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2339700000073

第73章 两次世界大战(5)

20世纪20年代,是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发展时期。1926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达到了“一战”前的水平,而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繁荣,这给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劫难中挣扎出来的欧洲人民带来巨大希望,人们都以为可以像19世纪那样再享受几十年的和平与繁荣。

然而,好景不长。1929年开始在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破坏力最大、持续最久、最严重的一次“生产过剩”的危机。

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资本家为追求利润,一方面加紧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加强剥削;广大劳动者被剥削得身无分文,无钱来购买足够的食物用品,于是出现了“生产过剩”。

资本家手里有这些过剩的产品,却不把这些产品廉价卖给劳动者,而要毁掉它们。因为资本家要追求利润。产品毁掉后,“物以稀为贵”,资本家就能保证产品高价,保持高额利润。资本产主制度的腐朽和罪恶,资产阶级的虚伪和残忍,在此赤裸裸地表露出来!

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以美国为例,我们来看看经济危机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的交易所股票出售近1300万股,开盘一小时内,价格就猛烈下跌,到中午时分,下跌幅度达到最高峰。这种空前规模的股票市场大崩溃很快从华尔街波及美国各地,因这一天是星期四,人们称之为“黑色星期四”。灾难性的经济危机由此引发,拉开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序幕。

由于股票大跌,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一天之内,就失去了他们终生的积蓄。到这天结束时,已经有11个金融家自杀。

当时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满不在乎地宣称要在两个月内解决危机。对于大批失业者和穷人,他实行“饥饿政策”,拒绝发放救济金。当有人向他提议,总统一家缩衣节食,稍加节俭,就有可能拯救个别人的生命,胡佛生气地斥责这是“对美国繁荣失去信心”的做法。

美国的失业工人带着家小被迫四处漂泊,寻找工作,无家可归的人们用纸箱和罐头盒搭建临时帐篷,称为“胡佛小屋”;还有人把废汽车改成骡子拉的车,称其为“胡佛车”;那些在公园长椅上过夜的人,把御寒的旧报纸称为“胡佛毯”。

1932年5月,两万多名退伍军人来到华盛顿,请求政府发给补助金,胡佛竟派出军队镇压这些退伍军人。有几十名退伍军人死在殴打与毒气中。

经济危机期间,有一天晚上,一个叫华尔的男人匆匆跑到政府报案:山林着火了!当政府派人去救火时,华尔恳求道:“让我也去吧,我不要钱,我只要一点点食物。从昨天到今天,我一点东西也没吃过。”政府官员答应了。

第二天早晨,华尔来到政府门口等“报酬”。结果,他等来的是警察。因为昨晚的火是他放的。这是在饥饿中华尔想出的办法。

大危机迅速而猛烈地从财政扩展到工农业,从美国扩展到世界,给资本主义各国带来了强烈影响。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缩减了36%,贸易额缩减近三分之二,失业工人达三千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上万家银行倒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遭到沉重打击。

据统计,这次经济危机中,美国有640万头猪被活活扔到河里淹死,5万多亩棉花被大火烧光。在英国、在法国、在巴西、在丹麦、在荷兰,在整个欧洲,整箱的橘子,整船的鱼,整袋的咖啡豆被倒进大海,无数的奶牛、猪被杀死、淹死。

就在资本家大量销毁农产品时,贫苦农民却挣扎在饥饿死亡线上,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和肯塔基乡村的人民,靠挖野菜根,嚼野葱头充饥。当资本家把大量棉花、羊毛烧掉的时候,广大劳动者却在瑟瑟寒风中冻得直发抖。仅1934年一年,资本主义各国因饥饿死亡人数高达240万。

与此同时,各国又出现了严重的信贷货币危机,大批银行倒闭,整个信贷制度趋于崩溃;财政金融危机更加深了生产危机。

经济危机还造成了国际关系的激烈动荡,一些国家,如美国等,宣布实行“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利用旧市场,开辟国内新产业来缓和经济危机。另一些国家,如德国、日本等,为获取新市场,用战争掠夺殖民地人民的物资和廉价劳动力,建立起了法西斯政权,疯狂地扩军备战,为重新瓜分世界而挥舞起了血腥的屠刀。

罗斯福新政

1932年美国举行大选总统,民主党人罗斯福以压倒多数的选票获胜。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此时,美国已遭受4年的经济危机,国家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为摆脱危机,刚刚上任的罗斯福总统采取了广泛的有力措施,历史上称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西方世界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罗斯福就职当天发表了精彩的演说,他在演说中允诺将迅速采取措施扭转局面,断言美国一定能复兴,号召人民以毫无畏惧的精神克服经济危机带来的灾难。他给这个人心沮丧的国家带来了希望。

