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纵向的历时态的视角看,在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一定历史阶段中,一种文明形态不会立即被另一种文明形态完全取代,往往会有几种文明形态同时存在。但是,总有一种文明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其他文明形态则退居次要地位。学术界关于社会文明形态的划分有三种依据:一是生产方式;二是社会形态;三是社会与人相统一。按照第一种分类依据,可以将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人类社会文明区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三种基本形态。这些不同的文明形态,体现着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阶段性本质和特征。
一 社会文明形态划分的依据
关于人类社会文明的历史形态,因为学者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而出现了三种分类法。
1.根据生产方式划分社会文明的历史形态
该种分类法是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化自然发展的不同水平,或者是有的学者所说的人类经历的生产方式的不同,或者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工具不同,来划分社会文明的历史形态。根据这种分类标准,不同学者对人类文明的历史形态又出现了四分法和三分法。
有的学者将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文明划分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四种不同的历史形态。
(1)原始文明:人类匍匐在自然脚下。这个时期人类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受制于大自然。
(2)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初步开发。这个时期出现了“刀耕火种”的农业技术,人类对自然有了初步认识。
(3)工业文明:人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这个时期人类利用科学技术使社会生产获得空前发展,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同时对自然的超限度开发又造成了人类自身生存的深刻危机。
(4)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类在人口控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合理有效的方针政策,将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这种分类法中,每一个文明时代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各有不同的特点。
也就是说,随着人类本质力量的越来越强大,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受制于自然、失控于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几个阶段。在四分法中,有的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第四种文明形态应是知识文明或信息文明。因为科学、技术、知识、人才在未来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还有学者认为,在人类走向信息文明的同时,又孕育着生态文明,并且有学者认为这是社会形态的一个侧面。
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人类文明形态与社会技术形态是等量齐观的两个概念吗?能否用社会技术形态取代人类文明形态?
中国学者贾高建认为,马克思提出的经济社会形态概念主要是强调从社会形态内部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入手去把握社会形态,这里当然包括经济关系的内容本身和它对整个社会形态结构体系的影响。所谓技术社会形态,则是强调从生产力的状况及其对整个社会形态体系的影响入手去把握社会形态;生产力在社会形态结构中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它的内容集中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发展史直接表现为社会物质文明的生长史。而生产力的状况从根本上规定着整个社会形态的状况;它不仅直接地决定着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而且也一方面通过生产关系而间接地、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地作用于上层建筑(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它的内容及其作用和影响构成社会形态的技术侧面,构成一种特定的质。既然生产力在社会形态结构中处于最根本的地位,生产力的状况从根本上规定着整个社会形态的状况,其实生产力的状况也从根本上规定着整个社会文明的状况,它的发展史直接表现为社会文明的生长史,显然生产力的内容及其作用和影响就不是仅仅构成社会形态的技术侧面问题,它是社会文明中根本的核心内容。
应该说,文明形态是一个外延更广、包含内容更多的概念,它既包括以生产关系为主轴的经济社会形态,也包括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为主轴的技术社会形态。概括文明形态的标尺应是生产方式,既包括生产力内容,也包括生产关系内容,以及包括由此决定的社会结构和上层建筑等各种社会现象。
不能单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这些技术标志为标尺来说明文明形态。由于即便在同一历史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形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难以确切归类,为了描述方便,我们用具有普遍共同特征的技术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来简单概括文明形态的种类,但文明形态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那么如何理解“文明形态”和“社会形态”这两个概念呢?
