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
前梦才挤却大前梦,后梦又赶走了前梦。
去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
去的在的仿佛都说:
“看我真好颜色”;
颜色许好,暗里不知;
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
暗里不知,身热头痛。
你来你来!
明日的梦。
【注释】
[1]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4卷5号,署名唐俟。后收入《集外集》。
[2]最初发表时此处有“时”字,鲁迅重抄稿删去。
【解读】
鲁迅的时代是一个向死而生的大时代,国运不昌,屡遭外侮,有志之士正前赴后继寻找救国新民良策,引进西学,开办洋务,倡行维新,鼓吹立宪,建立共和,正是一个又一个“后梦”接着一个又一个“前梦”;而鲁迅身逢其世,亦做有许多的好梦,从科学救国到文艺启蒙,从拜伦、尼采到托尔斯泰、易卜生,从进化论到人道主义、个性解放,都曾那么热切期盼;然而这些纷至沓来的新思想新主义是否如它们自夸的那样“真好颜色”呢?“颜色许好,暗里不知;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美梦易碎,醒后依旧无路可走的现实教育了鲁迅,对所谓的新思想新主义须持深思慎取的态度,要真正把握新思想新主义的真谛,而不是无批判无分析地搬用。鲁迅1907年所作《文化偏至论》中有一段话:“顾新者虽作,旧亦未僵,方遍欧洲,冥通其他人民之呼吸,余力流衍,乃扰远东,使中国之人,由旧梦入新梦,冲决嚣叫,状犹狂醒。夫方贱古而尊新,而所得既非新,又至偏而至伪,且复横绝,浩乎难收,则一国之悲哀亦大矣。”这既是对以前的总结,也为后来所印证。鲁迅后来说,“我年青时候也曾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呐喊·自序》),正是对这些梦的否定。然而鲁迅并不甘于沉沦于虚无之中,对理想的追寻“偏苦于不能全忘却”(《呐喊·自序》)。因此,当钱玄同来劝说他以后,鲁迅重新振作了起来,一篇《狂人日记》开创了一个时代,而与之同时发表的《梦》也成了鲁迅追梦的心灵历程的写照,“你来你来!明日的梦。”正是鲁迅对于未来的新希冀。从更广阔的视野看,《梦》反映的也是近代中国寻求富强的追梦历程。
爱之神
一个小娃子,展开翅子在空中,一手搭箭,一手张弓,不知怎么一下,一箭射着前胸。
“小娃子先生,谢你胡乱栽培!
但得告诉我;
我应该爱谁?”
娃子着慌,摇头说,“唉!
你是还有心胸的人,竟也说这家话。
你应该爱谁,我怎么知道。
总之我的箭是放过了!
你要是爱谁,便没命地去爱他;
你要是谁也不爱,也可以没命的去自己死掉。”
【注释】
[1]本篇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4卷5号,署名唐俟。后收入《集外集》。爱之神,指古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丘比特,是一个长着双翅手持弓箭的美少年,他的金箭射到青年男女的心上,就会使他们产生爱情。
【解读】
这首诗文词通俗,语义明了,从表层看这是在鼓励人们大胆地热烈地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幸福。但我们可以作更广阔的理解,不拘囿于爱情这一单一命题。“小娃子”象征启蒙者,射箭象征新思想的启蒙,然而新思想的作用并不一定立竿见影,中国人因为因袭已久的封建思想束缚,导致在新的可能生活面前一时之间茫然不知所措,期望别人代他们寻找答案。因此“小娃子”摇头叹息,体现了启蒙者对于民众的一丝失望,但仍然告诉人们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自由意志。同时我们也应该相信虽然全新人格的塑造不可能是一日之功,但新的思想已经传播,能够作为独立、自由,自己掌握和主宰自己生活和命运的新人一定会无可阻拦地诞生!正如鲁迅所说,“可是魔鬼手上,终有漏光的处所,掩不住光明……”(《热风·随感录·四十》)“没命的去爱”,是独立、自由、勇气的体现;“没命的去自己死掉”,同样是一种可贵的新型人格。这不由让我们想起《伤逝》中子君说的一句话:“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因此我们说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追求独立自由的“五四”时代精神,然而更重要的是,鲁迅意识到觉醒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从而使他与“五四”当时盛行的那种肤浅的乐观主义拉开了距离,这正是鲁迅的伟大与深刻之处。
桃花
春雨过了,太阳又很好。
随便走到园中,桃花开在园西,李花开在园东。
我说:好极了!
桃花红,李花白……
没说桃花不及李花白。
桃花可是生了气,满脸涨做“杨妃红”,好小子!真了得,竟能气红了面孔。
我的话可没有得罪你,你怎的便涨红了面孔?
