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圣贤经典——信
23784800000024

第24章 为事不以诚,则事败:信是职场之责(3)

这一次,他回到了办公室里,费尽心思,苦思冥想了一个星期,彻底地修改完后交了上去。老板看着他的眼睛,依然问的是那一句话:“这是你能做的最好的方案吗?”年轻人信心百倍地回答说:“是的,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案。”老板说:“好!这个方案批准通过。”

有了这一次的工作经历之后,年轻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尽职尽责地工作,才能够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以后在工作中,他便经常叮咛自己:不要分心,一定要尽职尽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结果,他变得越来越出色,受到了上司和老板的器重。

在职场上,有些员工本来具有出色的能力,却因为不具备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而在工作中经常出现疏漏,结果始终不能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一个成功的经营者说:“如果你能真正做好一枚别针,应该比你制造出粗陋的蒸汽机赚到的钱更多。”所以,无论做什么工作,哪怕工作再平凡,如果能够时刻抱着尽职尽责的态度去对待,那么同样能够获得极大的成功。

4.敬其事而后其食:高薪偏爱诚恳工作的人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事奉国君,认真做好分内的工作,然后才想到俸禄。”

国学链接:卫灵公

卫灵公是春秋时期卫国第28代国君,也是著名的昏君之一,他多猜忌,且脾气暴躁。但另一方面,卫灵公却擅长识人,知人善任,因为他提拔了仲叔圉、祝鮀、王孙贾三人,才使卫国的国家机器运行正常。

诸子之言:

“敬”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观念。孔子将“敬”贯彻到亲亲之礼与尊尊之礼中,主张子女对待亲人应孝敬,下级对待上级应尊敬、对待工作要敬业。《孔丛子·记义篇》中说:“孔子读《诗》及《小雅》,喟然而叹曰:‘吾于《伐檀》见贤者之先事而后食也。’”《礼记·儒行》也说:“先劳而后禄。”

在孔子看来,“敬业”是君子九思的核心。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了没有;听的时候,考虑听清楚了没有;脸上的颜色,考虑温和么;容貌态度,考虑庄矜么;说的言语,考虑忠诚老实么;对待工作,考虑严肃认真么;遇到疑问,考虑怎样向人家请教;将发怒了,考虑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的,考虑我是否应该得。”

在这里,孔子将“敬业”作为君子反思自身德行的一项重要内容,他要求人们自问工作有无尽责,若无尽责又凭什么领取俸禄呢?

可见,在孔子看来,无论是立身处世还是工作事业,“敬”都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伦理修养。

延伸思辨:先出成绩,再谈待遇

孔子所说的“敬其事而后其食”也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先出成绩,再谈待遇。

孔子的说法可能会引起大家的不平,凭什么要求员工先付出而不是上司以高薪鼓舞士气呢?其实孔子的话是符合经济原理的,我们可以把老板与员工的关系理解为一种商品交易关系。员工是商品的持有者,属于卖方;老板是消费者,属于买方。因此,当然是由员工先提供商品,再要求老板付款。只有卖方拿出上等货色的商品,才能要求买方付出昂贵的价格。否则,如果拿出的是残次品,却要求按上等货色的商品价格付款,岂不是太过分了吗?

另外,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想问题,一个懂得“敬其事而后其食”的人,必定胸怀宽广,能够不计较一时的得失,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那么加薪和升职也自然会到来,甚至会成为老板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因此,与其根据报酬的多少来考虑自己要付出多少努力,还不如掉过来,通过努力工作来获取更好的待遇。

精彩典故:

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可以说,他的敬业精神已不复存在。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就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

“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的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把你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或者竖起一面墙,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创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得优美、高贵,墙上的铭牌写着:“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当代镜鉴:对待工作,态度决定高度

在职场中,总有许多人常常抱怨自己的工作太辛苦,收入太低,干起来没有丝毫的热情和快乐。于是便总想改变现状,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其实,如果不能改变对待工作的态度,那么即使换上一百份工作仍旧不能够满意。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小镇上,一位路人问三个石匠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无可奈何地叹息说:“我每天都枯燥无味地搬石头砌墙。”第二个石匠神色凝重地说:“我的工作很重要,我得把墙垒好,这样房子才结实牢固,住起来才舒适安全。”第三个石匠则目光炯炯,自豪地说:“我的责任十分重大,这是镇上的第一所教堂,我要让它成为屹立百年的标志。”十年后,第一个石匠仍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石匠坐在办公室里画着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石匠则穿梭于全国各大城市谈生意,他成了国内有名的建筑商。

