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苏]阿莫纳什维利实验教学体系与教育论著选读
24002500000027

第27章 附:我所见到的沙尔瓦·阿力克山德罗维奇·阿莫纳什维利(1)

高文一到苏联我就从导师J·И·休金娜那里听说了ш·А·阿莫纳什维利--着名的苏联格鲁吉亚心理学家。同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他们常一起参加科学院的年会及其他学术活动,研讨发展教育科学的种种问题。共同的奋斗目标沟通了这新老两代教育家的思想与感情。一提起阿莫纳什维利,休金娜总是赞不绝口。她称赞阿莫纳什维利是一个极其富有革新精神的出色的学者,与此同时,又是一个善于洞察儿童心灵、探索儿童精神世界的优秀而又普通的教师。阿高文同志刚从苏联进修回来,本文是她对在苏期间亲自听到阿莫纳什维利的讲演、上课及与他座谈的生动叙述。--编者注莫纳什维利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他在苏联着名心理学家赞科夫、艾里康宁、达维多夫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的实验探索,创造出了一整套以教师与儿童的交往方式为基础的、具有他本人鲜明的个性特点的教学法。年逾古稀的休金娜教授作为苏联教育科学发展的见证人和积极的参与者,索以严格着称,她不轻易称赞任何人。

正因为此,她对阿莫纳什维利的高度评价给我留下的印象才格外深刻。从那时起,我一直暗暗希望在苏进修期间能有机会亲眼见一见阿莫纳什维利其人,亲耳听一听他关于自己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介绍。

然而,遗憾的是,直到1986年的5月为止,我到苏联已一年零九个月了,这一希望还迟迟未能实现。在这一方面唯一的进展是曾从一次电视转播中见到了出现在电视荧光屏上的阿莫纳什维利的形象。荧光屏上出现这样一个画面:阿莫纳什维利坐在一张堆满来自苏联及世界各地的信件的书桌旁,阅读着来信。电视播音员作了十分简短的介绍:“沙尔瓦·阿历克山德罗维奇·阿莫纳什维利是格鲁吉亚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心理学博士、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从60年代初期起,他开始了六岁儿童的教学实验研究。今天,他的实验教学体系不仅受到了苏联国内教育界的重视,而且引起了国外同行们的兴趣。雪片般的信件从世界各地飞往阿莫纳什维利的书桌”。接着,电视机镜头转向六岁儿童实验班的课堂:一位中年女教师正采用抛球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进行算术习题的口算练习。

短短十分钟的电视转播当然不可能提供给我有关阿莫纳什维利更多的信息,然而,它毕竟象蜻蜓点水一般在我平静的脑海中留下了浅浅的一圈逐渐荡漾开去的涟漪。

1986年5月下旬,我申请前往莫斯科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学术出差的要求终于得到了苏联高教部的批准。一接到外事办公室的通知,我立即购买了火车票,匆匆打点了行装,便直奔莫斯科而去。

这次出差的时间真是太巧了,适逢一年一度的苏联教科院年会的召开,全国各地的院士们都将汇集在莫斯科。我想,这一次,会见阿莫纳什维利的愿望也许有可能实现了!果然,老天不负有心人。

月24日,年会结束后的次日上午,我突然获知,阿莫纳什维利应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的邀请,将于这天下午一点正在该院学前教育系与师生们见面。下午,当我与其他研究苏联教育的中国进修生来到会场时,场内已无虚席。在座的除了该院学前系的师生外,还有外单位的来人。我们赶快在边上的加座上坐下。一时正,阿莫纳什维利在系领导的陪同下进入会场。他中等身材,身着一套深色西服,在人们的热烈掌声中,步伐矫健地向着讲台走去。系领导简单地介绍了几句后,阿莫纳什维利立即站到讲台前,面对听众,开始讲话。直到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脸。应该说,阿莫纳什维利的脸并不具有格罗吉亚民族典型的特征。然而,他的脸表情丰富,极有特色。最引人注意而又令人难忘的是他埋在突出宽大的前额下面的那双明亮而又灵活的灰眼睛。文学家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此话言之有理。透过阿莫纳什维利的眼睛,我似乎看到了他那一颗渗透着对儿童的爱,充满着对儿童的眷恋之情的心。

