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当代]学习理论流派发展与教育论著选读
24011800000027

第27章 早期学习理论有哪些在当前的学校实践中反映出来?(3)

在传统的意义上,学习一般被想象为把思想或者标准强加给一个人或有机体的某种形式。可是,按照效幻的人本主义理论,这种学习是不需要的。相反,希望学生通过激发他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因此,这里一定没有强迫或者命令。心理的发展,可以看作类似在孵化过程中的鸡蛋。它的发展是自然的作用,没有任何外部原因的影响;它具有它自己的动量。

正如一个致幻的人本主义者看待各种问题那样,他对学习过程的看法,同传统的正统观念和信条背道而驰。因而,他研究学习的方法同大多数传统学校的原理相抵触。因为他想把他的学习集中在他的情感上,他可以自由地表达他们,从而他过生活就是学习的方式。

因为致幻的人本主义者们贬低学习本身的价值,他们便给需要这个概念以突出的地位。各种需要被看作以人为中心。这同把需要看作以环境或情境为中心有显着的不同。当有机体或心理经过一系列阶段自然地展开的时候,每个阶段被假定有它独特的需要。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需要和本能有很多相同之点;它们是人性的先天决定的倾向或永久的趋势,它们在各种社会里的一切情况下,都构成从生到死的行为的基础。

第三节统觉是什么?

我们叙述的关于学习的第三个主要观点--统觉--比心理训练或把学习看作展开更复杂得多。统觉(apperception)是以观念为中心的学习。当一个观念在意识中出现并且被同化于其他有意识的观念的时候,它就是被统觉了。因而,统觉就是新观念使它们自己同旧观念联合的过程。

心理训练和自然展开这二者的拥护者们,假定或者暗示有先天人性的存在,并且先天人性的某些方面对一切人都是共有的。尽管这两种理论的支持者们,在他们对学习的论述方面,彼此显然不同,但他们都同意,“心理的内容”(furnitureofminds)是先天的。浪漫自然主义者,在他们强调自然展开方面,详述人的本能的自然的发展;而主张心理训练的人则常常赞同知识是先天的,但坚决主张,学生需要专门的帮助,才能回忆起知识。

与心理训练和自然展开二者不同,统觉是以没有先天的观念这个基本前提为基础的能动的心理联想主义;认为一个人认识的一切事物,是从他自己的外部来的。这意味着心理完全是一个内容的问题--它是被联想结合在一起的初步印象的混合物,并且它是在题材由外面提供并同以前的心理内容构成某些联想或联结的时候形成的。

任何一般的心理学理论,只要假定在它里面学习过程是一种把不能再分解的要素联合起来的过程,它就是联想主义。我们在回忆中把种种观念或动作连结起来,只是因为在我们早先的经验里它们已经被连结过。有两大类联想主义:(1)早期心灵主义的联想主义,例如统觉,它集中注意在心中观念的联想,和(2)更现代的物理主义的刺激一反应联想主义,它关心在脑细胞和周围神经系统之间,或者在有机体的反应和环境的刺激之间联结的形成。

在联想主义的结构里面,研究人是用分析的或简化的方法;知识必须简化为它们结构的组成部分。联合的基本要素,可能是心理的,也可能是物质的,或者是二者的结合。但是,在统觉里面,联合的要素完全是心理的,并构成心理的结构。因此,心理训练认为心理是一种实体,而统觉认为心理是一种结构。

统觉是怎样发展的?

