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西药业发源地亦在今金阊区境内。清光绪元年(1875),广东商人在西中市开设屈臣氏大药房,为苏州首家专营西药房,药品由上海购进。苏州开埠后,药品也有从国外直接进口的。二十七年日商在青汤地租界开设丸三老铺(广济大药房),后迁阊门外大马路。嗣后,西药店逐渐增多。民国时期,被称为新药业的西药房,由经营一般家庭用药如眼药水、咳嗽药水等,转向经销德国拜耳、美国慎昌、法国永兴等洋行的进口药。民国十四年(1925)2月28日,西药房同业建临时性组织,称西药公会。二十一年,国民政府颁布取消中医中药政令,促进了西药的推广,西药业随之发展。
曰军侵占苏州期间,西药被日伪列为战略物资,控制甚严,只允许日商经营日本药品。西药奇货可居,厚利可图,到上海跑单帮者很多,经营者猛增。民国三十二年,西药业从华洋杂货业中分出,建立新药业同业公会,会址在文山寺前(今文丞相弄),有会员109户,主要分布在观前、石路、西中市。抗日战争胜利后,同业公会于民国三十四年12月整理后重建,有会员68户。战后,美国货倾销,进口药品充斥市场。
新中国成立后,新药业同业公会改组,1951年有会员63户。同年9月建新药业同业联营处,开展统一进货、分配药品、统一零售价和扶助中小同业、清理销毁伪劣药品等活动。1955年6月,国营医药公司建立,收购、调拨、批发业务从此由专业公司经营。1956年,归口医药公司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新药业有29户。随后,撤并调整为22个网点,其中在金阊区内的有:阊门外大马路民康、苏州、泰来,山塘街中易及虎丘支店,西中市中法等6户。1958年,医药、药材两公司合并,11户药房与国药店合并为中西药商店,5户撤销,2户合并,专营医药的网点仅剩4户,其中金阊区内2户:石路的泰来,零售兼代批;西中市的中法,专营西药零售。1965年又增设部分西药店,山塘街永宁药房复业。1966年,医药商店在“破四旧”中易名,石路泰来、西中市新华(原中法)、山塘街永宁分别改名为第一、第五、第八医药商店。60年代后期,医药网点锐减,大批从业人员下放苏北,全市仅保留3家,其中金阊区内2家:第一和第五医药商店。
改革开放后,药品收购由“以产定销”转为“以需定购”,苏州医药系统实行产、供、销一体经营。1980年医药工业和商业合为一个公司。1983年后,第一医药商店增加对中小工矿企业保健药品的转批供应。1998年全市医药商店实行连锁经营。1999年在南浩街新增第十七医药连锁店。至1999年末,在金阊区内共有6家医药连锁店:第一(阊胥路250号)、第五(西中市58号)、第八(山塘街)、第十五(金门路152号)、第十七(金门路8号)、第二十四(三香路181号)医药连锁店。
三、供血
民国时期,输血工作只有博习医院一家开展,献血者很少。1955年苏州市共有4个助血服务社(新生、康复、胜利、安乐),负责人俗称“血霸头”,社址设在旅馆内,每社收人主要从卖血员卖血费中克扣。1956年红十字会重新成立,对输血组织进行调查。1958年,市卫生局会同红十字会对输血工作进行整顿,对“血霸头”根据情节轻重,分别处理。改变管理体制,取消私人输血社,成立苏州市输血服务站。1964年正式成立苏州市中心血库,由市第二人民医院代管!978年4月起,血库直属市卫生局领导。1982年改名为苏州市中心血站。
1976年后,加强血源管理,献血员凭户口簿、工作证、病历卡进行登记。经体检合格,建立输血卡。每次献血前必须检查PT、胆红质、HAA、血色素、血压、肝脾,全部合格才能采血。检出HAA阳性者,终身不能献血。输血员原则上隔三个月献血一次。苏州血源一直比较紧张,曾一度采取计划供血的临时措施。1980年开始动员献血,发展新献血员;1981年开始吸收昆山农民来苏献血,扩大血源后,下半年取消计划供应。
1999年,市政府下达给金阊区996人的献血任务。区卫生局认真履行职责,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于9月10日至10月8日,组织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开展全区性献血活动。全区共有1600余人参加体检,合格1014人,950人献血。加上9月以前零售自愿献血的53人,共1003人参加无偿献血,献血总量200600毫升,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任务。
(第二章)医疗卫生机构
民国时期,在现金阊区范围内先后有16所私人开设的医院,公立医院仅吴县县立医院1所,设施很不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医疗事业不断发展,设在区辖范围内的市级医院陆续开办,区人民医院也于1958年成立,街道都建有卫生所,医疗机构分布于全区。
