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六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期
23885500000007

第7章 六年级,亲子沟通的敏感期(3)

父母还可用口头语言来表示关注。如“嗯”、“噢”、“我知道了”之类的话语,表示自己正在专心地关注孩子讲话。如果父母只顾听孩子说,而不用自己的声音传递关注,会引起孩子的误会,以为父母在想别的问题,没有在倾听他说话。当然父母的口头语言要简洁、清晰、合情。如孩子在觉得委屈时,父母却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若父母说:“你很难过,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在对孩子用语时,低声细语能让孩子感到与父母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孩子的情绪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高声训斥会使孩子因受到突然袭击而惊慌失措,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甚至引起反感,反而听不进家长的话。常用温和亲切的低声调来与孩子对话,还可以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增强孩子与父母进行交流的自信心,并能增进孩子和父母间的关系。

沟通需要父母的耐心

父母在与孩子交谈时,要耐心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要知道,大多数孩子是希望父母与他一起分享成长中的感受的。耐心倾听的氛围,容易让父母赢得孩子情感上的信任,而只有互相信任了,父母才能与孩子达到无拘无束交流的默契。

记住,不要还没有听完孩子所讲的整个过程的来龙去脉,就妄下结论。如孩子告诉你,他今天被老师批评了,父母马上就来一句“一定是你上课不认真听,犯错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与父母没话好说了。只有当父母耐心倾听孩子的话,知道孩子的许多经历后,才会获得正确引导孩子的机会。

经常看到孩子兴冲冲想跟父母谈一些事情,但父母都总是忙着做其他的事,叫孩子等会儿再说,或者孩子诉说一件委屈的事,没想到父母一听就发火、责骂,根本不去了解真正的缘由,久而久之,亲子之间的沟通就会发生问题。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有一种特别受大家欢迎的人,他们在听对方谈话时,无论对方的地位怎样,总是细心、耐心、专注地倾听,说者自然也就感觉畅快淋漓,受到重视。其实,对待孩子也应该这样。每当孩子主动要向父母倾述,父母应该放下手中的工作,耐心地倾听孩子畅所欲言,让孩子把心中的郁闷宣泄出来。亲子之间如果能彼此倾诉,经常恳谈,问题会少得多。

如果孩子说话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里,做父母的就很难知道孩子所思所想,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无的放矢,无所适从。如果孩子的说话权得不到父母的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与父母产生对抗情绪,以致双方相互不信任,沟通困难。

赏识的言语让孩子乐意与父母沟通

沟通是双方的互动,如果一方不愿沟通,那么,沟通必然失败。假设家长要与孩子沟通,当家长首先赞美孩子今天做的某件事情“非常好”时,他一定会高兴,会乐意与家长沟通。反之,当家长批评孩子“邋里邋遢”,“丢三落四”之后,他一定是懒得理家长。所以,赏识的语言往往使孩子愿意与家长沟通。

在赏识孩子的时候,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赏识要具体

据研究表明,赏识越具体,孩子越能够根据父母的话对自己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或掌握了一种技能的时候,不要总是简单地说:“做得不错”,要指出他们具体细节的成功。比如“你今天给灾区小朋友捐款了,真让妈妈高兴。”“我喜欢你的那个小发明。”具体的赏识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满足。当然,也要注意不要赏识过度或盲目赏识。

德国着名教育家卡尔·威特教育孩子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在老威特的独特的潜能教育培养下,他的儿子小威特学业进步惊人,在不到8岁时他就已经通晓希腊语、意大利语和法语等多国语言,而且年仅9岁就成了大学生,16岁获得海德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老威特赏识儿子很注意方法,为了鼓励孩子学习,当小威特看完或者译完一本书时,父子俩如释重负,一起喊着作者的名字,如“荷马万岁”,或者“维吉尔万岁”等,这时孩子的妈妈也进来道贺:“恭喜恭喜”。接着就上街买回来许多东西,做小威特爱吃的菜,请来两三个关系密切的亲友开晚会。开席之前父亲会首先说,这本书非常难,但是小威特以顽强的意志攻了下来,这使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宣布孩子要攻读的下一本书的名字。然后人们就向他祝贺:“恭喜恭喜。”这是一种针对孩子的进步来赏识孩子的方法,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效。

当你的眼睛一边盯着电视剧,一边扫瞄孩子的作业本的时候,你口里那些“不错,有进步”之类的话会让孩子觉得很虚伪,甚至还会让孩子日后对你的赏识产生抵触情绪和不信任感。而“你真是个好女儿”“你做得棒极了”“真聪明”等诸如此类的话,也可能会让孩子不知所措,如果长时间的听到这类笼统的赏识,就会让孩子麻木,失去赏识本身给孩子带来的兴奋感和动力了。总之,父母对孩子的赏识应该是具体的,就事论事的,这样才是有针对性的,孩子也会产生由衷的成就感。

