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鲁迅诗歌全集(现代文学经典文库)
23901100000007

第7章 杂诗(4)

在日记中,鲁迅描述了这首诗创作的过程:“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添成一律”。关于“偷得半联”,评论者有很多的考证和猜测,几乎每一联都被找到了“偷”的来源。但这其实并不重要,旧体诗讲用典,这个用典常常就化解前人或别人的好故事、好词语、好说法、好意象本来就很常见。关于“闲人打油”,就比较好理解,“闲人”是鲁迅被“革命文学作家”指派出的身份,鲁迅用来自嘲,“打油”则是对旧体诗写作的自谦。

虽然在日记中鲁迅谈这首诗的态度似乎不太严肃,但实际上这首诗是鲁迅“直白其心”的重要作品。内山完造在《花甲录》中对这首诗有一段回忆:“先生那时在国内其实是处于四面八方围攻中,在孤军奋斗着。那时先生曾把一篇述怀拿给我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听了先生的说明,我哭了。当我抬起泪痕满面的头时,我看到先生也哭了。”是什么让饱经风雨的鲁迅泪流满面呢?是写进这首诗中的最深的人生感受:在困厄之中,不妥协的战斗和最无私的爱赋予了生活的全部意义。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是对当时处境的总的概括。交上了华盖运,还能有什么想法呢?人还没敢动一动,就已经碰上钉子了。在艰险的处境中,更需要有“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的人生姿态。颜须遮,但闹市该去还是要去的。船虽漏,何惮泛舟中流?!如果说这是退守的高蹈者的追求,那么一个进取的叛逆者又该如何?鲁迅的回答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龌龊的政治、丑陋的世态、卑劣的人格,鲁迅向来不留情面地加以批判。即使“抗世而违世”,即使面对敌手的嘲笑、讽刺,以至攻击、谩骂,鲁迅都是横眉冷对、无所畏惧。而对于自己的妻儿、对奋发有为以民族事业为己任的文学青年、对于那些普通而人格健全的大众,鲁迅则是“孺子牛”,连高昂的头都愿为他们而低下。

有大恨又有大爱的人,无所畏惧,因为他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空间。“躲进小楼”不是退却,而是与那个不可爱的世界决裂;他睥睨一切对手,不为任何势力左右。“管他冬夏与春秋”把旷达与决绝的姿态最富有质感地表现出来了。

五言绝句

教授杂咏四首

其一

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

何妨赌肥头,抵当辩证法。

其二

可怜织女星,化为马郎妇。

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

其三

世界有文学,少女多丰臀。

鸡汤代猪肉,北新遂掩门。

其四

名人选小说,入线云有限。

虽有望远镜,无奈近视眼。

【注释】

[1]《鲁迅日记》1932年12月29日:“午后为梦禅及白频写《教授杂咏》各一首,其一云:‘作法不自毙……’其二云:‘可怜织女星……’”其三、其四未见日记著录。《鲁迅诗稿》有《教授杂咏》三首。1947年9月,许寿裳作《鲁迅的游戏文章》中说:“又如1932年所作《教授杂咏》四首(是鲁迅写给我看的,《集外集拾遗》内只载三首,没有第四首),录于下……第一首是咏玄同,第二首咏赵景深,第三首咏衣萍,第四首咏六逸。”

[2]钱玄同平日曾经戏说“四十岁以上的人都应该枪毙”,又据说他在北京大学曾说过“头可断,辩证法不可开课”。

[3]主张“顺译”的赵景深曾经误译milkyway为“牛奶路”,参看鲁迅《二心集·风马牛》。

[4]章衣萍在《枕上随笔》里说:“懒人的春天哪!我连女人的屁股都懒得去摸了!”