(第一节)区属医疗卫生机构
【金阊区人民医院】位于金门路108号。始建于1958年11月,当时由山塘、中市、大马路、广济桥联诊,景德路、枫桥分诊所,第六、七、九妇幼保健站等九个小集体性质单位与市手工保健所、区手工业保健站合并组成,称金阊区人民公社医院,为综合性医院,隶属金阊区人民政府卫生科领导,医务工作人员总数为176人,门诊中西各科俱全,设内科病床30张、产床40张。特约单位200个左右,医院下设山塘、广济桥、大马路、中市门诊部,口腔门诊部和枫桥分诊所。
1959年9月20日,撤销金阊区人民公社医院,原各门诊部按所在街道办事处更名桃坞、虎丘、留园、金门、阊门地区卫生保健所和第六、七、九妇幼保健站,均隶属区卫生科领导。1960年3月,择阊门外新马路30号将5个地区卫生保健站合并,再建金阊区人民医院,下设中市、山塘、广济桥门诊部,口腔门诊部和枫桥分诊所,原妇幼保健站改为院部科室。1961年金阊区域一分为二,区医院亦分为桃坞地区、金阊地区两个卫生院。前者下设景德路分院,后者下设山塘、留园、枫桥分院和牙病防治院。1963年3月,桃坞区撤销,并人金阊区。原两个地区卫生院均撤销,成立金阊、山塘、广济桥、大马路牙病4个联诊和景德路、金阊两个妇幼保健站。1964年成立金阊区联合诊所管理委员会。1968年5月,联诊“造反派”夺权,成立联诊革委会替代联管会。1970年9月,联诊解散,按街道办事处成立8个卫生所,
隶属各所在街道领导。1972年8个街道卫生所撤并为5个,1973年6月!个街道卫生所合并,建立延安区人民医院,设医院门诊部和桃坞、景德路、山塘门诊部,口腔门诊部和枫桥分诊站。1979年改为今名。1995年12月,增挂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分院牌子,与附二院联合办院。
现金阊区人民医院占地面积5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651.61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面积10931平方米,编制床位150张,急诊科小区设观察床位20张及危重病人抢救监护室。医院为区属大集体事业单位,经济上为差额预算,等级为二级乙等。临床科室有:急诊、西内、西外、肿瘤、儿、妇产、五官、眼、口腔、皮肤、泌尿、麻醉、中内、中外、中医骨伤、针灸和激光等科;医技科室有:药剂、检验、放射、B超、心电图和纤维胃镜等室;病区设中西结合病区、内科病区、外科、妇科、骨伤科。下属门诊部设彩香、景德路、山塘、桃坞、新庄、三元一村、三元二村、观景、广济桥和钱万里桥等10个门诊部。
该院骨伤科继承楚氏流派传统技法,在苏南一带颇有影响;1998年与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联合成立的苏州专家诊治中心,为医院注人新的活力。激光医疗中心配备多台先进的手术和理疗设备,运用中医药内服外用并配合仪器治疗肝胆、泌尿系统结石的医疗技术,在非手术治疗和缓解结石病领域中具有开拓性。附二院大内科主任刘志达教授坐诊的内分泌专家门诊,在病人中享有较高知名度。
【金阊商业职工医院】位于金门内梵门桥弄42—1号,成立于1992年11月30日。该院占地面积680平方米,有一座1000平方米的医疗大楼,内设内、外、妇、儿、中医、口腔、五官、理疗等临床科室和检验、放射、心电图、B超等辅助科室,并设20张观察病床。1999年门诊量5万余人次,收住院病人100多人次,开设家庭病床200多张次。医院共有工作人员41人,其中医务人员28人。医务人员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5人。该院与苏州市各大医院建立广泛的协作关系,经常聘请医学专家来院会诊、带教,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
该院系金阊区商业局投资兴建,并隶属其领导,专为区商业局所属单位的职工(含离退休人员)及家属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凡常见病、多发病一般都能在院内得到解决。医院成立九年来,每年为全系统各企业节约医疗费用200多万元。
【金阊区卫生防疫站】位于金门路280号(虹桥小区内)。1952年4月成立西区防疫委员会。1955年成立区四防委员会,9月,金阊区防疫站正式建立。1960年底,区防疫站与第三人民医院保健科合署办公,1962年区防疫站撤销。1963年又建,至1968年5月再撤。1974年7月重建区卫生防疫站,属市防疫站分站时编制仅3人,以后逐年有所增加,至1983年已有14人,其中医技人员8人。1985年5月25日,区卫生防疫站划归区政府卫生科领导,站址设在金门路大墙院27—1号,1996年迁至今址。
