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阊区志
2402900000135

第135章 文化体育(3)

【西园戒幢律寺藏经】西园戒幢律寺明末始建藏经楼。清宣统三年(1911)由住持广慧法师晋京请到《龙藏》一部724函,7204卷,供奉于藏经楼。1958年苏州寺庙集中管理,各寺送来的一些经书,亦藏于藏经楼。1967年,由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接管,部分经书集中于文管会,大部分就地封存。1976年后,在《全国古籍善本书总目》编辑过程中,市图书馆派人协助安上法师整理清点。1980年西园戒幢律寺恢复由市佛教协会及寺僧管理,市文管会保藏之经书全部归还。西园戒幢律寺每年又拨出经费采购新印佛教经籍数百册。如新印《中华大藏经》及补版重印的清刻《龙藏》,使藏经增至6万余册。内有旧刻《龙藏》两部及宋元刻本、写本,其中元代高僧善继血书《大方广佛华严经》,有自明初宋濂至清末康有为四百余人的题跋,是藏经中之珍品。该藏经楼是所藏经书品种较多、版本较好的现存佛寺藏经楼之一。

(第二节))图书馆书店

一、图书馆

【大地图书馆】民国三十五年(1946)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苏州文心图书馆干事陆咸、张文英筹建,次年2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馆址在阊门外大马路乐安坊3号,当时图书不过300多册,以小说居多。读者主要是阊门内外的中学生、青年店员和社会青年。

民国三十六年暑期,大地图书馆与正风业余剧社联名领衔在北局丽都大戏院义演话剧《十字街头》,以筹集图书经费,当时《苏州明报》的“葑菲”文艺副刊曾专版评介。嗣后,大地图书馆建立干事会,推选张文英、杨授经为正副总干事(时陆咸已回文心图书馆)。翌年2月5日,大地图书馆建馆一周年之时,馆内图书已增至1000余册,读者也相应增多。4月4日,大地图书馆和文青联谊会合并,改名为群联互学会,对外仍保留“大地图书馆”名称,选举了新的干事会,张文英仍任总干事。群联互学会成立后,除陆续开展图书馆正常活动和出版《文联》刊物外,还增办周日生活研究座谈会,开展对新人生观问题的讨论。6月,苏州地下党派沈家骏和朱维灏进人“大地”,实现党的政治领导。8月28日,“大地”迁人金门内刘家浜24号。9月5日,地下党支部整编“群联”,改组“大地”,群联互学会停止活动,恢复图书馆独立机构,并选举新的干事会,陆震华任馆长。11月20日,因发生“国华大楼事件”,地下党组织通知沈家骏、朱维灏撤出“大地”,干事会陷于瘫痪。11月22日,干事王颂耕挺身应变,重建干事会,推举俞瑞元、张福民为正副馆长。重建后的干事会,坚持在白色恐怖下办馆,联系众多读者,还于1949年2月5日举办二周年馆庆纪念座谈会。

1949年二三月间,地下团员吴祖德重返“大地”任馆长,在馆内秘密建立地下团支部,进一步团结馆员和读者,为迎接解放作好准备。苏州解放后,“大地”团员大部分参军,图书馆迁至景德路197号,全馆图书陈列5层书橱4排共16橱,约有三四千册,并增加十余名工作人员。1951年秋,大地图书馆全部图书捐赠给苏州市立图书馆。

【苏州孩子图书馆】民国三十七年(1948)冬,中共地下党员、永华小学教师钱君华为掩护地下党活动,串连几位进步青年、地下团员,发起筹建以少年儿童为服务对象并由孩子自己管理的孩子图书馆。建馆经费主要是向社会各界募捐。宋庆龄创办的中国儿童福利基金会、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贺宜、龚炯、董林肯、金近等,捐赠了大批少年儿童读物。苏州、上海工商界人士,中小学教师,工厂、商店职工也纷纷捐款。经四个多月筹备,共收集到少年儿童读物6000余册。1949年4月4日,苏州孩子图书馆在金门石塔头4号正式开馆。苏州解放后数月,迁馆至金门内义昌木行(辅导老师郭雁家中),不久又迁宝林寺前原达材小学分部旧址。1950年8月1日,并人苏州市立图书馆,成为苏州市立图书馆的儿童阅览室。

孩子图书馆的读者对象除在校中小学生外,也有部分失学儿童。开馆时仅20余人,后发展到700余人。创办人受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熏陶,实行“教学做合一”的小先生制,以启迪觉悟,开发智力,增长才干。用漫画家张乐平创作的《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读书的图形作为馆章,很有特色。

1949年8月创办孩子们自编自印的《孩子报》,每月一期,八开油印;还经常在小服务员及小读者中组织政治学习,讲故事,并组织他们参观工厂学校"宋庆龄主办的《义养会通讯》上曾刊登过关于孩子图书馆的长篇通讯报道1982年金阊区少年宫图书馆为继承革命传统,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经批准,沿用“孩子图书馆”名称,将宫内图书室改建成一个由少先队自己管理的“孩馆”,并聘请当年的孩子管理员及指导老师为顾问。

