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2339700000065

第65章 亚非拉星火(2)

圣马丁1778年2月26日出生,从学校毕业后,就在西班牙军队中服役,历经22年,不但有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而且有远大的理想。

年轻时的圣马丁博览群书,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马赫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对他的影响很大。阿根廷五月革命爆发后,圣马丁在密切注视着阿根廷形势发展的同时,就决心为阿根廷的自由独立而献身。

1814年1月29日,圣马丁训练了一支主要由黑人和混血种人组成的安易斯山解放军。他主张精练部队,因此这支解放军纪律非常严明。

圣马丁从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一开始就认为,阿根廷的完全独立,需要很长的道路,首先只有当西班牙殖民统治者在整个南美洲的主要力量被摧毁以后,阿根廷和其他西班牙殖民地的自由独立才有保证。其次,他认为,在南美洲,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堡垒和主力是在秘鲁及其首府利马,如果不解放秘鲁和利马,不摧毁南美洲殖民统治的堡垒,阿根廷不可能巩固已争得的自由和独立。

于是圣马丁制订了极为远大的军事计划,他勇敢而大胆的决定,要实现解放秘鲁和消灭西班牙殖民军主力,只有越过安第斯山,首先解放智利,然后从海上去解放秘鲁。

1817年初,圣马丁率领远征军5000人翻越1.2万英尺的安吊斯山,出其不意地进攻智利的西班牙守军,彻底击溃了敌人。这次胜利在南美独立运动中是有重要意义的,它使南美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次年2月,智利宣布独立。

1820年,圣马丁开始进攻秘鲁。在圣马丁的领导下,革命军在秘鲁南海港帕拉卡斯登陆,迅速占领了附近的皮斯科镇。

接着,圣马丁封锁了沿海港口,切断了敌人的海上支援和与内地的联系,使敌军陷入孤立。后来,圣马丁又亲自率领部队在秘鲁北部进行作战。经过英勇斗争,1820年底秘鲁北部地区基本上已经全部解放。殖民军队不得不退出利马,退往内地山区,圣马丁率军进驻利马,正式宣告秘鲁独立。并出任护国公,成立新政府。

由于圣马丁在南美解放运动中树立了不朽的功勋,他后来担任了阿根廷北方军总司令,还享有“南美洲的解放者”、秘鲁、智利、阿根廷三个共和国的“祖国之父”和“自由的奠基人”、“南方的华盛顿”等各种称号。

但当他取得了赫赫战功,阿根廷人民准备热烈欢迎他时,他却悄悄地躲开了。

关于他激流勇退的原因,有各种说法,但最直接的原因,是举世闻名的“南北巨子”瓜亚基尔会谈。

1822年7月25日,圣马丁来到瓜亚基尔,与玻利瓦尔会谈,但双方存在分歧,圣马丁悄然离去,并于1822年9月召开国民代表会议,发表了辞职演说,把政权交给代表会议。

圣马丁离开了秘鲁,经智利回到阿根廷,随后又辗转欧洲,移居法国,1850年8月在法国病逝。

圣马丁把自己毕生为之奋斗而取得的,也是南美洲最辉煌的胜利果实与最高权力、荣誉主动拱手让与了他的革命伙伴同时又是对手的玻利瓦尔。所以他受到了全世界许许多多人的赞扬,称他为“一个万古不朽的灵魂”!

古巴独立烽火

古巴是西印度群岛中最大的岛屿,盛产蔗糖、雪茄烟叶,并拥有大片原始森林。所以,它一直为殖民者所垂涎,从16世纪起就被西班牙占有。摆脱西班牙殖民者的统治,一直是古巴人民的最大心愿。这个心愿在1868年10月10日付诸了行动。

这天,以塞斯佩斯为首的38名种植园主在奥连特省敲响了大钟,宣布古巴独立,建立了自由古巴共和国。这个消息春风般吹遍了古巴,古巴人民纷纷响应,起义队伍几个月内就发展到26000多人,但很快就被殖民军打败,被迫进行小规模的游击战争。

