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案例与解读
23886000000011

第11章 案例研究(9)

大七班:孩子们带着在上次制作中发现的问题,不停地摆弄着收集回来的遮阳帽,看着老师下载的各种遮阳帽图片,寻找着答案。终于,他们发现了头围处的伸缩和绑带在遮阳帽中所起的作用了。孩子们拿出自己第一次制作的遮阳帽进行对比观察,老师提出了讨论的话题:我的遮阳帽成功在什么地方?失败在哪里?需要做出哪些改进?本次活动孩子的制作更加有目的,材料的选择和组合使用、遮阳帽的品种也比上次丰富多了,而且基本能实现讨论中的几大功能,效果明显好于上次活动。

大一班:这次因为孩子们回家和家长一起看了很多遮阳帽,并有的幼儿在家已与爸爸妈妈一起尝试制作了一个新的遮阳帽。在本次活动前,老师与幼儿一起分享了幼儿带回来的遮阳帽,然后大家又讨论分析了自己制作的遮阳帽的不足之处,孩子们的想法趋于一致,都说今天制作要注意三个问题:即一是遮阳功能;二是怎样才能戴在头上,并戴得稳;三是要人人都可以戴,解决头围大小的伸缩问题。

由于有了明确的目标,孩子们很快的投入到活动中。这次,他们能较有条理的画出自己的设计图,画出要做的帽子的款式,有些小朋友还一步一步的画出整个制作的步骤呢!制作出来的效果也非常好。有的幼儿为了适合他们组员的头围,在硬纸条的两端剪了好几个开口,说是按头的大小自己选择适当的位置插上,这倒是一个好办法。可是当我去试戴的时候,问题也现了——帽子仍太小,我戴不上。这时他们急了,也舍不得放弃已做好的成品,怎么办呢?情急之下,终于给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来:在纸条的末端再订上两条丝带,成人可以系丝带,小朋友用时还可以做装饰。有的幼儿还设计出了有帽子和挎包双重功能的遮阳帽来。

孩子们从中了解了头围、深度、弹性等的科学知识。在活动中,老师们深深的感受到,每一个孩子观察、探究事物的角度,探究的过程都是不同的,我们要让孩子真正的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才能使他们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大六班:使用长绳子和橡皮筋来做帽子的松紧调节,小朋友提出帽顶的深度这部分最难做,孩子找到了盒子、小圆盆来帮助自己解决“深度”的问题。

孩子们经过努力,这次做出来的遮阳帽不仅品种丰富,而且还得出了不少的经验。有的幼儿发现有颜色的塑料透明薄膜既透明又可起到减少阳光辐射的作用。

石石说:利用“插”的方法调节帽子的松紧,非常方便又容易做,可是只能利用卡纸来制作这种方法,但卡纸戴在头上,一出汗就变软,不能多次使用这顶帽子。

丰丰说:我做了顶没有帽顶的帽,我觉得这样我就不用考虑帽顶的深度,做好帽沿一样可以遮阳,而且没有帽顶透气性更好。

有的小朋友觉得用双面胶,书钉,包装胶都不能把帽绳固定好,想下次尝试用针线来缝制。

奕奕:我们制作的帽子的面料不太符合遮阳性,但这些帽子都容易携带和收放。

……

专业的引领:

“丰富的资源支持是幼儿改进制作遮阳帽的有力保障”。大家都认识到,这次实践活动效果好,是因为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品种多、工具适当的成果。

“幼儿的学习计划性与合作程度密切相关”。对比两次实践活动,老师们发现,三个班的幼儿在与同伴合作方面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大七班第二次比第一次合作的效果好,而大一班第一次比第二次效果好。大六班第二次也是比第一次合作效果好。究其原因,发现制作的任务和目的不太明确时或计划性不强时,幼儿与同伴的合作程度较低;当有了一定数量的信息给予幼儿刺激幼儿有了自己的主见和计划时,幼儿与同伴的合作程度也较低,只有当幼儿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存在老师一定的引导空间时,幼儿真正地需要帮助时,才会与同伴合作。从中可以得出,教师的提问、资源的提供等都要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同时,要有一定的难度与挑战。

“理解与互动的重要”。理解就是认识或揭示事物中本质的东西,它是逻辑思维的基本环节。无论是掌握概念,或者进行判断推理,首先要依靠对事物一定程度的理解,其次还要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进行到对事物内在的理解。在这方面如指导方法好能让孩子学会正确地观察、分析等。一个问题的提出与探索,在对其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总有令人惊奇的发现和收获,这一过程也是有效地培养学习毅力和好奇心的好时机。孩子的学习态度非常积极。利用摸一摸等感官活动,让孩子在感受比较中认识,通过感官活动,小朋友掌握了探索学习的方法,能感受到同一材料的特性。孩子是在与环境中的人、事、物、环境进行互动才能激发起他们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小朋友爱观察和思考兴趣和习惯。