1989年为纪念“孩子图书馆”建馆40周年,区少年宫于4月2日至5日再次举办孩子读书活动。部分当年“孩子图书馆”的辅导员、小“馆长”服务员参加了纪念活动。

【金阊区图书馆】位于阊胥路349号。原名金阊区文化馆图书室,1950年12月文化馆建立时即成立图书室。建室初期,藏书不足千册,借书人数不足百人,每周开放二次。1958年上半年至1960年,市图书馆拟将该图书室升格为图书馆,曾派员来区协助工作,后因经费无着而作罢。至50年代后期,图书室藏书已增至5000册,发借书证500张,每周二、四、六全天开放。

六七十年代,图书室曾进行两次清理。“文化大革命”前夕,将“封、资、修”图书清理,使藏书减至1500册+文化大革命”后又对“文化大革命”书籍进行清理,以肃清“余毒”。

80年代初,图书室改建为图书馆,藏书量大幅增加,至1995年2月图书馆单列建制。1997年获省文明图书馆、市明星图书馆称号。

【少年宫图书室】1976年少年宫初建时,仅有一间面积约8平方米的图书室,藏书1478册。1979年进行藏书清理,至1982年底共有少儿读物1000余册,各类小说700余册,连环画1722册。1982年开辟阅览室,面积30平方米。初步统计每年来宫的小读者约1160人次。1984年将宫内图书室改建成由少先队自己管理的“孩子图书馆”。至1985年底藏书··文艺小说2600册,连环画2500册,另订有40多种儿童刊物。

【苏州中医院图书馆】始建于1956年,但藏书不多。1958年在中医师中开展采风献方运动,很多中医师积极奉献,中医院特约顾问王卓若献出了毕生收藏的中医古籍,使图书馆藏书逐年增至万余册。后由于保管条件不好,破损、虫蛀、脱线严重,1979年对藏书进行全面整理修补。1985年8月昆山周适医师将家藏木刻、石印、排印医籍222部捐献给图书馆,充实藏书。1985年起医院每年拨款5000元增添新书。1999年馆藏古医书3500余部、

1.12万余册,编人《全国古籍善本书总目》的有28部;中文图书1.53万余册,外文图书300余册,以医学图书为主,医学各种杂志合订本1800余册。馆内设书库、阅览室、编目室、复印室,有静电复印机1台,年借书1200余册,阅览300余人次。

二、书店

中国古代,书籍的刻印同发行是一体的。明代,苏州是全国刻印书籍中心之一,书肆有70多家。清初,苏州书籍刻印发行仍十分发达。至清代中叶,大部分书坊已不再刻印书籍,以贩卖书籍为业。辛亥革命后,苏州旧书店、书坊按其经营内容来分,有新书店、老书店、旧书店三类。新书店以发行教科书、科技书、新小说、杂志、外文书籍为主;老书店有自己刻印的木版书籍,又兼营各省官书局及私家藏版印行的书籍,一般不收购旧书;旧书店则专门收售旧书。新中国成立初期,苏州市有国营新华书店1家,私营新书店先后有20家(金阊区内情况不详),私营古旧书店先后有37家,其中设在金阊区内的有9家:来青阁春记书局(东中市216号)、东方书店(景德路262号)、敬文斋书店(景德路311号)、文友书店(景德路135号)、万象书店(景德路177号)、庆记(苏州)书店(景德路306号)、养庐书店(景德路290号)、苏州书林(景德路357号)、和记书店(景德路187号)。

1956年1月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私营新书店改组为公私合营书店,30多家古旧书店业务暂由新华书店指导,经营上仍独立核算,1958年始实行经济改组,书店名称为苏州市公私合营古旧书店,分设4个门市部(其中金阊区内有2个门市部:来青阁、东方)。1962年两店又合并成苏州公私合营书店。“文化大革命”中,全部转人国营书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图书发行体制,集体、个体的书店、书亭不断涌现。音像读物也开始进人图书市场,不仅书店兼营,还开设了不少专业经营音像制品的商店。至1999年末,全区设有音像制品商店11家,个体私营书店46家。

【姑苏扫叶山房】明万历年间,吴县洞庭东山席氏,得常熟毛氏汲古阁《十七史》书版,设书肆于苏州阊门。清康熙帝巡视江南,曾驻跸洞庭东山席氏东园,主人献新刻《百家唐诗》四函,获得称赏。从此声誉鹊起,成为全国著名的大书店。曾刻印经、史、子、集、笔记小说、医卜星相、蒙学读本数百种。光绪年间,先后在上海设书店,在苏州城内棋盘街设北号,在松江、汉口设分店,业务日益扩大。民国初年还铅印出版过文艺杂志。以后,总店迁上海,原阊门总店改为分店,抗日战争后业务渐衰,苏州分店于1949年停业。