对这次失败,起义者经过认真分析,认为是没有一个斗争纲领指导的缘故。于是,起义领导者在1869年4月在卡马圭省的圭马罗召开了制宪会议,通过了古巴第一部共和国宪法,建立了政府和起义军领导机构,新政府成立的局面很快就被打开,起义队伍在著名将领戈麦斯和马赛罗的率领下,给西班牙殖民军以沉重的打击,但起义军内部也矛盾重重,潜伏着危机。

1884年,马赛罗在纽约会晤了古巴革命的杰出领导人何塞·马蒂。马蒂是一位卓越的诗人和政论家,他长期从事古巴的独立运动。1892年4月,他在纽约组织了古巴革命党,积极准备起义。在美国的古巴侨民中筹措资金,购置武器,他任命戈麦斯为古巴解放军总司令。1895年1月28日,他向国内的党组织下达了举行起义的命令。古巴第二次独立战争爆发了。

4月1日凌晨,多米尼加港口一片沉寂,静悄悄的晨雾中,有几十个人悄无声息地爬上了一艘船。船飞驰般向前驶去。船上乘坐着马蒂、戈麦斯等一些古巴革命者。

10天后,他们在古巴东海岸登陆,很快就受到当地革命者的欢迎,并与马赛罗的义军会合,形成一支强大的军队。西班牙殖民当局一看局势不妙,即命坎波斯率5万精兵前往镇压,妄图把义军剿杀在摇篮里。5月19日,两军不期而遇,马蒂跃马冲在前面,高喊道:

“为了古巴的独立,冲啊!”

他连挥战刀,数名敌军丧命在他的刀下。突然,“砰”的一声枪响,马蒂中弹落马,“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位古巴独立运动的英雄不幸遇难。

戈麦斯和马赛罗等人继承了马蒂遗志,化悲痛为力量,发动了横扫古巴岛的“突进战役”,这支兵力不足5000人的军队由东向西,行程2400公里,交战27次,击败殖民军11万,解放了22个城镇。

为了挽救在古巴的垂死命运,西班牙派遣外号叫“屠夫”的魏勒尔任古巴都督。他把所有古巴居民都集中到集中营里,妄图切断古巴人民与义军的联系。但是,“屠夫”的恐怖政策和血腥镇压并没有使义军屈服。相反,他们越战越勇,解放了大片领土,包围了首都哈瓦那,使“屠夫”成为瓮中之鳖。

这时,对古巴垂涎已久的美国伸出了贪婪的双手,他要摘取这熟透的果子。1898年,美国借口美西战争,出兵古巴。7月16日,西班牙军队投降。但是,古巴人民并没有取得真正的独立,赶走了一匹狼,又迎来了一只虎。美国在古巴进行军事管制,这一行径引起古巴人民的强烈不满,起义又在酝酿之中。美国人要比西班牙人聪明些,为缓和民怨,美国准许古巴在它的监督下进行选举,1901年,巴尔玛当选为第一任总统。次年5月,美国将政权移交给巴尔玛并撤走军队,古巴共和国成立。

巴拿马运河

中美洲呈狭长状态,像一条短短的扁担,挑着南北美洲。在这条扁担的最窄处,便是今天的巴拿马共和国。巴拿马之所以被全世界所瞩目,主要是因为巴拿马运河的存在。

巴拿马运河像一座水桥,横跨在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缩短了两大洋之间的航程。它西起克里斯托巴尔,东至巴尔博亚,全长68公里,加上连接两洋的深水段,长81.3公里。

在未建运河之前,人们苦于绕道南美洲的艰辛航程,积极寻找便捷的通道。人们煞费苦心地研究南北美洲的地理形势,发现在南北美的大陆之间,北起危地马拉,南至巴拿马,有一条从西北向东南延伸、长达2900公里的狭长地带,命名为中美地峡。

