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孩子到了六年级,父母也就进入了人生最累的阶段——上有老,下有小,还要努力工作,争取再往上“爬一爬”。这个年龄的父母,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很大,面对孩子往往会心急气躁,经常会忍不住向孩子发火,而这时的孩子,恰好是叛逆情绪逐渐突出时,父母对他们的方式稍有不当,就会产生抵触与对抗的情绪,这对平衡亲子关系及开展正常的家庭教育都是十分不利的。家长要对孩子的对抗情绪重视起来,改变自己平日里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
尊重是良方
消除孩子的对抗情绪,尊重是良方。尊重孩子,意味着父母要认真地听孩子的意见,大人有大人的想法,孩子也有孩子的想法,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这两种想法有时并不一致甚至冲突。为此,家长要给孩子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孩子的意见并不都是荒谬可笑的。吸收其中合理的成分,家长会赢得孩子的信赖与拥戴,尊重孩子,也意味着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
避免可能会引起冲突的字眼
有时候一些字眼虽然很简单,但如果在某些时候说出来,却足以挑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如果父母能够了解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哪些话可能普遍会引起冲突,就可以用其他更能够鼓励合作和了解的措辞来替代那些字眼,使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更加顺畅。
大部分可能会引起冲突的字眼,一般会出现在句首或接近句首的地方。以下是两个看似无关痛痒,却最容易引起孩子内心冲突的语词:
第一,“如果你……”。“如果”——通常会紧接着“你”,若被父母当成威胁来对孩子使用,就会挑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例如:
——“如果你不把作业做好,我就会把你的漫画书扔掉。”
——“如果你不好好爱惜你的衣服,我就再不给你买新衣服了。”
许多孩子会把威胁当成一个挑战,而且他们会重复引起父母发出威胁的行为,来测试父母的决心。通常,父母发出的那些威胁都不可能真正付诸实践,而如果父母没有执行他们的威胁,孩子就不会再认真看待父母说的话。
另外,不合理或太夸大其词的威胁,尽管会给孩子一个强烈的信号,让他们明白父母不支持他们的某些行为,但是并不能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可能导致的真实后果,因此也达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教育效果。
替代选择:
父母应该避免使用“如果”,而改用“一……就……”或“只要……”。这些句子在孩子听来,会感觉比较正面,而不会感觉包含着很多处罚的意味在里面。用“一……就……”或“只要……”的句型,能鼓励孩子保持理性,并让孩子清晰明了可以执行的结果,从而使孩子更乐于遵从:
——“你把作业做好,就可以看漫画书了。”
——“只要你把外套挂好,我们就可以吃晚饭了。”
第二,“为什么你不能……”。“为什么”也很容易挑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尤其是在“为什么”后面紧接着“你不能”的时候,例如:
——“为什么你总是不能把你的东西捡起来?”
——“为什么你总是不听话?”
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事实上,父母并不是要问“为什么”,父母期望得到的只是一个合理的答案,然而在孩子看来,父母实际上是在责备或批评他。当孩子觉得自己被父母指责时,是不可能合作的。
另一个“为什么”这个词常见的使用情形,是在“你为什么……”当中,例如:“你为什么打你的同学?”这种说话的方式糟糕的地方在于,这些对孩子整体个性的描述,是他无法改变的部分,对孩子来说,意味着对他整个个性的全部否定;而如果父母在要求孩子时,只使用对孩子客观行为的描述,则是他可以有所控制的部分,他也更愿意接受并作出改变。指责总是会让人心理上产生抵制和防备(孩子和大人都一样),而一个心理上有抵制和防备的人,当然就会缺少改善他的行为来取悦别人的动机。
替代选择:
父母可以把那个没有用的“为什么”拿掉,把问题变成一个清楚、明确、坚定,只涉及孩子正在进行的行为本身,而没有指责的陈述,例如,父母可以这样说:
——“你必须把那些玩具捡起来。”
——“不可以打人。”
帮助孩子排解烦恼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六年级的时候,总会遇到许多这样那样的烦恼。孩子一般遇到的烦恼有:
1.受到批评或误解。
2.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老师的不信任。
3.受到同伴欺负。
4.身体不舒服。
5.丢了自己心爱的物品。
烦恼的表现为:
1.往往情绪低落。
2.感到很伤心和委屈,甚至气愤与无助。
3.不爱说话,喜欢一个人呆着。
4.逆反心理严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进行发泄。
既然烦恼是人生的一部分,父母要教给孩子的就是怎样排解烦恼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鼓励孩子,支持孩子,时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指导,这样,亲子之间的感情才能不断升华。
下面这个案例中的爸爸就处理得非常好。
高凡从小品学兼优,一直是班干部。六年级的时候,老师让高凡当了班长。当班长后,高凡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老师经常会把班级的事情交给他来处理。有时,周末的时候,高凡还要到学校里去帮助老师处理事情。
可是六年级是毕业班,随着学业任务越来越重,高凡越来越感觉到当班长的压力太大了。
一个周末,高凡对爸爸说:“爸,我最近觉得挺烦的,一边要紧张复习,一边又要管班里的事情,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爸爸说:“是呀,这事确实让人挺为难的。你现在可是班级里的大忙人了。”
“是呀,总是忙忙碌碌的,影响学习不说,我的心情也大受影响。你看这两次考试的成绩明显有些下降。我心里很烦躁。”
“那怎么办呢?学习是很重要,但是,现在的社会也非常重能力,做班干部对于锻炼你的能力很有好处。你说呢?”