【石路新华书店】位于阊胥路石路口,始建于1968年,为苏州新华书店所属最大的门市部。该店经营面积约200平方米,店堂宽敞、整洁、明亮,陈列着全国百家出版社提供的各类图书、音像制品1.3万余种,尤其是文教类、少儿类读物数量多、质量高,是该店一大经营特色。门市实行开架、超市式营销模式,采用POS电脑结算系统,分类清晰,查询方便;同时大力推行优质服务,对外开展导购、导读、缺页登记、代订代发、送书上门等系列服务活动,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江南雨书店】桃坞职工业余学校从1985年开始,与全国14个省市广播电台联办“日语广播函授”。他们自编教材,并由高教出版社等单位出版。因学员散布全国各地,不少边远地区买书难,且书店发行经常脱期。1986年底,职校教师薛龙生办起“桃坞职校书刊经销部”,解决教材参考书脱期短缺的问题。1985年一年盈利12000余元。年终,经销部被评为职校先进集体。1987年底,经销部正式改名为“江南雨书店”。该店于90年代后期停办。

【威尼斯商厦图书中心】1995年9月21日开张。开业初期,图书中心设威尼斯商厦四楼,后因业务发展,翌年秋扩展到三、四层两个楼面。1997年底,威尼斯商厦调整经营结构,四楼改设娱乐中心,图书中心只留三楼一个楼面。1999年初,又迁至二楼。

图书中心率先在全市推出超市书市,经销全国200余家出版社的2万余种图书。生活类、艺术类、社科类、文学类以及少儿类图书尤受欢迎。图书中心购书环境幽雅,数十张高品位的休闲椅排列四周,供读者休息。开业初期,曾在四楼设过雅兴茶座,三楼开设风味小吃,颇受顾客欢迎。促销活动亦丰富多彩,或邀请作家签名售书,或举办讲座,并向读者发放联谊卡。在1995年至1997年的二三年间,威尼斯图书中心誉满苏城,商厦客流量呈现“倒宝塔”现象(即楼层越高,顾客越多)。90年代后期因图书市场不景气,竞争激烈,业务锐减,仅留二楼半个楼面经营图书,客流量渐稀。

(第三节)报纸

一、清末至民国办报情况

苏州最早的报纸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创刊的《独立报》。现金阊区境内最早的报纸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创刊的《江苏旬报》,社址设在阊门外大马路。后来,又有《苏台日报》创刊。辛亥革命后,人民关心时局发展,各党派也重视用舆论工具为国会竞选服务,报纸续有发展,在东中市一带就有五六家报纸先后创刊。民国二年(1913)二次革命失败,议会被袁世凯解散,党派各报在一二年内陆续停刊。民国五年至十六年间,废止《报纸条例》,报禁略有松弛,继之又有五四、五卅等政治运动影响,先后应运而生的报纸达20余种,设在现金阊区境内的占一半以上。但大多时间不长,少则一二年,多则四五年,旋即停刊。日伪时期出版的《苏州新报》(西中市)、《江南日报》(东中市)、《江苏日报》(西中市)等,都配合日本侵略者鼓吹“大东亚圣战”,进行奴化宣传,日本投降后全被查封。抗战胜利后,在现金阊区境内曾有多种小报创刊,为时均不长。1949年苏州解放后,民办报纸均停刊。

二、报纸选介

【江苏旬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11月24日创刊,32开,每期30页,由日人白井勘助创办。序言称:“为国民开通智识,输人文明,并促进日中交谊,感情益增,因纠集同志,互助经济,创办此刊。”实际目的是拥护清王朝,鼓吹立宪政治,并为日本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文化渗透服务的。内容有社论、阁抄、政治、小说、诗坛、时评等,扉页、封底载有日本料理店、医学院、医院、靴鞋厂等广告,为日货渗人中国市场作宣传。该报维持至次年2月,出了5期后停刊。

【苏州日报】民国元年1月创刊,对开4版,前后发行27年,是苏州出版时间最长的一家民办报纸。早期经营不善,内容又缺少特色,新闻都靠剪辑沪报,因此日销不足300份。进人民国二十年后,几乎没有销路,每天只印二三十份。二十六年日军人侵苏州时停办。民国三十四年9月重组复刊,由商会会长范君博任社长,沟通商界销路,经营渐有起色。副刊《每周文艺》、《新村》的主要撰稿人是文心图书馆骨干,选载杂文、小品,抨击时弊,笔锋犀利,倾向进步。三十五年后,销量增至1000份左右,一直维持到1949年苏州解放前停刊。

【苏醒日报】民国元年5月创刊,对开4版。该报主办陈寿霖利用其兼营的新旺社印刷所代印《大声报》、江苏公报》等条件,在印好承印的报纸后,换上《苏醒日报》报头、发行期号及上海广告公司送来的制版广告,仅印三五十份,寄赠广告客户。该报名为在苏州发行,苏州人却看不到,延续一年余,至民国三年停刊。

【吴语】民国五年创刊,日刊,开4版。创刊时,南京人马飞黄仅带30元资金,仅够支付一个月的印费,初时除主办人外,只有采编和茶房,共3人。民国九年以后,该报改变低下格调,减少风月文字,报道力求迅速翔实,销量突破5000份,为4开小报之冠。它的特点是新闻无专嵌标题,分别纳人固定的“南天北地”、“照奸烛险”、“铁板铜琶”、“说古志今”等栏目中。十七年停版,扩组为《吴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