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2339700000072

第72章 两次世界大战(4)

基尔水兵起义胜利的消息像一声春雷,冲破了反动政府的封锁,迅速传遍全国,革命火焰蔓延到各个城市。从11月3日到8日,短短的一个星期内,各个邦的君主先后被赶下台,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

基尔水兵起义是德国十月革命的起点,同时也导致了德国被迫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巴黎分赃协定

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讨论缔结和约和处理战后问题。

在巴黎和会之前,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5大战争国已经举行了非正式会谈,为控制会议做了安排。实际出席和会的共32个国家,其中包括中国。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利孟梭、意大利首相奥兰多、日本元老西园寺公望都亲率代表团出席和会,规模空前。但他们却拒绝苏俄和战败国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来参加和会。

为了索取战败国的赔款,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列孟梭吵得不可开交。

“法国拿50%,英国拿30%,怎么样?”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提议道。

“不行,绝对不行!法国是这次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拿更多,我们要58%。”法国总理克列孟梭对表现出不满的其他国代表说道。

“但我们英国为这次战争出的力可不比你们法国少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站了起来,几乎是怒视着克列孟梭。虽然战后的法国已不如前,但大部分国家的代表还是慑于法国的力量,只有英国敢与之争锋。

“老兄,法国就得要这个数,少一点儿也不行!”已经78岁的克列孟梭,虽已满头白发,但仍像只野兽般凶猛,真不愧他的“老虎总理”的外号。而劳合·乔治也百般纠缠,一点儿都不牺牲自己的利益。因为德国要被迫付出316.8亿美元的战争赔款(后来实际付出为7.14亿美元),面对这笔巨款,大家都红了眼。

美国总统威尔逊只好在英法之间周旋,忙着打圆场:“好了,好了,我们美国一分钱也不要。你们两家都让一点,还得让别的国家分一点呢!我看法国拿56%,英国拿28%,行了吧?”

在美国的调停下,德国的赔款被瓜分完毕。

克列孟梭见在赔款方面没有占到太多便宜,便又把目光转向割地上,他指着地图:“法德边界得以莱茵河为界:除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外,德国的萨尔区也归我们!”如果法国得到萨尔区,就意味着控制了欧洲最重要的军事工业区,就可以在欧洲大陆称霸,这是谁都不希望看到的。他们从1月吵到4月,谁也不肯让步。威尔逊和克列孟梭都以退出和会来要挟对方。

最后,在美、英两国的坚持下,法国只好退让,同意把萨尔地区交国际联盟代管。另外,英国得到了国际联盟所规定的委任统治制度下拥有1000万人口的领土,法国得到750万人口的地区,日本也得到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而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也得以通过,美国的商品与资本可以进入这些地区,实行机会均沾,大家都有好处分享。

此外,巴黎和会还要求德国在莱茵河以东50千米不准驻军,莱茵河以西由联军占领15年,同时,德国只能保留10万陆军,禁止生产军用飞机、重炮、坦克和潜艇等武器等。

6月28日是巴黎和会的最后一天,也是全体战胜国在和约上签字的一天。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代表没有出席会议,拒绝签字。

原来,巴黎和约里有3个条款涉及中国主权,即战前德国侵占的山东胶州湾的领土,以及那里的铁路、矿产、海底电缆等,统统归日本所有。中国当时曾经支援协约国大量粮食,还派出17.5万名劳工、牺牲了2000多人。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索回被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权,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英美法却自作主张地送给日本。而软弱无能、卖国求荣的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竟打算在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字。

中国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全国人民的支援和影响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两项提案: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取消日本强迫中国承认的《二十一条》,收回山东的权益。

提案最终被否决,此时远在北京的北洋军阀却一再命令中国代表团在和约上签字。6月27日和28日两天,3万多华人聚集在中国代表团的住所外面。一致要求代表团不能签字。

最终,中国代表团成员顾维钧向和会发表了一项声明:“山东问题不解决,我们决不在和约上签字!”声明后,顾维钧匆匆离开了大会会场。

所谓的巴黎和会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的勒索,也埋下了复仇的种子,法国元帅福煦事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休战。”1939年9月,希特勒再次在欧洲掀起大战,世界人民又一次陷入灾难和痛苦中。

土耳其之父

1919年,正当中华大地上掀起轰轰烈烈地“五四运动”之际,土耳其因在一战中成了战败国,其领土被英、法、意和希腊等国瓜分。面对亡国的现状,土耳其人民发出了“不独立,毋宁死”的口号,这时,一位叫穆斯塔法·凯末尔的将军毅然辞去了卖国的苏丹政府授予的军职,以平民身份参加了抵抗运动。