三个班共同存在的问题及要教师进行调整之处:

一是幼儿制作的遮阳帽创意还不够,二是幼儿提出使用针线的问题要进行尝试。

因经过第二次实践,三个班出现的问题和幼儿制作的不足比较集中,经大家商量,决定由大六班辛老师来上第三次实践。

第四次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是在第三次实践活动基础上,由实践教师改进教学设计及提高难度并再次进行观察其效果后进行的。

大六班:本次活动采取了“征询——制作——指导——讨论——交流”的活动形式,活动材料中除了其材料和幼儿已制作好的遮阳帽外,还增加了针、线等材料。

把探索制作便于携带的遮阳帽及其它多功能的遮阳帽和学习使用针线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

幼儿为了改进作品,还主动地让资料室的张老师给大家制作好的遮阳帽提出意见和建议:用塑料带做帽顶非常有创意,透气性强,但塑料带不能吸汗,透汗性弱,出了汗如果留在塑料带上可能会导致皮肤过敏,想想能否使用一些容易散热,吸汗的材料来代替塑料带行不行……,由于张老师的意见启发了我们运用采访征询的方法,让孩子从不同方面听取别人的建议,获取新的启发。张老师提出意见后,大家积极想办法对作品进行改进。辛老师根据孩子的需要提供帮助,指导孩子学习使用针线进行缝合松紧带,指导孩子用锤子、钉在硬的地方上打洞,来固定松紧带,启发孩子用塑料饮料瓶和利用折纸的方法制作可以折叠的、便于携带的帽子。

本活动中,幼儿重点放在作品的改进和创意上,非常专注,并能根据他人意见修改自己的设计制作的计划,养成了听取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这种钻研的精神正是科技教育的主旨所在。

此处值得一提的是幼儿使用针、线的问题。在使用前,老师做了示范,强调了安全注意事项。幼儿在使用中,老师仔细观察幼儿的使用情况,结果发现孩子们都知道小心,而且没有一个扎到手指的,这一表现真的使老师吃了一惊,孩子们在使用特别有危险性的工具时,“小心”可以说是孩子们的一种本能。而且越缝越熟练,最后看着自己缝好的遮阳帽欢呼雀跃。

老师认为,即使幼儿从来没有使用过有一定危险性的工具,只要在活动前老师做好示范和交待好安全注意事项,加之在使用时,老师多加指导,这样的工具是完全可以投放给幼儿使用。

第四次教研活动是在第三次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本次教研活动经历了预设(设计)、实践、评价和改进、再设计、再实践、再设计调整、再实践……过程,所以,参与者的发言不但滔滔不绝,发言内容非常丰富,归纳一下,本次教研活动达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共识:

达成了以下共识:

一是技术教育的实施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使用工具的能力,活动前要估计到孩子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并高度引起重视;活动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孩子,鼓励孩子尝试,当幼儿能力范围内不能完成的,教师要及时介入,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是支持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促进幼儿认知的主动构建。

三是重视生成教育,做一个与孩子平等的探索者。

生成教育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的课程,它植根于孩子的兴趣点、需求点和关注点上。尤其是在科技教育活动中,当我们以开放的态度组织孩子们活动,你会发现它会像雨后春笋般的呈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一颗敏感的心去感觉、有双聪慧的眼睛去发现、有颗智慧的头脑去分析。

四是充分利用孩子强项解决技术困难,有效利用要素放大策略:孩子的观察是强项,要充分地让幼儿对要制作的物品进行仔细的、有目的地观察,这是产生问题和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基础。而当幼儿对设计制作要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时,教师要及时把这一要素予以放大、突现,支持幼儿对这一要素进行重点研究。

五是给予幼儿出错的机会,接纳孩子的错误。

六是让自然结果反馈调整幼儿的认识:结果是很自然的东西,孩子们要学会去面对结果,面对没有成功的现实,承受了下来以后,再寻找新的解决方法进行调整.

