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三江”水能开发与环境保护
23726200000057

第57章 怒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水电开发相关因素分析(1)

水电资源是我国的优势资源,我国水电工程开发建设在经历了以资金约束和市场约束为主的时期之后,目前已经进入了生态环境约束开始占重要地位的时期。目前国内外对水电建设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能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研究,其中涉及泥沙和河道的影响、对大气的影响、水体变化带来的影响、对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对文物和景观的影响、地质灾害、溃坝七个方面。这些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分析了水能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及相关对策。二是水能开发的经济学分析,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水能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如《三峡工程的国际意义与区域经济发展》(张岳,2003),《广东省飞来峡水利工程移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吴克强,2004),《珠江三角洲水资源与流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王秋生,2003)。

三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中国水利发展总战略: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子云、肖仁春,2003),《云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初探》(杨丽珍、杨宝嘉,2004),《水利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高俊才,2003),《三峡工程对库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及对策》(周淑清,2003)。四是关于水电建设带来的移民问题的研究,如《三峡工程移民》(段耀芳、戴尚安,2003;孙阳、张祥明,2003)等。四是针对怒江流域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研究,相关的理论主要体现在围绕怒江梯级电站建设所引发的一系列争论,相关研究主要有《澜沧江(漫湾)水电开发对怒江开发的启示》(何大明,2003),《怒江十问》(沈孝辉,2003),280《怒江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如何协调》(周斌,2004),《怒江13级水坝会不会步三门峡的后尘》(洪巧俊,2003)。最后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研究,从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出发,考虑水能资源开发对遗产完整性、真实性影响的研究。

从已有的相关研究来看,水能资源开发的研究涉及经济、生态、社会等诸方面,对三江并流区的研究成果也较多,各家从不同的价值立场出发,提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观点,对于三江并流区的水能开发以及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但已有的研究多从单一角度进行,具体系统研究三江水能资源开发对社会、生态、经济三方面的影响,如何促进三江并流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将弥补这一不足。

怒江流域具有以物种、生态的多样性和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是现今地球上保存完好而稀罕的大自然博物馆和民族博物馆,但社会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脆弱,人地关系十分复杂。这一区域可利用自然资源中,水电开发条件优越,在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中居重要地位。水电开发可极大地促进当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但与此同时,水能开发对三江并流这样生态脆弱的世界遗产地区,水能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将会十分突出。针对这一矛盾,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界对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的水电开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赞成开发的学者认为:“开发是实现我国新世纪能源平衡的需要”;“是落实温家宝总理把云南建成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能源基地的需要”;“是优化及改善我国东、中部地区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发展滇、川经济的重大发展战略举措”。

持不同意见的学者认为:“怒江作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地区进行水电开发不符合保护世界遗产的宗旨”;“横断山脉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其中怒江流域可以为多学科研究提供原生环境的宝贵数据,尤其是其丰富的遗传基因库,可以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生物学支持”;“建坝截流发电,改变库区和下游的水文、水流、水温、气候、地质、植被等方面生态系统状况,会导致流域生态恶化,将使这一地区乃至世界仅存的原始生物物种基因库遭受无可挽回的损失”。

关于怒江水电开发之争其实质是水能开发中如何趋利避害,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水电建设与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项目的研究将提供充足的实证使争论更有针对性,为水能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一怒江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东经98°39′~99°39′,北纬25°33′~28°23′之间。北靠西藏自治区察隅县,东连迪庆、丽江、大理、3个地、州,南接保山,西与缅甸接壤。东西横距153公里,南北纵距320.4公里,总面积14703平方公里,国境线总长449.467公里。州府驻泸水县六库镇,距云南省会昆明566公里。

怒江州为云南滇西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地势北高南低,整个地势由巍峨高耸的山脉与深邃湍急的江河构成,有切割很深的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三大峡谷的山区。除兰坪县的通甸、金顶有较为开阔的山间槽地和“三江”河谷边的一些冲积扇、冲积堆、冲积裙以外,多为高山陡坡之地。按省测绘局1984年的资料,除兰坪县外的全州土地面积中,坡度在25°以上的面积为8910.43平方公里,占87.7%,其中坡度在35°以上的4064.94平方公里,占40%。

