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08年,克利斯提尼以新的500人会议取代了梭伦的400人会议。其代表资格面向所有公民,由抽签产生。在公民大会闭会期间,处理国家日常政务。500人分为10组一年内轮流值班,称为主席团,每组当值那天,可以主持公民大会,接见外国使团。
这不,雅典的公民大会又要召开了。只见一个祭司赶着一群猪,绕着会场转了一圈,然后在祭台上杀掉猪,把猪血洒在地上,让会场变得清静。这是正式开会前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
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凡是年满2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但妇女、奴隶和外邦人则无权参加。每10天公民大会都要举行一次会议,每一个公民都可以上台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关于内政、外交、战争、和平等重大问题。
这些问题的提案在开会前五天予以公布,让参加者事先做好准备。遇到有紧急情况,可以临时召集。每次大会都在大清早开幕,所以叫做“朝会”。会场设在位于雅典卫城西边的普尼克斯山冈上,没有座位,大家都席地坐在面向讲台的斜坡上,所以坐在后面的人也能看到讲台上的情况。讲台是用一块巨石凿成的,前面有一个小祭坛,后面有几块木板,那是主席团成员的座位。紧挨着讲台的还有一把专供主持会议的人坐的椅子。
宗教仪式结束后,会议主持人登台宣读提案,再由支持或反对提案的人轮番上台发表演讲。台下的听众则用欢呼和嘘声来表示赞成和反对,但绝不能打断发言者的演讲,否则将会被驱逐出会场,甚至罚款。发言的人也应该有礼貌,不得侮辱或谩骂到会的人。如果谁违反了,就取消他的发言权,或剥夺他的公民权。如果几个人同时要求发言,则将按年龄大小排序。
发言辩论之后,就开始表决。表决的方式是举手或投小石子或豆粒等,多数人同意提案就算通过。
雅典的军队也实行了民主。以前按血缘部落征兵,后来也改为按地区部落征兵,每个地区部落提供一队重装步兵、若干骑兵和水兵,并且选举一名将军为统领。十名将军组成将军委员会,任期一年,负责军事指挥方面的事情。十名将军中有一人为首席将军,那就是统帅。他们可以连选连任,但没有报酬,只有富裕的公民才担当得起。
雅典的司法机关也实行了民主,采取陪审法庭,由6000名陪审法官组成。这6000人每年用抽签的办法在十个地区部落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出。这些法官分在十所法庭中,平均每所500人,每所另有100名候补陪审法官。遇到特别重要的案件,可由两三个法庭一起审理。因为陪审法官人数众多,加上具体由哪一个法庭来审理,是用抽签办法决定的,事先谁都不知道,所以能够有效预防受贿行为。
抽签在神庙中进行。神庙中放着两个箱子,一个箱子里放着候选人的名字,另一个箱子里放着黑豆和白豆。抽签时,主持人先抽出一个候选人的名单,在另一个箱子里拿一个豆子。如果拿到的是白豆,那么这个候选人就当选了,反之就是落选。在选举大会两个月后,原来的公职人员开始向新当选的公职人员移交权力。
雅典的高度民主虽然值得称道,但也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从现代的标准来看,雅典的民主并不十分公正。成年男子可以参政,但是妇女、奴隶和外国人包括长期居住在雅典的外国人都被排除在外;不过和当时的其他文明相比,他们在许多方面的境遇还算好些。
其次,雅典的民主政治也算不上精简、高效。议会大约每十天召开一次会议,表明集体意愿,并批准一些法令,但它规模太庞大了,很难迅速得出结论。
再次,雅典的民主在执行时曾产生过一些弊端.甚至令人啼笑皆非,下面就是生动的例子:
克利斯提尼曾提出了“陶片放逐法”,每年都由500人会议投票决定是否对某一公民实行放逐。如果某个人的票数超过了6000票,他就要被判放逐10年,期满后才能回到雅典,恢复他的公民权。
开始的时候多是一些寡头贵族,后来只要谁的名声高,就极有可能被选中,甚至一些民主政治的领袖也难免被放逐。阿里斯泰德就是一例,他素以“公正者”而著名,但在公元前438年经公民大会投票中遭到放逐。
据说在投票时,一个日不识丁的农民递过一块充作选票的陶片,请身边的阿里斯泰德代为刻上他的名字。阿里斯泰德很奇怪地问道:“你既然不认识他,为什么要投票放逐他?”农民回答道:“一听到他被叫做‘公正者’,我就感到生气,所以投票放逐他!”