构成现代联想主义基础的思想,要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四世纪时,亚里士多德就注意到,一个人在学习某项知识或某个观念的时候,如果他能把它和其他知识或观念联系起来,那么,这项知识的回忆就变得更容易些。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四种联结或联想会帮助或增强记忆:一个观念和另一个观念接近,一系列观念的连续,观念的相似性和观念的对比。接近意味着“在一起”。假如把爱斯基摩人和爱斯基摩人的圆顶茅屋同时告诉儿童们,将来提起爱斯基摩人,就会帮助他们回忆起爱斯基摩人的圆顶茅屋。“老虎象大猫”,这种说法就是应用了相似性的原理。假如儿童们知道快乐是痛苦的对立面(对比),那么,提起痛苦就会帮助他们想起快乐。

在十七世纪,洛克(JohnLocke,1632-1704)反对所有关于先天的能力或观念的见解,也反对那种把学习看作是先天潜力或能力的发展的观念。他把这种见解改换为这样的想法,即学习就是人们在本来是空无所有的心里增加观念。洛克注意到,他根本不可能找到共同的人性。由于他认识到不能够找到任何一个社会里所有的人或不同社会的人们共有的观念,他建立了他的人心白板理论theoryofthehumanmind)。白板的意思是没有先天的观念。洛克确信,不但心生来是空着的,而且一个人持有的任何观念,最初也必须通过他的感官而来。

洛克关于人的一切观念必须通过他的感官而来的理论,叫做经验论(empiricism)。洛克的经验论,是直接反对柏拉图和他(洛克的直接先驱者--笛卡尔(RenéDescartes,1596-1650)早期的唯理论(rationalism)的。柏拉图和笛卡尔这两个学者把理性看作知识的来源,而洛克则坚决主张,知识是从感觉经验得来的。按照他的观点,知觉是与学习同义的,而且是经验的产物。心是同客观世界本身隔离的。因而,任何被看见的物体,仅仅是人对物体的观念。

对于洛克来说,观念是心理的单位,而联想则是由观念的联合所构成。观念或者是简单的或者是复杂的。心的一种作用,被认为是把简单的观念和复杂的观念混合起来。这个心理的组合和分析的见解,是“心理化学”(mentalchemistry)的开端,这个“心理化学”后来成为统觉的特性。

考虑到在心里面的联想,洛克认识到一种“内感官”

sense)。他认为,要是心仅仅是一个感觉印象的被动的容器(他基本上认为它是这样的),则印象一定是以一种杂乱无章的方式积累着的。因而,他给心一种方法去处理一旦进来的被动的印象。他认为心具有比较印象、概括印象以及区别印象的能力。这意味着,通过接近、相似和对比,心能够把种种观念联合起来。

洛克的着作,带头把教育概念从心理训练转变到习惯形成上来。

他的白板理论的含义是:人的原始天性,在道德上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在行动上也不是能动的。相反,它被认为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在行动上是被动的。所以,心理是生活经验的产物。洛克的思想,为心理学家们重视环境教育,而不重视遗传天性,开辟了道路。

在学校里,这意味着教师是儿童和青年心理的设计者和营造师。他们要制订一个以形成学生正确习惯的程序为中心的系统的教育计划。于是,教学变成一个刺激感官的问题,而不是训练心的官能的问题。

洛克的着作,在专门的学习思想上是一个转折点。直到十七世纪,大多数心理学的思想,是重述和重新解释古代心理学--心理训练。这种倾向继续到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但与这种倾向同时发生的,是洛克充当了现代联想主义的先锋--一种关于学习的新的思想路线。

洛克和其他早期的联想主义者假定,联系或联想性质上是被动的,而赫尔巴特的统觉理论以能动的观念代替这种被动性。可是,我们必须记住:在赫尔巴特的统觉里,不是人,而是观念才是能动的。

人是被动的容器,在这些容器里面,起作用的是心理化学的规律。

赫尔巴特关于学习的统觉理论是什么?

赫尔巴特(JohnnFriedrichHerbart,1776-1841)从心的白板理论发展了第一个现代体系的学习心理学。赫尔巴特是一位着名的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是一位熟练的教师。1809年,他接替了康德(ImmanuelKant),担任德国柯尼斯堡(K..nigsberg)大学的世界最着名的哲学讲座的主讲人,并保持这个职位一直到1833年。他从处理教育问题中发展了他的思辨思维。在他看来,道德是最高的教育目的;他想使儿童们变好。因而,他发展了一种心理学去达到这个目标。

