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细说中国佛教
23973400000011

第11章 唐朝佛教(4)

松赞干布掌权后,用联姻的办法来修好邻国,他先娶尼泊尔国王信佛法的盎输伐摩的女儿墀尊为妃,又取大唐的文成公主为妃,两位公主都信佛教,二人都带了一些佛像、法物、佛教经典以及替她们供佛的僧人到西藏。吐蕃佛教达到了鼎盛时期。墀德祖赞时期,又迎取了唐朝的金城公主人藏,吐蕃佛教再次进入鼎盛时期。此时西域的于阗发生了排佛事件,有不少佛教徒逃到了吐蕃境内,经金城公主建议,墀德祖赞下令收留并供养这些僧人,而且将他们请到拉萨去.建寺来安顿他们。墀德祖赞死后,年幼的墀松德赞即位,由反佛大臣掌权,他们制定了禁绝佛教的禁律,同时还想把苯教扶植起来。但这种情况随着墀松德赞长大亲政和印度著名佛教学者寄护来藏弘法有所改变,吐蕃佛教重新恢复。

吐蕃时期的佛教建筑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的确很壮美,这座金光闪耀的琼楼玉宇,是藏族地区最宏大的建筑群,成为西藏的代表性标志和藏族建筑艺术成就与文化艺术繁荣的象征。它位于拉萨古城之西,建筑在布达拉山上。布达拉,为观音胜地普陀洛迦的梵语译音,意思是持航或航行解脱海岛之舟,表示观音持航以普救众生。

布达拉山,最早称红山。它的经营历史,可追溯到公元6世纪。《西藏王统记》记载,雅隆部落第二十七代赞普拉脱脱日年赞,曾“居拉萨红山之顶”。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筑王宫于红山顶居之”。之后,又大兴土木,建一广大城堡,“高达三十,围墙既高且阔,每边一里余”,“城的四面有四道门,各有门楼,每门设岗”。城内“红宫九百,合顶上之王宫,共一千间”。城外掘沟十寻,“宽十八庹,长三百庹”,“此上铺板,再上铺砖,一马驰驱其上,有如十马奔腾”。“一切宫檐,以宝为饰。走廊台阔,铃铎泠然”,“宫顶有刀剑及红旗十柄,各以红绫缚之”。南方又建札拉吉祥越量宫,“共计九层,高大宏敞”。两宵之间,“连以铁桥,桥下悬绫幔、拂尘,有铃作声”。从这段文字叙说中,可以想像得出,当时红山上的宫殿,是“无比希有,美丽堂皇”。这座传说中的建筑,没有能够保存下来,先是遭雷击失火,继而毁于兵火。早期建筑的遗迹,仅剩下法王洞和超凡佛殿两处了。

现在所见到的布达拉宫,基本上是17世纪以后陆续扩建起来的。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建立噶丹颇章政权之后,他的经师赤软、江求群培等人说“根据各代王朝制度,如果没有一个各宗本的首府,政权就不会巩固”,建议建造一所“王宗”,以号令全区。1645年3月25日,五世达赖喇嘛、顾实汗、第司索朗绕登等云集布达拉山,举行白宫、桑呷嘎采开工典礼,并令索朗绕登担任工程主管。历时三年竣工。1690年2月,第司桑结嘉措在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的第八年,着手建造五世达赖灵塔,扩建红宫和朗杰扎仓等。经过两年零四个月的施工,至1693年4月,主体建筑竣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并在宫前立无字石碑,以示纪念。以后,历辈达赖均予维修和少量增建。至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时,又掀起了一次扩建高潮。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之后,在红宫之西建造了格来顿觉殿,安放十三世达赖灵塔,至此,始具当今之规模。

布达拉宫建筑群,占地41公顷,由宫堡、城堡雪和林卡三个部分组成。有红宫,白宫,朗杰扎仓、扎厦、僧官学校,王坚觉、夏钦觉、结布觉、旦玛觉,瑶西、藏军司令部、印经院、监狱、骡马圈、供水院等建筑,占据了整个布达拉山,高达117.19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红寓与白宫。

红宫是一座历辈达赖的灵塔殿和各类佛堂。五世达赖灵塔和塔殿,位于红宫第四层西侧。塔殿有五层楼高,正中安放着高14余米、保存有五世达赖遗骸的巨大灵塔,两旁陪衬以八座银质佛塔。灵塔金皮包裹,珠宝镶嵌。仅包金塔,就耗费黄金11万余两。极其辉煌壮丽,被称为“南瞻部洲唯一庄严”,“世界一饰”。可与五世达赖灵塔相媲美的,要数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的灵塔。塔名“格列堆觉”,妙善如意之意。1933年动工,1936年竣工,塔高14余米,珠玉宝石遍缀塔身,十分华美。灵塔前面的一座用20万颗珍珠串成的珍珠塔,为十分珍贵的工艺品。灵塔殿的第三层,为土登嘉措享堂,四周墙面为他的传记壁面,其中有1908年赴京觐见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场面。