可见,对待工作的态度决定了我们事业可能达到的高度。

曾任中国外交学院副院长的任小萍说,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每一步都是组织上安排的,自己并没有什么自主权。但在每一个岗位上,她都有自己的选择,那就是要比别人做得更好。

大学毕业那年,她被分到英国大使馆做接线员。在很多人眼里,接线员是一个很没前途的工作,然而任小萍在这个普通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把使馆所有人的名字、电话、工作范围甚至连他们家属的名字都背得滚瓜烂熟。当有些打电话的人不知道该找谁时,她就会热心地多询问几句,尽量帮对方准确地找到要找的人。不久,她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就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大家有事情就都来委托她,使她成了全面负责的大秘书。

有一天,大使竟然跑到电话间,笑眯眯地表扬她,这可是一件破天荒的事。结果没多久,她就因工作出色而被破格调去给英国某大报记者处做翻译。该报的首席记者是个名气很大的老太太,得过战地勋章,授过勋爵,本事大,脾气大,甚至把前任翻译给赶跑了,刚开始时她因为任小萍的资历浅,所以不接受任小萍,后来才勉强同意试一试。结果一年后,老太太逢人就夸:“她真是一个得力的助手。”随后,工作出色的任小萍又被破例调到美国驻华联络处,她干得同样出色,不久即获外交部嘉奖。

有很多员工的工作理念是“拿一分钱,干一分钱的活”,他们认为反正我也是给别人打工,多工作一点老板也看不见,更不会多给我工资,我为什么要那么卖命呢?其实这样想就错了,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与其斤斤计较于眼前的利益,不如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只要我们能够摆正心态,将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事业,而非一份简单的差事,那么总有一天,我们的点滴努力都会化作回报的。

5.职场达人要做到不贪功亦不推过

樊迟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

译文:

樊迟陪孔子在舞雩台下游览,说:“请问怎样才能提高品德,消除错误,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做事后收获,这不是提高品德了吗?多检查自己的过错,少怪罪别人,不就能够消除错误了吗?由于一时的愤怒而忘掉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甚至连累到父母,这不是迷惑吗?”

国学链接:樊迟其人

樊迟(前515—?),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一说齐国人)。从小家贫,但读书刻苦,还会种田。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孔子回鲁后拜师。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慝、辨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

诸子之言:

在这里,樊迟向孔子提出了如何提高个人修养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然后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过多地去指责别人;还要注意克服感情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这样,人就可以提高道德水平,改正邪念,辨别迷惑了。

关于“崇德”,在《论语·雍也》中,当樊迟问仁时,孔子已经回答过:“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这里樊迟问怎样提高品德时,孔子同样回答:“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先事后得也就是先难后获,都是有耕耘才会有收获的意思。孔子向来因材施教,看起来,樊迟多少有一点坐享其成的懒汉思想,所以孔子在他提出的两个问题上回答同一个意思,一再叮咛告诫。

关于改正缺点错误的问题,孔子开的是老处方,也就是开展自我批评,要求“过则勿惮改”,或者如《卫灵公》篇所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总之就是多检查自己,少怪罪别人。

关于辨别迷惑的问题。孔子给樊迟举的是亡命徒的例子。亡命徒为了一点小事,一时愤怒到极点,完全不考虑后果,动辄拼命,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结果不仅使自己性命难保,还连累到家人亲友。这样的人不是最迷惑、最糊涂的吗?