他高举反对帝国主义的旗帜,吹响了土耳其民族革命战争的号角。他说:“如果我们没有武器战斗,我们就要用牙齿和指甲来战斗。”很快,他就成为各民族主义组织的领导人。人们不叫他的本名穆斯塔法,而亲切地称他“凯末尔”。在土耳其语中,凯末尔是“正义”的意思。所以历史上也将这三年之久的反帝民族革命运动史称“凯末尔革命。”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1880年出生在巴尔干半岛的港口城市萨洛尼卡(今属希腊)。凯末尔的祖先原是迁居至此的犹太人,父亲阿里·李查当过海关职员,又做过木材商和盐商。他在凯末尔7岁那年去世,由此,凯末尔一直跟随祖母生活。

凯末尔从小天资聪颖,个性倔犟。因为受不了伊斯兰教会学校中宗教气氛的约束,13岁他就瞒着祖母去投考当地的陆军预备学校。14岁升入玛纳斯提尔军事预备学校。毕业之后,凯末尔到首都进入伊斯坦布尔军官学校,1902年毕业后又继续在参谋学院学习,1905年毕业时,被授予上尉军衔,从此带兵作战。

1920年4月,凯末尔党人在安卡拉另行召开新议会,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苏丹政府的卖国行径。他们成立了临时政府,并着手组织正规军。凯末尔任临时总统兼国民军总司令。临时政府得到了国际无产阶级的同情和支持。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与他们签订了友好条约,并给予各种支援。

1921年初,凯末尔率领的15000人的国民军,在伊诺努战役中,打败了强于自己四倍的希腊入侵军。到8月份,在英国支持下,希腊10万大军向安卡拉的凯末尔临时政府发起了进攻。一场决定土耳其生死存亡的决战在8月23日打响。

刚刚建立起来的土耳其国民军,不管是从数量还是军队的装备上来说,都不是希腊军的对手。尽管这样,凯末尔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动员全体军人不惜一切牺牲,英勇抗敌。所有男子都上了前线,为国民军运送弹药的任务就交到了妇女的手里。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将一发发炮弹送入战壕,还有的妇女勇敢地端起枪和士兵们并肩战斗。

凯末尔亲自在前沿阵地巡察,指挥战斗。一发炮弹呼啸而来“轰”的一声爆炸,战马受惊后将凯末尔摔了下来,肋骨折断了。“将军,您受伤了,应该回后方休息。”凯末尔忍着疼痛摆了摆手,“别声张,没关系,这种时候我无权休息。”说着,他挣扎着爬上马背,用手支撑着腰,继续指挥作战。在他的鼓舞下,国民军和全国人民英勇杀敌,势如破竹,击退了希腊军队的上百次进攻,把精疲力竭的希腊军打得晕头转向,节节败退。

土耳其军民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在两周之内就把英国支持的希腊军全部赶出了安那托利亚,收复了伊兹密尔,并且还俘虏了希腊军的总司令库皮奇将军,迫使苏丹逃亡国外。凯末尔因这次胜利被大国民议会授予“加齐”(胜利者)的称号,并晋升为土耳其国家元帅。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国民军进军伊斯坦布尔,实现了全国统一。并且召开大国民议会,宣告新兴的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凯末尔当选为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安卡拉为共和国首都。同年,英、法、意、希等协约国成员同土耳其在瑞士洛桑签定了《洛桑条约》,废除了治外法权,确认了土耳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在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之后,凯末尔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他努力使土耳其成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并且使土耳其世俗化,反对伊斯兰教神权势力对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控制和束缚等等,这一切后来被人民称为凯末尔主义。1928年4月10日,宪法删除了“伊斯兰教为国教”的条文。土耳其至此完全成为世俗的共和国。

1938年11月10日,病魔夺走了凯末尔的生命,全国人民举国哀悼。为了纪念这位共和国的缔造者,土耳其人民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岸边为他打造了一座塑像。它面向东方,正对着小亚细亚草原。这座人体塑像有一张雕刻得非常细致的脸,浓密的眉毛,锐利的目光,薄薄的嘴唇上留着两撇小胡子,身着西装,栩栩如生,仿佛正在昂首挺胸阔步前进。

凯末尔的改革使曾经被称为“西亚病夫”的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凯末尔也因此被誉为“土耳其之父”。

圣雄甘地

提起印度,许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被印度人尊称为“圣雄”的甘地。他剃着光头,上身赤裸,皮肤黧黑,总是随身携带着一架木制纺纱机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869年,甘地生于印度西部波尔邦达一个土邦大臣之家,家里很富有,再加上他们都信奉印度教,于是就经常救济穷人,这使得小甘地从小就喜欢助人为乐,深得乡里人喜欢。