“我也是这么想的,要不我早就向老师辞职了。”儿子似乎很为难。
“要不这样,咱们再来制定一下时间表,看看哪些事情是可做可不做的,把它去掉,让你腾出时间来学习?”
“好像都挺重要的。”
“你不是每天晚上6点看动画片吗?我跟你妈商量一下,每天把吃饭的时间从6点半提早到6点,这样,我们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就可以替你省了半个小时,是不是?”
“行,可是我担心考不好。”
“关于考试的成绩,我再向你重申一遍。”爸爸一本正经地说,“我不看重成绩,一次考试看不出什么,甚至是已经考上大学的人,由于进入学校后放松学习,最后无法成才的人多的是。我希望你弄懂每一个问题和解题方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考试,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就行了。而且,你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都是不错的,如果这三者综合起来,你的综合素质就相当好,你没必要为分数而担心。”
“我知道了,爸爸。谢谢你!”
结果,儿子果然把学习和班干部工作处理得非常好,在毕业考试当中取得了好成绩,考进了重点中学。当然,因为父亲的信任和支持,儿子对父亲更加尊敬和佩服。父子俩像朋友一样,总是交流一些各自遇到的问题。
发现孩子有了烦恼,父母不要自认为“小孩子有什么烦恼,都是无所谓的事”,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是相当有害的。正确的做法是,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和孩子一起面对烦恼,寻找烦恼的根源以及解决办法,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为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
感受孩子的烦恼
父母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孩子每天只有学习,其他事情都不用干,他们会有什么烦恼?其实,由于六年级的孩子的心理发育并不完全成熟,遇到的一点点事情都有可能引起孩子的烦恼。
因此,当孩子向父母表露烦恼的时候,父母一定要重视,然后用同理心去感受孩子的烦恼。比如,“我知道你觉得这件事情很难处理,心里很烦恼是不是?”“你是不是觉得做不好这件事情,就会被老师责问,因此总是烦躁不安?”
当父母主动表示了解孩子的烦恼时,孩子的烦恼就会减少一半,同时,他们会更有信心去面对烦恼,解决烦恼。
不要替孩子逃避问题
大部分的父母在孩子遇到烦恼时,总是习惯性地替孩子想逃避的办法,比如,“要不,咱不做那事了,省得你这么烦恼。”“我看你干脆不要做这事了,管它是谁做,反正你不做。”这些消极的逃避策略非但无法解决孩子的烦恼,因为,孩子一旦再次遇到相同的问题,烦恼依然存在。同时,还有可能养成孩子逃避责任的坏习惯。如果孩子学会了“我不管!”“反正不是我的事!”的人生态度,父母可能要后悔终生了。
给孩子提供解决方法并鼓励孩子去克服
良好的教育是要通过引导、启发的方式给孩子提供方法和经验。给孩子提供方法的时候,说话的语气要有技巧。比如,“我觉得,你可以这样……”“要不,你试试我的方法……”“你看看我的建议怎样……”
当然,父母不要替孩子做决定,让孩子自己斟酌,然后独自去面对。比如,不管孩子自己愿不愿意做班干部,父母都不要替孩子做决定。你可以听听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很愿意做,就应该大力支持他,帮助他出主意,想办法,更好地做好工作。孩子只有在班级工作中获得了成就感,他才会愿意与父母轻松地沟通,分享他的快乐。如果孩子不是太愿意替班级做事,父母也不用责备他。只要向孩子说明,做班干部对他的个人成长有好处,如果可以做,不妨试试;如果实在不愿意做,也可以暂时不做。
不断关注事情的进展,始终支持孩子
父母在孩子解决烦恼的过程中,要一直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站在孩子的角度支持他,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更有信心和勇气去战胜烦恼。
有一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入以渔”,帮助孩子逃避烦恼,不如教孩子怎样排解烦恼,这样,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与自己是站在一起的,从而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沟通。
倾听是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前提
愿意积极倾听的父母脸上会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其他父母的慈爱,孩子会对这样的父母产生亲密的感觉,因而也会相对地对父母表达出类似的反应。因为父母肯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当然也愿意聆听父母的看法。积极的倾听,可以帮助父母在孩子敏感的成长阶段进行更好的沟通。
孩子:我真想揍李奇一顿!