在科技活动中,适当的以自然结果的反馈、客观事实调整孩子的认知。可以培养幼儿逐步形成尊重事实,体验做任何事情都有失败的可能,相信通过探究可以解决问题的意识。但是教师必须很好的把握这个“自然结果”的度,必须是孩子在心理上能够接受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孩子,创造良好的氛围,以合适的表情与态度,让孩子能心平气和地接受。

七是巧用提问的策略:“对幼儿的提问是建立在认真观察幼儿的操作行为,倾听幼儿的创意和困难,抓住废物箱的功能等基础上的。要幼儿做出象模象样的废物箱,必须要将提问集中到引导幼儿选择合适的材料,选用合适的工具,形成合理的设想,选做合适的成品上去。”

教师经常是以提问的方式引起孩子对活动的关注和思考,所以教师提问的动机、时机、内容、方法都很重要。只有真正理解全体孩子的共性又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才有可能提出适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问题,给他们有实质意义的帮助和指导;才有可能不断的激发孩子的思维活动,保持孩子活动的热情;才有可能在孩子的认知冲突中,给予孩子合适的支架,提供合适的支持。

八是要充分利用“任务驱动”功能,引导幼儿尽快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培养幼儿的问题与任务意识,这是自主学习的关键。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制作遮阳帽就是一个要完成的任务,而这个任务的要求就是要能戴在头上的、能遮阳帽的、人人都能戴的及收放方便或多功能等要求。通过完成这一任务,培养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已有经验和技能的能力。

九是注重评价的科学性。

1、进步幅度是对不同层次幼儿客观评价的条件之一。

2、激励性的评价使幼儿有成功的体验。

3、以鼓励成果多样性的评价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4、幼儿的自我评价意义重大。幼儿对自己制作的遮阳帽进行评价,哪里成功,哪里失败,先由幼儿进行评价。

5、技术活动中的综合性评价可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6、多元化。可以是自我评价、幼儿之间的互评、教师评价,还可以是各种评价相互结合。如大六班对作品的评价,坚持了多元评价。

7、从培养幼儿具有独立性的角度指导幼儿,从激发幼儿学习欲望的角度评价幼儿及其作品。

……

上述种种教学反思其实也是教师在组织科技活动的全过程中,对自身反映出来的教育观念和组织能力的利弊得失的思考。这种思考一旦纳入到教师的教研活动之中,就会成为一种对教学活动的认知方式,就是所谓的反思性教学研究,其目的不仅是让孩子“学会学习”,而且,它还让教师“学会教学”,这种双重的活动目的,使“反思性教学”更具生命力。

反思实践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反馈调节机制的不断运用和假设检验方法,使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实施和科技教育理论的思辨同步进行。它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科技教育实际的需要确定课题形成假设,建构研究方案,让方案为教师所理解和掌握,然后研究人员与实验教师合作探索。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依据反馈的信息进行反思调节,通过实证和思辨同步进行以达到适度的理论概括和用理论改进实际工作的双重目的。

反思实施法的方案和假设来自科技教育实际,又在实践中经过检验和完善,再用来指导科技教育的研究和实际工作。

我们认为,教研活动既要重视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更要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学会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领会理论”;要注意记录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和幼儿的学习状态,并对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不断进行观察、发现、追寻和感悟;及时地在教研活动中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反省、分析或改进教学,才能促进教师随时调整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活动设计,随时调节教学并且对之有一个理性的认识。通过教师对幼儿活动中的“学”和自己组织活动的“教”的反思,教师对幼儿的兴趣、需要、思维方式、学习状态、个性特点、交往方法等能有更为清晰的了解,教师对即将采取的下一步的教育行为也就更加有把握,由教师和专家共同参与的教研活动也愈加有效。

教学反思和反思性教学是教研活动的、也是师资自培的一种重要方式。

对园本教研活动的认识:

在本次教研活动结束前,大家评价了以主题为载体的、多次实践和讨论的教研模式,提升了对园本教研和园本培训的认识。我们认为:

1、这种教研模式是灵活的,是一种最直接的科技教育教师培训形式,它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充分把本园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合理组合,协调运转,充分提高技术教育教师园本培训的效益。

这种案例为载体的研究活动方式,能体现实践与研究的科学性、计划性、实效性,促进组织者和参与者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理性地回答教学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从而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

这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整合性活动、是以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把幼儿园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研究的类型或取向,它既有别于学术研究者进行的质性或量化的专业性研究,也不同于完全的行为研究。

2、为保证教研活动的有效进行,必需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在研究中,我们明确园长为总负责人,保教主任和教研组长协助组织和讨论,明确参与者、纳入工作范围,并在活动前制定了详细、完整的研究计划。研究过程的调控和过程性资料的搜集、记录等。以上种种工作均为我们的开放式的教研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