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文明的内涵
农业文明属于前资本主义的传统文明或前现代文明。三次社会大分工使种植、畜牧和相应的手工业生产完全成熟起来,由此明显区别于原先采集和渔猎等半动物性活动方式。由分工和交往带来的传统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造成了古代社会的繁荣。这个阶段的技术基础,是依托人力、畜力、手工操作以及主要是利用动、植物新陈代谢的“流量技术”,因而改造环境的能力不大,无法满足人口增加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而文字信息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则超越了口耳相传的人际交往,不但使后天的经验得以有效的积累和传承,而且还使人可以利用一个符号系统去对隐藏在现象背后那看不见的本质进行分析和探究,人类精神由此开始了飞跃的发展。这时人类精神尽管具有某种“原始的丰富性”,然而离开畜群意识还不太远,尚未割断跟自然的脐带,只能依靠人的依赖关系维系起来的共同体,通过温情脉脉的等级特权、超经济强制和提倡“自我牺牲奉献”来维持阶级的统治,牺牲部分人而达到整体性有限的发展。
这时人的自我意识被异化为至高无上的神灵,而社会权力则被集中为垄断一切的君主。
农业文明的基础是农业为中心的自然经济简单小生产。其生产资料是仅供个人使用的小块土地、小作坊和简陋工具,人力、畜力推动和手工操作方式使其水平和规模都极为有限,劳动生产率的低下使得人们并没有多少剩余的东西可用来交换,而劳动产品基本上也是供自己消费。在这种情况下,“交换是有限的,市场是狭小的,生产方式是稳定的,地方和外界是隔绝的”。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还没有披上物之间即劳动产品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外衣,对人依赖的等级差序关系一目了然,一定意义上并不具“社会”的性质。这时人的自然生产占主导地位,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顶多是附带的事情”。
这是一种谋生型的直接性自然经济简单再生产。这时的劳动形态只是必要劳动而不是剩余劳动,更不是自由劳动。其生产目的是自给自足,直接满足个体简单生活的需要。这时某些富豪之家虽在自身消费外也讲究积谷防饥和聚敛财富,但目的仍不过是把这些死财富用以个人挥霍或留给子孙延续种族后代,不懂得让其“升值”把死财富变成活财富。在这里,生产者直接就是消费者,理想的经济是生产量直接等于消费量。其价值形态则着眼于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更不是非功利的审美价值。其社会运行依托于血统和权力,缺乏丰富的社会关系更缺乏独立的自由个性。人在这种经济形态中只能消极地被自然客体和个人需要所决定。这时尽管也有极强的个人贪欲和财富聚敛,但它只着眼于感性的财富之消费享用,并不表现为抽象的利润冲动。
这就是说,人类的生存这时很大程度上还只能像动物一样趋利避害、适应环境,在自然生产中简单地维系自身的生命,还没有能力创造出巨大的剩余财富,并不着眼财富的生产和积累,更没有能力自由全面地发展自己,由此人的生产便只能是简单的人种自身生产,人们在生产出生活必需品同时也就生产出自己的生命和繁殖后代。但这人种繁衍本身则给人类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起点。有人认为,“任何经济成分的最本质规定是对剩余劳动(产品、价值)的索取权”。这是把资本主义方式普泛化了。尽管剩余劳动是任何社会发展的基础,但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它还并不是生产的最本质规定。诚然,由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首先都要吃、喝、住、穿,而作为人的本质对象化的生产力一定发展又确实是任何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背景。但问题在于发展生产力却并不是任何一个社会所必须完成的根本任务,已有的前提并不等于有待完成的任务,已经完成了的工作也不可能仍然是有待于完成的任务。
传统农业文明的生产力事实上也在缓慢地发展,但这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自发的自然历史过程,而不是一个自觉的人为主动创造过程。这个自发的演化推进确实谈不上是什么必须完成的任务。虽然在中国文化中,基于种族繁衍那传宗接代要求,人们的家族责任感很强,甚至连死去以后还要“保佑”其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而难以入土为安,但在事实上却是有心无力和自顾不暇。一个追求使用价值并且只能重复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社会,确实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为未来社会做什么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准备。
2.农业文明进程与特征
何传启先生认为,农业时代大约是公元前4000~公元1763年,其主要特征是发明文字、国家出现、奴隶制和封建制、农业文明、农业经济、农业社会等。
农业时代的文明进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起步期,约为公元前4000~公元前500年(大约为3500年),属于古代文明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古代文明、种植养殖、奴隶制;(2)发展期,约为公元前500~公元618年(大约为1100年),为古典文明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古典文明、封建制;(3)成熟期,大约为公元618~1500年(大约为900年),为东方文明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东方文明繁荣、欧洲中世纪;(4)过渡期,约为公元1500~1763年(大约为260年),为欧洲文明振兴期,其主要特征是欧洲文明崛起、文艺复兴传播。
农业时代大约持续了5763年,这是人类文明上一个漫长的阶段。农业时代的文明不仅表现出相当大的多样性,而且不同时期的文明也有较大的差别,因为对于农业时代的文明特征,不可能有令人人满意的描述方式,但就文明特别是农业时代后期文明的一些共性,还是可以形成若干共识,尤其是农业时代后的文明。
知识
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或由知识者所发现、创造或记录。知识创新和应用仍然是一体的,科学研究逐步获得了独立地位。知识者受到普遍尊重,其中的部分人成为统治阶级的成员。知识传播受到官方的控制,知识垄断成为统治者的治国秘方。大学、教会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发展加速了知识的传播。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为统治者培养人才,而不是造就具有知识的劳动者。