妈妈:为什么?出什么事了?
孩子:他把我的书扔到地上了!
妈妈:那是不是你先惹他了?
孩子:没有!
妈妈:你敢肯定?
孩子:我发誓,我没有惹他!
妈妈:那好。李奇是你的朋友,如果你听我的,就把这件事儿忘了吧。你知道你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有时是你先惹事儿,然后又埋怨别人。
孩子:我才不呢,是他先惹我的……哼,跟你没法说。
上面例子中的妈妈其实就犯了“说教”的错误,如果她用倾听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就是另一番情况:
孩子:我真想揍李奇一顿!
妈妈:你看起来很生气的样子……
孩子:我真想把他的胖脸揍扁了!
妈妈:你那么讨厌他啊?
孩子:你知道那个小霸王干了什么吗?在汽车站,他把我的书抢过来扔到了地上!我根本没惹他!
妈妈:奥!
孩子:我猜他一定以为是我把他的那只玻璃天鹅弄碎了。
妈妈:你觉得是这么一回事呀!
孩子:是的,他捧着碎了的天鹅,一直朝我看。
妈妈:奥。
孩子:但是我没有弄碎那只天鹅,我没有!
妈妈:是吗?
孩子:嗯……我不是故意弄碎的,刘刚推我撞到了桌子上,我有什么办法。
妈妈:奥,刘刚推了你。
孩子:是的,好多东西都掉在地上了,那只天鹅打碎了。我并没有想打碎那只天鹅。
妈妈: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孩子:是的,但是李奇不肯相信我。
妈妈:你觉得如果你说实话,他不会相信你?
孩子:我不知道……不管怎样,我会去向他解释清楚——不管他信不信,而且他必须向我赔礼道歉,他不该把我的书扔在地上。
你会发现,其实这个妈妈只需要利用倾听,不需要提任何问题,孩子自己就把事情的始末,甚至是他打算如何处理这件事情的方法都说了出来。倾听的力量远比说教的力量大得多,在不知不觉中,家长就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方法,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当然,要做到让孩子满意的倾听,父母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父母要用心
父母要做个有修养的听众,要肯花时间,有耐性,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孩子通常比较渴望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爱护与肯定,这通常包括父母、师长等。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要倾听孩子说话,如果父母只顾自己的感情需要,而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就感到很孤独。仔细倾听孩子的诉说并回答孩子的问题以便加深亲子关系,加强孩子的信赖和安全感。注意孩子讲话的内容,并表达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不要对孩子的感情或意见武断地表示否定的态度。同时,要公正地评价孩子,有一些父母喜欢这样说:“你总是忘记……”,“你看看邻居家的孩子……”,等等。孩子也希望父母不要当着他们同伴的面说自己的不足,如果确实要受到批评,最好私下悄悄地进行。
让孩子感觉到被关注
关注在倾听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使孩子从父母那儿获得亲切与安全的信息。所谓关注,是指父母通过自己的行为与语言,给孩子一个“我正在专心听你的诉说”的信息。
孩子也有自尊心,希望别人能重视自己,希望与在乎自己的人进行交流与交往。如果只有孩子单方面的交流愿望,那不就成了“单相思”吗?这样沟通就很难进行下去。因此,倾听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关注。
关注技术分两类,一类是体态语言,一类是口头语言。
体态语言就是通过人的面部表情、眼睛、手、脚以及身体的动作、姿态,传达某种情感的不言之语。如在舞台上,好的演员会用许多体态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一举手、一投足、一个转身都表达了丰富的内心情感。在倾听孩子的诉说时,父母可以用许多体态语言对孩子表示关注。如:
让孩子坐下,自己也靠近孩子坐下。空间距离中包含着心理距离,心理距离与空间距离成正比,空间距离越大,心理距离也越大;相反,空间距离越小,心理距离也越小。
父母坐的时候要使自己的身体前倾,不要后仰。前倾表示重视孩子的讲话,后仰则显示出对孩子的一种不在乎。
父母的表情要与孩子“同频共振”,也就是说,要与孩子的情感相吻合。如果孩子当时非常痛苦,父母要有沉重的表情;如果孩子很高兴,父母也要流露出愉快的神情。
如果孩子说到伤心处,有时会痛哭,这时,父母最好的做法是递过手绢、纸巾,或为孩子拭泪,但不要阻止。因为哭也是一种宣泄,有利于身心健康。递上手绢或纸巾是对孩子哭的行为的一种支持。
将孩子拥在怀里,抚摸他的头发、脸颊、肩膀。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很乐于表达亲昵的行为,等到孩子进入了六年级,就觉得肢体接触“不好意思”或者没有那个必要,其实,孩子长大后,也需要温暖的身体接触,这可令孩子切身体会父母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