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比较对照的研究方法
由于文明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比较对照中发现它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认为:“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他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通过比较对照,既要找出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之处,更要发现研究对象的相异之处。“不致因为有了统一……而忘记本质的差别”。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没有指出differentia specifica(类别差别)的解释是不成其为解释的”。
这就启发我们,只有通过历史环境和社会制度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揭示文明的多样性,才能在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多元共存的文明中发现它们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这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首先,将人类文明的共性和各民族文明的个性进行对照,从中发现文明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在揭示人类文明共性的同时,又要充分估计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及由此显示出的文明多样性。其次,将处在同一性态的文明的一般与特殊属性进行比较对照。再次,将外在表现形式类似的文明与其他实质内容进行比较对照。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人类文明的共性和个性以及辩证关系,通晓人类文明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3)系统研究的方法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又是一个在人类自觉能动作用下发展的过程。人类历史活动是在社会发展规律性和历史活动主体的能动性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些变更和程度差别只有通过对这些经验所提供的事实进行分析才可能理解。”由于历史活动主体的能动性以及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条件的特殊性,马克思声明不能把五种社会形态的论断看作固定不变的模式去裁减历史;如果把五种生产方式看作历史研究的公式或图式,看作“一个产生一个,一个来自一个,正如反命题来自正命题一样”,就会犯重大的错误。人类社会文明是人的实践的产物。人类文明的起源不同,发展不平衡,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发展的步伐不一致。相同的经济基础“可以由于无数不同的经验的事实,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从外部发生作用的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成都差别”。正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才表现出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丰富多彩的特点、全貌和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过程。正是由于不同的文明都有自身存在的特殊的生态环境,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因此都能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发展道路。
2.社会文明学研究涉及的学科
法国着名的年鉴学派代表人费尔南·布罗代尔认为,社会文明研究涉及所有社会科学。要阐释文明观念,需要所有的社会科学协力合作。它们当中不仅包括历史学,还包括那些被称为辅助学科的社会科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集体心理学。尽管一开始他们的面貌各不相同,但是结果却是基本一致的。
(1)作为地理区域的文明
文明,无论其范围广大还是狭小,在地图上总能找到他们的坐标。它们的本质特征取决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局限或便利。所以,讨论文明便是讨论空间、陆地及其轮廓、气候、植物、动物等有利的自然条件。这也就是说,讨论人类利用这些基本环境所创造的东西——农业、畜牧业、实物、居所、衣物、通讯、工业,等等。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并不能预先就决定一切。但环境并非无所不能,它会对任何既定的地点先天具备的或后天获得的有利条件产生很大的影响。就先天具备的有利条件来说,每种文明都源于直接的机遇,都是对这些机遇的迅即利用。正是这些有利条件导致了文明的兴起。人类在享受这些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这些有利条件。同时。每一种文明都立足于一个区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限制。每种文明都有自身的地理条件,都有其自身的机遇和局限。其中一些条件长期不变而且各不相同。
(2)作为社会的文明
离开社会的支持,离开社会带来的张力和进步,文明便不能存在。社会与文明永远是不可分离的(而且反之亦然):两个概念指的是同一个现实。“社会”这一概念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与文明概念极为相似,二者之间还常常彼此关联。社会是文明的前提。如果社会发生了动荡和变革,建立在社会之上的文明也会发生动荡和变革。吕西安·格尔德曼说,每一种文明都从它所采纳的“世界观”中得出其基本见解。而且在任何情况下,这种世界观即使不为社会张力所决定,也因之而丰富多彩。文明简直像一面镜子一样折射出社会。
