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和劫难中成长
莱佛士学院的高才生
李光耀进入了莱佛士学院这所令人自豪的名牌学校后,学习更加勤奋,功课也做得很好,各科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特别是语文和数学,他很少不是第一。这点让老师很诧异,因为,一般说来,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数学会较差,反之,数学成绩好的,语文则较差。李光耀改变了老师们头脑中的固有定式,他的语文和数学成绩竟都占据上风,让同学们望尘莫及。
李光耀不仅仅学习成绩出类拔萃,而且还广泛参加各种活动。在学院的演讲比赛中,他不仅能用英语,甚至能用一口流利的马来语参加演讲,引起众多师生的关注。因为,马来文当时很不受新加坡民众的重视,而李光耀却能说得字正腔圆。
李光耀不仅有着娴熟的演讲技能,演讲的内容也丝丝入扣,令人深思,引人共鸣。一次,他做了题为《人生:为真理而生活》的演讲,一出场,他就讲出了这样一番令人击掌赞叹的导语:
“父母赋予我们以生命,但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不少人却感到茫然。有的说,他是为财富而生活,长大后成为一个商贾;有的说,他是为权位而斗争,期望日后能做一个大官;也有的说,他是为自己的爱好而努力,将会造就成一个科学家、文学家、工程师或其他专家……并不怀疑他们的选择有何不当,但我认为他们在奔向自己崇高目标的时候,缺乏崇高的灵魂,那就是真理!”
在一片掌声之后,李光耀开始了自己的论述:
“那么,什么叫真理呢?请翻开《圣经·新约·约翰福音》第18章,罗马委派的犹太国总督彼拉多在审讯耶稣时,当耶稣说我来到世间是传播真理时,这位玩世不恭的总督曾取笑他说:‘什么叫真理啊?’……”
“彼拉多对这个问题是根本不期望得到回答的。世界上还曾有一种毫无原则的人,例如古希腊、罗马的怀疑主义哲学家,他们认为具有一种信念就等于戴上一种枷锁,会使思想和行为无法自行其是。这种怀疑论的哲学派别虽早已消亡,但持这种观点的仍大有人在——只是他们未必像古人那么坦率……”
在进一步论述人们为何往往相信谎言而不愿追随真理时,他说:“使人们宁愿相信谎言而不愿追随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也不仅由于真理会约束人的想象,而且由于谎言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希腊哲学家中曾有人探讨这个问题,但他分辨不清,是谬误中的什么东西,竟能吸引人不愿抛弃它。虽然谬误不像诗那么优美,又不像经商那样能使人发财,然而,谬误却能使一些人得到他在探索真理中得不到的‘好处’……”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得好,‘我也不懂这究竟是为什么——也许真理好像平凡的日光,在它照耀下人世间所上演的那种种化装舞会,远不如在烛光下所显现的幻影那样华丽。’是的,真理犹如珍珠,它在日光下最澄澈,而并不是那红玉或钻石,会在摇曳不定的烛光中幻化出浮光。但无论如何真理就是自身的尺度。它的教导是,要追求真理,要认识真理,更要信赖真理,这是人生的最高品德。在上帝创造世界的最初日子里,他首先创造的就是知觉之光,其次创造了理智之光,最后他又以良知的光明启示于人类。上帝既把光明给予了混沌的物质世界,又以光明照亮了人类的心灵世界,并且至今他还在把圣光赐予他恩选的臣民……”
李光耀越说越激动,声音也越来越大,最后,他几乎是喊出了这样的话语:“勇于追求真理是人生的天职。真理最伟大的朋友是时间,最大的敌人是偏见,永恒的伴侣是谦虚。同学们,让我们为真理而生活,在漫漫人生征途上,永远追求真理,探索真理,奉献真理吧!”