防疫站占地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设有办公室、卫生监督、疫病监测、检验、健康教育等科室,负责全区预防接种、疫情发生的应急处理和对食品卫生、食堂坎事员的卫生检查监督、管理。
【金阊区妇幼保健站】位于金石街34号1幢101室。1952年由全市私人开业的助产士自愿联合,相继成立10个妇幼保健站,金阊区范围内有4个(妇幼五、六、七、九保健站),直属市卫生局领导;1954—1958年属市、区双重领导,其中妇幼第五保健站于1956年解散。
妇幼保健站属小集体性质,以自愿结合、民主管理、集体经营、政府领导为原则,自筹资金,自负盈亏(与当时的联合诊所相同)。1958年,区妇幼六、七、九保健站并人区人民公社医院(为区医院的前身)。1959年,撤销区人民公社医院,妇幼六、七、九保健站复名。1960年妇幼保健站改为区医院院部科室。1963年重建金阊区妇幼保健站!968年撤并,直至1986年再度重建。初址在金门路大墙院27—1号,1996年6月迁今址。
该站办公用房120平方米,1999年末有职工5人,主要从事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产后访视、产后42天母婴检查、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及散居儿童的保健管理,并承担全国、省各项科研项目的调查、资料收集等工作。
(第二节))街道医疗卫生机构
一、卫生所
街道卫生所为集体所有制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社区内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妇幼保健、疾病监测、生命统计、结核病管理、食品卫生管理等项工作。1972年成立始称街道卫生站,隶属街道办事处。人员来源是社会上的待业人员或待业青年,经街道吸收批准,送医院或联诊进行短期业务培训后成为里弄医生(亦称土医生)。为社会上无业和无医疗保健的合作医疗参加者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为所在地段的儿童预防接种,并协助配合里弄搞好计划生育和爱国卫生工作。各街道卫生所简介。
【金门卫生所】位于西百花巷25—1号,始建于1981年,原设于金阊区医院景德路门诊部内,后迁至中街路18号,再迁至养育巷323号,1992年迁至今址。初建时有工作人员6人,至1999年末有工作人员9人,其中医师3人、医士4人。
【桃坞卫生所】位于桃花桥弄9号,创建于1970年1月。房屋面积约90平方米,在编人员7人(含退休1人)。建所以来,逐年更新工作环境与服务设施,在硬件和软件上不断完善,先后被评为区先进集体、“三八”红旗集体、巾帼示范岗等称号。
【石路卫生所】位于南浩街102号。于1980年重新组建,所址为阊胥路371号。1996年4月迁至金门路13号101室,1998年又迁至上塘街113号,1999年12月迁今址。房屋面积64平方米,工作人员9人,其中医师、医士各4人,防疫员1人。
【留园卫生所】位于丹阳码头1号,创建于1981年,现有在职人员6人,其中医师3人、医士2人,经济来源主要是上级拨款和预防接种、儿童体检收人,除用于工作人员工资及退休金支出外,尽可能改善所内的硬件设施。
【山塘卫生所】位于石灰南弄1号。建于1981年9月。建所时所址在山塘街261号,1992年3月迁至山塘街119号,1997年3月又迁至山塘街302号,1998年12月迁至今址。现有工作人员7人,为辖区内3万多居民提供预防保健、简易门诊等医疗服务。
【彩香卫生所】位于彩香一村二区1号,成立于1983年。1999年末有工作人员11人。
【三元卫生所】位于三元二村内,于1993年9月5日对外服务,房屋面积由开办时的107平方米增加到1999年的140平方米,有办公室、计免室、门诊室、药房、婴幼儿沐浴室。
工作人员"人,其中医师4人、医士2人、防疫员1人。1994年开设两项特色门诊:婴幼儿沐浴和简易门诊。前者由所内专职人员经专门培训上岗,开展至今已沐浴婴幼儿500多人次。后者专门聘用有职称、有经验的老医生坐堂门诊,节假日不休息,并开展上门服务,开办6年来已有5万多人次就诊。
二、工疗站
1976年6月,桃坞街道组建全区第一个工疗站,其经费来源主要是街道拨付,区民政部门也补贴一部分。工疗站是收纳本街地区内的精神病患者进行集中管理,边工边疗的医疗机构,属社会福利事业,它隶属于区民政科和街道办事处的统一领导。精神病患者进人工疗站后,一方面接受医生定期治疗和定时服药,另一方面参加适度的生产劳动,生活规律化,使他们逐步恢复健康,成为生活基本能自立的人。嗣后,各街道办事处根据辖区实际,陆续兴办工疗站,至1999年末,全区7个街道均已办起工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