根据第一种分类法,有的学者把人类文明划分为三种历史形态:(1)农业文明,这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出了人类“听天由命”的无奈,它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被动性的自在文明状态。
(2)工业文明,这是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的中级阶段,这种文明表现出了人类“人定胜天”的巨大的创造力,它为人类社会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社会财富。
但是,就在人类尽享由此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同时,又必须频频地承受着由人类各种活动所造成的世界性危机带来的恐慌和思考。(3)生态文明,有的学者也称作现代文明,这是以服务业和信息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这种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扬弃而出现的新的文明形态,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在三分法中,有的学者认为,人类在经历了原始时代、农业文明之后,在一个漫长的时期内,工业文明仍是社会文明的主导形式,知识经济或信息革命并非人类文明的新时代。因为“知识经济”只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在社会生产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大机器生产方式。
2.根据社会形态来划分社会文明形态
一般来说,人类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五种形态,由此推知人类文明也要经历原始社会文明、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五种形态。有的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人类是经过原始社会的蒙昧和野蛮,达到奴隶制社会才进入文明时代,因而原始社会并不存在人类文明形态,人类社会文明只包括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四种形态。
无论是前一种观点还是后一种观点,学术界一致认同,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都是处在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社会,这三种文明固然也是沿着逐步由低级向高级形态的轨迹运行的,但始终表现为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统治关系,以及少数社会成员对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控制形式。也就是说,它们的依次更迭虽然表现为更高的文明层次,但文明的性质却没有出现质的变化,直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才在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否定了私有制和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区别于以往任何剥削性质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它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之上,实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质的飞跃。共产主义文明(社会主义高级发展阶段的文明形态)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代表了当今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正是文明形态的多样性,为人类文明在不断地扬弃前人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又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使人类文明逐步走向更高形态的发展阶段。同时,文明的多样性,又为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相互借鉴其优秀文明成果提供了前提条件,共同为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作出自己特有的、其他文明不可替代的贡献。
赵家祥先生认为,社会形态是由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全部社会要素组成的统一的完整的社会体系,是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活的社会机体。这个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层意思:一定的社会形态归根结底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力是组成社会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虽然不是区分不同的社会形态的直接标志,但却是决定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的具体特点的最后根源。一定的生产关系是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骨骼,它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同时又决定其余一切社会关系。一定的生产关系是决定该社会形态的性质的直接标志。社会形态除骨骼外,还包括使骨骼有血有肉的上层建筑以及其他一切社会现象(如不包括在上层建筑中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关系(如家庭、氏族、部落、民族等各种人群共同体)。社会形态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它是由以上全部社会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的社会体系,而不是由这些要素机械地拼凑起来的东西。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殊的本质和特殊的发展规律,有其产生、存在、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一个较低的社会形态必然为另一个较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
从这些论述中看,似乎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涵盖的内容大体相同,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社会形态关注的核心是生产关系体系和社会经济结构。但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着作中社会形态概念则是一个多义性概念。它在多数情况下,是指生产关系总和或生产关系体系、社会经济结构;但有时也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即生产方式;有时指经济基础及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而在讲社会形态发展时,又把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看作一个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实际上是把社会形态看作所有这些社会要素的总和。把社会形态看作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各种社会要素的总和,这样理解社会形态概念的涵义和内容虽然比较全面,但是似乎与文明形态概念的涵义和内容相同。
应该说“文明形态”和“社会形态”不是两个可以相互置换的概念,那么如何区分这两个概念呢?我们应该把对人类文明形态的研究应纳入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之内,将文明形态理解为一个时空维度更广、历史跨度更大、地域更宽泛、内容更全面丰富、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或一定类型的文明,主要注重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这些物质内容而不特别强调某一个民族、国家的具体社会发展状况。这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3.根据社会和人相统一划分社会文明的历史形态
人是宇宙间一种独特的双重存在物。作为物质存在物,是个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受客观的物质运动规律制约;作为精神存在物,则是具有自我意识的操作主体,是改造世界趋向自由的能动力量。“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文明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与自然状态相区别并且反作用于自然界的社会状态,亦即超出生物族类的主体性。这种状态表明人对周围自然界和社会环境的能动关系,表明人具有把自己跟周围环境区别开来的自我意识和相应的自我控制、自我协调、自我创造的能力,表明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文采和光明,由此超越原先的蒙昧和野蛮。作为一种超越性而不是顺应性的存在,文明之要并不在于对现实的辩护性解读和想象性诉求,而在于对现状的反思性分析和实践性探究。尽管从猿到人的自然演化经历了好几百万年,但只有文字出现以后不到一万年的自觉经验传承和自由的理性创造才算进入了文明状态。马克思从反思人的生存状况出发,提出了现实人历史发展三种形态学说。在这里,社会是人的对象化,人是社会的主体化,社会演进与人的发展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共同表达了文明的历史进程。所以,社会和人的历史形态,同时也就是文明的历史形态。
本书以生产方式作为划分依据,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社会文明划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三大形态。
二 农业文明形态及其特征
文明同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农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农业是一个古老的产业,它属于生命产业、土地产业、人工产业、风险产业。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农业文明在农耕时代创造了历史的辉煌,但从总体上看,农业文明尚属于人类对自然认识和变革的幼稚阶段。农业文明发祥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但也衰落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种破坏是工业文明带来的,工业文明的到来宣告了农业文明将最终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