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阊区志
2402900000126

第126章 医药卫生(4)

【金门工疗站】位于三茅观巷25号,建于1988年9月,原设于曹家巷28号,1999年迁至今址。现有房屋150平方米,设有男、女工疗生产间、活动室、办公室、会议室。现有病员15人,管理员及医生3人。病员在工疗站坚持“三疗”(药疗、工疗、娱疗)。街道以工疗站为中心,建立健全辖区内三级精防监护网络,规范管理制度,有效地控制精神病人肇事,为确保一方平安起到重要作用。

【桃坞工疗站】位于河西巷45号,建于1976年6月18日。该处原为明代唐伯虎故居,环境幽雅,适宜病员治疗。现有病员25人。在辖区内已形成三级管理网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逐渐更新服务设施,维护和保障病员的生活权利,不断提高病员的生活质量,形成社区服务功能完善、形式多样、质量上乘、管理科学的格局。

【石路工疗站】位于石路毗卢里1号,建于1989年6月,有房屋面积70平方米,配工作人员2人。服务项目:对精神病人开展“三疗”,实施社区三级监护,并进行心理疏导,医疗咨询、康复保健,还上门服务。

【彩香工疗站】位于彩香二村82幢北,建于1989年,房屋面积30平方米,有工作人员2人。主要为精神病人开展“三疗”,定期走访,实施社区三级监护。

【留园工疗站】位于航西新村17幢北侧,建于1999年11月,仅设一名医生兼管理员。收治精神病患者3人。主要对站内精神病人监督服药,开展一些娱乐活动,对社区的精神病人送药上门,监督家属做好监护工作。

【山塘工疗站】位于山塘街374号,建于1986年10月。现有房屋160平方米,收治病员40人,管理员4人。主要对精神病人实行“三疗”,1997年被评为区文明单位。1999年10月为苏州市文明单位。

【三元工疗站】位于三元一村9幢北,建于1995年7月18日,房屋面积160平方米,配有工疗车间、病人活动室、休息室、药房和办公室,有专业医生和管理人员。现收治精神病员5人,工疗站除对进站病员进行“三疗”外,还通过走访调查,掌握辖区内精神病人情况,对辖区内80名精神病患者逐一建立病史档案,与居委会、病人家属共同建立起监护网络。自工疗站建立以来,已累计走访病人5000人次,送药上门3930人次,送病人去医院治疗58人次。

(第三节)个体医疗诊所

民国时,现金阊区范围内虽有几所私人开设的医院!但规模甚小!设备都不完善。然而收费昂贵,一般市民是无力进医院就诊的。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市的社会医务人员走集体化道路,全区除一部分医务人员安排进工厂、学校充任厂医、校医外,大部分社会医务人员则在1952—1956年间,先后组织成立五个联合诊所。

1956年,金阊区内有社会医生131人,其中西医9人,中医81人,牙医31人,助产士10人。至年底,有三分之二的医生走上集体化道路,其余仍继续私营开业,直至“文化大革命”。

1969年8月,卫生工作受到极左思潮干扰,私营卫生机构作为资本主义苗子被取缔,责令所有社会医生上交营业执照,听从统一安置。据统计,当时有社会医生42人,下放农村1人,安排工作15人,其余因年龄较大,已不适应继续工作,有22人落实由家属赡养,4人给予社会救济。至此,社会上已无私人开业医生。

1980年9月5日,国务院批准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的请示报告》以来,一部分过去开业的社会医生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后领取营业执照,重新开业为社会服务。

1987年以来,区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凡申请开业的医生必须通过理论和临床两项考试合格后,才发给执照,并规定不得越科行医。1988年,全区有个体开业医生13人。1996年有21户个体医生,1997年为23户。至1999年末,全区有社会开业医生28户,其中医疗25户,牙医3户。医务人员中,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9人,高中5人,初中4人;医师职称18人,士级职称1人,员级9人。

———

(第四节)已撤并医疗机构

【苏州妇孺医院】在阊门外上津桥,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创办,院长为美国人,姓名失考。民国九年至十五年,由康福安夫人(美籍)任院长。聘有两名美籍医师。1915年以后,中国女医生戴梅侣、陶漱石、许珍桂和护士长兼药剂师刘竞慧先后在该院服务,她们都是天赐庄博习医学堂毕业生。护士6人都是就地招收的,当时属半工半读性质,由医院进行训练,教她们学文化、学技术。院内还设有一名专职传教士洪师。医院规模很小,医生看病不分科别,医院设有病床15张,每天门诊30号左右。有时也有男性病人看病。经过多年的医疗业务,使周围百姓逐渐对西医有所了解。附近农村患有重病及难产者前来就诊的越来越多,因而颇有名望。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美籍医师离苏回国,医院停办,房屋被日本侵略军焚毁。

【回春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日本女医士升各教女,来到苏州在当时日本租界青汤地开设回春堂,业务以产科为主,兼营日本医药器材。后因青汤地地处偏僻,经营不振,遂迁到城内养育巷继续开业。宣统二年(1910)又在阊门外大马路闹市区开设“回春分院”。