正如列维斯特劳斯在论述原始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或者大多数人类学家所主张的)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区别时所指出的那样:原是文化是平均主义社会的果实,在这样的社会里,群体之间的关系一成不变、确定不移;而文明则是建立在等级制社会的基础之上的,群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隔阂,因此,紧张局势,社会冲突、政治斗争以及秩序的发展交替进行着。文化和文明之间这些区别最明显的外部标志,无疑就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城市。在文明阶段,城市大量存在;而在文化之中,城市仍然处于萌芽状态。然而,最辉煌的社会和文明在它们自己的范围内以较为初级的文化和社会为其前提条件。虽然文明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社会与文明混为一谈。从时标上看,文明所隐含和包括的时段相比于任何特定社会现象都要长得多。文明的转变远不如它所支持和包含的社会转变得那样迅速。
(3)作为经济的文明
每个社会,每种文明,都依赖于经济、技术、生态、人口等方面的环境。物质和生态条件总是在决定文明的命运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人口的增加或减少、健康与疾病、经济或技术的增长或衰落——所有这一切都深刻地影响了文化,也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人口的增长总是有助于文明的发展。然而,当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发展速度时,曾经是有利条件的因素就变成了不利条件。经济生活从未停止过波动,其间隔时长时短。社会和文明都感受到它们的影响,在经济上升和衰退的时间被延长时,情况更是如此。无论处于繁荣还是衰落之中,经济活动总会带来一定的剩余。这些剩余产品被挥霍,始终是各文明中出现奢侈和某种形式的艺术所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所以,文明反映了一种财富的再分配。各种文明根据它们重新分配财富的方式,根据从流通过程中挑选出所有注定要用于奢侈、艺术或文化的财富的社会和经济机制,先是在头面人物中,然后在大众之中,开始形成了它们的各种特征。构成奢侈的基础是文明,也就是朴素的日常生活中的那种文明,却几乎没有分享到这种奢侈。而一种文明的基础层面往往就是它最关键的层面。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享有某种共同的文明(civilization collective)。诚然,这种转变的成本无疑是巨大的,但带来的好处同样也是巨大的。明天最大的问题也是创造一个高品质的大众文明,这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不将大量的剩余物资投入到公共设施上,缺少了机械化不久肯定要提供给我们的闲暇,这简直是无法完成的。在工业化国家里,这样一种未来在不久的将来便可看到。在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里,这个问题就复杂得多了。人类只有努力校正为数众多的不平等现象,才能使各种文明或某种文明走到终点。
(4)作为集体心态的文明
在心理学方面,存在着下述差别:相对于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其他社会科学,集体心理学(意识、心态,抑或精神禀赋)作为一门科学还不够自信,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在每个时期,都有一种确定的世界观,都有一种集体心态支配着社会的全体大众。强加给社会一种态度,引导社会的选择,固执社会偏见,指导社会行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文明中的一种事实。这种世界观,这种集体心态,远非源于偶然事件或一个时期的历史和社会环境,而是源于今天人们几乎觉察不倒的古代的信息、恐惧和焦虑。社会对某种没有表达出来和常常不可能表达的强制力所产生的反应,来自集体无意识;不同于这种反应,社会对当时代的事件、对自身的压力、对必须直面的抉择所产生的反应,不是个逻辑问题,甚至也不是自私自利的问题。这些基本机制、这些心理结构无疑体现了这样的特征——文明是最不容易沟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就是那些使人们陷于孤立状态、造成人与人之间最明显差别的因素。这样的心灵习性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在这里,宗教是文明最强有力的特征,始终是过去和今天的文明的中心问题。几乎所有的文明都被宗教、超自然和神秘现象渗透和淹没:它们是中浸淫其中,从中抽取出它们特有的心理的最强烈的动机。
3.社会文明学研究的意义
实现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之所在,也是国际和国内学术界面临的共同的紧迫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因此,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指导,吸收古今中外的社会文明思想资源,借鉴现代社会文明理论研究的有益成果和方法,探索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建构社会文明学的理论体系,以哲学研究促进国际社会文明和国内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
从理论意义上看,建构社会文明学的理论体系,加强社会文明论的基础理论研究,不仅能够为深化社会发展理论的哲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而且能够为解决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中的诸多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从实践意义上看,它有利于我们科学把握和利用社会文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增强文明共识,加强文明交流与对话,超越文明冲突,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实现国际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我们深入把握并自觉利用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建构适合不同国情国家社会文明发展的实践模式,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和谐发展。
从学术价值上看,它有利于弥补社会文明论自身缺乏理论体系、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等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构社会文明学的学科体系:社会文明哲学(社会历史哲学)-→基础社会文明学(社会文明起源学、文明形态学、文明发展学、文明运行学、文明交往学、主体文明学、文明价值学,等等)-→应用社会文明学(经济文明学、政治文明学、制度文明学、精神文明学、生态文明学;社会文明工程学、社会文明战略学;城市文明学、社区文明学、校园文明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