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瞬间让女人的形象更完美
2358200000026

第26章 气场女王,要有一颗永远美好的心(4)

一位婚姻触礁的妻子泪流满面地向我哭诉:“我很节俭,不舍得给自己买衣服、买化妆品,凡事都以家庭优先,当初老公也说,他就是因为我很朴素才爱我娶我的。”哎哟,我抬眼一看,一百五十公分,足有七十公斤的她,看起来就像个中年妇人,完全不像她说的30岁的年纪。这样看起来她就是标准的“黄脸婆”,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同情她,是想问问她究竟多久没有正视自己的外在形象了?

现在的社会日趋多元化,如果只是一味地用“无私奉献”,经营婚姻是很危险的。就算他很欣赏你贤惠善良、勤俭顾家的内在品质,但是他毕竟还拥有一颗男人的心,不要以为他完全不重视你的外表,只看得见你的内在美。姐妹们,千万不要盲目地“自我感觉良好”。

(2)了解自己的优势与特色

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外在美呢?自己想穿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衣服,想怎么搭配就怎么搭配,想梳什么发型就梳什么发型,不是很好吗?没错。这个想法很健康,很有个性,很有女性的自我意识。可是永远要记住一点:人类是视觉的动物,你首先得吸引别人的目光,才有可能让人进一步发现你的内在美。我们活在现实里,现实通常不美好,更谈不上理想。我们需要认清现实,了解自己,善用自己的优势与特色,根据自己的体貌特征来穿着打扮。当其他人(不管男性或女性)看到你的第一眼,就留下整洁又怡人的印象,接下来的任何一步的接触,或更深入的接触,都远远比你在邋遢、不修边幅的情况下,来得更容易,甚至还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3)完美着装和细节的配饰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周围那些成功的新时代女性,她们对外在很重视,一点都不马虎,而且很有型。你会在她们的发色和发型上看到与众不同的光泽与角度;可以在她们的耳朵、脖子、手指、手腕、手臂、腰或脚踝上,看见精致的配饰,这些整体与局部的完美搭配会让现代女性显得更加迷人。

想让自己打扮出独特的风格,就要重视细节的搭配。我们可以找出适合自己的色彩和款式,然后努力学习做一个有自信、能坦率面对自己、懂得内外兼修的女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受到大家的欢迎。

给心灵排毒,让情绪得到释放

我们常说“排毒”,更多地是指身体的排毒。可是,心灵的排毒也很重要,它不但可以保持身心健康,同时也会让人有所成长。

我身边有些女强人,做事果断,雷厉风行;为人爽快豪迈。她们在任何场合的表现都可圈可点。我很少看见她们有大的情绪起伏,以为她们已经修炼得处变不惊。渐渐地发现原来不是这样。她们说,她们是正常人,有喜有悲,有怒有乐,她们也有大的情绪波动,只是已经习惯默默地承受而已。因为情绪从来不曾得到释放,所以,经常处在一种很“紧张”的状态。

适当地释放一下自己的情绪,给情绪找个出口,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但很多人总是习惯压制自己的情绪,总要积累到快要承受不住的时候,才选择爆发,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连身边的亲人都会惨遭影响。

可是,亲爱的朋友,身边的亲朋好友忍受你过度的情绪反应或脾气,是出于对你的爱与关怀,但并不表示每个人都有义务陪着你一起痛苦,把这种情绪垃圾转嫁到别人身上,也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做法。

所以,找到自己释放情绪的最佳途径,才是最好的方式。

开启心灵泄洪的开关

身边有一位朋友患了重病,发现自己的身体再也承受不住工作、生活上的任何压力,于是决定去找回失去的健康与快乐,她选择旅行来净化自己的身心。经过一年多的旅行生活,现在的她懂得享受生活,变得自信、开朗,身体也好了许多。她终于发现,自己曾经以为那么重要的一切,其实真的放下了,竟能收获这么多快乐。

人体本身就是一股能量的汇集,能量自然有好有坏。我们的肉体需要依赖外在的资源与营养才能维持,自然也会累积外在因子所带来的杂质;身体的排毒很容易,通过后天的饮食与生活作息的调整就能把毒素排出来,可是心灵的排毒可就没那么简单了,人的心智过于复杂,很多问题都在潜意识里受到各种规范的制约,而被忽视或控制,以至于我们开始有感觉时,大多已不是一日之寒,甚至可能回天无力了。

我们的身体会借着各种形式的疾病与不适,来表达它们的不满与超载。休息就如同暂时关机,让身体排出有害物质后再重新启动。内在的心灵也一样,也需要我们找到开关,在适当的时间里关机保养。虽然这个时间点不具备什么明显的征兆,但是当我们经由练习能有节奏且有效地作出判定,也就是个体以倍数成长跃进的时刻。

总之,身体要排毒,心灵也要排毒。懂得缓慢、密集、有层次地释放情绪,可以保持你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让你有所成长。

情绪的释放方法

每个人的内心与外在躯壳一样,都会生病与毁损,我们应该自然地面对精神上、情绪上也会出现问题这一现象。在这里我提供几种办法,供大家在压力过大或者心情沮丧时使用:

