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圣贤经典——信
23784800000023

第23章 为事不以诚,则事败:信是职场之责(2)

当代镜鉴:忠诚重于能力

忠诚的精神在现代社会同样非常可贵。有很多人,工作一不如意就跳槽,看到其他公司待遇好就跳槽,人际关系不和睦也跳槽,渐渐地,跳槽成了习惯。这种缺少忠诚的表现,最大的受害者是谁呢?当然是自己。俗话说:“滚动的石头不长草。”那些缺少忠诚,不愿意在一个地方长期干下去的人,就像没有根据地的流寇一样,怎么可能事业有成呢?

所以,作为企业成员,我们应该每天反思自己,在工作中,是否做到尽职尽责了;是否做到以大局为重,不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对于上司交付的任务是否全心全意地完成了;在具体的工作中,是否恪守公司的商业秘密了等等。只有做到自省自律,时刻以忠诚敬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做到无愧于事业、无愧于公司、无愧于内心。

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句经典名言:“一两忠诚抵得上千两智慧。”虽然,一个好员工必须具备卓越的能力,但是如果一个人足够忠诚敬业,那么即使他的能力稍微差一些,也会得到信赖和重用。反过来说那些三心二意,朝秦暮楚的人,哪怕能力一流,老板也不敢轻易委以重任。

李强是一家企业的业务部副经理,他聪明能干,虽然进入公司只有短短两年时间,但却业绩卓著。然而半年之后,他却悄悄离开了公司。

原来,李强在担任业务部副经理时,曾经收过一笔现款,业务部经理对他说:“这点钱可以不入账了,没事儿,大家都这么干,你还年轻,以后多学着点儿。”李强虽然觉得这么做不妥,但是却也没拒绝,半推半就地拿了5000美元。当然,业务部经理拿到的更多。没多久,业务部经理就辞职了。后来,总经理发现了这件事,李强不能在公司呆下去了。李强很后悔,但是为时已晚。李强失去的是对公司的忠诚,还能奢望公司再相信他吗?

一位英国企业家坦言:“在中国,有些员工似乎更乐于把公司当做是一个福利机构,或是自己另谋高就之前的跳板、垫脚石。他们没有责任感,谈不上与公司荣辱与共,更谈不上忠诚。”

的确,公司员工忠诚度滑坡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踢开门走人”的现象在各类公司中屡见不鲜。跳槽频繁,流动加剧,不仅年轻人换工作如同走马灯,中年人也不甘示弱,名片常换常更新;工作上例行公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多种兼职,副业为主。这样的员工哪个公司哪个老板肯重用呢?

一个成功的企业犹如一个纪律严明的军队一样,只有上下一心,同心协力,才能保证在战争中取胜。如果员工各怀鬼胎,就会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企业就会失去竞争力,从而被淘汰。作为一名员工,也只有具备了忠诚的品质,忠诚地工作,才能赢得老板的信赖,从而得到晋升的机会。在这样一步一步前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提高自己的能力,争取到成功的筹码。

如果把工作比作航船的话,忠诚敬业的人总是坚守着航向,即使有大风大浪,他们也能镇静地掌稳船舵,驶向远海。相反,那些缺乏忠诚敬业精神的员工,他们的航向一会儿往东,一会儿朝西,总是摇摆不定,时间、精力、机会通通在犹豫徘徊中丧失殆尽。所以,在职业的航程中,我们要做忠诚坚定的罗盘,而不要成为随波漂浮的水草。

3.在其位谋其事:工作要恪尽职守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国学链接:何谓“夷狄”

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诸子之言:

在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个德目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诚信的本色。

这是孔子教学生做人的标准,是他要求一个人的品德所应有的三种具体表现,也是他对人生的一种总结。

首先,孔子要求人们平时在家里就要做到以礼相待,而且是自觉自愿地遵循礼的准则。只有自我完善了,才可能在大庭广众面前不会刻意地去隐藏自己的不足。

其次,孔子要求人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应该做到尽职、尽责、敬业、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地做好本职工作,切不可弄虚作假,偷奸耍滑,欺骗上司。《管子·乘马》篇曰:“非诚贾(不是诚实的商人)不得食于贾(以商谋生),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只有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方可事业有成。所谓“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孔子要求人们待人忠厚。虽然社会上有许多奸猾、狡诈的人,但是我们应该做到严于自律,对人以诚信相见,这个“诚信”,就是孔子提出的“忠”。待人忠心诚意,才可以与人交心,也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恭”、“敬”、“忠”是孔子对他的学生提出来的做人的最基本要求,作为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它传承了几千年,对于指导当代人的自我修养是大有裨益的。

