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2339700000030

第30章 中世纪(6)

教皇是由教会的主教们选举产生的,教会的财产也不归私人占有和世袭。因此,只要有信教的人存在,教皇、教会就存在。中世纪时,教皇和教会始终不断地发展,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支柱和最大的封建主,同时也成为人民反封建斗争的首要目标。

反对教会的斗争,还表现在群众中兴起和流传一些新的教派。这些教派也主张信仰上帝,但是强调信徒之间的平等互助,批判教会的霸权统治和封建秩序。

中世纪后期,资产阶级兴起,为了求得解放,也高举反对教会的旗帜。当资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以后,却又转过来利用宗教和教会为它服务了。

今天,世界上还有众多的基督教徒。在罗马城的梵蒂冈,还生活着一个高高在上的教皇。不过,今天教皇的权力只限于管理宗教,早已没有了中世纪时那种主宰一切的威风。

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侵是西欧教会封建主对东部地中海沿岸国家进行的侵略战争。十字军东侵先后共8次,经历了近200多年(1095~1291年)。对东西方的社会、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

中世纪的时候,欧洲相对贫穷落后,人民的文化程度很低,思想愚昧,被历史学家称为“千年黑暗”,那时的欧洲城市稀少,商旅断绝。而此时的埃及、巴勒斯坦等中东地区,却有繁荣的城市,发达的文化,人们过着富裕的生活。

东方的财富令骑士们眼红,他们总是梦想着哪一天能把那里的财富抢过来据为己有。庄园里的出产已经不能满足骑士们的胃口。那些非长子的青年骑士因为不能继承祖产更是想从远征的劫掠中发财致富。有地的领主和无地的骑士都对富庶的东方垂涎三尺。同时,罗马教皇也想把基督教传播到中东伊斯兰国家去,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就这样,欧洲十字军东侵极其自然地发生了。

1095年11月,法国克莱蒙城郊外的空地上,集合起了大批教士、封建主、骑士和老百姓。在初冬的寒风中,万头赞动,人声嘈杂。

太阳升到了树梢,只听得一阵号角伴着鼓声,一队人举着巨大的十字架从远处走来,后面是一辆装饰华美的大马车。十字架被安放在用石头和泥土筑成的约3米高的台子中央。教皇乌尔班二世从停在台旁的车中走出,登上了高台。二百多名手执长矛的卫兵在台子四周肃然环立。

人群安静下来,教皇乌尔班登上高台。他拿出《圣经》,清了请嗓子,对在场的人们说:“上帝的孩子们,我们的圣地耶路撒冷已经被一个叫做什么‘伊斯兰教’的异教教徒们占领很久了,耶稣基督的墓地就在那里。勇士们,主已经在召唤我们,去投入战斗,到耶路撒冷去解放‘圣地’!为解放‘圣地’而战的人,将来他的灵魂都可以升入天国!”

教皇顿了一顿,又接着说:“教民们,那东方的国家,遍地是牛奶和蜜,遍地都是黄金!耶路撒冷是地球的中心,土地非常肥沃,简直是人间的天堂!去吧,去那里吧,你们不仅可以收复圣地耶路撒冷,还可以成为富翁!”

教皇富有煽动性的演说,挑起了人们对宗教的狂热,激动的人们不断地呼喊着“上帝保佑”。

于是各地纷纷组织“十字军”。因为这次战争是在“十字架反对弯月”(即基督教徒反对伊斯兰教徒)的旗帜下进行的,出征的基督教徒都以十字为标记,所以被称为“十字军”。

1096年秋天,由法国、意大利、德国西部的骑士领主组成的十字军大约三四万人,分别由各地出发,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君士坦丁堡城下,然后十字军渡过黑海海峡,大败土耳其人。很快打到了耶路撒冷城下,将它团团包围。1099年7月十字军攻下了耶路撒冷。

疯狂的十字军士兵,在耶路撒冷开始了大规模的抢劫和屠杀。在著名的阿克萨清真寺,一万多名无辜的平民男女老幼全部被杀死,鲜血流成了小河。

十字军在宫殿、寺院和民居四处搜掠着金银财宝。他们居然订下这样一条规矩:谁先闯进某家宅院,谁就是这座宅院的主人。整座城市被洗劫一空,十字军将士人人都发了大财,一夜之间变成了富翁。

十字军在他们占领的地区建立起了几十个十字军国家,其中耶路撒冷王国最大,比较大的还有安条克公国、特里波利伯国和爱德沙伯国。但是这些十字军国不断地受到当地人民的反抗,东方人民在能征善战的领袖萨拉丁领导下,最后消灭了十字军主力,收复了耶路撒冷。

为了挽回败局,德国皇帝、英国和法国的国王又组织了第二次(1147年~1149年)和第三次(1189年~1192年)十字军东征,但萨拉丁的实力逐渐地强大。他的军队给予十字军以沉重的打击,先后打败了这两次十字军的东侵。