[5]上海北新书局曾请章衣萍等编世界文学译本,并出儿童读物,销路很广,章预支版税,并说:“钱多了,可以不吃猪肉,大喝鸡汤。”后来出版的一本儿童读物《小猪八戒的故事》,以猪肉问题触犯了回教团体,引起诉讼,北新书局一度被封闭,后改名青光书店才得继续营业。

[6]谢六逸曾编选《模范小说选》,选录鲁迅、茅盾、叶绍钧、冰心、郁达夫五人的作品,于1933年3月由上海黎明书局出版。他在序言中说:“其实我的眼睛何尝近视,我也曾用过千里镜在沙漠地带,向各方面眺望了一下。国内的作家无论如何不只这五个,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不过在我所做的是‘匠人’的工作,匠人选择材料时,要顾到能不能上得自己的‘墨线’,所以我要‘唐突’他们的作品一下了。”

【解读】

这四首杂咏,在鲁迅诗歌中是很别致的。作者用它来向当时的四个教授开玩笑,构成了别具风格的游戏文章。这四首诗以口语入诗,注目各个教授生活的细节,信手拈来,涉笔成趣,讽刺意味甚浓。

第一首讽刺钱玄同。钱玄同曾经戏说“四十岁以上的人都应该枪毙”,如今自己却悠然过了四十。自己“作法”却“不自毙”,可见说话是不算数的。他曾扬言:“头可断,辩证法不可开课。”所以鲁迅说:“何妨赌肥头,抵当辩证法。”全诗是讥讽钱玄同早年过于激进,空唱高调,不能身体力行,晚年则转而保守。第二首写赵景深。赵景深当时曾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和北新书局的编辑。他主张翻译外文“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与鲁迅坚持直译的主张相悖。鲁迅抓住他的翻译出现的笑话,挖苦了这位教授。在诗中,鲁迅把赵景深的两处误译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诙谐的笑话,把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以艺术手段展现出来,幽默而不失之油滑。第三首讽刺章衣萍。他曾替上海北新书局主编世界文学译丛。章衣萍说:“我们应该老实承认自己的文学艺术以及一切东西多不如人。”所以鲁迅大有深意地冷嘲道:“世界有文学”章衣萍的作品多涉情欲,格调欠高。这样一个只关注“少女多丰臀”的作者,有什么资格来侈谈中国与外国的文学呢·第四首咏的是谢六逸。谢六逸在《模范小说选》序言中说:“……国内的作家无论如何不止这五个,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不过在我所做的是‘匠人’的工作,匠人选择材料时,必要顾到能不能上得自己的‘墨线’。我选择的结果,这五位作家的作品可以上我的‘墨线’。所以我要‘唐突’他们的作品一下了。”谢六逸编选小说,自然应该有其心目中的编选标准,他人无可厚非。鲁迅之所以讥讽他,还不只是编造的标准问题。谢六逸曾与朱应鹏、徐蔚南等发起“上海文艺界救国会”,节操不佳。

七言绝句

所闻

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樽。

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

【注释】

[1]《鲁迅日记》1932年12月31日:“为知人写字五幅,皆自作诗。为内山夫人写云:‘华灯照宴敞豪门……’”许广平把它编入《集外集拾遗》时,题作《所闻》。许寿裳在《怀旧》中说,“这是一方写豪奢,一方写无告,想必是1932年‘一·二八’闸北被炸毁后的所闻。”

[2]华灯:雕饰华美的灯。宋玉《招魂》:“兰膏明烛,华灯错些。”

[3]娇女:娇弱的少女。左思《娇女诗》:“左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严装:严妆,端整的装扮。《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4]情亲:亲人。张籍《送李余及第后归蜀诗》:“乡里情亲相见日,一时携酒贺高堂。”

[5]罗袜: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解读】

关于这首诗,许寿裳先生说:“一方写豪奢,一方写无告,想必是1932年一·二八闸北被炸后所闻。”另外,据茅盾先生说:“曾是鲁迅之友某名画家作一画,画一群日本军人、浪人饮酒作乐,数被虏中国少女饮泪陪宴,画上即题此诗”。(据司空无忌《鲁迅旧诗新诠》)根据茅盾先生的理解,“娇女”的痛苦生活似乎主要是因为日本侵略者造成的。而只要熟读此诗,则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诗的首句“豪门”,似乎更应该指的是中外统治者的深宅大院。这些不知民间疾苦、只会鱼肉百姓的统治者们听任人民在侵略者的炮火下毁灭,却还要受难者的妻女来严妆侍宴!压在人民头上的,不仅有民族的灾难,而且有阶级的迫害。无辜的人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幸存的孤女,在豪强的淫威下过着极度悲痛难挨而又强颜欢笑的惨痛生活。作者把批判的锋芒转向国内外的统治者,更能揭露他们的腐朽无耻,也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悲愤的心情。

