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阊区志
2402900000029

第29章 园林名胜文物古迹(10)

【翼城会馆】在虎丘后山小武当之西。清乾隆三十年(1765)之前,山西翼城商人建。俗称老山西会馆。

【江鲁会馆】在阊胥路江鲁巷。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兖、徐、淮、扬等地腌腊、鱼蛋、咸货、花生商人共建。光绪六年(1880)重建,改称江鲁公所。

【东山会馆】在阊门外南码头。清光绪十年(1884)建。

【仙城会馆】在山塘街102号及104号。传为昔日广东商人贩运蕉叶扇来苏经销,每箱扇子中带些砖头,积聚后建造,建筑年代不详。原有2米高、1米多宽的青石募捐花名碑一块。祠堂内供有木雕神主牌位。102号原建筑已拆除,104号已改为民居。

【新安会馆】在上塘街22号。清乾隆年间徽州歙县布商建,道光十二年(1832)重建。【高宝会馆】在阊门外潭子里10号。又称江淮会馆。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江苏海、淮、洋、泗腌腊鱼货商人共建,乾隆七年(1742)重建。

【漳州会馆】【邵武会馆】

二、公所

【浙南公所】【崇德公所】

在南濠街15号。又名霞漳会馆。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漳州仕商共建。在南濠街50号。清康熙五十年(1711)福建邵武仕商共建。

在南濠街90号。粗纸业。创建于太平天国前,同治七年(1868)重建。

在缸甏河头10号。书坊业。清康熙十年(1671)建,原名崇德书院。道光:十五年(1845)、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

【丹蠖公所】在宋仙横巷12号。漆商业。

【玉业公所】在天库前54号。金陵琢玉业。清光绪年间建。

【花商公所】在山塘街下塘。花业。清乾隆年间建,道光四年(1821)改建。【花业公所】在山塘街花神浜5号。花树业。

【茶商公所】在阊门外市福桥弄。茶业。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建。

【信芳公所】在专诸巷。烟业。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建。又称烟业公所。【烟器公所】在龙兴桥10号。烟器业。

【兰溪公所】在杨安弄45号。腌腊业。

【宜稼公所】在中街路58号。桐油豆饼业。民国十三年(1924)建。

【腐业公所】在西大营门唐寅坟8号。豆腐业。

【南北杂货公所】在阊门外大马路754号。

【颜料公所】在南濠街99号。又名永华堂公所。民国七年(1918)建。

【元宁公所】在阊门内下塘官宰弄9号。皮业。清咸丰年间建,同治十:

