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先甲故居】在刘家浜39号、1号、43号。尤先甲843—1922)字鼎孚,苏州人,清光绪二年(1876)进士,曾在礼部任职。后回苏办实业,并致力公益慈善事业。家资颇富,号称“尤顶富”。故居有房3落7进,中落为竹丝墙门,后连轿厅。进门楼,上刻砖额“凤羽展辉”,乾隆丁末年(1787)题。后为纱帽厅、花篮厅“爱日堂”及堂楼三座。东落(原正落)有茶厅、轿厅、正厅“颐寿堂”。堂后砖门楼刻有“凤标棣友”四字,乾隆庚戌年(1790)题。原有花园,尤氏曾自办自由农场,后逐渐拆毁,遗址现为牛奶公司。西落早已坍废,民国时改建民房,现为托儿所。
【张一鏖故居】在吴殿直巷东端,后门在长春巷,清代建筑。张一鏖(1867—1943),苏州人,清末举人。辛亥革命后,曾任苏军都督府民政司长、总统府秘书长、教育总长。后回苏州致力社会公益和抗日救亡事业。抗战前,郭沫若曾到吴殿直巷张宅访张一鏖。抗战期间,张一鏖去四川,有游民住进张氏空宅,失火将部分建筑烧毁。1958年居委会曾在张宅办食堂,后由苏州印刷厂改作厂房,部分翻建成工人宿舍。今吴殿直巷一堵花岗石勒脚围墙为张宅仅存的遗迹。
二、旧住宅
【新春巷潘宅】在弄内3—1号。原宅主为清代状元潘世恩后裔。原3落4进,仅存大厅3间,结构较好,后为民居,也被电子局房建站拆除。
【绣线巷张宅】在巷内13号。2落3进。大厅、圆堂、堂楼等较完整。砖雕门楼有咸丰十一年(1861)陆润庠题额。东有花厅,以名贵楠木建成,装修、雕饰颇精。花厅前庭园中假山花木保存完好。现为民居。堂楼已于1996年移建至潘儒巷民俗博物馆。
【慕家花园毛宅】在巷内28—1号。1落3进。楼厅梁上雕花细致,挂落、格扇齐全。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砖雕门楼上刻有“八仙过海”图。现为民居。
【镇抚司前张宅】在巷内20号。1落4进。大厅三间,扁作梁,青石柱础。残存门楼三座及两侧斜贴磨砖照壁,有时代风格。1994年干将路工程中被拆除。
【通和坊汪宅】在巷内34号。原系诵芬堂(雷允上)业主住宅。抗战时期雷家迁沪,房屋几度易主,后归汪氏。3落5进,有砖刻门楼两座:一座门楼上题有“介尔景福”四字,上款为“道光癸卯(1843)春月”,下款具名“施钰书”,字迹清晰;另一座门楼上题“子孙保之”四字,落款被涂没。大厅有梁枋彩画,落地长窗18扇雕刻精致。1994年干将路拓建时被拆除。
【通和坊夏宅】在巷内36号。原属雷允上业主所有。抗战后,房屋几经转让,后归夏氏。1956年起,由医药公司用作仓库。建筑高大宽敞,梁柱粗壮,下垫大型石鼓墩。大厅为双翻轩。庭院中原有假山、石笋。有砖刻4方,两方刻人物,一方刻荷藕,一方刻仙桃如意。1994年干将路拓建时被拆。
【学士街张宅】在本街179号。2落4进。大厅横梁雕有“八仙过海”图,保存尚好。
【梵门桥弄吴宅】在弄内8号。相传原为明代正德年间大学士王鏊故居怡老园的一部分,后几经辗转,清光绪六年(1880)归军门提督吴瑞生,名荣成堂。清同治四年(1865)时曾暂借作紫阳书院,俞樾一度寓此。现存建筑2360平方米,占地1600平方米。原有建筑2路5进,坐北朝南,形式古朴,气势宏伟。正路建筑偏西,依次为门厅、大厅及两进楼厅。惜前面3进已于1981年拆除改建。仅存的第四进楼厅,面阔7间29米,进深9檩8架14米;东西厢楼各3间,阔10米,深5米。前檐柱础用古镜式青石口。内柱均用楠木,用材规格较大。楼下有前后轩,前檐船棚轩进深较大,弧度平缓。圆作梁,矮柱圆滑朴素,颇具特色。楼板采用通长宽大的本色白木板,承接楼板的搁栅同样采用原色,不施油漆,较为罕见。纵观此楼,规模宏大,形式简朴,具有较强的明代建筑风格。