这首诗描写一个“华灯照宴”的豪华场面,诗人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一个鲜明感人的“娇女”形象。首句描绘场面,置人物于特定的环境中,豪门大院,灯火辉煌,一片轻歌曼舞;接下来对人物的服饰、行动的细致描写,“娇女”打扮精致,赔笑侍候。这似乎是歌舞升平、人人欢笑的喜庆场面。可接下来氛围陡然急转。第三句借助神态、细节,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主人公想到自己失去的家园和亲人,想起豪门外的动乱不安,却只能强颜欢笑,无奈地把自己的辛酸和屈辱隐藏起来。作者还用暗写手法,把造成“娇女”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日本侵略者和中国权贵者,推到画面之外,以腾出笔墨用于所着意刻画的人物身上,使之在画面上更加显得集中、突出。这里没有抽象的议论和直接的抒情,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思融注于形象和意境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读者更能从貌似客观的描写中,发掘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深深的悲痛和愤恨。

七言绝句

无题二首

其一

故乡黯黯锁玄云,遥夜迢迢隔上春。

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卮酒食河豚。

其二

皓齿吴娃唱柳枝,酒阑人静暮春时。

无端旧梦驱残醉,独对灯阴忆子规。

【注释】

[1]《鲁迅日记》1932年12月31日:“为滨之上学士云:‘故乡黯黯锁玄云……’为坪井学士云:‘皓齿吴娃唱柳枝……’。”两人都是日本在上海开设的筱崎医院里的医生。

[2]玄云:黑云。

[3]上春:初春。

[4]《鲁迅日记》1932年12月28日:“晚坪井先生来邀至日本饭馆食河豚,同去并有滨之上医士。”

[5]酒阑:酒喝干了。

[6]子规:杜鹃。

【解读】

1932年12月28日晚,坪井医生邀请鲁迅到日本饭馆去吃河豚,滨之上一同前往。席间,二人曾向鲁迅索字。鲁迅不久就写给了他们。

第一首是抒发忧愤的。“故乡黯黯锁玄云,遥夜迢迢隔上春”,写当时险恶的时势。上海仍留在“淞沪之战”的阴影中,华北又处在日本人的进逼中,外患愈演愈烈。内忧却也不断:国民党当局集中精力“剿匪”;各军阀分赃不均冲突不断。中华大地,被乌云笼罩,仿佛淹没在沉沉的夜色之中。虽然已近岁末,冬天应当渐行渐远,但春天却迟迟不来。身处这样的环境中,恐怕只能自我安慰:岁暮何堪再惆怅,临近年关,再难也要过去,哪里能够再增添新的忧愁呢?放下所有的烦恼,“且持卮酒食河豚”吧。但与其说他得到有效的解脱,不如说他落入了更深的激愤:一个个体的脆弱,如何与时世争斗?

第二首是忆念家园的。也许是当天席间江南歌女婉转的小唱勾起了鲁迅的思乡之情,诗起笔从歌女写起。春寒料峭、夜深人静、酒意阑珊之时,明眸皓齿的江南歌女唱起了《杨柳枝》,勾起了多少乡愁离恨。尘封心底的旧梦无端地被人掀起,那让人怦然动容、神荡魂飞的旧事,驱走了酒意,让人唏嘘不已,“独对灯阴忆子规”。“子规”就是杜鹃鸟,李白《蜀道难》里就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慨叹。家乡里是什么让人魂牵梦绕呢?是儿时的百草园,是那高高的当铺低矮的药房,还是带着“八块钱的川资”离家时那个决然的背景?是独处异乡的老母,还是失和的兄弟?是那些让人在窘迫的时世里,不敢轻易提及的温暖和亲情吧。“无端”、“独对”和“灯阴”定义了这次精神回乡的性质:它是不敢的、孤独的和痛的。

七言绝句

无题

洞庭木落楚天高,眉黛猩红涴战袍。

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

【注释】

[1]《鲁迅日记》1932年12月31日:“为达夫云:‘洞庭木落楚天高……’。”诗中“木落”作“浩荡”,“猩”作“心”,“不得”作“亦险”。

[2]木落:树叶落下。《楚辞·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3]猩红:鲜红的颜色。涴:污染。