年(1874)重建。

【水炉公所】在新民桥石灰中弄1号。水灶业。清道光十一年建。

【药业公所】在药王庙弄14号。药商同业。清顺治十六年(1659)建,康熙三十二年(1693)重建。

【旧业公所】在杨安弄半边桥1号。旧货业。

【领业公所】在景德路392号。绒领业。清咸丰七年(1857)建。

【扇骨公所】在桃花坞韩衙庄26号。清同治年间建。

【扇面公所】在桃花坞后新街9号。清同治年间建。

【彩章公所】在廖家巷打线场1号。回须业。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建。

【霓裳公所】在官厍巷前财弄8号。戏衣业。

【钢锯公所】在景德路杀猪弄7号。钢铁锯锉店同业。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

【积义公所】在西大营门95号。化铜业。

【纯青公所】在杨家院子巷6号。翻砂业。民国八年(1919)建。

【存仁公所】在西大营门58号。铜丝业。清同治九年(1870)建。

【允金公所】在龙兴桥。硝皮业。又名允守公所、永宁公所。清康熙年间建,嘉庆二十三年(1818)、光绪十五年(1889)重建。

【江安公所】在西百花巷。茶食业。清同治年间重建于此。

【磨坊公所】在虎丘后山小武当原陆羽楼。面粉磨坊业。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建。

【秀兰公所】在杨安浜。荷叶业。清乾隆年间安徽茶商建。

【浙台公所】在杨安浜。茶叶业。清乾隆年间浙江茶商建。

【锡善公所】在廖家巷18号。锡器业。又称锡业公所。太平天国前建,同治十年(1871)重建,民国六年(1917)又建。

【白铁公所】在西大营门30号。白铁业。

【坤震公所】在南濠街99号。煤炭业。清宣统元年(1909)建。

【时入公所】在四摆渡东山庙南3号。煤炭树柴业。清嘉庆十四年(1809)建。

【水龙公所】在文衙弄5号。水龙业。

【青盐公所】在南濠街3号。糖果业。

【东沤公所】在北濠弄20号。麻业。清同治十三年(187)建,光绪四年(1878)重修。

【金业公所】在刘家浜36号。

【金珠金铺牙行公所】在汤家巷11号。最早的碑刻资料为康熙四十九年78)。宋仙洲巷西首河边原有一碑,有“合浦还珠”四字。

【梨园公所】在镇抚司前16号。昆曲伶工同业组织。即翼宿星君庙、老郎神庙。最早碑记为清雍正十二年(173),乾隆元年(1736)由城隍庙旁移建于此。道光、光绪年间重修。1956年后改建为湖笔厂。(参见本卷(第二章)(第四节)之“翼宿星君庙”)

【洋布公所】在宝林寺前56号。又称咏勤公所。清嘉庆元年(1796)洋布同业建,同治二年(1863)重建。现为民居。

【尚始公所】在中街路138号。土布商同业组织,创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同治八年(1869)重建于中街路新安会馆故址。贴砖门面上镌有“尚始公所”四字,为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庠所书。后曾为私立育才小学、中街路小学二院、苏州市第十六中学二院,今已改建为吴中服装厂。贴砖门面“尚始公所”四字及公所石碑1960年后由博物馆收藏。

【丽泽公所】在周五郎巷18号。清道光十六年(1836)金箔业建。现四方厅、花厅还在,池塘、假山均毁。前半部已改建为居民楼。

【七襄公所】在文衙弄5号。即始建于明末的艺圃。清道光十九年(1839)纱缎绸绫业建公所于此。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本卷(第一章)(第四节)“艺圃”)

【梁溪公所】在海红坊12号。羊肉面点业多为无锡人。公所创建于嘉庆年间,咸丰六年(1856)重建,同治四年(1865)重修。现为民居。

【锦文公所】在阊门内下塘街142号。刺绣业同业公所。原在醋库巷绣祖庙,清咸丰庚申(1860)遭兵灾。同治六年(1867)65户绣庄集资购屋于香场弄口,始建锦文公所。光绪十八年892)61户绣庄捐资迁移至现址,移奉绣祖师神像。现为民居。

【珠晶玉业公所】在周王庙弄28号周王庙内。嘉庆十三年(1808)琢玉业建宝珠公所于石塔头玉祖师殿。清同治九年(1870),珠晶玉业集资重建于此。现为民居。(参见本卷(第二章)(第四节)之“周王庙”)

【梨园公所】在三乐湾16号。又名梨园祖师庙、老郎庙。苏州京班艺人行会。清同治年间南派京剧演员郑长泰倡建,供奉唐明皇。光绪十六年890)重建。当时京剧艺人演戏之前,特别是演关公戏,要拜祖师爷。该庙占地300多平方米,共有3进。院内有2棵梧桐树、棵柏树,两边各两间厢房。民国二十六年937)马少武接手翻建后,开始住人。1958年“大跃进”时,神像被搬走,改为林机厂宿舍。门额“梨园小筑”尚存。石碑等由博物馆收藏。