混乱的经济秩序迫使罗斯福必须快刀斩乱麻,立刻采取对策,实施新政。

罗斯福新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段从1933年3月到1935年初,尤其是在从1933年3月9日到6月16日的“百日”期间,新政采取了一系列的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措施。

“百日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个“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1ief)、改革(Reform)。由于大萧条是由金融危机触发的,新政也先从整顿金融入手。

在“百日新政”期间制定的15项重要立法中,有关金融的法律占三分之一。罗斯福1933年3月4日宣誓就职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在罗斯福的要求下,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决定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的制度,允许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尽快恢复。至15日,已有14771家银行重新开业。罗斯福整顿金融的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众舆论评价,这个行动犹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

罗斯福在解决银行问题的同时,还竭力促使议会先后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工业复兴法》实行行业计划,政府干预经济;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不再含黄金,把全世界保守的银行家都吓得目瞪口呆。

美国预算局的局长惊呼道:“西方文明完蛋了!”然而,上帝却愿意帮助罗斯福,这些“离经叛道”的新法发生了神奇的作用,衰落了整整4年的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工业的轮子转起来了。

《纽约时报》每周商业指数在罗斯福就职时为52.3,6月中旬达到87.1,这是两年多来的最高的水平。工厂的烟囱又冒烟了,农场主的产品又运到市场出售,而不再是把它烧掉。人民对前途满怀希望,萧条虽然并没有结束,但对萧条的担心已经解除。

新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救济工作。1933年5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

到“二战”前夕,联邦政府支出的种种工程费用及直接救济费用达180亿美元,美国政府借此修建了近1000座飞机场、12000多个运动场、800多座校舍与医院,不仅为工匠、非熟练工人和建筑业者创造了就业机会,还给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为止美国政府执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济计划。

“百日新政”为罗斯福执政定下了基调,在这以后他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的。对于新政的长期效果如何评价,罗斯福把它交给选民去表决。

在新政出台一年之后,1934年6月28日,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向公民提问:“你们的日子比去年好过吗?你们的债务负担减小了吗?你们的银行存款安全了吗?你们的工作条件好些了没有?你们对自己的前途信念有了更牢固的基础吗?”多数选民对此的回答是肯定的。

他在夏天乘船旅行,所到之处受到盛大的欢迎。这一年的中期选举,民主党人大获全胜,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对新政和罗斯福政策的支持,他的助手威廉·艾伦·怀特宣称:“人民几乎把他立为国王。”

“百日新政”帮助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初步复苏。罗斯福进一步促使国会制定一项新的立法纲领——《社会保险》,实行更多的所得税,加强对银行和公用事业的控制,还制订了一个针对失业者的庞大救济计划,设立了养老金、失业保险、孤儿救济金机构和一些卫生机构等。

此后,罗斯福又连续四次击败对手,蝉联四任总统,创下了美国总统选举的奇迹。

希特勒发迹

阿道夫·希特勒,德国法西斯纳粹党头目,德意志第三帝国之首脑,政府总理和最高统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号战犯。

1889年4月20日晚上6点半,在德奥边境奥地利一侧的布劳瑙镇,希特勒出生了,他的父亲曾是鞋匠和海关职员。

希特勒小时候喜欢画画,曾经幻想当一名画家。由于各科成绩太差,他没毕业就退学了。18岁时,他到维也纳报考美术学院,但因成绩不理想未被录取。

父母双亡后,希特勒流浪到维也纳成了维也纳的一道“风景”,他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大衣,头戴一顶油腻发光的黑呢帽,一头乱发如杂草丛生。人们经常看到他急匆匆地走向施粥站去乞讨食物,或者坐在街头卖画糊口。

这时,希特勒已经热衷于政治了。当时他对哈布斯堡王朝和它所统治的多民族奥匈帝国境内所有非日耳曼民族已经有了强烈的憎恨。对于凡是日耳曼的一切,都有着强烈的热爱。他成了一个至死不改的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者。

在维也纳的穷客栈、施粥站、街头巷尾的听众面前,希特勒开始有意无意地练习他的讲演术了。他的演讲才能,对他后来取得的一次次成功,起了很大的作用。

希特勒在维也纳的经历中,还有一方面的问题是犹太人问题。在阅读中,他看了大量的反犹太书籍,从而增加了他的种族偏见和对犹太人的仇恨。他说,他发现这一“上帝造民”的道德污点,任何放荡淫秽的事情,诸如卖淫和贩卖妇女,大部分是犹太人干的。