这一地峡南端,从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到南美洲的哥伦比亚,横亘着一条南北长740公里、东西宽60至180公里的地带,叫做巴拿马地峡。

1513年9月,西班牙探险家巴尔博亚在巴拿马地峡做了一次考察,在地峡一侧的一座山的顶峰上,巴尔博亚发现了地峡的另一侧是一望无际的蔚蓝色海洋,这个蔚蓝色的大洋就是现在的太平洋,因此,巴尔博亚也被称为太平洋的发现者。

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发现,如果巴拿马地峡通航,人们从大西洋沿岸到太平洋沿岸就不用再绕过南美洲的南端了,于是,他驱使当地的巴拿马人修筑了一条连接两大洋的石板大道,用以转运西班牙人从太平洋掠夺来的财富。为了使船只能在巴拿马地峡通航,卡洛斯一世决定再开凿一条运河,当时甚至还制定了具体的方案,但这种方案最终因有限的技术条件和施工能力没有实施。

19世纪后,随着人们调查研究的增加,欧美各国摩拳擦掌,纷纷绘制运河蓝图。1826年,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领袖大哥伦比亚总统玻利瓦尔提议由美洲各国协力合作开凿运河。

美国于1850年至1855年筑起了横贯巴拿马地峡的铁路,又得寸进尺地要求修筑和控制地峡运河。之后的几十年,美、英、法等国为取得在巴拿马建造一条人工运河的权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1878年,法国“全球巴拿马洋际运河公司”从当时统辖巴拿马的大哥伦比亚联邦那里取得了运河的承租权,并于两年后成立了法国运河公司。

1881年3月,巴拿马运河正式开凿。先期工作历时7年,掘土5.5千万立方米,但由于前景渺茫,经费枯竭而被迫停工。5年后,法国人又投入二期工程,耗时6年,花费3亿美元,只建成了1/3,工程再一次破产。法国人败兴而归。

1901年,美国以其头号强国的姿态签订《海·庞斯福特条约》,废除了英国对运河的支配权。至此,美国人全权掌握了运河的命运。

只剩下哥伦比亚政府这一点障碍了。美国自有高招。他策划出一个独立的巴拿马共和国,由美军支持和保护的阿玛多尔宣布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政府,就任共和国首届总统。他自然效命于美国。

运河就这样开工了。数万黑人及部分意大利、西班牙、菲律宾和中国工人历尽艰险,创造了这个奇迹。在热带雨林的烈日暴雨肆虐下,在遍布猛兽毒蛇、悬崖沼泽的原始地带,在蚊虫猖獗、病毒广布的条件中,这些工人以血肉之躯筑成了这条运河。平均每米运河一条人命,整个运河,夺去7万人的生命。其中有40名中国劳工的冤魂筑在这条运河里。

1920年,巴拿马运河正式建成,它不仅成了交通咽喉要道,更成了一条流淌着财富的“黄金通道”。美国每年都可以从这里得到巨额通行税,仅1921年至1959年间便收入25亿美元,此外由于航程缩短,美国政府节省了数百亿的经费。

20世纪中期,巴拿马政府开始就运河的主权问题对美国提出坚决抗议。但直到1977年9月7日,美国才最终同巴拿马签订了新的运河条约。规定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运河区由巴美两国共管。

民族英雄蒂博尼哥罗

19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大肆入侵亚洲各国,亚洲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也一浪高过一浪,这其中就包括1825~1830年印尼爪哇岛上爆发的反荷兰殖民者起义。

印尼最先是英国殖民地,1816年由荷兰殖民者接管。荷兰接管印尼后,重新恢复贸易垄断制度,进行关税保护,保留了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的旧的剥削方式,如强迫农民种植咖啡等。同时,沿用了英国的货币地租制,从而使农民的负担加重。

更为残酷的是,荷兰殖民者强迫农民交纳土地税、关卡税、门户税、人头税等30多种苛捐杂税,从事各种无偿徭役,农民在残酷的压榨下,负债累累。

印尼爪哇岛的农民,不堪忍受荷兰殖民者的残酷压迫,愤然揭竿而起。1822年,葛都——巴格连地区发生农民起义,1823~1825年,三宝垅和加拉横地区也发生了农民起义。