【四明公所】在谈家巷。织造业。清光绪十三年887)建。又称浙宁惠梓堂。

【钟表公所】在西园寺后踏布场。钟表业。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建。

【柏油公所】在阊门外信心巷。柏油业。清嘉庆二十四年(1862)建。

【永和公所】在南濠街黄家巷。又称南货公所。南北杂货海货业。清咸丰八年(1858)建,同治十二年(1873)重建。

【红业月霞公所】在虎丘冶坊浜。红布、头绳、丝经、梅红业。清咸丰十年860)建。

【烟业公所】在阊门外横马路。烟业。清咸丰年间建。

【浙绍公所】在莲花斗。又称浙绍长生公所。染坊业。清同治九年(1870)建。

【绚章公所】在桃花坞河西巷。蜡笺纸业。清同治十一年(1872)建。

【牙刷公所】在马大箓巷14号。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今砖刻门楼一座尚完整。

【钱业公所】在东中市229号。钱庄业。清光绪二十九年903)建。抗战前,钱业小学设在这里。50年代改名东中市小学。

【典业公所】在中街路16号。典当业。民国时办过典业学校,50年代后为长春小学二院,现为环秀小学。原有建筑全部拆除翻建。

【冥器公所】在包衙前凤凰弄2号。原公所在阊门外湖田上,后暂借三茅观为公所,民国十年921)建于此。现为民居。

【税务公所】在宋仙洲巷20号。原为清督粮道衙门,清末改为税务公所,民国初年徐氏购为私宅。现为塑料九厂厂房。(参见本卷(第五章)(第一节)之“督粮道衙门”)

【律师公所】在海红坊6号。设于民国日伪时期,现为金阊区培智学校。

【裘皮公所】在高井头2—2号。皮货商业。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又称皮货公所。有头门、仪门、大殿。现被用作市二十一中学校办工厂。

【纸业公所】在宝林寺前49号。亦称两宜公所。纸业。清同治九年(1870)至光绪三年(1877)建。

【剪刀公所】在高井头5号。又名永义公所。现为民居。

【裕明公所】在石塔头2号。眼镜业。民国十一年(1922)建。现为民居。

【绍酒公所】在南新路禹川里。又名禹川公所。现为市烟酒批发部。

【惟勤公所】在文丞相弄12号。洋广杂货业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原有建筑60余间,现为指甲钳厂厂房。

【贡带公所】在更楼弄3号。又名小机公所。织带业。现为民居。

【硝皮公所】在阊门外下塘官宰弄9号。又称裘业公所。硝皮业。清同治九年(1870)建。原有大厅、廊屋20余间。现为仪表元件厂加工车间。

【泽井公所】在廖家巷18号。又名梳妆公所、三义公所。红木梳妆作铺同业重建于清光绪十九年893)。1落2进,结构完整,现由桃坞街办工厂使用。1993年1月失火烧毁。

【染坊公所】在莲花斗14号。原有房屋3开间3进。1958年为五金工具厂使用。已于1979年拆除翻建。

【镇扬公所】在上津桥下塘西首今留园路65号。清宣统二年(1910)建。早已全部拆除,改建成粮油机械厂厂房。今为留园酒家。有青石碑一块,系“洪宪元年”(民国五年)月苏州警察厅立,内容为成立镇扬公所的起因和要求警察厅保护。

【石业公所】在半边街92号。石作同业建。清光绪十二年(1886)建,三十二年重建。1960年前房管所已将房屋全部重修,神像已搬走。现为民居。存石香炉一只,上刻“石业公所”字样;还有青石碑两方,已由博物馆收藏。

(第三节)古民居

一、名人故居

【唐寅故居遗址】在西大营门双荷花池13号。即宝华庵,又名文昌阁。唐寅(1470—1524),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吴门四家”之一。弘治十八年505),一说正德二年(1507),唐寅于桃花坞择地建宅,署额桃花庵,据载有桃花庵、梦墨亭、学圃堂、蛱蝶斋诸构。清顺治初,名医沈明生得其址,构筑梦墨楼、六如亭、桃花庵、蓉镜亭等,时人称为唐家园。乾隆年间僧禅林、道心改建为宝华庵,光绪年间又曾改作文昌阁。现有建筑面积511平方米,坐北朝南,大致可分2路2进房屋。西路头进为临池而建的水阁,面阔5间15.4米,进深9米,硬山顶,内构船棚轩,圆作梁架。第二进为殿堂。水阁东侧有清代石板小桥“青莲桥”跨池,以通出人。1982年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对水池进行浚治,池周增设石栏,并于池西岸配植树木花草,铺筑曲径,美化周围环境。1991年又对故居遗址建筑按原样进行翻修,并垫高屋基。现为民居。