【持德医院】民国六年(1917),苏州金融家洪少圃妻子患病,洪邀请毕业于北京国立医科专门学校的余生佳来苏为其妻治病,妙手回春。洪对余信赖和赏识有加,愿资助余在苏自办医院。当年余即在阊门内五峰园创建持德医院,床位55张,自任院长。1952年停办。

【更生医院】系原苏州福音医院院长惠更生(美籍)于民国九年(1920)开设。收治霍乱、脑炎等病人。地点在四摆渡(天官坊陆氏捐赠)。民国十三年军阀齐(燮元)卢(永祥)在浙江混战,曾由红十字会在该院改设伤兵医院。床位100张。二十六年结朿。

【畿道医院】建于民国十二年,创办人王畿道为江苏医学专门学校毕业生,德国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医院设内、外科和花柳科。地址在阊门外大马路,因地处闹市,业务兴旺。二十六年停办。

【维达医院】徐维达原在福音医院工作,曾得院长惠更生赏识,被送人美国教会创办的湖南湘雅医学院深造,毕业后仍回福音医院工作。民国十三年左右,得到病人杨某的资助,辞去福音医院工作。在黄鹂坊桥弄20号(今景德路)买进旧式民房一座,有20余间,开设医院,自任院长,设内、外、产科,有病床#0张。二十六年停办。

【苏民医院】建于民国十三年,创办人林苏民、杨雪桢夫妇。林氏毕业于日本爱红医科专门学校,曾任江苏医科大学外科教授兼附属助产看护养成所主任、江苏省立医院外科主任。医院设内、外、儿、妇产科,由留日女医师杨雪桢主持。床位25张。地址原在铁香炉,以后医院扩充,迁至新马路(即现金阊区医院院址)。至二十六年抗战爆发停办。

【卜熊医院】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张卜熊于民国十四年创办,初在城内接驾桥东中市55号,规模较小,仅有内外科门诊。至十七年2月扩充业务,迁至阊门外大马路595号,修建洋房一幢,增添医疗设备。床位45张,辟有头、二、三等病房和肺科疗养病房,共设内科、外科、妇产科、花柳科等。1951年停办。

【济民医院、中华传染病学院】建于民国十五年,创办人华霁荪、费子章,均为江苏医学专门学校第一届毕业生、日本北里传染病研究所男子(研究生),专攻细菌学,回国后在母校任细菌学教授。民国十五年共同建立济民医院及中华传染病学院,从事细菌学研究。十八年研制成功霍乱疫苗、伤寒疫苗和牛痘疫苗等生物制品,经当时中央卫生试验所检验给证,列为防疫必需药品,向全国各地供应,预防天花、霍乱等烈性传染病,打破了日本疫苗垄断市场的局面。当时吴县县立医院等公私立医院均无细菌检验设备,所有化验标本,都委托济民医院办理。医院开始设在护龙街乔司空巷口,后迁至阊门外新马路。于二十八年被迫停业。

【广慈医院】建于民国十六年6月,由张卜熊、顾月槎、陈云瑞、赵迪光等创办。设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花柳科及肺痨科。地址在新民桥。因医师都是兼职,一年后停办。

【光民医院】在慕家花园,吴光民创办于民国十七年,有病床8张。1949年停办。

【肃雍医院】建于民国十八年,为顾肃雍所创办。顾氏为江苏医学专门学校第一届毕业生,曾任省立医院外科医生。医院内设病床6张,设内科、外科、花柳科。院址在留园马路。抗日战争期间停业,抗战胜利后在城内吴县直街复业。停业年份不详。

【介之医院】建于民国二十年,由钟介之创办,地址在景德路,1949年停办。

【虎丘山肺病疗养院】在虎丘山上望苏台畔,民国二十一年11月日本九洲帝国大学医科毕业生顾月槎创办,专门收治肺痨病人。医院规模、设备及停办时间不详。

【金门医院】建于民国二十九年,为东南医学院毕业生顾镜清创办,以内科为主,无病床。地址在阊门外大马路!停业时间不详。

【平济医院】为上海平济医院分院。民国二十九年由陈荣章独资创办,地址在桃花坞。医院设有门诊部与住院部,陈荣章任院长兼小儿科医师。住院部有病床42张。设有化验室、手术室及X光室。初创建时有医护人员和行政人员40余人。三十三年医院又开办“南洋高级助产学校”,校址在院内。由陈荣章兼任校长,聘请当地开业医师16人兼任教师,历届毕业生共39人。1951年停办。

【惠群医院】建于民国三十五年,由顾亚夫创办,地址在景德路,床位15张,停业年份不详。

【健华医院】在景德路,建于民国三十五年,由车兰如创办,病床6张。结朿年份不详。

【宏飞医院】无锡纸商朱再钦于民国三十六年出资委请蒋庭章医师,在苏州天库前购得一座三层楼洋房,开办医院,定名为“苏州私立宏飞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儿科、肺科和妇产科,由蒋氏任院长。科室分布为各门诊诊疗室、化验室、X光室、手术室等,共有病床40张。1951年改建为第二工人医院。