阿莫纳什维利在讲话中,一开始就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在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危险,即教育者往往只关心教学大纲,只注意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技巧,而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生对待所学的一切的态度。他认为,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要比阅读、计算本身更重要。这是因为,缺少了积极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然而,离开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与学的统一过程也就不复存在。这一条对于六岁儿童尤为重要。他指出六岁儿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与七岁儿童相比,六岁儿童少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去了解周围世界,去接触自己的父母亲和其他成年人。

因此,他们的社会经验较少(这里的社会经验主要指各种各样的感性体验)。第二,每一个儿童身上生来俱有多种潜在的能力,如:说话、书写、行走等,而儿童内在迫切的需求正是发挥各种能力,促使儿童获得发展的基础。六岁儿童的各种需求较之七岁儿童强烈,因此,真正的童年对于他们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使儿童身上潜在的天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为儿童创造积极的环境,这种环境能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充分表现自己的可能性。第三,六岁儿童喜爱游戏,游戏也是儿童的一种内在需求。在游戏过程中,儿童始终具有一种自由选择的感觉,换言之,成人是无法强迫儿童游戏的。因为,一旦儿童失去了这种自由选择的感觉,他就会停止游戏。尽管,有时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还在继续游戏,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已不是游戏。

阿莫纳什维利强调说,成人的游戏与儿童的游戏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指出,六岁儿童的第三个特点与第二个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从以上分析出发,阿莫纳什维利认为,让儿童提前一年,即六岁起入学是可以的,但是这种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六岁儿童的特点。他指出,六岁儿童与成人不同,当他们进入教室时,伴随着他们的是天真无邪的童年,是与成人,与教师交往的强烈愿望--每一个儿童都想要对教师说些什么,都有表现自己的要求。因此,在这些孩子面前,教师承担着重大责任。他应该善于与孩子们交往,尊重儿童的个性,了解并满足儿童的迫切需求,把欢乐给予每个孩子。教师正是应该在这种积极的交往过程中,帮助孩子们形成对待学校、班级、教师、同学、各门学科、各项活动等的积极态度,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教会学生知识、技能、技巧。由此可见,童年期,儿童身上各种潜在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依赖于记忆、思维等机制,更主要的是与师生之间的交往性质有着极密切的关系。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阿莫纳什维利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教学法。

在讲话中,阿莫纳什维利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这种教学法中的几种教学方法。(1)说悄悄话--这是课堂提问的一种特殊方法。提问前,教师要求孩子把头枕着双臂伏在桌上,闭上双眼,用耳朵听教师的问题并思考答案,但不要急于回答。教师提出问题后,轻轻地走到孩子身边,用手碰他一下,孩子立即把嘴凑近教师的耳朵,悄悄地把答案告诉教师。根据答案的是与非,教师给予孩子夸奖、鼓励、安慰等评语。阿莫纳什维利认为,“说悄悄话”这种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发生根本变化,它的最大特点是将道德教育过程与认识过程融为一体。它体现了对儿童的尊重,对儿童积极性的保护,使儿童在教学过程中更自由、更主动、更积极。它排除了各种不利于儿童发展的不良刺激。(2)“着书”这是用来调动六岁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动机,激发儿童对语言的迫切需求的一种教学方法。阿莫纳什维利指出,通常语言教学对于儿童是十分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儿童缺乏学习语言的动机,不具备掌握词语的相应方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通过实验提出了让儿童自己动手动脑“着书”的教学方法。五个月过去了,每个孩子都写完了自己的书。他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完成这项活动的迫切需求和强烈愿望,而且他们也确实有话可说。五个月里,孩子们全力以赴,埋头“着书”,结果,奇迹出现了:这些原先既不识字母,又不会阅读的孩子竟然掌握了书面语言--写出了自己的“书”。(3)实质性的评价方法--这是一种以形成儿童的自我评价为目的的教学方法。阿莫纳什维利指出,目前学校教学过程中通用的“分数”,只是一种外部的、形式的评价手段。

它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尤其是六岁儿童的内在需求,而且有碍于儿童的发展。因此,他主张在教学中舍弃“分数”这种评价手段,而代之以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实质性的评价,以便最终帮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自我评价,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