(1)找出问题,和内在的自己对话

这不是陈腔滥调,找出内心痛苦和不舒服的根源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根治痛苦。许多看似很坚强的人会在一瞬间崩溃,或是突然无法控制情绪而倒下,这通常是“内伤”郁积太久,而自己却没有意识到正面临的问题,也许只是小小的一点内伤,最后却变成了重伤,实在是可惜。

我建议大家每天在睡前,给自己一点时间,好好地回想当天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学会和内在的自己对话,试着用自己的意志找出要面对的问题,或者把自己的心情写下来。相信我,这是一种很有效的舒解情绪的方法。

(2)使用一些工具

发泄情绪的方法有很多,不外乎是体力与精神的消耗。如果你是个热爱运动的人,任何运动都是一个很好的发泄途经;倘若你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不妨借由兴趣及爱好寻找想要的安慰,看看书、听听音乐、逛个街或旅行一下都行。

(3)找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对象

只要你愿意开口,不管关系亲疏,不管是否认识,都可以作为倾诉对象。很多事情不见得非得选择跟闺蜜或亲人说,某些时候,选择一个陌生人倾诉,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因为这种倾诉没有负担,释放后会有一种很放松的感觉。

(4)勇于承认的失败,原谅自己

如果实在郁闷的不行,甚至快要发狂,不如就坦然承认自己的失败与不足吧。原谅自己,为自己退却一步,也许你会发现,所有原本存在的问题,此时都可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5)放纵一下自己

去做一些平常不敢做的事情,不管是狂欢还是去蹦极、潜水、长跑等,只要能让你感到心动的事情就大胆去做吧。不过这里可不是建议你去做坏事,而是希望你能够打破过去一成不变的生活,为自己的生活找点乐趣,来刺激一下自己。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这样一群女人,她们衣着普通,素面朝天,但是走在花团锦簇浓妆艳抹的女人之间,却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为什么呢?是气质、修养、是浑身散发出的书卷味,让她们与众不同。

腹有诗书气自华。爱阅读的女人,是美丽的女人。书能够影响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喜欢读书的女人,学历可能并不高,但大都有修养,知书达理,处事冷静,善解人意。爱读书的女人,能从人群中脱颖而出,特别是在为人处世上,也会显得从容、得体,尽显女性的优雅魅力。

爱读书的女人能够保持永恒的美丽

若琳相貌普通,穿着也不时尚,平时总是一副素面朝天的模样,但她走在一群花枝招展的女人中间,却格外引人注目。她气质脱俗,谈吐优雅。淡雅清丽的外表无须修饰,便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气质韵味,那是天然的质朴与浓浓的书卷味混合在一起,让她看起来分外迷人。

若琳保持美丽的秘诀是读书。走进她的家,除了几件必需的家具外,其余都是书。若琳经常出差,每次回来都会带回很多书。爱好读书,让若琳受益匪浅,不但获取了知识,也增长了才干,还让她生活得更加充实,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她修身养性,平添了几许素净与可爱,书籍是她气质的时装。

青春易逝,容貌的美丽相较一生的时光来说并不长久。但是爱读书的女人,她本身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即使脸上爬满了皱纹,也一样美丽动人,散发出一种摄人心魄的美丽。

当然,读书对于女人的效果,不像美容产品那样立竿见影。书如同细雨,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女人的心灵,其效果要在一年又一年坚持不懈的阅读中才能显现出来。但只要能够坚持下来,读书带给女人的美丽就是永久的,绝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褪色。

对于女人来说,书中的养分胜过五花八门的化妆品;女人在咀嚼文字的过程中,不经意中增加的是一份由内而外的美丽。读书的女人的美丽会随着岁月越来越醇厚,举手投足间展现的优雅气质让女人如同脱俗的玉兰,永远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气。所以说,知识是女人唯一的美容佳品,是女人气质的时装,读书的女人能够保持永恒的美丽。

女人,该看什么书

女人,到底应该看什么书呢?很多女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在《围城》一书里,方鸿渐到张小姐家去相亲,因为好奇而想看看张小姐看的是什么书,竟然发现是“如何抓住他的心”一类的,不由地一笑。读这类书的女人,多以自己的男人为中心,肯为了心爱的人付出一切,这类书能为恋爱中或者婚姻中的女人提供一些切实的帮助。

如何抓住他的心、瘦身手册、美容手册、营养菜谱等书籍,对于每个女人来说,应该涉猎一些,但女人若想借助书籍提高自己,让自己从内而外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这类书籍所起的作用却是微乎其微的。

女人最好各类书都看一些,比如文学、哲学、戏剧、军事、政治、传记、历史等。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放眼世界、以明己知世,有效吸取最充足的养分。

慧子喜欢读书,但她读书犹如她的个性一样,追求我行我素,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她身为时尚女士,涉猎的书籍非常广泛,她最喜欢看的是《爱因斯坦晚年文集》。慧子坦言说,选择读这本书是出于她的感觉,是潜意识里的一种渴求。慧子说,虽然她所领会的意思不一定就是爱因斯坦想表达的意思,但是,慧子却能由这本书里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想象空间,这种感觉让她成就感十足。

还有一类书是慧子十分喜爱的,而且她认为,这些书是任何一个女人都应该品读的。如美国着名学者金西的《金西报告:人类男性性行为》与《人类女性性行为》,中国的海蒂性学报告《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