与楼相对,紧贴厢楼有一大型砖细照壁,中为砖雕门楼,采用硬山顶,垛头用小薄砖细平砌,下枋、字碑、兜肚、上枋全为素面,檐下为简洁的一斗三升砖细仿木斗拱。门楼两侧照壁采用大块面形式,分上下两部,下部砖细勒脚平素,上部在砖墙整体中部做出砖细须弥座,座下带圭脚,较为少见。整体造型体量宏大,古朴简洁,制作精良,无疑为明代遗构。东路房屋全为三开间,依次为偏门厅、旱船式书房、花厅及后楼厅。前、中、后部用封火墙隔断,自成院落。偏门厅与后楼为一般苏州传统建筑形式,中部为一小庭院,以湖石假山居中。院北有硬山顶朝南花厅,用料较粗壮,做工较精细。明间为抬梁式,边贴以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前架为船棚轩,梁枋雕刻细致。山墙面采用整体水磨砖起边线贴面,工艺水平较高。与花厅相对的为一旱船式书房,歇山顶,内为满堂轩;屋角微翘,出檐椽微向上反翘。小巧玲珑,颇具特色。西有小型攒尖顶方亭,制作精巧,使用搭角梁做出八角形藻井。原亭壁有门,西与正路相通。书房、小亭与花厅以廊相连,与院中偏东的湖石假山形成和谐的格局,供主人读书休憩,充分反映出苏州传统第宅庭院的特色,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该宅1982年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现散为民居,房屋破旧,庭院内私搭建筑,改变原有结构形式。特别是七开间堂楼下檐坍塌,屋面破损,装饰残朽严重,亟待抢救。
【马大箓巷顾宅】在巷内26号。朝南五进清代建筑。第二进大厅三间,有鹤颈轩,落地长窗、屏门完整。第三进为楼厅。
【景德路毕宅】在本路287号今市儿童医院东侧。清乾隆年间湖广总督、学者毕沅故居。即小灵岩山馆,俗称毕园。住宅正门在慕家花园(巷)。毕沅裔孙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才全部迁出。今287号过道原为毕宅的东备弄。主体还保留着二进楼房,建筑高敞,但已陈旧不堪。大厅四金柱为楠木制成,厅中原有乾隆题写的“进士及第”金字匾。“文化大革命”中被毁,部分清式红木家具今陈列在网师园内。毕园原来书条石刻较多,后被汽车配件厂建厂房筑墙基时掩埋在地下。从287号进门到底左转,为毕宅东翼房,有半亭一只。原有匾额,上书“怡亭”二字,已毁。前有假山。半亭东有屋一间,原额“灵岩山馆”。毕沅少时曾在木渎灵岩山从沈德潜读书,故自号灵岩山人,晚年在灵岩山南麓筑有别墅园林“灵岩山馆”则,此间“灵岩山馆”则是毕宅书房。在“怡亭”和“灵岩山馆”之间有扇北向小门,门外是个小天井,在天井中可以看到毕宅残存北壁上的砖雕,刻有仙鹤、梅花鹿,其造型与苏州他处第宅园林有所不同,类似北京风格。50年代毕宅大部归公,其余“文化大革命”时成为一药厂厂房。80年代毕家将归还的房屋卖给药厂,药厂迁离后,归儿童医院。
【春晖堂】在本路330号。本为明申时行宅,清乾隆间属毕沅,后归汪氏,光绪时属珠宝商杨洪源所有。宅两路,坐北朝南,占地约600平方米。西为正路,原有6进,现存大厅及楼3进。大厅“春晖堂”年代较早,面阔3间加左右抱楼共24米,进深13.15米。据说厅内可置100桌酒席,号称“百桌厅”,为“苏州两只半大厅”之一。扁作梁,饰有山雾云和抱梁云。前双、后单翻轩,檩枋之间有斗六升牌科五排。厅后3进楼均为五开间两夹厢。东路“秋声馆”庭园等建筑已陆续拆除或移建。1998年11月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景德路某宅】在本路379号。仅存清代鸳鸯厅三间,结构完好。
【五爱巷潘宅】在巷内(原名王枢密巷)36号。两落清代建筑,有大厅、花厅、内厅、女厅、轿厅等。门楼砖额“梅兰竹菊”。