尽管李光耀的这一演讲在今天看来有点幼稚,但那毕竟是他在几十年前的大学生活中讲出的。他的演讲刚完,理所当然地获得了热烈的掌声,莱佛士学院评奖委员会授予李光耀演讲比赛特等奖。
李光耀的名字随着这次演讲传开了,贝拉顿院长破例接见了李光耀。英国人贝拉顿竟然对华人李光耀以华人思维讲出的观点大加赞赏:“很高兴听了你的精彩演讲,你阐述的追求真理的意义,正是我们莱佛士学院的精神支柱。”
院长的一番话说得李光耀不好意思起来,他红着脸说:“尊敬的院长,谢谢你的夸奖。如果说我的演讲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话,那么,也得归功于贵国伟大的思想家培根。他的《论真理》一文,像火炬一样,照亮了我的心。”
“看来,你对培根很有研究?能不能请你谈谈对培根的印象?”院长突然对这个青年很感兴趣。
李光耀沉思片刻,然后打开了话匣子:“对培根,我谈不上研究,他那博大精深的理论并不是我读几本书就能理解的,我对他只知之皮毛。培根全名弗兰西斯·培根,1561年生,1626年病逝,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有人甚至认为,莎士比亚的剧作是培根的化名之作。”
院长惊讶地点点头,他没想到,李光耀竟然连培根的生平年代都记得这么准确,他微笑着鼓励李光耀继续说下去。
望着院长慈祥的面容,李光耀一边接过院长倒的一杯水,一边说开了:“培根是一名政治家,但他的政治事业并不成功。培根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是英国近代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出人物之一,与文艺复兴时代的那些光辉人物一样,培根同样具备多方面的才能。”
李光耀慢条斯理地喝了一口水后接着说道:“少年时代,培根天资聪慧,智力过人。12岁,他就进入剑桥大学攻读神学,研究形而上学,同时学习逻辑、数学、天文学、希腊文和拉丁文。当时,英国思想界十分活跃,正受到文艺复兴以后在欧洲兴起的新文化、新思想的冲击,少年培根敏锐地感觉到这一点,于是,他产生了改革当代学术的抱负,并为这一目标奋斗了一生,同时在各个学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贝拉顿院长对李光耀的才华感到惊讶,他突然提出了一个李光耀从来不敢想的问题:“你想不想成为新加坡的培根?”
这可把李光耀问住了,从内心说,李光耀期望自己能像培根那样,但是,他又感到培根的理论博大精深,恐难以达到。他轻轻地对贝拉顿院长说:“院长阁下,谢谢你的关心,但是,这是不可想象的。培根从剑桥大学毕业时才15岁,而我今年已经15岁了,还不知能否有资格进入剑桥大学深造呢!”
贝拉顿院长也激动起来,他弯下腰,主动拥抱了瘦小的李光耀,拍着他的肩头说:“希望你继续努力,剑桥大学的方帽子正等着你去戴呢!”
从院长办公室出来,李光耀的心像注满了蜜浆似的,浑身充满了力量。同学们纷纷围了过来,向他打听院长和他的谈话。李光耀一笑置之,说:“没说什么,院长叫我要努力再努力,不要骄傲自满……”说着,朝同学们挥挥手,“走,打板球去!”
李光耀不是那种传统的“优秀学生”,他从不死读书,他擅长各种体育活动,篮球、排球、足球、高尔夫球、保龄球等各种球类,他都勇于参加比赛。除了体育运动外,他在文艺领域也较为活跃,经常在黑板报上发表散文、诗作,还常常参加活报剧上街演出,他还有一副好嗓子,能唱地地道道的客家山歌。
李光耀唱客家山歌纯粹是被同学们逼出来的。最早,他连客家话都讲得不太好,更不会唱客家山歌,但他家里有一本《客家山歌》的小册子,他时常拿出来翻一翻,他被《客家山歌》里的精彩词句吸引了,平时总喜欢哼几句。进入莱佛士学院第三学年的开学文艺晚会上,同学们一定要刚当上班长的李光耀唱客家山歌,盛情之下,李光耀只得登台唱了起来:
讲唱山歌我就来,
家里带来七八箩,
拿出一箩来对唱,
唱到明年割早禾。
当李光耀用英文将歌词翻译出来后,会场上立即沸腾起来,因为歌词中有“家里带来七八箩”一句,所以,同学们非要他将这七八箩都倒出来不可。
既然大家爱听,又难以推辞,李光耀硬着头皮答应再唱两首:
要唱山歌两人来,
我今搭起山歌台,
你若有心同我对,
一起高兴唱起来。
李光耀本意要同学们和他一起对唱,但同学们都不会唱山歌,因此,大家让他自己对唱:
山歌越唱越出来,
好比青龙翻云海,
云海翻腾云张口,
珍珠八宝吐出来。
你有山歌就唱来,
我有山歌跟后来,
客家山歌尽管唱,
单我一人对得开。