赫尔巴特对二十世纪美国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尽管他的理论在十九世纪就发展了,但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这个理论还没有影响到美国,那时,四个年轻的美国人--查尔斯·德加莫DeGarmo)、弗兰克·麦克默里(FrankMcMurry)、查尔斯·A·麦克默里(CharlesA.MeMurry)以及查尔斯·C·范利维liew)--在耶拿大学(UniversityofJena)学习,他们回到美国,以宗教般的热情传播赫尔巴特的学说。“在九十年代期间,对这个精心建立的体系的兴趣,象浪潮一样,席卷了美国教育界的教师和学生。”

从二十世纪初年到它的原则受到行为主义严重挑战的时期,赫尔巴特主义统治了美国的师范教育机关。因此,假如一个人要了解今天学校的心理学的气氛,那么,他就有必要了解统觉理论的发展、原理和含义。今天,人们很难碰到一个公开宣称的赫尔巴特派;可是,在我们学校里发生的许多事情,含有这个含蓄的假定:中性而被动的天性充满了儿童的心理。虽然,统觉的教学,在师范教育机关很少系统提倡,但是,实际的教学却继续遵循一种与统觉理论很合拍的模式。

赫尔巴特使当时盛行的心身二元论继续存在。心身二元论是一种心理物理平行论(psychophysicalparallelism),在这种理论里面,心理方面--心--起主要作用,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之中。心理物理平行论是一种关于心和身的理论,按照这种理论,意识的或心理的过程的每一个变化,都有一种伴随的、平行的神经过程或身体过程。然而,在身和心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一个人的心并不影响他的身,他的身也不影响他的心。

通过表象、心理状态,统觉和统觉团这些概念的运用,赫尔巴特把关于心是中性而被动的这种见解,发展成一种系统的学和教的理论。他认为,不论是接受观念,还是产生观念,心不具有先天的、自然的官能或才能;在心里面甚至不存在知觉、思想、意志或行动的模糊倾向。他把心看作只不过是观念的战场和仓库。他认为,观念具有一种能动的性质。它们能够在心里过它们自己的生活,而心则完全是被动的。心不是官能的一种集合体,而是观念或心理状态的集合体。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这样描述关干心的统觉主义者的观点:“心理的‘内容’就是心理。心理完全是一个‘内容’的问题。”

赫尔巴特在他的形而上学里,假定每个人有一个统一的精神或心灵,这统一的精神或心灵是终极的实在的一部分,因而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这样的心灵或精神确实不具有空间或时间的性质。可是,如果按照数学的观点来考虑它时,我们可以给它以空间和时间的度量。

心灵,无论是为了接受,还是为了引起,都不具有什么先天的、自然的才能,也不具有什么先天的、自然的官能。

与它本身无关的种种印象可能影响它,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说,它不是白板;此外..它不是一个包括它本身原始活动的(心)的实体。它原先既不具有概念,也不具有情感,也不具有愿望。

心不是白板,这意味着它具有它自己独特的感受挫。

赫尔巴特的抱负,是创立一个能够与物理科学和生物科学平行的关于人的心理的科学。他认为,心的实际的特性,是由观念的排列组成的,这和现代物理学的电子--它们组成包含它们的物体非常相象。因此。心理是由呈现给一个人的某些观念所产生的一种内容聚集体。因为他把心理学看作“心理化学”,所以他认为,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心中的观念或心理状态的各种融合和混和。

发现观念象化学分子那样结合和重新结合的原理,是赫尔巴特在心理学研究中的目的。

尽管赫尔巴特认为他的心理学是科学的,很有可能现在大多数实验心理学家一定不会赞同,因为他拒绝实验和运用生理学的资料,这二者却是二十世纪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在他看来,观察和思考是研究心理的适当方法。此外,他心中所谓的观察乃是自我观察,或者内省。赫尔巴特认为通过观察他自己的心理,心理的“化学性质”能够被观察到,也能够加以描绘。他觉得,象物理学那样的科学应当是实验的,而心理学这样的“科学”则应当是超感觉的和内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