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社会文明学导论
23092400000070

第70章 社会文明的范式与走向(4)

第二,世界文明中心不可能永久在一个国家。随着未来更大规模的新科技革命在中国爆发,中国将毫无疑问成为未来世界文明的中心。未来这场新科技革命的特点将是古代科技与现代科技的杂交、东方科技与西方科技的杂交、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杂交、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杂交。现代科技革命所产生的各类交叉、边缘、横向、综合科学技术的火种更容易播撒到东方世界的中国,在中国形成燎原之势。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种子更容易传播到中国,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从而导致未来交叉、边缘、横向、综合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质变。因为这些科学技术最符合中国东方传统思想文化,所以其所产生的杂交效应、生长效应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和国家也无法取代的。从而将导致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发生一场巨大突变,形成更新的未来科学技术体系。

这场革命将在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及其交叉、边缘、横向、综合以及数学等领域全面兴起,从而对整个人类的世界观(自然观、社会观、思维观、生命观、伦理观、审美观、科技观等)产生意义极其深远的影响。此次革命所产生的全息效应将数十倍、数百倍、数千倍地超过美国爆发的现代科技革命所产生的全息效应。此次革命的突破将主要集中在各类交叉、边缘、横向、综合科学技术方面,例如生命科学、人体科学、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生物电脑、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空间技术、宇航技术、超导技术、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信息科技、智能电脑、管理科学与工程等方面。

第三,中华民族人口众多,占整个世界人口的近四分之一,人多力量大,待古代中国文化(春秋战国文化)复兴之时,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的优势将会得到极大的发挥。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将充分显示出来并拥有用武之地。

中国人民的创造性、开拓性将以不可阻挡的优势发挥出来,产生巨大的力量,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在未来新科技革命爆发之时,中华民族将人才济济,中国人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将影响全世界。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既具有很长的海岸线又具有众多空运港口和陆地交通,因此,有助于国际、国内经济贸易交流,建立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未来的经济贸易方式除了通过海洋,还可以通过空中和陆地。因此,中国的海洋经济贸易和航空经济贸易、陆地经济贸易前景十分可观。这样中国的经济将出现更多的辐射点和辐射带,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

第四,从产业经济结构角度看,中国及亚洲的产业经济将会以“朝阳经济”的新生为标志,而美国及欧洲将以“夕阳经济”的老化为特征,因此,在经济力量的抗衡中,将自然导致美国的衰退和中国的振兴。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技术、指南针技术、印刷技术、造纸技术)对西方世界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现代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将把四大科学发现(交叉科学、边缘科学、横向科学、综合科学)传送东方,同样也会促进东方世界经济昌盛、社会发展。中国的四大技术发明输入西方导致西方世界古希腊文艺复兴运动的掀起,把西方世界推上了人类历史的一个高峰;可以预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四大科学发现传送东方,也将导致东方古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爆发,把东方世界推上人类历史的一个巅峰。有得有失,这是人类史上一次有趣的东西方科技文化公平交易,因此将永载史册。

第五,未来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贸易中心,加上中国人民从古至今一直奉行友好合作与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外交政策,因此,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与中国交往,从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使中国成为未来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过去美、苏之间东西方(局部)关系的军事对抗往往导致彼此的对峙,使局势趋向于军事冲突,而未来中美之间东西方(全球)关系的经济竞争将导致彼此的合作,使局势趋向和平。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竞争,前者会把世界带到灾难的边缘,而后者则把人类带向美好的未来。这种竞争尤其是有助于中国的发展,使中国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事业得以加速腾飞。