除了农民不满统治者的压迫之外,爪哇封建主也对荷兰殖民者心怀不满。荷兰殖民者任意削减他们的领地,限制他们的各项贵族特权,干涉当时马塔王国的内政。因此,这些贵族封建主也希望能够推翻荷兰殖民者的统治。蒂博尼哥罗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蒂博尼哥罗是爪哇岛上的一个小王国日惹的最高统治者苏丹的儿子,出身贵族。本来,他想继承马塔兰王位,企图把马塔兰重建成为一个独立强盛的伊斯兰封建王国,这有损于荷兰殖民者的利益,所以荷兰殖民者不断破坏蒂博尼哥罗的领地。荷兰殖民者甚至企图逮捕蒂博尼哥罗,而这也成了蒂博尼哥罗组织武装起义的导火索。

1825年7月20日,蒂博尼哥罗在斯拉朗发动了武装起义。当天,蒂博尼哥罗收到一封日惹州长的来信,信中要求他搬回日惹居住,他清楚地知道,这是荷兰殖民诱骗他到日惹,他决定不予理睬。突然,远处传来一声炮声,蒂博尼哥罗拍案而起,愤怒地对周围的人说:“他们想软硬兼施,难道我会怕你们吗?”说完,他立即命令队伍立即转移。

起义军转移到卡里梭科地区,蒂博尼罗哥树起圣战的旗帜,号召人民起来推翻荷兰殖民者。于是,广大农民和他领地的大部分封建主,以及梭罗著名的伊斯兰阿奇阿依、摩佐等从四面八方涌向卡里梭科,参加起义。起义队伍迅速壮大起来。

蒂博尼哥罗针对敌强我弱的情况,采用灵活的游击战术,不断重创敌军,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胜利。

有一次,起义军还围困了荷军城堡,躲在城堡里的荷兰州长吓得魂不附体,急忙向总督告急:“我们兵力不足,资源短缺,已无力坚守下去快发救兵吧,不然,我们将在城堡内饿死!”急得荷兰总督迅速派重兵去增援日惹。但是,荷兰援军抵抗不住起义军的进攻,被迫全线后退。在蒂博尼哥罗起义的鼓舞下,起义烈火蔓延到整个中爪哇和东爪哇的一部分地区。

1825年10月,蒂博尼哥罗在德格索建立起伊斯兰封建王国,并且开始称为苏丹。从此,他开始整顿军队,着手建立严密的正规军队。

1826年末,蒂博尼哥罗的起义军对荷军驻守的一个城镇发动攻坚战,结果遭到失败,伤亡很重。蒂博尼哥罗本人也身负重伤,其长子也被荷兰人俘虏,起义受到严重影响,双方战争遂处于相持状态之中。

荷军统帅见到蒂博尼哥罗的长子被俘,欣喜若狂,立即以此威胁蒂博尼哥罗,要他率义军投降,蒂博尼哥罗非常气愤,说:“可恶的强盗,你们可以杀掉我的儿子,但千百万起义军你们是杀不完的,我最终要清算这笔血债!”

蒂博尼哥罗的这种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个人利益之上的作为,深深地激励了人民的抗敌斗争。但遗憾的是,起义军遭受损失后,荷兰殖民者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起义步入衰落时期。荷兰殖民者一方面开始收买封建主,分化起义军,另一方面加紧围困和孤立起义军。起义军内部开始出现矛盾,起义军的力量因此被大大削弱了。

但是,尽管如此,蒂博尼哥罗仍然顽强不屈地坚持斗争。荷兰人悬赏5万荷盾捉拿他,到处追击他,但没有一个农民为赏金而出卖他,他受到广大群众的保护。条件虽然艰苦,蒂博尼哥罗的抗敌意志始终未见消减,他仍然率领起义军余部与敌人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