[4]《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5]秋波渺渺:秋波浩大。

【解读】

这一首《无题》与《阻郁达夫移家杭州》当属姊妹篇,都是委婉地劝阻郁达夫,不要期待“商量柴米安排定,妥向湖塍试鹿夺”(郁达夫《迁杭州有感》)的隐公生活,不要对现实抱不切实际的幻想。两首诗的主旨紧密相关,可以前后照应起来对读的。

“洞庭木落楚天高”写秋景的萧瑟和凄凉。无边落木,纷纷而下,洞庭波涌,天高空漠。诗句在字面上是写楚地秋色,其实是对黑暗的统治和飘摇的时局的一个概括。在这样严重窒息的环境中,人需要振奋自己的情绪,以免沉沦。对易于颓废的郁达夫,决定携妻迁居政治环境阴恶的杭州,鲁迅有很深的担忧。而对生性浪漫的郁达夫,鲁迅还担忧他为了爱情而忘了自己的事业,“眉黛猩红涴战袍”即由此而发。“涴”即玷污,“涴战袍”意味郁达夫儿女情浓男儿气短,损毁了作为一个战士的形象。

“泽畔有人吟不得”是针对郁达夫移家的另一个原因,即“久嫌文字狱”而离沪至杭提出看法。诗人的意思是说,上海固然“如磐夜气压重楼”,进步文人在无处不在的文网中,动辄触犯当局,获罪下狱,甚至惨遭迫害,但杭州也绝不是郁达夫所幻想的世外美境。

“秋波渺渺失离骚”是全篇的归结。诗人认为,郁达夫若一味不听规劝,执意移家到杭州,在美人烘托出的脂香粉浓里,在统治者的无情高压下,他的好梦不仅做不成,他是连作品也写不出来的。

这首诗是题赠郁达夫的。因为是很好的朋友,说的话既可以是很严肃的规劝,也可以是很善意的调侃。这首诗仔细读来兼具了这两种况味。还值得注意的是,赠人之作,在鲁迅那里都不单薄,往往既贴近着具体的事,又映射着广阔的时代背景,非常耐人寻味。

七言绝句

答客诮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注释】

[1]作于1932年12月31日,是书赠郁达夫的。鲁迅亦曾将它亲笔写成条幅赠送给日本医生坪井。答客诮:回答他人的讥笑。

[2]兴风狂啸者:老虎。《易·乾·文言》:“风从虎。”

[3]於菟:老虎的别名。《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虎於菟。”

【解读】

鲁迅晚年得子,高兴之情常溢于言表。有些朋友对先生开玩笑,说他对孩子有些溺爱。鲁迅便写了这首诗。

谢华得的《答刘华父寄寒衣》中有一句:“豪杰应无儿女情”,鲁迅的诗则反其意,认为真正的豪杰英雄大丈夫,也是识人间烟火懂普通感情的人,人们不应该把是否有情当作评价真豪杰的标准之一。

解缙《虎顾众彪图》:“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钟敬文认为《答客诮》下联诗意出在这里,但鲁迅“把它融化并且发展了——如用‘兴风狂啸’描绘老虎,用‘回眸时看’代替‘一步一回顾’。”(钟敬文《鲁迅诗话〔五则〕》)以“回眸时看”代替“一步一回顾”“言简而意不遗”。

七言绝句

二十二年元旦

云封高岫护将军,霆击寒春灭下民。

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声里又新春。

【注释】

[1]《鲁迅日记》1933年1月26日:“旧历申年元旦。……又戏为邬其山先生书一笺云:‘云封胜境护将军……’已而毁之,别录以寄静农。改‘胜境’为‘高岫’,‘落’为‘击’,‘戮’为‘灭’也。”《鲁迅诗稿》:“云封高岫护将军……申年元旦开笔大吉并祝静农兄无咎。迅顿首。”1933年2月12日《致台静农》:“以酉为申,乃是误记,此种推算,久不关心,偶一涉笔,遂即以猢狲为公鸡也。”本诗收入《集外集》前,未在报刊上发表。

[2]高岫:有山洞的高山。《尔雅》:“山有穴为岫。”

[3]鲁迅在《“多难之月”》中说:“总而言之,可靠的国之柱石,已经多在半空中,最低限度也上了高楼峻岭了,地上就只留着些可疑的百姓,实做了‘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