【曹家巷王宅】在巷内28号。民国初期苏纶纱厂经理王驾六住宅。2落6进。东落对照花篮厅较精,后四进为楼。西落大厅已拆,后三进为楼。
【西麒麟巷金宅】在巷内16号。2落4进。大厅、楼厅、花篮厅有船棚椽等式翻轩。今为民居。
【东百花巷汪宅】在巷内20号。3落4进。正落墙门、轿厅、堂楼较完整。砖雕门楼有清嘉庆十八(1813)年题额“泽荫云秋”。已于1998年街坊改造中拆除。
【花驳岸邢宅】在巷内6号。宅主邢之园,湖州南浔人,开设丝号起家,在原籍拥有2000多亩田产,清光绪十六年(1890)捐得道台官职。后在苏州购下这所住宅,面积近八亩,后门到马大箓巷,内有轿厅、官厅、花厅、楠木楼厅,雕刻精细,门窗花纹各式各样。原有庭园。民国三十六年(1947)产权属邢氏之孙邢成德。1955年,邢成德的三媳陆彬,以1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出售予当时的第三工程局。1960年后,先后用作轻化工技校、三十一中学、轻工中专。庭园已改成大操场,“文化大革命”中翻修时曾挖得金法郎重3.5市斤。原有三间走马楼,对照船棚椽翻轩,有棹木,四周柏口枋雕刻精细,已于1986年1月10日失火)sf。
【马大箓巷季宅】在巷内37号。坐南朝北,3路5进。西路鸳鸯花篮楼厅较为别致,面阔3间11米,进深12.1米,前出两厢。楼西有庭园,以小型山池为中心,环以亭、阁、轩、廊。中路有楼5进,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砖雕门楼两座,其一为冯桂芬题额“师俭贤后”。
【马大箓巷周宅】在巷内9号、11号。建于清代。坐北朝南,2路3进。西路有花篮厅与书斋东西并列。花篮厅面阔3间13米,进深12米,梁枋、格扇雕刻颇精。厅、斋南北4个小院各不相同,蕉石当窗,竹木掩映,十分幽静。
【马大箓巷邱宅】在巷内12号。名“慎修堂”,建于明代,清同治中重修。全宅占地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3路4进。中路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和楼厅。大厅与轿厅保存明代建筑风格,大厅前砖门楼有清同治年间题字,其他建筑多为清代重建。太平军占领苏州时曾在此设军械所。(参见本卷(第五章)(第一节)之“太平天国军械所旧址”)
【高师巷张宅】在巷内22号、24号。3路3进。有大厅、楼厅、船厅、花篮厅,建筑尚较完整。两座砖雕门楼,一座为清同治八年869)题额“居安资深”。50年代后,由高师巷粮店使用。
【高师巷许宅】在巷内2号。清代建筑。民国初年为一许姓军阀私宅。3落4进,大厅雕刻精细,海棠花厅完整。小庭院有湖石假山,“文化大革命”中被拆去烧石灰,仅存残迹及半亭。门楼两座,一题“俭德传家”额。现为民居。
【中街路石宅】在本路10号、12号。清代建筑。《吴县志》作石梅荪宅。其范围从火神庙到典业公所(今环秀小学)。2落5进,大厅高敞精致,第4进砖雕门楼尚存,纱帽厅原“清堂”匾额已无,哺鸡脊及马头封火墙已毁。庭园原有旱船,已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建成住房。花篮厅大梁用楠木,雕刻精良,已被拆除。院内石笋、假山已毁。1999年中街路拓宽时,沿街房屋被拆。余屋现为民居。
【西百花巷潘宅】在巷内4号。清代状元潘世恩第四子潘曾玮故居。潘曾玮(1818—1885),同治年间曾任李鸿章幕僚,官至刑部郎中。《吴县志》称此宅为“养闲草堂”。清代学者何绍基、冯桂芬、俞樾均有记载。据老人回忆,潘宅当年极为豪华,门厅内有“肃静”、“回避”行牌及衔牌。庭园中有楼台亭阁之胜。门前有石狮。民国时期,潘氏中落,将宅第卖给程笏庭。50年代在此成立剧装戏具厂,原建筑逐步拆除改建。庭园原有“桂花厅”、“海棠亭”,建筑艺术较高,0年代剧装戏具厂改建厂房时,已拆迁到刺绣研究所。现存五开间堂楼两幢,楼面铺有方砖,建筑木质优良,结构亦好,由剧装戏具厂使用。
