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细说中国佛教
23973400000010

第10章 唐朝佛教(3)

边土的氤氲佛香——少数民族政权佛教大理(南诩)佛教概述

素以茶花闻名的大理国不仅弥漫着淡淡花香,还飘敖着悠悠的佛国妙香。他们22代帝王,有八位避位为僧,这是怎样的虔诚与坚定?

佛教何时传入云南至今仍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而考古发现,南诏时期佛教在云南的影响已经不可等闲视之。

大理建国,继续推崇佛教。《南诏野史》:“帝(段思平)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开国君主如此,大理国崇佛之况可以推想。

大理段氏22传,而有8人避位为僧,“仅此一事,足见大理国佛法之隆也”。整个火理时期,段氏多次遣使入宋求佛经以归,亦是一证。不独君主,段氏之臣高氏自升泰以后,世为相国,称主专柄,而率佛特深,“善建伽蓝,众山兰若,无不周备”。仪此一端,亦见火理国君臣信佛之诚。至于百姓,则盛况有加多矣。“邦人以去天竺不远,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过半,绝不茹荤饮酒,至斋毕乃已。”苍洱之间,“沿山寺字极多,不可殚记”。“凡诸寺宇皆有得道居之。得道者,非师僧之比也。师僧有妻子,然往往读懦书,段氏而上有国家者设科选士,皆出此辈。”正因如此,大理时期世人多以佛号命名,如陈观音婢、朱观音保、杨艘若样、张药师莲、苏难陀智等。

南诏中期以后,到大理国时期,虽然主体民族信奉的原始道教天师道并未消失,在此前后,部分原始宗教还发展成为本主崇拜,但为适应当时统一政权的需要,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下,外来的佛教开始流传盛行,后并占居了统治地位,400多年间,对社会各个方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之传入南诏洱海地区,大概起始于南诏中期以后,也即当其统一令云南等地之后,而在此以前,术寻觅到佛教流传到当地的可靠踪迹。但自南诏中期以后,约当南诏王劝丰佑(824~859)在位以前,佛教已流传到南诏中心地区,这在有关现存实物材料和文字记载中都可得以证实。南诏崩溃后,历经长和、天必、义宁诸短暂政权,到大理国时期,佛教一直兴盛不衰,上下崇佛,蔚为风尚。长和国主郑买嗣时,“建普明寺”,又“铸佛一万尊”;义宁国主杨义贞,被大理国主段思平废为僧。大理国主段思平,也“好佛,岁岁造寺,铸佛万尊”。综观大理园共计22个国主,仅《增订南诏野史》所载,除大理同第二世主段思英被其叔父段思良废为僧外,有9个国主当其在世时禅位为僧,实为历代政权所仅见。大理国最后一个国主段兴智,自号“摩研罗嵯”,后又得到蒙哥(蒙古宪宗)的承认。其实“摩诃罗嵯”名号,自南诏王隆舜自称后,并不限于段兴智一人。大理有“妙香国”之称。

当然,佛教传入南诏洱海地区之初,与当地原有的原始宗教天师道等,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长期以来流传于大理白族民间的神话《观音服罗刹》,南诏王劝丰佑下令废止道教等,就是这种斗争假托于神话或借助王权以推行佛教的反映。

有关佛教传人南诏洱海地区的路线,应来自多种途径。因自佛教在古印度创立以后,汉代已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到南诏建立政权之时,内地大乘佛教已广为流传,并达到鼎盛时期;在南诏的西北方,吐蕃也有了藏传佛教,远至佛教发祥地印度更不必说;其南方(今中南半岛),当时诸国的小乘佛教也很兴盛。南诏处于佛教势力的包围之中。但从传入南诏洱海地区的主要为大乘佛教来看,其主要应来自中原地区、吐蕃以至印度等地。

传入南诏洱海地区的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瑜伽密宗。然而,南诏中期以后至大理国时期的佛教,除今西双版纳州等傣族地区已有小乘佛教外,在洱海等地区也不只是大乘佛教瑜伽密宗(阿吒力派),据《维摩诘经》(写于大理国主段正严文治八年,由相国高泰明送给来王朝使者、现存于美国纽约都会博物馆)以及《张胜温画卷》、《滇释记》等来看,即有佛教显宗(如礼禅宗六祖等像)各派。就密宗而言,也有藏密以至所谓“华密”,当地大理白族的丧葬由土葬改为火葬,也是佛教影响的结果。