甘地13岁时,与一个同年女孩结婚。其后,家人送他到伦敦学习法律。他在伦敦读了三年书,通过了法律考试,返回印度,并担任律师。不久,有公司请他到南非办一件诉讼案。这时,在南非发生了一件令他感觉极受屈辱的事,改变了他的一生。

公司为他买了到南非联邦行政首府普列多利亚去的头等车票。甘地刚刚在头等车厢坐下来,有个欧洲白人也走了进来,这个白人一见到有色人种,尽管其衣着是英国式的,仍怒气冲冲招来车长,责问他为什么要白人与“臭苦力”同乘一节车厢,还霸道地命令甘地滚出车厢,甘地对气歪了鼻子的白人只是冷冷一笑,仍稳稳地坐着。

当列车驶到下一站时,那个白人竟叫来警察不由分说地把甘地驱逐下车。后来,甘地回到印度,组建了国大党。甘地回忆说:“这是我生平从未受过的侮辱。我的积极非暴力行动就从这天开始。”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包括两部分内容:“非暴力抵抗”和与英国殖民者“不合作”的态度。具体内容有:辞去英国人授予的公职和爵位;不参加殖民政府的任何集会;不接受英国教育,以自设的私立学校代替英国统治者的公立学校;不买英国货,不穿英式服装,自己纺纱织布;不买英国公债,不在英国银行存款等。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甘地的领导下迅速在印度扩大,受到亿万印度人民的支持,从此,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代替了枪炮,沉默取代了充满血与火的反抗斗争。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人类横遭暴力蹂躏之时,一次次这样的斗争,成了印度人民反殖民主义的主要方式之一。

有一年,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了食盐专营法,垄断食盐生产,任意抬高盐税和盐价,引起了当地人民强烈不满。甘地这时已60多岁,仍然身体力行,反抗食盐专营法。他带领一群人,从印度北部阿默达巴德城修道院出发,步行向南,到海边煮盐。

一路上栉风沐雨跋山涉水,甘地却毫不在意,沿途向经过的村庄村民发表演说,宣传自己的思想。24天后,跟随他到达海边的群众已有上千人。

甘地和他的信徒们在海边坚持了三个星期。每天清晨,他们先在海边祈祷,然后,打来海水、蒸煮、分馏、过滤、沉淀。劳动是艰苦的,对于由于多次进行绝食斗争而疾病缠身,此时已是60岁开外的甘地来说更不轻松,但他自始至终参加劳动,一直坚持了三个星期。

甘地的“食盐进军”行动,在全印度迅速得到响应,全国各地群众纷纷开始自制食盐。并且掀起了反抗热潮,罢工,罢课,请愿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殖民当局惊慌失措,马上派兵镇压,甚至逮捕了甘地。

甘地被捕的消息传开,举国沸腾,出现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数万名自愿者要求与甘地一同坐牢。不久,各地就爆发了武装起义,有的地方宣布独立,建立了自治政权。

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正脱离“非暴力”的轨道,走向暴力革命。英国殖民当局吓坏了,他们想起甘地的“非暴力”主张,便改变了策略。

1931年1月,殖民当局释放了甘地,撤销了取缔国大党的禁令。随后,与甘地达成了协议:规定国大党停止不合作运动,政府方面停止镇压。当局则释放政治犯,允许沿海人民煮盐。这就是《甘地—艾尔文协定》。

《甘地—艾尔文协定》只是满足了印度人民部分要求,印度依然没有获得独立。但协议已签,人心已涣散,其余坚持斗争的人都遭到了无情的镇压。从甘地的愿望来说,他不想看到暴力和流血事件发生,坚持以“非暴力”形式斗争,因而签订了这一协议。可这与他为之奋斗的印度独立的目标相去甚远。因此,以后,他又发动了几次“个人不合作运动”,继续为印度独立而奋斗。他多次被捕入狱,多次绝食祈祷。在他和其他一些志士的努力下,印度民族独立的运动依然进行着。

在为祖国独立解放而奋斗的同时,甘地也为了消除种姓制度、消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而斗争。他周游全国,到处进行演讲,常常为此而绝食。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位身体消瘦、神情疲倦而坚毅的老人冒着生命危险,调解两个教派的争端。

功夫不负有心人,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了。在成立印度联邦制宪会议上,甘地被称为“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塔”。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则称他为“印度自由的建筑师”。

1948年1月30日,这位被印度人民誉为智慧的“玛哈德玛”(译为圣雄,指伟大的灵魂,有智慧的伟人。)永远地走了。这天晚上,印度半岛上通常看到的缕缕炊烟不见了,人们停止举炊,如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拥向新德里,向这位英雄做最后的告别。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