延伸思辨: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对待工作的同时,应注意不要犯权责越位的毛病,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是现实工作中,有很多人都容易犯不在其位、也谋其政的毛病。比如,动不动就对别人的做法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甚至恨不得自己替别人去做,这是很不好的习惯。你越位做了别人该做的事,不但不会得到别人的感谢,反而还可能招致别人的忌恨。

在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并且每一个角色的背后都有相对应的权利和责任。因此,人们首先应该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各司其职,才能提高效率。否则,不仅自己的事情做不好,还会在无意中影响了别人的工作。

精彩典故:

司马光一丝不苟编《通鉴》

司马光,字君实,夏县涑水乡人,人称涑水先生。司马光青年时代就喜好研究历史,读过不少史书。他是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就是他主编的。这部巨著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英宗时,他受命主编《资治通鉴》,前后十九年中,无时无刻不在努力钻研,专心写作。他的工作态度十分严谨,对许多章节都做了反复修改。全书编成时,共二百九十四卷,另有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包括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

宋神宗熙宁三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京师,住在洛阳独乐园。这段时间里,他常与邵雍一起聚谈闲游。有一次,司马光问邵雍:“你看我这个人怎么样?”邵雍回答说:“君实是一个一丝不苟、恪尽职守的人啊!”邵雍对司马光的评价可谓是恰如其分。

林则徐一片丹心治水利

提起林则徐,人们自然把他和禁烟运动、抗英斗争等历史伟绩联系起来。殊不知,这个名震中外的民族英雄还是位尽职尽责的治水功臣。从北方的海河到南方的珠江,从东南的太湖流域到西北边陲的新疆伊犁,各地都留下了他治水的足迹。其间,无论是加封受赏,还是因陷谪戍,林则徐始终没有放弃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其治水时间之长,投入精力之多,为民谋利之大,令人慨为叹惋,在中华治水史上流下千古佳话。

林则徐与江苏水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光三年(1823年)五月,江苏全省大雨滂沱,江河横溢,淹没了30多个州县,饿殍遍野,惨不忍睹。林则徐力排众议,提出“禁屯积、广劝募、招商贾、赈饥者”等救灾措施,稳定了灾民情绪,缓和了官民间的矛盾。第二年,林则徐经过仔细的考察研究,认识到江苏去年造成水灾主要是太湖洪水出水道久淤不畅所致,要保证今年和以后不再成灾,必须赶在冬春季节修浚三江一河,可谓“水道多一分疏通,回畴多一分利赖。”他把自己的意见上奏朝廷,很快得到了批准。但是当时水灾刚过,百姓十分艰难,而疏浚所需钱粮又多,一时间不能凑齐。林则徐兴办工程心切,甘冒风险,亲自立据,借用了江宁、江苏两藩库银15万两,并请求辞去布政使,专修水利。经费筹齐后,三江一河同时兴工。几个水利老官也感慨万分,不顾年迈体弱,日夜跟随林则徐奔忙于工地,勤于职守。数百里河段内人流如潮,万众争奋,疏浚工程如期完成。

是年九月,正在验收工程时,林则徐母亲病逝,他只好按朝例辞官回乡守制。第二年岁末,地处黄、淮、运交汇处的高家堰十三堡和山盱十六堡发生溃决,10多个州县被水淹,至次年三月,漕运依旧不通。河督无计可施,朝廷急派守制中的林则徐赶赴河南督修堤工,赶到高家堰后,林则徐身穿孝服,不加顶戴,奔走于泥泞工地,督修险工。工程历时半年后竣工,高家堰堵决成功,而林则徐却因过度劳累病倒了。

道光七年(1827年),林则徐复任江宁布政使。因父病逝,又在家丁忧三年。但他仍然念念不忘水利,帮助家乡整修西湖。林则徐说服官吏和乡亲们自筹经费,经过几个月苦战,挖土15000余方,使湖水深达2—7尺,沿湖砌石岸1200余丈,并在湖岸种植海树千株,保持水土,增添秀色,湖周稻田也因此恢复灌溉3000多顷。这次整修,不仅恢复了闽都濒于湮塞的水利工程,而且还建成了著名的风景旅游区,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当代镜鉴:尽职尽责才能尽善尽美

在德州一所学校演讲时,美国威廉·麦金莱总统对学生们说:“比其他事情更重要的是,你们需要尽职尽责地把一件事情做得尽可能完美。与其他有能力做这件事的人相比,如果你能做得更好,那么,你就永远不会失业。”