唉!花有花道理,我不懂。
【注释】
[1]本篇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4卷5号,署名唐俟。后收入《集外集》。
[2]杨妃红:据《开元天宝遗事·红汗》记载:“贵妃……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诗中“杨妃红”应为此意。
【解读】
“春雨过了,太阳又很好,随便走到园中/桃花开在园西,李花开在园东。”《桃花》一诗开篇就以简洁自然的笔触向我们描绘出一幅阳光明媚,百花争妍的美好春景,我们身处其中,也应该会和诗中的“我”一样由衷赞叹“好极了!”恰恰在此,作者笔锋一转,不和谐的景象出现了,“桃花”竟然生气得涨红了脸!这真是令人难以理解,“我”并没有说桃花不及李花呀,怎么桃花还是不高兴呢?莫非是桃花不愿与李花同列?“花有花道理。我不懂。”
其实,鲁迅在这里是用拟人化的场景借桃李争春来象征和讽刺当时社会上的一股不良风气,那就是妒忌、贬低、排斥别人,唯我独尊,自高自大的劣根性。这种现象在当时社会上特别是文艺界十分严重,鲁迅以这首诗表示了他的忧虑和嘲讽,“唉!花有花道理。我不懂。”不是鲁迅不懂,而恰恰是“桃花”不讲道理,不可理喻,这是鲁迅的反讽。
其实不仅当时,我们现在又何尝没有这种现象呢?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其他领域,我们都需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需要没有私心的开阔胸襟和平等精神,都需要警惕和避免“桃花”心态和现象。
最后还要提及的是,这首诗语言虽然平实却富有技巧,前后对比强烈,极有张力;结尾含蓄有味,引人深思。鲁迅新诗不容低估的艺术成就由此也可略见一斑。
他们的花园
小娃子,卷螺发,银黄面庞上还有微红,——看他意思是正要活;走出破大门,望见邻家:
他们大花园里,有许多好花。
用尽小心机,得了一朵百合;
又白又光明,像才下的雪。
好生拿了回家,映着面庞,分外添出血色。
苍蝇绕花飞鸣,乱在一屋子里——
“偏爱这不干净花,是胡涂孩子:”忙看百合花,却已有几点蝇矢。
看不得;合不得。
瞪眼望天空,他更无话可说。
说不出话,想起邻家:
他们大花园里,有许多好花。
【注释】
[1]本篇最初发表于1918年7月15日《新青年》第5卷1号,署名唐俟。后收入《集外集》。
[2]百合:在西方,传说百合花是夏娃被逐出乐园后,从她流下的懊悔的眼泪里生长出来的。因此,在基督教的绘画中,百合花作为纯洁无罪和洁白的象征。
[3]最初发表时此处为“添”字,鲁迅重抄稿改作“映”。
【解读】
和《爱之神》、《桃花》一样,这也是一首叙事诗,情节简单,叙事明了;然而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使本诗具有了深广的文化意蕴和久远的艺术生命力。
这首诗里的“小娃子”可以理解为中国的新人,他们是觉醒者,是探路人,是先驱者,他们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走出“破大门”,大胆地借鉴采纳外来的思想,到象征西方的“邻家”采摘“百合”来呵护“活”的希望,使自己、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增添“血色”。然而,代表新思想新文化的纯洁的“百合”被“苍蝇”一样的旧思想旧文化歪曲玷污,象征反动保守势力的大人们却借机反过来污蔑和斥责“小娃子”糊涂不对。中国的旧文化危害之深和中国的改革布新之艰由此可见矣!
这充分体现了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洞见。鲁迅早在《坟·摩罗诗力说》中谈到中国的维新常遭歪曲污蔑时就指出:“加以旧染既深,辄以习惯之目光,观察一切,凡所然否,谬解为多,此所为呼维新既二十年,而新声迄不起于中国也。”后来又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三》里更清楚地概括为:“可怜外国事物,一到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里似的,无不失了颜色。”
而《他们的花园》就是这一深刻思想认识的艺术化表达。而且,在《阿Q正传》中,在“柿油党”的牌子上,在假洋鬼子的“咸与维新”里,在我们今天的许多“与国际接轨”的口号以及更多的“中国国情”的借口中,同样看到了这一染缸的可怕。
人与时
一人说,将来胜过现在。
一人说,现在远不及从前。
一人说,什么?
时道,你们都侮辱我的现在。
从前好的,自己回去。
将来好的,跟我前去。
这说什么的,我不和你说什么。
【注释】
[1]本篇最初发表于1918年7月15日《新青年》第5卷1号,署名唐俟。后收入《集外集》。
【解读】
这是最能体现鲁迅哲学思想深度的一首诗。西哲曾说,一切哲学皆起于对时间的思考。《人与时》正是透彻体现鲁迅时间意识的一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