白宫紧邻红宫之东,内有历辈达赖喇嘛居住的宫殿;摄政王、达赖经师的寝室,噶厦政府办公用房、集会大殿等,这是一座政权性质的建筑物。

东西日光殿,位于白宫顶层,一东一西,为达赖喇嘛的两座寝宫。西日光殿,藏名“孛朗来奇”,大福妙旋之意,与白宫同时建造。由朝拜殿、经堂、修法室、护法神殿、卧室、厨房组成。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晚年,又在白宫顶层增建了东日光殿,取名“甘丹朗色”,即聚喜光芒之意,内部厅堂的设置与西日光殿差不多。这两座宫殿,是达赖喇嘛日常生活和从事政教活动的地方。

东大殿,是白宫中最主要的殿堂,重大的庆典和宗教活动,如达赖坐床、亲政、册封都在这里进行。大殿四壁,壁画色彩斑斓,其中有两组画幅,最为吸引人。一是“猴子变人”,这是西藏家喻户晓的故事。相传:在遥远的古代,有一猕猴与石妖结为夫妇,生下六个猴儿。后来繁衍至五百,并得以神粮饲之,才“毛迹渐短,尾亦渐缩,更人语言,遂变为人”。壁画就是根据这个内容绘制的,画面生动活泼,颇为有趣。另一组“照镜子”壁画、说的是金城公主的故事。藏史记载,藏王赤德祖赞有太子,名觉察拉义,“容颜妙好,恍如天人”。藏王“效王祖松赞干布故事,遣使纳聘于唐,欲娶中宗之女金城公主。”唐皇问公主是否愿意前往,公主身边有一能示休咎之宅镜,“因诚虔叩请,拂试镜面而察之,知此生姻缘固在西藏,并见其王容颜妙好,极称愿望,遂允得适藏上。”后来王子忽薨,公主在汉藏交界之处“拂拭宝镜观之,见昔容颜俊美之太子,忽失所在”,遂掷镜碎地,心极悲伤。决心“无论苦乐,仍当来藏也”。壁画就是根据这段内容绘制的。710年金城公主与赤德祖赞联姻,这是藏汉关系史上一件大事。公主在藏30年,对增进藏汉友好,发展吐蕃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

大昭寺

大昭寺坐落在西藏首府拉萨的市中心。始建于唐贞观廿一年(647)。当时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地区,并先后迎娶了尼泊尔国的墀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由于两位公主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松赞干布决定修建一座收藏佛像和经书的宫廷佛堂。文成公主亲自选定庙址,并与松赞干布、墀尊公主一道参加了工程的组织工作。后经历代修绺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

大昭寺初名“惹刹”,后改称“珠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该寺以“大昭”为名,约是清朝年间的事,似与每年两次的“默朗钦莫”传昭祈祷大会有关。现存大昭寺坐东朝西,建筑面积达2.51万平方米,是经元、明、清历代扩建形成。寺内有经堂、佛殿、噶厦政府机构等建筑。

大昭寺主殿高四层,上覆金项,辉煌牡观,具有唐代建筑风格,同时吸收了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艺术特色。殿内有大木柱20根,采用唐代梁架、斗拱、藻井等建筑形式,其上浮雕精美,有人物、天鹅、象等图案。二、三层檐下,有成排的木雕伏兽和狮身人而泥质半圆塑雕,带有浓重的西域特色。四周走廊和殿堂,满布藏式壁画,描绘历史人物事迹和神话故事,长近千米,色彩艳丽,形象逼真。大殿正中,供奉文成公主由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镀金佛像,两侧配殿供有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文成公生、墀尊公主等人塑像,仪态生动大方。

寺前有公主柳,亦称“唐柳”,相传为文成公主亲手所植。藏族人民因深切怀念为簸、汉民族亲密合作作出贡献的文成公主,历代以来备加爱护这株柳树,并把它加以神化:说此树是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释迦牟尼佛像的头发落地而生,故又称“释迦发”。

寺前还有一块著名的《唐蕃会盟碑》。唐长庆三年(吐蔫彝泰九年,823),吐蕃赘普赤祖德赞为纪念唐朝和吐蕃的最后一次会盟而建。碑身呈方柱形,高4.76米,宽95厘米,厚50厘米。碑阳及两侧以汉、藏两种文字刻载会盟全文及唐、幕会盟官员的姓名、职位;碑阴以藏文刻载唐蕃友好关系历史和此次会盟的经过及意义。碑文明确宣告:“自今而后,屏去兵革,宿忿旧恶,廓焉消除,追崇甥舅,曩 昔结援!”这是千余年来汉藏友好关系的又一里程碑。 现保存完好,碑文绝大部分清晰可辨。

寺内还保存有店代以来的大量历史文物,是研究西藏历史和藏、汉关系的重要实证,罕贵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