公元13世纪初组织的第四次十字军远征,计划是乘坐威尼斯船只去进攻埃及。而在威尼斯商人的怂恿利诱下,十字军的进攻矛头指向了东罗马帝国。这批欧洲骑士,毫不留情地进攻和抢劫了信奉同一个“十字”的国家,早已忘记了收复“圣地”的圣谕,暴露出了他们所谓的征讨异教徒不过是侵略的借口。

1204年4月十字军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并且对这座历史名城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星期的掠夺,数以万计的艺术珍品和文化古迹被破坏。有的十字军为了掠夺金银财宝,竟然挖掘坟墓,偷窃其中的随葬品。

经过第四次十字军东侵,宗教所鼓吹的“圣战”实质日益被广大人民所认清,加上教会中高级僧侣的生活日益腐化,使教会的威信极度下降,人民再不相信宗教所提出来的口号了。加之以前几次的东征大多以失败而告终,人民再没有以前那么高涨的热情了。

因此,在1217年至1270年间,西欧的封建主虽又先后组织了四次十字军东侵,但是由于规模小,影响都不是很大。1291年,十字军占领的最后一个陆上据点阿克城被穆斯林攻克。至此,十字军东征告终。

在十字军东征中,欧洲的骑士、封建领主和教会大发横财,却没有给劳动人民带来任何好处。许多农民被编入十字军后,一路上,许多人饿死、病死,还有不少人被抓去卖为奴隶。少数人总算捱到了东方的边缘,但一碰上土耳其人就被打得七零八落——成千上万的农民就这样悲惨地客死他乡。

而最悲惨的还是“儿童十字军”。1212年,教皇和封建主宣传“无罪”儿童更能得到上帝保佑,儿童十字军可以创造奇迹的鬼话,哄骗3万名儿童参了军。他们大多是农家孩子,年龄不超过12岁。在法国马赛集合后,被送上木船渡海“东征”,结果,有的船遇风暴,沉入大海;有的船到埃及,船上儿童全被船主卖为奴隶。在德国,也有2万儿童受骗参军。他们好容易翻越阿尔卑斯山,就饿死了一大半,剩下几千人到了意大利,又被拐卖掉不少。“儿童十字军”坑害了五六万天真无辜的孩子。

十字军东侵所带来的后果是复杂的,它给西欧和东方人民带来了浩劫。长达两个世纪的战争,使西欧死伤上百万人,耗资巨大,仅法国支付第7次十字军东侵花费折合货币就达7000万美元。然而在客观上,也带来了发动者料想不到的后果。

十字军到东方,加强了与东方拜占庭、叙利亚和埃及的接触,一些先进技术逐渐传人西方。如,中国制造火药的方法,拜占庭制造玻璃的方法等,都是这个时期传入西方的。

巴黎大学

中世纪的早期,欧洲的文化教育非常落后,教会为了加强封建统治,避免任何反抗意识的产生,有意使人民长期处于愚昧之中。他们禁止一切与宗教精神相违背的精神文化滋生。教士们刮去古代羊皮纸手稿上的学术著作,改为抄写文字不通的宗教神话;教会开列大批禁书目录,封锁禁锢文化传播。

公元391年,阿非罗主教竟下令烧毁了藏书几十万册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这是一座古典文化宝库,它收藏了古代希腊、罗马学者多年积累下来的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却被基督教徒们付之一炬。

结果,在中世纪初期,不光老百姓都是文盲,很多贵族斗大的字也不识几个,甚至有些国王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社会上只有少数高级教士由于阅读圣经和宣传教义的需要而掌握拉丁文。

教会是中世纪初期唯一可以开办学校的,但教会学校的教科书只有《圣经》。人们除了《圣经》之外,几乎不知道还有其他书籍,更不知还有文学、艺术、科学。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阿拉伯人的入侵和十字军的东征,它使人们接触到了东方文明和基督教世界以外的世界,使教会垄断文化的局面打开了缺口。

为了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在西欧一些城市中开始出现城市学校,这些学校,就成为后来大学的基础。11世纪末,意大利出现了第一所大学,此后欧洲相继出现了很多大学,如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其中以巴黎大学最为著名。

1200年,经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批准,巴黎大学正式诞生。巴黎大学位于法国首都巴黎,坐落在塞纳河畔。巴黎大学和欧洲其他的大学一样,使用当时通用的拉丁语授课,从成立之初,欧洲各国就有很多学子纷纷慕名前来求学,据说有57万人之多。

巴黎大学不仅由学生和教师联合组成,而且为它服务的人,如书贩、信差等都算大学的成员。教师和学生们都有各自的组织。

当时,巴黎大学设有4个学科:文学、医学、法律和神学。文学是普通学科,要学习语法、修辞、辩证法、天文学、几何、数学和音乐,被称为“七艺”。修文学科的人数是最多的,通过毕业考试可以得到学士学位。另外3个学科是高级学科,只有修完普通学科、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有资格升入,修完之后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可以继续进修,攻读博士学位。