虽然佛教对南诏和大理国的消极影响是主要的,不过佛教在当时的盛行,通过劳动人民的创造,为祖国留下了一大批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以佛教题材为主的文化遗产;再说有些僧人,对当地的开发也有过贡献。如大理地区的鹤庆坝,在南诏州期,“一带汪洋,土民环居山麓,鸡鸣犬吠相闻,而疆亩寥寥,艰于粮食。圣僧定中慧照见海底宽平,尽可耕种,因而矢愿开疆”。又由于佛教从不同路线传入洱海地区,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必然会带来各地的先进的经济文化技术,这也是可以预料之事。

大理佛教建筑

云南剑川石窟

剑川石窟位于云南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的石钟山,是我国白族雕刻艺术的瑰宝,建造于南诏国、大理同时期,相当于内地的唐、宋时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石钟山系石宝山的支峰,因山上有石如钟而得名。石窟群依山开凿,宏伟壮观。有石钟寺区、狮子关区和沙登村区,计16)窟。石钟寺区兆有8窟,其中第1、2扁为南诏王造像。第2窟的《阁逻风议政图》,表现的是南诏国王阁逻凰(748~778年在位)坐朝议政的场面。石窟仿木构堂屋格局,窟檐雕成三重。阁逻凤盘腿坐在大厅中央的双龙首椅上,头戴南诏王冠,身穿圆领宽袖长袍。右边是一位几乎并肩而坐的僧人,大领僧衣,外罩袈裟,手捻念珠,即其弟阁陂和尚。当年南诏联吐蕃与大唐作战,这位出家人经常往来于南诏、吐蕃之间,进行“穿梭外交”,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阁陂和尚坐椅后的一把曲柄伞,是吐蕃送给南诏的礼物。这个石窟共有16人,有执扇的侍从、执旗的武士、抱剑捧瓶的童于等,神态各异,表情栩栩如生。第1窟内有9个人物,正中是南诏王异牟寻,着圆领宽袖偏襟长袍,袖手坐龙头椅上。左右头戴短翅朴头、脚穿靴子的两位清平宫(宰相)是郑回和杜光庭。右方侍立3人,分别持剑、扛扇、拿长柄尘尾;左方侍立2人,右一人背笠、持赤藤杖。异牟寻是另一位南诏著名的国王,和阁逻凤的政治主张不同,他采取与大唐友好相处的方针,使先进的大唐文化更多地传播到南诏地区。第3至第7窟为佛教造像,把人间生活巧妙地表现于宗教题材:文殊姿态极其随便,左脚放在右膝上,架着二郎腿;维摩诘心事重重,满怀忧虑,被称作“愁面观音”。第8窟莲座上雕一椎状女性生殖器,白语称为“阿盎白”,在我国尚属罕见。

狮子关区有石窟3处。一为南诏王全家造像,俗称“全家福”:一位大胡子王者居左,右边是王后,王与后之间是太子,三人并排就坐,表情庄重严肃,俨然一幅石质立体的“全家福”照片。一为俗称“酒醉鬼”的佛教造像:头上有佛光,但手里却拿着酒葫芦。一为“波斯国人”,巨石上刻一位深目高鼻的人,实为天竺僧人。

沙登村区有石窟5处,其中在甲子寺悬崖的缝隙中雕刻的多闻天王和增长天王像,高达2米,威武雄壮。剑川石窟是云南白族先民创造的石刻艺术宝库,为研究南诏、大理的历史、政治、文化以至风俗,提供了宝贵的形象资料。

大理崇圣寺三塔

位于云南大理市旧大理城西北约2公里的苍山应乐峰下、洱海边。因塔后原有犬理最大佛寺“崇圣寺”而得名。三塔均为砖砌,一大二小,鼎足而立,主塔居中,名“千寻塔”,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824~859)。塔为四方形砖砌巾空密檐式,16级,高69.13米,每层正面中央开佛龛,虢白色火理石佛像一尊,具有典型唐代风格。两座小塔南北相对,分立主塔后侧,均为十级八角彤实心砖塔,各高42.19米,建筑年代稍晚于主塔,约在11世纪的大理困时期。二塔塔身均涂一层白泥泥皮。一、二、八层开龛凿石佛,其余各层塑瑞云、莲座、花瓶等。1979年维修主塔时,在塔顶和塔基中发现了唐、宋时期的珍贵文物600余件,其中有手抄经卷、金银器、佛像、塔模等,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此外,大理的宏圣塔、蛇骨塔和昆明市的东寺塔、西寺塔也建于南诏时期。

吐蕃佛教概述

吐蕃佛教是松赞干布的高祖拉脱脱日年赞时传入西藏的,以前西藏地区信仰的是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