可以看出,雅典的民主是个伟大的创举,但绝对不是纯粹的民主。它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伯里克利时代
雅典的奴隶主民主制度到伯里克利时期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使得雅典的民主政治变成希腊奴隶制民主高度发展的典型。
伯里克利(约公元前495年~公元前429年)出生于名门,父亲克山提波曾任过雅典军队的司令官,母亲阿加里斯特是著名改革家克里斯梯尼的侄女。门第加财富,使伯里克利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教养良好,学识渊博,品格端正,结交的都是堪称良师益友的当代英才,如智者达蒙、哲人泽诺、博学广识的阿纳克萨哥拉斯等,他们对伯里克利思想道德的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伯里克利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学识修养深厚,加上他善于演说、娴于辞令,又坚毅冷峻、器宇不凡,这一切都构成了他作为一名优秀政治家的品质。伯里克利的妻子是米利都人阿斯帕希娅,才华出众,智慧过人,受到苏格拉底的重视,不少哲学家和艺术家都成为她的座上客,很多雅典人甚至一些妇女都来向她求教。这样,伯里克利在希腊人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良好的名声,为他以后登上雅典的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461年,伯里克利逐渐成为雅典的民主派和国家政权的重要领导人。此后,他连续15年当选为雅典的首席将军,他的执政博得了雅典人民的信任和爱戴。历史学家把他执政的年代称为“伯里克利时代”。希腊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美谈。
据说,为了广泛接近民众,伯里克利经常到大庭广众之中和普通百姓交谈,听取他们的意见。遇到反对他的人当面辱骂他,也从不动怒,更不随意抓人。
一天晚上,在他步行回家的路上,一个贵族跟在身后辱骂他:“你这个疯子!真无耻!你出身贵族,却忘掉了自己的朋友,竟然去结交那些下贱的百姓!”这个人就这样一路尖声叫骂着,尾随他到了家门口。看看天已经黑了,伯里克利让仆人打起火把,把骂他的人送回家去。
在奴隶社会的统治者、当权者中,能这样对待反对派意见的,恐怕算得上是凤毛麟角了。雅典公民对他的民主作风交口称赞,并给予他极大的支持。有一个大贵族名叫西门,专门和伯利克利作对。凡是伯利克里主张的,他都反对;凡是伯里克利反对的,他都支持。雅典公民便通过投票把他放逐到国外去了。另一个大贵族福克奇利斯,也和伯里克利唱对台戏,反对伯里克利建设雅典城的计划,最后,他也被雅典公民赶下了台。
伯里克利在生活上对自己的要求也很严格。在他当权的十几年里,没有参加过别人举行的宴会。他接受的唯一的一次邀请,是参加他侄儿的婚礼,可是没等吃饭就离开了。人们说,伯里克利在雅典只熟悉一条路,那就是通向能和群众接触的广场和500人会议的路。
伯里克利的功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内,他以加强民主政治为核心。伯里克利代表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和中下层自由民的利益。公元前462年,伯里克利为健全奴隶主民主政体施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诸如:把国家的政权从战神山议事会转移到公民大会、500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三个部门之下;各级官职向广大公民开放,雅典全体男性公民都可以通过抽签、选举和轮换而获得担任官职的机会;实行公薪制;规定只有父母双方都是雅典公民的人才能获得雅典公民权。
对外,伯里克利为扩大雅典的势力范围和所得利益,加强控制提洛同盟,积极争取雅典在希腊世界海陆两方面的优势和霸权。因此,雅典与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成为势不两立的敌人。在伯里克利的主持之下,雅典的军事连连取得胜利,并于公元前454年把海军势力伸展到了伯罗奔尼撒半岛周围地区。雅典在希腊半岛的威势达到顶点。
伯里克里当权时还做了一件意义非同异常的大事。这对日后雅典以至整个希腊的文化艺术、旅游及商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件大事是:重建公元前480年被波斯军队放火烧毁了的雅典城。
公元前447年,一场浩大的工程拉开了帷幕。一大批出色的雕塑家、建筑师、工艺家齐集雅典,在以同盟金库的储存作为经济后盾的基础上,先后兴建了帕特隆神庙、雅典卫城正门、赫准斯托斯神庙、苏尼昂海神庙、埃列赫特伊昂神殿,以及附属于这些建筑的各种塑像浮雕等精美绝伦、千古不朽的造型艺术杰作。
位于雅典中心的卫城是最出色的建筑群,它建在150米高的陡峭的山巅之上,全部用大理石修建而成,城中有雅典最著名的帕提侬神殿和智慧女神雅典娜的铜像。
