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以来,政权对佛教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佛教发展的基本态势,五代十国亦不例外。北方地区,五代从后染至后汉各代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大体上是一致的,即一方面在对待佛教的例行制度上,仍然延续了唐代的做法,如在重大的佛教节日仍到寺庙上香、赏赐僧人名号等;另一方面对僧尼的管理则更加严格,特别是严格限制僧人的数量,禁止私度。
夹缝中的飘摇——五代十国佛教
历代以来,政权对佛教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佛教发展的基本态势,五代十国亦不例外。北方地区,五代从后粱至后汉各代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大体上是一致的,即一方而在对待佛教的例行制度上,仍然延续了唐代的做法,如在重大的佛教节日仍到寺庙上香、赏赐僧人名号等;另一方面对僧尼的管理则更加严格,特别是严格限制僧人的数量,禁止私度。这是五代时期佛教的基本政策。如在梁龙德元年(921)祠部员外郎李述上吉:“请禁天下私度僧尼,即不许妄求师号、紫衣。如愿出家受戒者,皆须赴阙比试艺业施行,愿归俗者,一听自便。”后梁末帝接受了这个建议,下诏说,以后要对给与僧人的各种名誉称号加强管理,统一报到僧尼的管理机关(功德使)登记备案。在空缺的情况下,要对申请称号的僧人,“加考核,同时也有名额的限制。对于申请出家的倦人要实行许可证制度(度牒),严格控制数量。后梁和后唐基本上也采取了这样的措施,并且对寺院的建造也作了规定。这些政策多出于经济和军事的考虑,因为僧尼人数的增加必然影响国家税收,同时也会带来征兵_}二的困难,特别是对于这样一个战乱时期。但是实际上,这些限制佛教的政策并没有榴到切实的执行,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本人对佛教的信奉,如后唐庄宗即使在行军作战中也常有法师随行,这必然会对限制佛教的措施起反作用。
真正对佛教产生影响的足被称为“三武一宗”四次佛教法难之一的“一宗”周世宗。周世宗柴荣是五代时期一个较有作为的皇帝,有感于佛教的混滥和对政治军事带来的影响,下决心整顿佛教。他于显德二年(955)下诏曰:“释民贞宗,圣人妙道,助世劝善,其利甚优。前代以来,累有条贯,近年已降,颇紊规绳。近览诸州奏闻,继有缁徒犯法,盏元科禁,遂至尤违,私度僧尼,日增猥杂,创修寺院,渐至繁多,多村之中,其弊转甚。漏网背军之辈,苟剃削以逃刑;行奸为盗之徒,托住持而隐恶。将隆教法,须辨否臧,宜举旧章,用革前弊。”历数了佛教中存在的违法乱纪行为,并且制定了具体限制整顿佛教的措施。大致有如下的主要内容:
1.寺院的建造要获得批准并有数量限制,诸道州府县镇村坊,原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所有功德佛像及僧尼,并腾于合留寺院内安置。天下诸县城郭内,若无敕额寺院,只于合停废寺院内。起功德屋宇多者,或寺院僧尼符留一所,若无尼住,只留僧寺院一所。
2.出家为僧必须经有一定的程序,禁止私度。设立了严格的读经考试制度,外禁止违法乱纪者和道德品行不好者出家。男子女子如有志愿出家者,并取父母、祖父母处分,已孤者取同居伯叙兄处分,候听许方得出家。
3.对当时佛教中流行的烧身、炼指等眩惑世俗、残害身体的陋习严加禁止。僧尼俗士,自前多有舍身、烧臂、炼指、钉截手足、带铃挂灯诸般毁坏身体、戏弄道具、符禁左道、妄称变现还魂出化、圣水圣灯妖幻之类,皆是聚众眩惑流俗,今后一切止绝,如有此色人,仰所在严断,递配边远,仍勒归俗,其所犯罪重者,准格律处分。