中国的整体科学水平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21世纪中国科学的发展前景如何?中国是否可能形成继美国之后的第六个科学中心?我们可用汤浅先生的理论作出如下预测:第一,从1919年开始,中国文化一直处于震荡期。直到现在,新旧文化、东西方文化仍在激烈撞击着,它所带来的压力与动力,将是21世纪中国科学迅速发展的催化剂;第二,中国社会结构也在持续变革之中。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越来越多有才华的年轻人选择科学事业作为终身职业。科学工作者人数大幅度增长,其规模在世界科学史上是空前的;第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可望持续到21世纪中后期。高速增长的经济正在为科学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推动力。科学技术与经济协同发展的速度将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第四,与欧美人相比,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更适于现代科学研究。这种重视整体性与随机性的思维方式,可能让21世纪众多的中国科学家成为“新学科之父”。一旦新学科群在中国形成规模,世界科学中心就会向中国转移;第五,继出国潮之后,大批留学人员已经开始回流到国内工作。这批科学家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掌握着最高水平的知识与技能,他们在国内的工作可能更有成效。综上所述,21世纪的中国科学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中国无疑最有可能成为第六个世界科学中心。为此,我国应制定相应的科学发展战略,提高科技与教育投入,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深化体制改革,把最好的希望变成最棒的现实。

总之,中国之所以未来会成为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绝不是一种凭空臆想或臆测,而是未来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是未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未来世界文明中心定将回归中国,回归东方世界。中国及东方世界的未来崛起将势不可挡!

五 中华文明范式的复兴与创新

就总体言之,统领中华文明的源头与流变,乃是“中华文明范式”的伟大复兴与创新。而这一伟大文明范式,从其母体结构来说,就是由《易》所蕴含和昭示的创世纪精神与日常生活实践有机统一的文明范式,就是视天地人为生命共同体的大生命观所引领的大科学观、大审美观、大人格观和相应的日常实践活动相统一的文明范式,而这也正是当今人类正在努力建构的新文明范式的基本内涵。

在现实的、大历史的、文明学的视野中,那自万年前流传至今仍生机勃发、意蕴无限的《易经》,以一种无限神奇美妙的符号体系,聚集了中华先人对宇宙人生的总体悟与总把握,从而成为中华文明的母范式。数万年来,一直或隐或显地规范着与开拓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虽然在久远而动人的神话传说与历史传说中,伏羲氏兼有创世纪神与创世纪人的两大形象。前者说,他与女娲蛇身人首,合而生人类;后者说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牧养殖,首倡嫁娶礼仪,制瑟作曲“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诚然,传说以传说看待,而伏羲所作“八卦”,自远古流传至今,则是历史的铁证。

古今中外,绝无异见,均视为“奇书”。以“奇”定其性,以“书”定其格,都不是一般的形容,而是对简而丰、简而美的大智慧和其鲜活的生命力的科学评价。不仅如此,通观中华文明史,无论经史子集,还是历代文化,滔滔乎若江河,荡荡乎如大海,而其“源头”,乃此《易》。孔子一生视《易》如宝,“韦编三绝”,老而尤好,强调自己只是“述而不作”。老子五千奇言,盖系对《易》之古道的诗性体悟。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以来人们格外张扬了儒道二学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实则诸子百家和历代哲人,无不以《易》学为其主脉与母根,他们的学说与《易》之间是“流”与“源”的关系,即皆以《易》为其母范式。考其流变,脉络分明。《周礼》说“大卜:(其‘巫’是外衣,其‘断’即简而丰地把握世界,是其本质)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就是说,上溯自伏羲画八卦,文明肇始,历神农、黄帝、尧、舜、禹、夏、商诸代,相继推演;至周代文王、周公演义为六十四卦,广泛应用于天文、地文、人文及日常生活;发展到春秋战国,更上升为哲学的阐释与科学的拓展。综览儒、道、墨、法、名诸学派学说和《黄帝内经》、《春秋》《战国策》等经典,各有其深悟与创造,洋洋乎蔚为大观,至今仍焕发着被雅斯贝斯称道的人类“轴心时代”的灿烂光辉。秦汉而下,又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大《易》之学,始终是睿智者们内心求索的方向盘。正所谓:“执大象,天下往。”盖数千年来,大《易》创世纪精神,恰如夜空北斗、水中食盐般地指点与浸润着世代中华儿女,或自觉而运化,或受惠而不知。一位古代大学者曾说:如果没有孔子,我们至今都还要在黑夜中摸索;我们则要说,有了《易》,孔子和我们都早已从黑夜走向无限光明的探索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