由于高山峡谷的特殊地形、州内除兰坪的通甸坝和金顶坝较为开阔之外,基本上没有坝子。但在“三江”河谷江边,分布着面积大小不同的许多冲积扇、冲积堆、冲积裙,成为怒江州的主要农作区。

州境内天气变化大,气候各异。全州气候具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分明,四季之分不明显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的共同特点。同时因受地貌和纬度差异的影响,具有北部冷,中部温暖,南部热;高山寒冷,半山温暖,江边炎热;部分地区雨季开始特别早,干季短暂,湿季持续时间长,无春旱,立体气候显着的独特气候特征。

(二)资源状况分析

1.生物资源植物资源,本州属泛北极植物区系和古热带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282高山大江南北纵横的地形有利于古热带植物区泛北极植物区系成分交流过渡,峡谷地貌成为许多植物在更新世冰期时的避难所,保存了生物演替系列上的许多古老珍稀植物多种群和许多特有的植物群落,孕育出许多特殊植物种类,所以,州内植物成分新老兼备,南北混杂,丰富多彩。容纳了寒温性、温性、暖性、暖热性等植物类型,成为地域性植物类型组合最为丰富的地区,其植物带谱成为我国从南到北的缩影。怒江州被誉为植物王国上的明珠,天然的植物基因库,长期以来为国内和世界各植物学科研究者所瞩目。

动物资源,本州特殊的自然环境为各种动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适应条件,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境内脊椎动物有488种,其中鸟类284种(鸟类中有32种为中日保护候鸟,8种为世界濒危种)。兽类,128种,爬行类动物30种,两栖类动物30种,鱼类44种。国家保护的动物境内分布有61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20种,二类保护动物多种。

2.水能资源

怒江在境内河长316公里,天然落差640米河道平均坡降为2‰,年平均产水量为87.53亿立方米,加上从西藏入境水量408.9亿立方米,共计496.43亿立方米,流出境的多年平均流量为1664立方米/秒。按可利用率84.4%计算,水能蕴藏量为741亿度/年。根据设计,可开发建立4个大型梯级的水电站,装机总容量为1180万千瓦。

3.旅游资源

怒江州地处云南滇西横断山脉峡谷地带,由北向南高黎贡山山脉巍峨连绵,形成怒江、澜沧江和独龙江三大峡谷,山高水险,景观奇秀,奇花异草姹紫嫣红,珍禽异兽种类繁多,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怒江州是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国家级高黎贡山北端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怒江自然保护区,具有科学考察、保险、民族风情等特殊旅游的美好资源。

景观主要有:三江并流、高山雪峰、峡谷险滩、林海雪原、冰蚀湖泊;少风的板块碰撞、广阔美丽的雪白花甸、丰富的珍稀动植物、壮丽的白水台、独特的民族风情等,构成了雄、险、秀、奇、幽、奥、旷等特色。它是云南面积最大、景观最丰富壮观、民族风情最多彩,极令人神往,但基本上是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景区。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名调查,经国务院1989年批准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02年旅游业总收入1.89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8.94%;接待国内外旅客44.7万人次,同比上年增长2.93%;国内旅游收入1.76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8.51%;接待国外旅客1402人次,同比上年增长15.67%;口岸陆境一日游2.47万元,同比上年增长41.14%;旅游外汇收入168.88万美元,同比上年增长25.33%。

4.矿产资源

州有色金属矿藏极为丰富,据初步勘察,已发现各类矿藏28种,矿床点294个,其中小型以上矿床27处。主要金属矿有铅、锌、银、铜、铁、锡、金、钨、铍、汞、钼、铂、镍、锑等。

铅锌是本州主要矿产,在兰坪县金顶、菜子地、富隆厂、来龙、回龙厂、黄竹厂、河西、吴底厂,泸水县的自把、福贡的哈马嘎,贡山县的末坡等处有30多个铅锌矿床和矿点。已探明铅锌储量1664万吨以上。