【江苏省立医院(江苏省公立医学专门学校附属医院)】这是苏州第一所由政府主办,颇具规模的西医医院,专供江苏省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学生临床实习之用。成立于民国三年9月,院址先在十全街燕家巷旧提学使署废址,后在阊门外广济桥另建分院。9月2日,医学专门学校新校舍在留园马路建成,医院和学校同时迁人新址。临床分设内科、儿科、妇产科、眼耳鼻喉科、皮肤花柳科等。十二年增设X光机,床位由50张扩至200张,另有隔离病床,医院首任院长蔡文森。十六年因学校并人上海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前身),翌年医院停办。

【吴县县立第二医院】前身为时疫医院,苏州工商界于民国十二年创建,院址在宋仙洲巷华岩禅寺,始称“华岩诊所”,经费由发起人负责筹募,宗旨是一律送诊送药,嘉惠贫民。十五年又筹集数万元改建华岩医院。民国十六年11月,苏州市政筹备处开会讨论需成立市立医院,苦无院址,该院创办人乃以华岩医院赠诸政府接办,通过积极整顿,扩充设施,增添病房,民国十七年4月苏州市立华岩医院正式成立。

民国十九年1月,苏州市建制宣告撤销,该院改隶吴县县政府,随之更名为“吴县县立第二医院”,并在院内增设平民产院、贫民施诊所和戒烟所。民国二十年6月,吴县县政府会议决定将县立第一、第二两所医院划归吴县救济院领导,经费由救济医院拨给。该院称为“吴县救济院第二医院”。

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苏州沦陷,医院业务被迫停顿,随后医疗设备遭到破坏损失,院舍也被改作他用。民国三十年8月,由汪伪政府的中国社会事业协会接管,经重新整顿,改名“苏州保健医院”。

民国三十四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吴县县政府接收保健医院。恢复为县立第二医院建制,床位30张,仍由吴县救济院领导。但因经费不足,仅设内、外二科和戒烟部,另设民产科酌收药本,以符救济贫苦产妇之旨。

据民国三十五年统计一年门诊病人5000余人次,住院500余人次,送诊600余人。防疫期内种痘300余人。霍乱疫苗注射450余人。该年夏季疫疠期间病人众多,病房不够应用,即将部分宿舍改辟临时病房增收病人,经费不敷。治疗需用的盐水等药品均由地方人士捐助,医院规定每天下午有出诊业务,出诊收费约同于头等病房费。

民国三十七年"月,吴县县政府按照江苏省卫生处指令,拟将该院修缮后改为传染病医院。县参议会以“财政经费无此项预算”为由而予以否决。经过一番周折,虽然勉强通过,但经费依然无着,因时将盛夏,霍乱流行猖獗,省卫生处决定从善后救济总署的“美援”霍乱补助救济费项目下,拨法币2.5亿元作修缮专款,并于6月16日将款汇给吴县县政府,要求从速建成永久性的传染病医院,然而吴县救济院又以此事违反第一医院承担专门医治救济院收容的老、弱、孤、寡病人和贫苦市民的原旨,借故推倭,千方百计刁难,不交房屋,延至8月2日,吴县县政府只得将原款汇回省卫生处,但原来可买38石大米的这笔巨款,斯时折合金圆券83.33元,仅可购限价米4石多点。

1949年元旦,吴县救济院第二医院,改名为“公济医院”,由陈锷任院长。

同年4月苏州解放,公济医院由人民政府接管。1950年6月,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命令该院改为“江苏公立传染病院”。1952年撤销。

【苏州国医医院】创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院长唐慎坊,医务主任叶橘泉。院址初在西美巷况公祠江西会馆内。后因求治者日众,原址不敷应用,迁至景德路,共有床位50余张,分设内、外、妇、儿、针灸、伤科等。聘请陈丹华、陈松龄、丁竹君等11名医师负责医疗工作。此外尚有李畴人、马友常、宋爱人、丁友竹等10多名特约医师常至医院会诊。该院以应用经方为特色,经方占"5,。在改进中药剂型方面也有所尝试,如自制国药痧疫水、消炎膏、咳嗽糖浆等。到三十年初,因经费无着停办。

【苏州国医联合诊所】在景德路,创办于民国二十四年,负责人顾福如、侯锡藩,设内、外、妇、儿科,二十六年停办。

【妇女医院】在留园路,民国二十六年创办,停业年代不详。

【吴县中医医院】在西麒麟巷,民国三十七年创办,院长李畴人,设内、外、妇、儿等科,

翌年停办。

【金阊联合诊所】在金门口。1952年由社会开业医生联合组建,设内、外、妇、产、儿、伤等科。1958年11月并人金阊区人民医院。

【枫桥联合诊所】在枫桥镇,1952年创办,设内、外、儿、妇、伤等科,1958年11月并人金阊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