【吴一鹏故居】在广济路东杨安浜16号。即玉涵堂,俗称阁老厅。吴一鹏460—1542),苏州人,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累官至大学士,出为南京吏部尚书。故居现占地约5000平方米,现存房屋可分3路,南向,前临小河(其西段已填塞),东近通贵桥,过桥即山塘街。其正路偏东,第一、二进为楼,第四、五进是以两厢连通的走马楼。第三进主厅额玉涵堂,面阔3间16米,进深6檩14米,扁作梁架,东西内山墙贴砖细墙裙,青石鼓墩柱础,轩敞古朴,尚属明代遗构。除主厅外,均为清代建筑。共有砖雕门楼5座。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祝枝山故居遗址】民国《吴县志》记载,明代著名书法家祝枝山故居“在三茅观巷。后为祠,久废”。据老人回忆,祝宅遗址在今三茅观巷38·40号。已拆建为绣品厂及坎事用具厂。

【费仲深故居】在桃花坞大街176号。即宝易堂。费仲深883—1935),吴江同里人。曾任直隶知州,于天津人袁世凯幕府,后人京,任邮传部员外郎兼理京汉铁路事。后劝阻袁世凯称帝未果,拂袖南归。回苏后创办实业,热心公益慈善事业。故居原为费念慈所有,民国十二年(1923)归费仲深,二十九年又卖与他人。费宅庭园颇具规模。一泓碧波倒映亭廊,游鱼嬉戏于睡莲间。湖石假山玲珑剔透,紫藤虬曲穿山而过。金桂、银桂、白玉兰、木瓜和海棠争奇斗艳,民间取其谐音,美称为“金玉满堂”。现庭园已废,尚存海棠一株和池边曲廊。住宅三落四进,门厅、轿厅、大厅、船厅、鸳鸯厅、书房及西式楼房保存尚好。花厅颇精致,长窗刻有“竹林七贤图”,已毁。有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的砖雕门楼两座,规制较大;一座题额已毁,另一座题额“授福宜年”。

【叶天士故居】在渡僧桥下塘8!5号。即眉寿堂。叶天士661—1746)为清代著名医学家,苏州民间誉之为“神医”、“天医星下凡”。故居坐北朝南,横分3路,纵深7进。东侧小巷名叶家弄,隔街至河边短巷称水叶家弄。此宅初为叶氏所有,继归张廷济,太平天国后归赵氏,民国时期属倪氏。现西半部用作药材仓库,改动较多;东半部尚称完整。建筑以东路第三进正厅最为典型,厅面阔3间12.7米,进深13.6米,梁柱较粗,脊桁中央有彩绘“方胜”,具有清代早中期建筑特征。西路后部原有小园,已废。

【曹沧洲故居】在阊门西街59号、61号。即务本堂。曹沧洲(1849—1931),近代名医,曾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应召为御医。故居占地约3600平方米。正路东向5进,门屋、轿厅、大厅各3间。大厅面阔11.5米,进深6檩12米,扁作梁,前有双翻轩。有陆润庠题额砖雕门楼与厅相对。厅后为走马堂楼5间带两厢,末进上房亦为楼房5间。大厅南为一狭长庭园,中凿水池,东列花厅,西有书斋。正路以北有房屋3组南向,于备弄内次第列门,人门各有庭院,正屋皆楼房,或3间或5间,前后参差,高低错落。现正路后部堂楼、上房及北路诸屋为民居,基本完整。南部为内燃机配件厂所用,门屋、轿厅、书斋、水池均无存,并改建厂房,唯大厅独存。

【陆润庠故居】在阊门内下塘10号。陆润庠841—1915),苏州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官至东阁大学士。其故居即七世祖康熙状元陆肯堂故居,现存3落5进,已散为民居。

【吴昌硕故居】在桂和坊4—1号。吴昌硕844—1927),书画家,篆刻家。浙江安吉人。清末久居苏州。此处故居为3开间3进,末进为楼。晚清建筑。1996年被拆。

【吴荫培故居】在乘马坡直巷11号。吴荫培851—1931),苏州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探花,人翰林。辛亥革命后回苏州服务桑梓,兴办公益事业。故居为清代建筑,大厅内悬宣统题写的“福”字金匾。50年代后吴宅被用作皮件厂,旧建筑已陆续拆除,今存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