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翻译界学者吕俊认为德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和“普遍语用学”对建构主义翻译学起到了很大的导向作用。交往行为理论是一种具有建构意义的理论,它要克服主体哲学的困难,同时也不满于解构主义对主体意识的过分张扬及非理性思潮的极度泛滥。“交往行为理论”虽然是针对社会的社会学理论,但他认为社会的合理化取决于交往的合理化,而语言是交往的媒介,所以他的理论首先是对语言的关注。“普遍语用学”不仅是对语言哲学的贡献,同时也是翻译学建构的重要指导性理论。他认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只关注语言的系统,而忽视言语问题,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是有规律性的结构性系统,而言语则仅是个人现象,它不受规律制约,不可以进行规律分析。哈贝马斯认为言语才是实际交往中所使用的,它的单位是言语行为,这种言语行为不仅受语言规律的制约,还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人们如果合理进行交往,言语行为必须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进行,并据此提出普遍语用学的思想。这一理论不仅克服了个体主体意识在交往中的无拘束、无限释义的弊端,也解决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以语言的规律。所谓建构的翻译学是一种以交往理性为基础,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翻译研究,并把这一研究对象作为独立的学科知识体系来建构。吕俊,侯向群:《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通过比较和批判说明了语文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解构主义、建构主义四种范式的异同,从哲学基础、理性观、真理观、语言观、认识观等五个方面论证了建构主义翻译学的合理性。在其《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著述中,总结出了建立建构主义翻译学翻译标准的三条原则:知识的客观性;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普遍可接受性;原文文本的定向性。这些原则比较接近翻译的实际,体现了开放性与多元性,也易于实现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结合。因此按这些原则建立起来的标准,可能会更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和研究。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它的开放性、实践性、社会性和“主干清晰、多元丰富”的研究模式等方面。主干是指言语学,它是以语言学为重点的动态模式。多元丰富是与主干相关的,或者说与翻译活动相关的诸因素与翻译关系的规律性研究)。吕俊,侯向群:《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discussethics)提出了翻译伦理学(translative ethics)也为建构主义翻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翻译伦理学的宗旨是建立跨文化交往活动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以承认文化差异性并尊重异文化为基础,以平等对话为交往原则,以建立良性的不同文化间互动关系为目的的构想。”吕俊,侯向群:《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吕俊认为按照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universal pragmatics)和商谈伦理学的思想,翻译伦理学的理论原则首先是追求平等与公正,反对语言和文化霸权主义,反对霸权的和狭隘的各类中心主义。其次,不同文化之间要相互尊重,异中求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再次,应追求交往活动的有效性,这就要求交往各方都追求真善美。
2.3认知语境下的建构主义信息加工模式及特点
在本书第二章认知语境的介绍中,我们已提到翻译中的认知加工过程包括识别、分析、综合、判断等。是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交际过程,这一交际过程也是读者、文本和语境之间的互动过程。认知翻译观具有多个特点,主要有体验性,多重互动性和两个世界性。它与建构主义翻译观的开放性、实践性、社会性不谋而合。
认知翻译观的体验性指译者对原著所表达含义的理解,进而将其在译文当中完整而准确地体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B·Inhelder,The Early Growth of Logic in the Child,1964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即图式(schema)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odation)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构个人意义,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以转换与发展。所谓同化是指学习者将外在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顺应是指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相互作用,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和改变,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知识的获得和传授重点在于个体的转换、加工和处理,而非外在的“输入”。双语转换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而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建构过程,双语信息加工过程就是一个同化、顺应、再同化、再顺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译者进行双语转换时的心理机制及思维规律,在此意义上,也同时呼应了罗杰·贝尔信息加工的串行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通过对译文信息的不断变换、纠正、补充、丰富,直到建构出与原文最为贴近的译文。