遗传
人类在遗传上的平衡被打破。拥有权力、财富、知识和高智慧的个体具有遗传上的优势。统治者和贵族有更多的机会繁衍后代和传递权利和财富;奴隶和平民遗传成功的概率相对小得多,留给子孙更多的是贫困。个人的出身往往决定其前途和命运。弱小部落或民族往往成为被征服的对象,失去遗传机会。
财富
财富私有化,阶级分化。经济有四种: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产业和商业。
商业是经济活动的润滑剂。土地是农业经济的决定性因素,土地是主要的财富来源。占有土地的多少是衡量个人财富的主要指标。经济是相对孤立的、封闭的,经济单元小、生产产品“全”,是小而全、衣食足的小农经济。
权力
权力来自遗传、武力、财富和知识。权力包括皇权、神权、法权、管理权和父权。
皇权至高无上。神权来自宗教信仰和崇拜,神灵统治着众生的心灵。法权和管理权是皇权的延伸,父权是家庭的核心。世袭和分封是权力分配的主要途径。
知识和武力是巩固权力的不二法则。
组织
基本社会组织形态是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家庭,家庭往往几代同堂,带有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痕迹。大型教会组织往往有自己的规章制度。
手工业者建立了自己的行会,商人成立了商会,热心科学的人士成立了学会。
各种社会组织大发展。
竞争
竞争往往是围绕土地、财富和权力展开的。个体间的竞争,权力、财富、武力、知识和智慧的作用;群体间的竞争,群体素质、财富和武力、知识和领袖很关键。
竞争优势一般决定于土地、自然条件、武力和人口数量。土地是竞争的核心要素。
战争
战争往往以土地、权力、财富和人口掠夺为目的。战争可分为国家内部的战争和国家之间的战争,包括皇权争夺战、奴隶和农民起义、掠夺战和征服战等。战争规模不一,时间相对不长。是冷兵器时代,火器和机械武器很少。战败者不是被杀,就是沦为奴隶,或成为下等国民。
文化
宗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世俗统治者和宗教领袖进行竞争与合作,宗教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宗教教派分化,促进了信仰自由。欧洲文艺复兴兴起、传播。
人类的道德、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都与土地和神灵相关。高雅文化不断发展,成为文明进步的主体;通俗文化变化缓慢,为平民带来不尽的欢乐。
三 工业文明形态及其功过
工业文明的诞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工业文明的出现使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传统工业文明在提供可持续发展赖以进行的坚实基础,带来经济的巨大增长和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的同时,也到来了一系列的危机:首先引发了生态危机;其次造成了诸如拒斥环境价值的偏颇,挥霍资源的消费主义等价值迷失;再次是发展“天然合理”,背离自然终极价值的发展缺失;最后是理想普遍失落的精神困境。但是,工业化是人类走向进步和文明所不可逾越的阶段,而传统的工业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要求我们开拓一条新型工业文明道路。这条道路应该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基础,以各种资源有限合理利用的经济制度为依托,以崇尚创新的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取向的新型工业文明之路。
1.工业文明的历史功绩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人类文明出现第二个重大转折,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的武器以控制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胜利的时代。从蒸汽机到化工产品,从电动机到原子核反应堆,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建立了人化自然的新丰碑。人们大规模地开采各种矿产资源,广泛利用高效化石能,进行机械化的大生产,并以工业武装农业,使农业也工业化了。
从近代科学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以来,在短短几百年的工业文明时代内,社会生产部门不断更新,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在开发、改造自然方面获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过去一切世代的总和。
工业文明的出现使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自然界不再具有以往的神秘和威力,“自然对人无论施展和动用怎样的力量——寒冷、凶猛的野兽、火、水,人总是会找到对付这些力量的手段”。人类再也无须像中世纪那样借助上帝的权威来维持自己对自然的统治。在工业文明的发源地英国,弗兰西斯·培根宣告“知识就是力量”,人类只需凭借知识和理性就足以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如果说在原始时代人是自然神的奴隶;在农业文明时代人是在神支配下的自然的主人;那么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仿佛觉得自己已经成为征服和驾驭自然的“神”。
近代工业同古代农业的本质区别之一,就在于它广泛采用机器进行生产,机器成了物质文明的核心。生产的机械化带来了思维方式的机械化,人们把社会、自然和人都看作机器,机械论的思潮统治着人们的自然观、社会观(历史观)和价值观。机械论的自然观把自然界视为一部大机器,认为自然界具有稳定的静态结构,它是在外力作用下产生运动的,主要的运动形式是机械运动,服从于单一决定论。
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的本质区别之二,在于农业生产一般是按照自然物自身变化的惯常行程的生产,而工业生产则是改变自然物惯常行程的生产。
农业生产一般引起自然界自身的变化,它的产品是在自然状态下也会出现的生物体;工业生产则引起自然界自身不可能出现的变化,它的产品是在自然状态下不可能出现的人工制成的产品。恩格斯说:“我们还能够引起自然界中根本不发生的运动(工业),至少不是以这种方式在自然界中发生的运动。”
由于工业生产同农业生产相比与自然界的距离较远,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较间接,如果说在农业文明中,人们力求顺从自然、适应自然,人和自然是相互协作的关系,那么在工业文明中人们就认为自己是自然的征服者,人和自然只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