当时,只有取得了学位的人才可以在学校里教书,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学位的,通常获得学士学位的人仅占学生总数的1/3,获得硕士学位的占1/16,而获得博士学位的则更少。尤其是神学博士,首先要用8年时间攻读神学硕士学位,然后再用12年的时间攻读博士学位,难度很大。

巴黎大学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听讲、记笔记和参加辩论会,教材多是古代传下来的一些名著。教师一般一边诵读教材,一边加以解释,不允许学生怀疑,学校很少做试验,就算是医学科,学生做实验的机会也很少,因为中世纪严禁人体解剖,所以很多解剖的知识都是学生们从翻译过来的阿拉伯医书上得到的。

巴黎大学创立初期,校内行政管理具有较浓厚的民主气氛。学生和教师之间都是相当民主的,享有同等权力,共同选举大学校长。学校由校长领导,不受任何上级管辖。这种大学自治的特点,表现了城市市民反抗封建教会斗争的产物。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是世界教育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它的出现意味着对宗教独占文化教育内容的一种突破。

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

奥斯曼土耳其人是突厥人的一支,原来生活在中国北方的蒙古高原和中亚一带,靠游牧为生。公元7世纪,突厥人被唐朝军队打败,向西迁徙到中亚呼罗珊一带。公元13世纪时,受蒙古西侵的威胁,又西迁至小亚细亚,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鲁姆苏丹国。鲁姆苏丹赐给他们萨卡利业河岸的一块土地,让他们继续过游牧生活。

1242年,鲁姆苏丹国在蒙古人的打击下瓦解。于是这支突厥人获得了充分发展的机会,从此开始发展壮大。部落酋长埃尔托格鲁尔死后,他的儿子奥斯曼(1282年~1326年)继位。1300年,奥斯曼开始自称苏丹,宣布他的部落为独立的伊斯兰国家。后人于是把奥斯曼土耳其国人简称奥斯曼或土耳其人。

奥斯曼以一个部落起家,人口少,财力弱,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只有一小块领地。但奥斯曼梦想能像塞尔柱苏丹一样建立称霸西亚的王国。他利用民族情感和其他土耳其部族建立联盟,增强自己的力量,把正在衰落的东罗马帝国作为掠夺财富和土地的对象。

1301年,奥斯曼侵占了富庶的卑斯尼亚平原。1326年,奥斯曼夺取拜占庭在小亚的重镇布鲁萨,控制了马尔马拉海峡,并把首都迁到布鲁萨,这时奥斯曼帝国已经靠近了欧洲,定都布鲁萨使得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指向欧洲。

但这时的曼斯曼土耳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没有相对稳定的边界,没有行政管理制度和体系,靠掠夺的战利品维持民族的发展。奥斯曼死去的时候,这位苏丹仅留几件武器、十几匹马和几百只羊。但奥斯曼把最可宝贵的财富留给了他的子孙和人民,那就是远大的理想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临终时,他再三告诫儿子奥尔罕,要主持正义,爱护人民,励精图治。

1326年,奥尔罕继承王位,奥尔罕英武有谋。奥尔罕为了进一步扩张,建立了正规的常备军。他的常备军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得到采邑的封建主提供的军队,另一种是新建立的军队,这种军队的规模初期并不大,但是装备精良,训练严格,是奥斯曼帝国的主要战斗力量。这种军队的特殊之处是要终生服役,不得建立家庭,待遇优厚,享有特权。

在奥斯曼帝国,几乎仍然采用中亚的战斗体制,男孩自小就要接受军事训练,社会以战争掠夺为荣,战士打起仗来英勇顽强。新军建立初期只有1万人,到16世纪中期发展到4万人,17世纪初发展到9万人。

1354年,奥尔罕派兵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利波里半岛,并把这里作为进攻巴尔干半岛的桥头堡。1359年,奥尔罕去世,他的儿子穆拉德一世即位。穆拉德一世率领奥斯曼大军继续进攻已经衰落不堪的拜占庭帝国,攻陷了一座又一座名城。

土耳其人在巴尔干半岛的侵略扩张,引起了巴尔干各国的恐慌。他们联合起来共同抗击土耳其人的入侵。

1389年,由塞尔维亚、匈牙利、波兰等国组织的“万联军”在科索沃平原与6万土耳其军队决战.尽管万联军作战英勇,在战斗中甚至击毙了苏丹穆拉德一世,但由于奥斯曼军队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联军终于被打败,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保加利亚先后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国,后来又被兼并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

联军的惨败震惊了欧洲。1396年,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匈牙利国王亲自率领匈牙利、波兰、捷克、法国、德国以及意大利热那亚、威尼斯等由城市骑士组成的联军,在多瑙河尼科堡与土耳其军大战,结果欧洲联军又被土耳其军队打败。

从此,欧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扩张。于是,巴尔干半岛逐渐落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拜占庭帝国危在旦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