同样,建构主义翻译观的开放性认为,既然翻译活动是一种对社会的理解与解释活动,它在语言中进行,并且是跨语言系统,因此比在一个共同体内的社会理解更困难。译者所面对的文本中的语境是一种开放的语境,翻译时,译者对原文话语的理解只是在这种可能性语境中进行对话,而每个译者在参与这种对话时又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的先见与现实的前理解,因此对原文文本的理解就有可能不尽相同。建构主义强调人类知识的主观性,认为人类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现实准确的表征,不是最终的答案。而建构主义的信息构建与真理的发展与发展一样,强调其情景性。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译者的解释与理解与其他读者和译者会有差别,而且任何两种文化都难以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对话。不同的时期,译者的价值取向也会不同,翻译的目的、所针对的读者群不同等等对译者都会有不同的要求。但只要他的理解合理并可以被社会其他成员接受即可。
认知翻译观多重互动性指在双语信息加工过程中本文语境,上下文,作者、译者、读者以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互动。同样,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是一种社会、文化与个体之间互相作用的共同建构,是一种群体主体间的对话,而不是任何两个个体主体的对话。它不是凭借一个事先设定了的理性标准,而是通过主体间不断协商与对话所形成的“共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向着一切可能开放,并在不断演进中通过实践来逐步修正。“共识”并非终点或真理,实践才是其检验标准。与解构主义翻译观中强调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不同,建构主义翻译观强调社会交往中的对话是一种在理性基础上群体主体间的对话,而不是任何两个个体主体的对话,说明了科学知识是广泛社会交往的产物。
认知语言观的两个世界性说明了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其对语言形成的本源作用,但更强调了人的认知世界的参与作用。语言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构成概念,概念又成为语言符号的产生基础,其模式是客观世界一认知加工一概念一语言符号。而传统的观点认为大脑中的概念是连接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之间桥梁,但并没有没有强调人的认知对概念形成的作用。所以,语言符号不是直接反映外部世界的事物,而是反映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即语言是由客观世界、人的认知、社会文化及其语用因素互动的象征符号系统。同样,建构主义翻译观认为,在翻译活动中,原文文本本身就包括了知识的客观性,是作者在客观世界中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的反映。译者理解理应包括这种知识的客观性。因此,翻译活动首先植根于原作,有文本的定向性与框架的制约性,而不是完全的自主性活动原文文本是他理解活动的依据,译者根据作者对社会的理解进行理解和解释,然后用另一种语言形式建构。译者这种理解和建构的构成中,又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的参与,因此对原文文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建构主义认为语言是的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媒介,它是具有社会性的媒质工具。吕俊:“何为建构主义翻译学”,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12期。翻译是译者用另一种语言对原作者用原语在他所在的社会中对他的生活世界的建构结果进行再次建构的过程。在此翻译的社会性表现了原文文本构建的社会性和对译文理解与重构的社会性双重概念。翻译活动在语言中进行,并且是跨语言系统。作者在自身认知语境的限制中构建文本。作者的社会历史环境,生活经历以及大脑中储存的各类知识信息,成为形他对外部世界的主要认知环境,同时,作者的情感、动机和意志都影响并限定了他构建语篇的认知语境,对其原文文本的构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译者肩负着解读源语文本和构建目的语文本的双重使命,这一复杂的过程既要考虑作者的认知语境,又要兼顾为读者创设最佳的认知语境,而两者由于社会环境的差异,认知环境相应相差甚远。译者要调动原文文本的下文信息和人脑记忆中存储的信息文化知识及社会知识,以求最大限度缩小作者与读者的认知差距,增强两者社会认知语境的趋同度。因此翻译的社会理解与解释活动,比在一个社会体系内的理解更困难。鉴于这种复杂性,建构主义观在翻译的标准中强调了“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普遍有效性”。杨秋香:“谈建构主义翻译标准”,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7期。
简言之,认知语境下的翻译观认为,既然语言是由客观世界、人的认知、社会文化及其语用因素互动的象征符号系统,不同的语言使用者由于社会、文化乃至个人的生活经历的差异就会形成各自独有的认知语境,翻译的目的是促使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文化、信息交流,因此,要转达文本中的文化信息必然要在认知语境的框架下对信息进行加工。
建构主义范式使翻译活动从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的语义—句法模式转为语义—语用模式,又避免了解构主义范式忽视语言运用而以本体论为核心的极端。建构主义翻译观认为翻译活动不仅仅应被定位在语言转换或文本间互动层面上,而应进一步定位在对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上。因此以认知语境理论为主要框架,以“文化、语境和认知”基质为基础运作语言,以建构主义翻译观的标准为指南来研究法律语言翻译,从跨文化语际的视角来阐释法律语言文本背后的社会话语与异质概念内涵,在法律语言翻译中构建双语信息加工模式,是以下两章要探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