雅典娜神像是著名的雕刻家、擅长雕刻神像的菲狄亚斯的杰作。像高12米,形象威严而又优美。雅典娜身穿黄金战袍,头戴黄金头盔,胸前的护身甲上嵌着女妖美杜莎的头像,端正地站立着。她左手持着一柄长矛,右手托着胜利女神尼刻的小雕像,身边放着一个有一条巨蛇盘在上边的圆形女神盾。神像的脸、臂、脚都是用象牙雕成的。菲狄亚斯还雕刻了被称为世界古代奇观之一的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像。公元5世纪宙斯神像在东罗马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烧毁。雅典娜神像则在公元,146年被罗马帝国的皇帝安敦尼·庇乌搬走了,至今下落不明。
雅典城的重建吸引了众多的能工巧匠,他们从各地云集雅典。他们都想在雅典一显身手,以求得到丰厚的酬劳。虽然他们得不到雅典的公民权,但却过上了比较安定舒适的日子。
除此之外,伯里克利还创立了“观剧津贴”制度。即在公共节庆演剧的时候,发给购票观剧的费用。津贴通常是两个欧布尔,大约相当于一个人一天的生活费。据后来的历史学家估计,伯里克利时代雅典享有全部权利的公民约三四万人,从国家得到金钱补助的就多达两万余人。
对于希腊的强盛与繁荣,伯里克利功不可没,但他晚年却屡经坎坷、挫折,接连遭受严重的打击。由于他人的诽谤,他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撤职。复职当大将军后,他的两个儿子先后死于鼠疫,不久,他也难逃厄运,死于这种可怕的病魔。临死前,他的遗言是:“我对雅典是问心无愧的。”
在他死后,雅典失去了坚强的领导。伯里克利苦心经营的统一大业功败垂成,古希腊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伯罗奔尼撒战争
希波战争后,雅典不断向外扩张,公元前479年,雅典与爱琴海以及小亚细亚的希腊诸城邦结成海上同盟,称为“提洛同盟”。在此之前,斯巴达已经组织了“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争相干预他邦内政,冲突不断发生,终于在公元前431年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延续了27年,席卷了希腊各城邦。
战争的导火索是在亚得里亚海东岸小国伊庇丹努点燃的。公元前436年,伊庇丹努的民主派与贵族党发生冲突,争夺城邦的统治权。伯罗奔尼撒同盟国科林斯早就看中了这个富庶的城邦,派兵支援民主派。但这激怒了伊庇丹努的母邦科西拉,双方展开了激战。科西拉海军击败了科林斯舰队,取得了胜利。但为防止实力强大的科林斯卷土重来,向雅典请求支持。
这时的雅典正春风得意,由于在希波战争中全力抗击波斯,它的地位、声望已经超过了老对手斯巴达。尤其是建立提洛同盟,使它取得了爱琴海的制海权,成为“海上君主”。科西拉地处交通要道,是通往意大利的必经之路,是雅典向西扩展势力的第一步。因而,雅典立即出兵科西拉,又使科西拉加入提洛同盟。伯罗奔尼撒同盟对雅典恨之入骨,伺机反攻。
公元前432年,在科林斯的支持下,波提狄亚宣布脱离提洛同盟,雅典马上派兵镇压,把伯罗奔尼撒的援军也围困在城中。雅典还对另一个退盟的麦加拉采取制裁措施,禁止麦加拉商船出入盟国港口。
雅典的强权行动,终于激怒了斯巴达。同年秋,伯罗奔尼撒同盟各邦开会,在科林斯代表鼓动下,要求雅典放弃对提洛同盟的领导权,遭拒绝,战争终于爆发了。
面对与雅典的争端,斯巴达决定采取发挥陆军优势、鼓动提洛同盟成员国叛离、削弱和孤立雅典的战争策略,因为,斯巴达训练有素的重甲方阵步军和骑兵在陆战中将占有绝对的优势。
公元前431年,斯巴达盟邦底比斯夜袭普拉提亚,300名官兵遭到城内居民的痛击,全部命丧街头。斯巴达和雅典都派兵援助自己的盟友,双方展开了4年之久的苦战。
雅典的统帅伯里克利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对局势认识很清楚。他知道,要想在战争中胜利或逼和斯巴达,必须避其长击其短。于是,他采取陆上取守势,海上则取攻势的对策,命令陆战队以守为主,派舰船侵袭伯罗奔尼撒半岛沿海地区。
双方从战争一开始就力图破坏对方持久作战的潜力。大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昔日繁华的城市,只剩下断壁残垣,良田也变成了荒野。斯巴达围城一个多月,没有取得胜利,后方又频频告急,只好撤兵。
第二年,斯巴达再次围攻雅典城。城内聚集了大量人口,许多人没有足够的食品,夜里就在街头露宿。脏乱的环境引发了可怕的瘟疫,死者甚众,国民减少了1/4,雅典统帅伯里克利也在这场瘟疫中丧生。他的去世使雅典从防御战争变成新任统帅克里昂主张的侵略性战争。
公元前425年,雅典海军占领了美塞尼亚西岸的皮洛斯及其附近的斯法克蒂里亚小岛,斯巴达陷入困境。为避开强大的雅典海军主力,斯巴达国王命令柏拉西达将军率领一支精锐部队由小道穿过希腊半岛,向北绕到雅典背后进行攻击,对雅典同盟进行说服,并攻下安菲波利斯。
公元前422年,双方在安菲波利斯展开对决。斯巴达骑兵一举杀死雅典统帅克里昂,但斯巴达统帅伯拉西达也在乱军中被杀死。双方失去统帅,在都面临重大危机的时候,终于走到谈判桌前签订了《尼西亚和约》。
但和平不是目的。和约签订后,双方虽然避免大的冲突,但敌对活动从未停止过。到了公元前415年,雅典的一位将军亚西比得提出新的作战计划。他极力鼓吹远征西西里岛,攻占支持斯巴达的斜拉古城。雅典人接受了这个主张,建立了拥有100艘三层舰的庞大舰队,亚西比得被任命为指挥远征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