山歌越唱心越开,
唱得云开日出来,
唱得大家都高兴,
唱得朋友坐前来。
山歌越唱音越高,
月弦来和九龙箫,
你唱一句我来答,
越唱越热呵呵笑。
……
李光耀唱的山歌不仅活跃了晚会,更使同学们对客家山歌产生了神秘感。尽管李光耀对客家山歌也知之不多,但他还是尽全力解答同学们的提问,将客家山歌的产生、传播及其主要内容一一介绍给同学们。当同学们得知客家山歌中大量是爱情山歌时,情趣再起,要求李光耀介绍客家的爱情山歌。
李光耀是这样解释客家爱情山歌的:“客家山歌中的爱情山歌,主要是客家少女用山歌表露她们对爱情的那种隐秘而又神往的感受,抒发了客家少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由于性格和素质的不同,表达的方式也不一样。”
同学们一窝蜂地让李光耀唱几首爱情山歌,于是,李光耀再度拉开嗓门唱了起来:
十七十八头发多,
又会梳来又会摸,
又会绣花织带子,
又会斜眼看哥哥。
我今门前一口塘,
塘里没有善鸳鸯,
单只灯笼门前挂,
神鬼也知妹无双。
一树杨梅半树红,
你做男人胆要雄,
只有男人先开口,
女人开口脸会红。
麻竹搭桥肚里空,
两人交情莫透风,
燕子衔泥口要紧,
蜘蛛吐丝在肚中。
生要恋来死要恋,
不怕官司打眼前,
杀头好比风吹帽,
坐牢好比逛花园。
李光耀的歌声在同学们心中掀起波涛,唤起了莱佛士学子对新生活的向往。
当然,李光耀最专心的还是他的学业。在莱佛士学院,每个学生的最终目标都是希望以优异的成绩被剑桥大学录取,但李光耀认为,一个人能否成才,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上、课堂上。他从不把老师的课堂授课作为唯一的知识来源,即使在课堂上,他也不是简单地接受老师的灌输,而是善于动脑筋,想问题。他一直认为孔夫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治学的至理名言,他认为:“学习必须与独立思考相结合,方能有真正的收获。”
李光耀学习的方法全部是中国人传统的方法。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放之四海而皆准”。他后来认为,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早先两年华文小学学到的做人道理、治学方法。他执政后同记者谈到他祖父对他的教育时说:“老人家想让我变成一个完美的英国人,而后来我却感到祖父的整个价值观是错的,基本上错了,极端地错了。”
他的学习方法一直遵循韩愈《师说》中的那段治学之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李光耀既虚心听取老师的传道授业,更注意求师解惑。善于求师解惑,是他比别人进步快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由于李光耀的“惑”太多,看事情总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所以,他成了老师宿舍的常客。而为了不至于太打扰老师的正常生活,也为了解答老师回答不了的问题,他广泛阅读了大量的图书。莱佛士学院图书馆是新加坡当时最好的图书馆,藏书极其丰富。李光耀利用他的英语优势,大量阅读西方著作,他涉猎的范围也很广博,既有文学和历史书籍,也有自然科学和政治、军事、经济、法律书籍,甚至还有哲学和神学著作。
博览群书,使少年李光耀视野大开,也使李光耀说的话和回答问题的答案与众不同。有一次,数学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什么?”
老师的一个简单问题引来了众多回答。有人说:“学习数学,就是学会算,把数字算准。”有人说:“数学数学,就是数字的学,也是学的数字。”
老师对这些回答都不甚满意,他知道,李光耀一定会有与众不同的回答。于是,李光耀被老师点名了。
瘦小的李光耀慢条斯理地说:“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架设从无数未知通向已知的金桥。”
老师高兴地说:“回答得好!那么,你打算怎样架设这座金桥呢?”
李光耀知道,这位老师喜欢“钻牛角尖”,他感到回答问题不能那么简练,要以广阔的视野为背景,将老师说服。于是,他装着很难回答的样子,慢条斯理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