孔子回答樊迟的这三个问题,尤其是多作自我批评、不推过的问题,是我们一般人不容易处理好的。所以,孔子的教诲值得我们深思。

延伸思辨:勿攻人之恶,勿夸己之功

孔夫子教导我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难免有疏忽的时候,这是可以理解的,关键就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过错。多想想自己的过失,而不要“攻人之恶”,这样才可称得上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因此,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要敢作敢当、勇敢地承担起责任,大胆地说“对不起,这是我的错”,并尽快弥补过失。

与不推过相比,做到不贪功更加不容易。

《论语·雍也》中载:“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法是也。’”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有一次打仗撤退的时候,他骑马殿后掩护大家,快进城门的时候,他一边抽打着自己的马,一边说,哎呀,其实不是我勇敢留在后面,而是我的马实在是跑不快啊。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孟之反十分推崇,认为他善于立身自处,怕引起同事之间的摩擦,不表自己之功,通过自谦以免除同事之间的嫉妒,以免损及国家。孟之反的眼界和胸襟能够如此宽广是十分难得的。

做人应该不推过、不贪功,作为职业人更应该如此。当工作中出现问题,如果是自己的责任,应该勇于承认,并设法补救。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像孟之反一样谦让功劳,起码应该做到不将他人的功劳占为己有。以为上司不会察觉便欺骗之,这是很愚蠢的,这无异于为自己的事业安置了危险的炸药。纸终究包不住火,总有一天,我们的事业会因为没有做到诚实负责而被炸毁。

精彩典故:

晏婴不贪功

春秋时代的晏婴,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在齐国任大夫达30年之久。

《左传》记载,有一次,齐景公强令民工造高台,闹得齐国民不聊生,众百姓苦不堪言。正巧晏婴出使回来目睹了这一情景,他马上进言齐景公不要造台,齐景公同意了。晏婴却不急于回家,而是立即赶到工地,催促民工抓紧干活,稍有懈怠,就以鞭子抽打。晏婴骂累了打累了,这才回家。

他刚离开工地,齐景公的传令官就到了,下令停止施工。民工一听此令,齐声欢呼,好像遇到大赦一般,高高兴兴地赶回家去了。

晏婴这样做,是故意把“贤名”让给君王,把“恶名”留给自己。孔子对他大为欣赏,说他不贪图功劳,既纠正了君王的过失,又使百姓感受到了君王的仁义。

梁习不推过

曹操手下有个叫梁习的官员,原为郡主簿,历代任乘氏、海西、下邳县令,后还朝任司空府的西曹令史,又调任西曹属。梁习任职所到之处皆有政声。但在梁习任西曹属时,一事惹恼了曹操。

当时一个叫王思的也任西曹令史,因汇报情况不合曹操要求,曹操大怒,要将其处以重刑。施刑人员来到,正好王思外出了,梁习便替王思前去接受质问,结果被曹操关押起来。

王思这时在外听说,即飞马赶回,主动承担了死罪。这事情到此已经很糟糕了,论事实,梁、王二人必有一死。偏偏二人的表现感动了曹操:梁习不为自己辩白,王思也不推卸责任。倒是曹操惊惶了,不禁感叹——“哪里想到我军中有两个义士呢!”

二人不仅没有被治罪,反而因祸得福,双双被曹操提拔为刺史,王思兼豫州刺史,梁习兼并州刺史。

当代镜鉴:承担责任帮你赚来事业的第一桶金

富兰克林说:“失足,你可能会马上站起来;失信,你将永难挽回。”作为职业人,诚信的品质就像金子一样宝贵,失信就等于失业。只有诚实负责才能树立起自己的职场信誉,赢得上司及同事的信赖。可以说,诚实负责是我们事业的第一桶金。

“这不是我的错。”“我不是故意的。”“是他让我这样做的。”“这不是我干的。”“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面对工作中的失误,很多人害怕承担责任,所以常常找借口、推卸过错,将诚实负责抛在脑后,以为这样就可以逃过一劫,其实这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试想一下,当上司看到你缺乏担当的表现之后,还会对你继续器重吗?

小林和小赵是某快递公司的两名新员工。平日工作中,他们俩是搭档,工作一直都很认真,也很卖力。上司对二人都很满意,他们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因为一件事,两个人的职场命运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变化。

一次,两人接了一笔大单,需要把一件贵重的邮件送上飞机。上司反复叮嘱他们要小心,因为里面装有一件价值不菲的古董。意外的是,当送货车快抵达飞机场的时候突然熄火了。他们两个人马上跳下车检查,这时离飞机起飞的时间就要到了。于是,小赵焦急地说:“怎么搞的,你为什么出门前不把车检查好,现在迟了,飞机快起航了。如果不按规定时间送到,我们是要被扣奖金的。”小林没有与自己的搭档争辩,而是说:“对不起!这样吧,我的力气大,我来背吧,距离目的地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