【西百花巷徐宅】在巷内18号、20号。现存1落4进,墙门、轿厅、大厅、堂楼及西侧花篮厅结构尚好,装饰较全。现为民居。
【王洗马巷汪宅】在巷内26号、28号、30号。传为清大臣汪鸣銮故居。原为3落7进,楼房较多,花厅结构精细,有石屋一间、砖雕门楼6座。现26号、28号除设有王洗马巷托儿所外,还住有40户居民。30号存三开间大厅,结构完整,现为建工局104工区食堂。
【包衙前汪宅】在巷内32号。3落5进,后门达三茅观巷。大厅高大宽敞,脊桁有彩绘,梁间用大斗,扁方椽子,结构有明代气质。花厅为满堂翻轩。两座砖刻门楼,一座题“蕴玉生辉”,清乾隆年间造;另一座为嘉庆二年(1797)题额“恭俭惟德”。被用作坎事用具厂厂房,部分为民居。近年拆除。
【包衙前金宅】在巷内34号。3落5进。大厅宽敞,正梁有彩绘。东西两落建筑尚完整。被用作坎事用具厂厂房,部分为民居。近年拆除。
【包衙前雷宅】在巷内20、22号。清代建筑。“雷允上”国药店业主住宅,20号为走马楼,22号后进为西式建筑。有砖雕门楼。现为民居。
【三茅观巷沈宅】在巷内26号。清代建筑。原与宋仙洲巷沈宅为一体,民国年间改建为中西结合的仿古建筑。榉木门窗雕花,柱脚有六角形、方形。后进天井内砖门楼为清代建筑遗留,砖雕部分已损坏。现为木桶厂厂房,部分为民居。
【宋仙洲巷沈宅】在巷内横街6号。清代建筑,原属三茅观巷沈宅。现存五开间走马楼,台口下雕有花篮,长窗雕刻精致。有两座光绪十九年(1893)砖雕门楼,一座题“和气致祥”,一座题“树德务滋”。现为民居。
【宋仙洲巷张宅】在巷内15号。清代建筑。2落7进,有门厅、纱帽厅、方厅、堂楼、女厅及清乾隆十年(1745)“吟德怀和”砖雕门楼,堂楼有落地花罩。民国时宅主为张姓绸商。现为民居。
【天官坊陆宅】在巷内8号、10号及肃封里。原为明代大学士王鏊旧宅怡老园一部分。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徽商陆义庵来苏经营典当,从王氏裔孙手中购下。太平天国时曾用作女馆。有住宅、祠堂、义庄和小型园林,占地约12000平方米,被誉为苏州住宅之冠,惜已不完整。正路大厅“嘉寿堂”已改建,门楼尚存明代石雕须弥座。楼厅五间带两厢各三间。东路有花厅“清荫堂”及嘉庆二十一年(1816)“鲤鱼跳龙门”砖雕门楼,还有小庭园中的厅、廊、假山。西路大部被民族乐器厂拆毁建厂房,仅存满堂轩花篮厅和原家祠七开间享堂。
【刘家浜潘宅】在巷内26号。清代潘姓盐商买下后,名为“潘谦益堂”。大厅曾悬有“恩荣”匾额,相传为光绪帝所赐,“文化大革命”中被毁。50年代,花厅、花园改建厂房。住宅有3落4进。大厅三间,台基高踏步,梁架柱础为明代风格。还有楼多座。
【五爱巷某宅】在巷内10号。1落3进。砖刻门楼两座,一座有清同治十二年(1873)洪钧题字。此宅曾由织造局使用。现为民居。
【刘家浜申宅】在巷内38号。2落4进,建筑古朴素雅,有明代风格。现西落建筑完整,有堂楼3进。第四进堂楼较精,搁梁浮雕袍带人物栩栩如生,前设一枝香轩。东厢房内墙嵌有三尺宽、四尺五寸高的车光镜子,四周以红木镶边。
【桃花坞谢宅】在桃花坞大街164号。明代沈均“废园”故址,清代洋务派文人谢家福故居“望坎楼”。据考曾为太平天国劝王万镇坤王府。宅原分东、西、中3落,深5进,有花园、水池。嵌在墙上的“废园”石额尚在。轿厅、大厅主体结构基本完整。现由桃花坞房管所使用。(参见本卷(第一章)(第七节)之“废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