念、民主与法制理念等政治意识、政治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还为完成肃清封建遗毒,摧毁各种特权思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造基本条件。
第二,政治文明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协同作用。精神文明为政治文明及社会文明其他要素的发展铸造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支柱,提供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和浓厚的科学支撑、人文基础。在当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社会精神文明借助于传统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内心信念等形式,通过“自律”精神规范人的行为,调节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促进政治文明的发展。而且,精神文明在日积月累的传递中潜移默化,使政治文明广泛植根在社会民众的心中,并为政治文明不断提供文化生长的资源,共同构成治国安邦的价值体系。
第三,政治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协同作用。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延续,人类历史上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都将不复存在。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政治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关联要素,也是关系整个人类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第四,政治文明离不开狭义社会文明文明的协同作用。狭义社会文明是政治文明在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体现,反映在社会保障、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社会秩序等一系列与民生紧密相连的民生问题上。能否解决好民生问题,使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困有所帮,不仅关系到社会的治乱,也关系到政权的巩固;不仅是社会生活领域中文明程度和水平的体现,也是社会政治文明程度和水平的体现。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生动地说明了建设社会生活文明,使老百姓安居乐业,与维护政权稳定,建设政治文明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综上所述,政治文明的发展既是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交、狭义社会文明之间互作用而向前推进的过程,又是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交互作用而向前推进的过程。所以,以实践的思维方式为指导,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政治文明的宏观和微观运行机制,构建社会整体文明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三维结构”整体推进的社会政治文明建设总体战略,才能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实现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四 精神文明的运行机制
精神文明运行机制指的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精神文明整体系统内部不同层次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联结方式,这种联结方式,要么是主体彼此之间互为中介,表现为以交往活动联结的互主体性关系的联结方式;要么是主体与主体之间以某一客体作为中介,表现为以交往活动联结的间主体性关系的联结方式。
精神文明运行机制是一种在互主体性或间主体性关系的联结方式中交换彼此的活动,并在交换彼此的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系统整体和外部环境的互动作用的社会运行机制,比如,宏观领域内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的互动作用,真、善、美价值的互动作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互动作用,微观领域履行义务与实现权利的过程的交换,都是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内部的互(间)主体性关系中彼此活动的交换。
精神文明运行机制是主体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在一定的动力驱动下,在一定的决策机构指挥下,在一定的机制、力量保障下,通过在个体主体的无序运动中完成群体主体的有序作用来实现其整体目标和整体功能的运行方式。
精神文明运行机制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能够把社会机体内部存在着的某些不协调的关系及其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某种障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和最低的限度之内,并尽可能地加以调整或排除。精神文明运行机制的最根本的精神实质,就在于活生生的生命力,在于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实现,在于主体自由的发挥。建立和完善精神文明运行机制,目的就在于使精神文明的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使精神文明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精神文明运行机制概念提出的意义就在于它对人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内在动力的揭示。
就精神文明的要素彼此之间作为互主体性或间主体性的联结方式而言,联结方式中的每一主体都是有一定的目的、运用特定的活动方式力图发挥自己的主体生命力或创造性的主体,而且主体的生命力或创造性的发挥互为条件、互为前提。
就精神文明的负反馈机制而言,精神文明根据以社会和个体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价值目标,自我调整自身系统内部的不协调因素,抗拒外在环境因素的各种干扰,在种种波动的结构要素、层次、内容中保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系统的相对平衡和相对稳定。负反馈是指对象的变化输入主体之后,新的结果缩小了与预定目标的差距,或更接近原来的目标。控制与反馈的原理对研究精神文明活动结构的运行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精神文明活动的主体、手段、对象各自相对独立,主体的目的不可能一下子就得到完美的实现。这时主体就作出某种相应调整。但如果没有第一次活动结构的反馈,这种调整就会是盲目的、没有根据的。只有借助于一定的反馈,才能对目的、手段等作出适当的修正,使结果越来越接近预定的目标。同时,由于精神文明活动结构中的对象也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其变化对于整个活动过程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在精神文明活动结构中,反馈的作用就更为明显,更应受重视。例如,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首先采取传授规范、灌输思想、准则的方法作用于对象,使对象遵守思想道德要求。这样做可能产生一定的效果。但当受教育者以言行表现等方式将自身的变化反馈给教育者后,教育者就要相应地变换教育手段,在传授思想道德知识的同时,典型引导、榜样感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使受教育者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情操、习惯和生活方式,以便较好地达到预定的目的。
就精神文明的自组织过程而言,精神文明总是使新的机制不断自我放大,不断返回自身、加强自身,从而形成自身变革与创新的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自我促进、不断增强,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引起某一组成部分的质变,促进新的组织结构的分化,形成新的关联方式,建立新的递阶系统,从而推进整体模式的发展。
就精神文明系统的分化与整合的整体适应性而言,精神文明自身的自我完善,表现为产生出更为分化的组织结构来实现更加专门化的功能,通过更有效的制度来整合这种功能,从而产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的学习能力和改变自身的组织结构、联结方式、运行模式来更好地发挥系统功能的能力。精神文明在与外部环境及自身的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结构的分化,不断产生出新的功能构件,从而使通过更为专业化的分工实现更为完善的整体功能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通过制度的整合,使不断分化的复杂组织结构实现多样性的统一,从而在这种双向作用与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完善自身的组织结构、联结方式和运行模式,提高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精神文明活动结构的运行机制是个复杂的问题,其中的控制和反馈在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只要从控制与反馈的原理出发,把活动结构各要素看成相互作用的整体,就能为我们正确揭示精神文明活动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准备好必要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