兰坪县金顶凤凰山铅锌矿床,国家从196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勘探,经过26年时间,探获铅锌储量为1645万余吨,占自治州铅锌总储量的99%,占云南省铅锌总储量的68.5%,是中国已探明的最大铅锌矿床,也是世界上特大铅锌矿床之一。伴生有大量的镉、锶、铊、镓、银和硫铁矿、石膏、重晶石等共生矿产,储量集中,埋藏较浅,80%以上可以露天开采。铜:兰坪县金满、恩棋、核桃箐、大华等到已发现64个铜矿床点,星罗棋布于兰坪县的每一个乡镇,探明储量14万多吨锡。

泸水县石岗河、五叉树、岩房、志本山,福贡县巴基、自博,贡山县昌娃、培里、吉速底、里娃底等25处锡钨矿储量4.1万多吨。本州非金属矿主要有盐、煤、云母、水晶、绿柱石、玉石、大理石、金刚砂、石膏石等。

二怒江经济发展状况

怒江流域地处偏远,对外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资源分布时空组合欠佳,加之开发历史较短和科技、教育、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怒江流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为2541元、比云南省平均低1615.2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1.9%,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除人均粮食产量基本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以外,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3.0%、35.6%、87.6%和64.5%。此外,284流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流域内农村人口中尚有7.9万人(占全州农业人口的34.6%)未解决温饱问题。

怒江流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土地资源的农业开发利用。流域内工业发展缓慢,产业体系尚处于低层次的起步阶段。在怒江2000年的GDP构成中,第一产业比重为46.3%,比云南全省平均水平高23.4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比重则较全省平均低23.9个百分点,产业产值结构处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为序的低水平阶段。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占31.4%,比云南省平均高2个百分点。怒江流域产业结构不合理及经济整体水平较低,还导致了与此密切相关的区域城镇化水平偏低,非农业人口比重仅为10.8%,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2。

2000年三江并流区土地面积、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省排名项指标值均较低,除怒江州的州府所在地六库的总体情况要好于其他乡镇外,其余的各项指标均较接近,说明怒江地区区域发展差异较小,均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不存在具有带动力较强的发展的区域,怒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需借助于外来经济力量的带动,依托本地资源,积极引进外来资金,成为怒江解决区域贫困的关键。

三怒江目前的支柱产业根据全州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州委、州政府决定依托资源优势,培育发展“有色”产业、“绿色”产业、“白色”产业、畜牧业和旅游业五大支柱产业。

(1)“有色”产业:开发铅、锌、铜、钨等矿藏资源。发展有色金属工业。主要依托兰坪铅锌矿,发展采、选、冶工业,对现有的地方冶金企业实行技改、扩建和组织结构调整,实施集团战略,优化资源配置。到1997年,选矿能力达1800吨/日,冶炼能力达1万吨;到21世纪末,生产电解铜达3000~5000吨。同时,发展怒江沿岸的铅、锌、铜、锡、钨等矿的采选工业。

(2)“绿色”产业:大力植树造林,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开展对林下产品(菌类、花卉、中药材等)的栽培、采集、加工和综合利用。在重点抓好农民人均实现1亩经济林的同时,切实搞好木材资源利用。

(3)“白色”产业:以怒江峡谷大理石、花岗石为主的建筑材料和工艺品。通过招商引资,开发贡山县丙中洛“羊脂玉”和泸水县称戛乡大理石资源,对福贡、贡山、泸水3个县的大理石厂实行技改、扩建,引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依靠乡镇企业毛板厂、采石厂参与联营,逐步走上规模化、集团化的路子。

(4)畜牧业:是农村千家万户脱贫的重要门路。目前,畜牧业在农村总产值中的比重达22.63%。要大力发展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牲畜,积极发展生猪和家禽。

(5)旅游业:是怒江新兴的支柱产业。首先要做好旅游资源的调查和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然后有计划地建设旅游景点和配套实施。建成一处,开放营运一处,滚动发展。

四人地关系冲突的典型地区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怒江从人与地两方面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一)区位条件较差,发展天然受限

主要体现在其地理区位,及特殊的地形地貌,为对外交通的发展增加了难度,限制了该区域与外界物质、信息的交流,使这区域成为经济增长的边缘区,经济长期处于停状态,同时限制了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形成一种贫困恶性循环。怒江现代化建设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需要尽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打破目前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