尽职尽责首先表现为不找借口推脱工作责任。有一篇叫做《把信带给加西亚》的古巴短文,这篇短文最先出现在1899年,在一百年间广为流传,后来被收录在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的一本书中。这篇文章,几乎被世界上所有的语言翻译过,目前已经被印了上亿份。其实,这篇文章只是讲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也是一个职业人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精神——不要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推脱工作责任。

这篇短文叙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

当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必须立即跟西班牙的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加西亚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所以也没办法写信或打电话给他。美国总统必须尽快地获得他的合作。怎么办呢?有人对总统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于是总统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罗文拿了信,把它装进一个油布制的袋里,封好,吊在胸口,划着一艘小船,四天之后在古巴上岸,消逝于丛林中。三个星期后,罗文从古巴岛的另一边出来,又徒步走过一些危机四伏的国家,经历了千难万险,终于把那封信交给了加西亚。

卡耐基对这个故事评价说:“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了罗文,而罗文接过信之后,并没有找来各种借口拖延任务,也没有畏惧任何困难。像他这种人,我们应该为他塑造不朽的雕像,放在每一所大学里。年轻人所需要的不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是聆听他人的种种指导,而是要加强一种敬业精神,要像罗文那样恪尽职守,对于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

在工作中,许多人总是有太多借口偷懒,表现出太多“小聪明”,英特尔公司前总裁安德鲁·葛洛夫写了一本名叫《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的书,面对工作,我们也应该多一些不完成任务誓不罢休的“偏执”,像罗文一样恪尽职守,成功地找到我们的“加西亚”。

世上没有不必承担责任的工作,工作就意味着责任。职位越高,权力越大,所肩负的责任就越重。如果说没有责任感的军官是不合格的军官,那么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也绝不是优秀的员工。恪尽职守会让我们表现得更加卓越,相反,没有责任心只会让我们丢掉成功的机会。在下面这个职场故事中,小王的做法我们应引以为戒。

一家外贸公司的老板要出国办事,并且要在一个国际性的商务会议上发表演说。为此他身边的几名员工忙得头晕眼花,小王负责演讲稿的草拟,小张负责拟订一份与美国公司的谈判方案。

在老板出国的那天早晨,同事问小王:“你负责的文件打好了没有?”

小王说道:“我实在熬不住就睡觉去了。反正我负责的文件是以英文撰写的,老板看不懂英文,在飞机上不可能复读一遍。待他上飞机后,我回公司去把文件打好,再以电讯传去就可以了。”

谁知老板打电话问小王:“你负责预备的那份文件和数据呢?”小王按他的想法回答了老板。老板闻言,脸色大变,生气地说道:“怎么会这样?我已计划好利用在飞机上的时间,与同行的外籍顾问研究一下自己的报告和数据,以免白白浪费坐飞机的时间!”

到了美国后,老板与要员一同讨论了小张的谈判方案,整个方案既全面又有针对性,既包括了对方的背景调查,也包括了谈判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策略,还包括如何选择谈判地点等很多细致的问题。小张的这份方案大大超过了老板和众人的期望,谁都没见到过这么完备而又有针对性的方案。后来的谈判虽然艰苦,但因为对各项问题都有细致的准备,所以这家公司最终赢得了谈判。

后来小张得到了老板的重用,而小王却受到了老板的冷落。

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他在工作中就要对自己的行为切实地负责。在工作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做好那些上司安排自己要去做的事情,还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好那些应该做的事情。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你真的已经发挥了自己最大的潜能而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了吗?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难以估量的巨大潜能,假如能够以尽职尽责的态度工作,就能够把自己身上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有一个刚刚进入公司的年轻人,自认为专业能力很强,对待工作十分随意。有一天,他的上司交给他一项任务——为一家知名企业做一个广告宣传方案。

这个年轻人自以为才华横溢,用了一天就把这个方案做完了,交给上司。他的上司一看不行,又让他重新起草一份。结果,他又用了两天时间,重新起草一份,上司看了之后,虽然觉得不是特别完美,不过也还能用,就把它呈报给了老板。

第二天,年轻人被老板叫到办公室。老板问他:“这是你能做得最好的方案吗?”年轻人一怔,没敢回答。老板轻轻地把方案推给了他,年轻人什么也没说,拿起了方案,折回了自己的办公室。

然后,他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又修改了一遍,重新交给了老板。老板还是那一句话:“这是你能做得最好的方案吗?”年轻人心中还是忐忑不安,不敢给予一个肯定的答复。于是,老板让他还是拿回去重新斟酌,认真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