在真实、具体的赏识孩子这一问题上,父母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第一,用赏识孩子具体成就的方式来表达你的反应。家长要用赏识孩子的具体成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反应,而不要把成就和自己对孩子的感情联系起来。说“你的读书报告做得很好”比说“当你在学校里表现好的时候,我以你为傲”要好得多。第一种评价包含着对读书报告的评价,而不是对孩子价值的评判。后一种评价传递的信息是家长的爱是由孩子的学业表现所决定的(即使家长不是这个意思,但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就足以让他开始感到这就是真的)。家长可以既爱孩子又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无论在家长心里还是在孩子的心里。都不应该把爱和期望联系在一起。

第二,要赏识孩子所获成绩的质量,而不是来自他人的等级或者评价。说“你拼写那么好,我真为你骄傲”要比说“你在拼写测验中得了一个A,我真为你骄傲”好得多。因为在孩子六年级的时候,他们已经能够痛苦地了解到他的成绩是由其他人分等级或者评价的,他不需要你再来指出这一点。

第三,不要对孩子强调他已经尽力了。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说这点很对,但是当孩子大一些,进入六年级之后,这种反应就不那么有用了,他们很明白,人们的主要评价标准是成绩,努力只能起到注解的作用。当家长告诉自己12岁的孩子,他在足球比赛或者课程考试中表现如何没关系,只要他尽力了就可以,他知道家长这么说不够诚实。当孩子对自己的成绩很失望的时候,试着帮他找出下一次怎样能做得更好的建议,要比说些空洞的陈词滥调更有帮助。

赏识要讲究尺度

虽然赏识的好处多多,但是家长也不要对“赏识比批评好”的说法深信不疑。研究表明,对孩子的鼓励、赏识并非越多越好。在没有批评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自尊心强而自律性差,容易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因此,家长应该把握住赏识的尺度,勿让赏识演变成奉承。

亚亚上六年级,家庭经济条件相当优越,由于父母平时忙于工作,所以让老人照顾。由此造成亚亚性格有些孤僻内向,不太合群,少有玩伴,只有在爷爷奶奶面前才会“放肆大胆、口若悬河”。

亚亚的母亲讲述自己儿子的问题,这个孩子自小被人表扬惯了,总是喜欢听到别人的夸奖。比如:他画了一幅画儿,就喜欢别人夸奖他的画非常逼真、传神。那次,和他一起玩儿的小智(亚亚唯一的好朋友)说:“亚亚,这个游戏这么打就能过关了,你那么打永远过不去!”亚亚噘着嘴,满脸不高兴地样子说:“你行,以后你自己一个人玩吧!”为这事,亚亚和小智“断交”了好长时间。

亚亚的母亲逐渐发现了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亚亚的爷爷奶奶对他非常溺爱,百依百顺,对他的任何过错从来都不训斥责骂,对其行为也不分好坏,一味欣赏、赞扬。每次,只要亚亚做了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他的爷爷奶奶都不停地夸奖,小家伙的内心骄傲得不得了。次数多了,老人的溢美之词让孩子总是以为自己的做法是对的。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尽管对孩子给予赞美和鼓励是孩子形成自信和乐观性格的最有力的催化剂,但当孩子的行为错误时,不要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也赏识,将赏识演变成一种奉承。那么,家长在赏识孩子这一问题上,应该有哪些注意的方面呢?

第一,运用适当的程度副词。面对孩子的一点儿进步,或者哪怕是很大的进步,也要注意自己的表达。很多家长喜欢没有原则地运用诸如“太棒了”之类的话。刚开始,会让孩子觉得欢欣鼓舞,但是每次都是这个,这些鼓励的话也就变得意义不大而成为一种敷衍。希望家长在赏识的时候运用适当的程度副词。无论是“不错”还是“很好”,都要为下一次的进步赏识留有余地。

第二,掌握赏识的措辞技巧。不要一次把赏识的话说得太满、太绝对。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赏识使得孩子觉得自己的成绩已经到了没有进取必要的程度。这样做的目的固然是希望孩子再接再厉。但是,殊不知这样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宝贝,太好了,你现在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毋庸置疑,这样的话会让孩子很欣喜,对于孩子自信心的形成作用也很大,然而要是再加上“但是我觉得……”就更好了,在赏识的同时向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的话可以让孩子更加容易去接受和改进,更加有利于孩子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