4.为了使这些措施得到充分的贯彻执行,规定了各地每年必须对僧尼数量进行统计、核实。每年造僧账两本,其一本奏闻,一本申祠部,逐年4月15日后,勒诸县取所管界寺院僧尼致目申州,州司攒账,至五月终以前文账到京,僧尼籍帐内无名者,并勒还俗。
经过上述措施,所存寺院凡2694所,废寺院凡30356,僧尼系籍者61200人。一方面从数量上清理了寺庙过多、僧尼过滥的情况,而在另一方面征集所废寺院及民闻保存的铜佛像,铸成铜钱,充实了国家的经济。虽然五代的帝王都曾想限制、整顿佛教,但真正取得实效的只有周世宗。这些措施虽不是对佛教的消灭,但由于北方的佛教本来就在战争和政策的夹缝中勉强生存,遭此波折,更加一蹶不振。·高僧聚杭州——十国时期吴越国的佛教吴越国佛教概述
南方佛教相对说来就要幸运得多,在南方各国帝王的保护和扶植下,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禅宗在这一时期分化为五家,这五家除临济宗外,都产生和发展于南方地区。在南方的十国中,以吴越最具代表性,吴越武肃王钱镠深信佛教,对僧人礼遇有加,据说在钱镠尚未发迹时曾受到禅僧特别关照,所以在成为吴越王后对佛教采取了特别的保护措施。他广建塔寺,网罗各地高僧来到杭州,给予“国师”之号,使杭州成为当时的一个佛教中心。而吴越王之忠懿王钱傲更是热衷于佛教,在后周世宗下令整顿佛教时,仿照佛教传说中阿育王的做法,铸造了八万四千个小铜塔,中间藏有《宝箧印陀罗尼经》,分发到各地。并且延请各地的高僧,德韶、义寂、延寿等都受到过优礼。德韶是禅宗法限宗创立者文益的弟子,延寿是德韶的弟子,这两人在当时代表了禅宗在杭州一带的发展。义寂则是天台宗的传人,曾建议钱傲向各处收集天台宗论疏,钱傲即遣使往日本、朝鲜等国,为天台宗在宋初的中兴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吴越国佛教建筑及造像
吴越国唐末(895)建都于杭州,978年被北宋所灭,吴越国历代国君重信佛教,在杭州城周围建造了不少的佛寺与佛塔。 杭州六和塔 位于杭州城南钱塘江边,是杭州城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970年,北宋宣和三年(1121)毁于兵火,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重建。塔七级八面,仿木结构砖砌,外观木搪13层,高59.89米。每级巾心皆有小室,小室外有廊道,级与级之间铺有螺旋肜阶梯。每级的须弥座上雕刻有人物、花鸟、鱼虫图案,每层檐角挂有铁马。 杭州保俶塔 位于两湖北岸,原名应天塔,建于北宋开宝年间(968~975)。当时吴越王钱俶被赵匡胤召见,其母舅为祈求他平安归来,遂建九级塔,名保俶塔。后历代加以修葺。塔现为六面七级砖砌,高45.3米。
杭州资延寺造像
位于慈云岭南坡东南的石壁上,主龛弥陀、观音、势至佛像三尊,都作全跏坐式,两侧有菩萨和力士像各一,容相丰满,仪态端庄,继承了晚唐风格。龛内上部浮雕飞天和迦陵傧迦,飞天作散花状。龛楣横列七化佛,两端刻文殊、普贤。北向另有一个小龛,圆雕地藏,作半跏坐式,两侧有侍者,龛楣雕“六道轮回”。龛雕于公元942年。
临安功臣塔
位于浙江省临安县的功臣山,吴越天宝八年(915),吴越王钱俶归还故里,建此塔。塔为砖构,四面五层,呈唐仿木结构建筑遗风,每层有角柱,作棱柱式样,每边建有壶门,门内有八角穹窿顶藻井。
杭州雷峰塔
位于西湖南岸的南屏山,建于975年,“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之一。塔八角五层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明末,塔被倭寇烧坏,残留塔身。1924年8月,彻底倒塌。近年文物工作者清理了塔的地宫,发现了舍利子等一批佛教文物。2000年年底,雷峰塔重建工程正式启动,并且于2002年10月正式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