希特勒后来回忆道:“当第一次我认识到犹太人是在这个大城市中的渣滓堆里进行这种令人恶心的罪恶交易的心肠冷酷、恬不知耻、孜孜为利的主使者的时候,我不免感到一阵寒噤。”“慢慢地,我开始憎恨他们……对我来说,这是我曾经不得不经历的精神上最大震荡的时刻。我不再是个优柔寡断的世界主义者,而成了一个反犹太主义者。”

1913年5月,对德意志民族充满着狂热情绪的希特勒,离开维也纳移居慕尼黑,他想在那里找到自己的追求。此时,他仍没有正常职业,继续靠卖画为生。这段时间,他常常闭门谢客,一头扎进从图书馆借来的一大堆政治书籍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早就倾心于日耳曼民族主义的希特勒欣喜若狂。他志愿加入巴伐利亚步兵团,在西线呆了四年。战后,他已经成为慕尼黑陆军政治部的一名侦探。

1929年9月的一天,希特勒奉陆军的指派,去调查一个自称“德国工人党”的集会。

在这次只有25人的集会上,希特勒发表了建立一个强大的统一的民族主义的德国的主张。他富于煽动力的演说和出色的组织能力引起了众人的重视。

第二天,希特勒收到一张明信片,通知他被接受参加“德国工人党”,邀请他出席会议。好奇心驱使希特勒去参加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希特勒成了“德国工人党”的党员,并很快成为这个党委员会的第七名委员,负责宣传工作。此时,他在维也纳锻炼的那巧舌如簧的口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920年2月,希特勒在德国工人党会议上别有用心地提出《二十五点纲领》,提出所谓“社会主义”、“取消地租”等用来欺骗百姓的口号,又将党的名称改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按德文音译为“纳粹”。

1921年,希特勒宣布了“领袖原则”,当上纳粹党的“元首”。他把一批退伍军人组织成身穿褐色衬衫的“冲锋队”,实际上就是他对付政敌的凶恶打手。

希特勒做了纳粹党的“元首”之后,设计了一面引人注目的党徽;红底白圆心,中间嵌个黑字。他对自己的杰作甚为满意,洋洋自得地问手下,“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设计吗?”

手下个个头摇得像波浪鼓似的,他笑着说:“告诉你们,红色象征着我们这个运动的伟大社会意义,白色则是我们民族主义思想的代表,‘卐’字则象征争取斗争胜利的使命。”从此这个标记便成了纳粹党和纳粹德国的恐怖的标志。

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率领一群纳粹冲锋队员包围了慕尼黑一家名叫格勃劳凯勒的大啤酒馆。酒馆里有3000多人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听巴伐利亚邦的官员卡尔讲述施政的纲领。

希特勒跳上讲台,大声叫道:“全国革命开始了!政府已被推翻,我们的军队正向市内开进!临时政府已经成立!”这是希特勒为了夺取政权编造的谎言。他准备采用暴力手段,先夺取巴伐利亚邦政权,继而向柏林进军,推翻中央政府,夺取全国政权。

接着,他把卡尔和另外两名官员押到一间小屋里,要求他们与他合作组成新政府。正在这时,德国军队中很有名气的鲁登道夫将军应邀来到啤酒馆。在他的劝说下,三位官员居然同意和希特勒合作了。希特勒欣喜若狂,他率领众人冲上讲台,高喊效忠新政府。

过了一会儿,三位官员趁乱逃走了,谎言不揭自破。希特勒气得暴跳如雷,他只好孤注一掷地率领他的3000多名冲锋队员,冲向市政府。市政府早有准备,很快将暴动镇压下去,希特勒和政变头目被捕,希特勒被判处五年徒刑。

希特勒的啤酒馆政变失败了,但希特勒却成了全国性的新闻人物,他宣扬的反动思想传散开来。

希特勒在狱中不思悔改,大肆宣扬民族优劣论,叫嚣要对外扩张,以求得“生存空间”等。并口授秘书,写下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为了早日实施自己远大抱负,他不得在表面上向巴伐利亚政府“臣服”,表示以后一定安分守己。

巴伐利亚司法部长见希特勒如此心悦诚服地“忏悔”,放心地说道:“这头野兽已被制伏了,我们现在不怕放松铁链了。”这样,在狱里不到一年的希特勒又重获自由。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德国工人斗争高潮迭起,内外交困的资产阶级感到建立在议会制度上的软弱政府已经毫无作用了,他们迫切希望建立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政权,对内镇压人民革命,对外夺取殖民地。

出狱后的希特勒吸取了政变失败的教训,决定通过宪法手段来夺取政权。他开始了竞选活动,到全国各地演说,向人民许下种种美好的谎言,大谈人民的苦难、民族的仇恨和共和国政府的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