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遇到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连续暴雨,水位猛涨,最高水位达4.3米,超过警戒水位0.8米。金阊区内受灾居民4万余人,近百家工厂被淹,全区总计损失达1.1亿元之巨。为抗洪救灾,全区每天均有1千余人次奋战抗洪前线,先后投放30万只草包,20立方米木材,2千根毛竹,10吨铅丝,300吨黄沙,24万块砖头,60吨水泥以及机电排涝动力250台,共投人资金211.3万元,对被洪水围困在楼房里的航西、航运新村居民,用小船送煤送粮上门,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水位下降后,又及时组织环卫、市政、医院、防疫等部门清扫路面,喷洒消毒,送药上门,防止灾后疫情的发生。
1992年新建泵闸3座,疏挖河道4.5公里,改建尚义桥泵房和机电设备,新筑三香泵房围墙%米。
1993年,全区新建活络浜、白莲桥、河西巷、方家浜泵房4座和徐家郎闸、河沿街闸门2座,疏挖河道4.2公里。7月2日,苏州市又遭特大雷暴雨袭击,全区有250余户居民家中进水。8月17日至18日,全市各河道水位猛涨,全区组织6千余人的抗洪大军,修筑土坝800余米,及时增加水泵28台,由于前期防汛设施的不断完善,受损程度已大幅度下降。翌年,新建积善桥泵房,新增东风、新塘桥泵房和金平闸,疏浚河道2.6公里,清除障碍10余处。1995年气候异常,梅雨季节4次暴雨袭击,全区新增闸门、龙兴桥泵房和白姆桥闸,各防汛工程排涝3456万立方米,疏挖下水道20万米;泵管所组织力量疏河清障1600米,挖出土方1.36万立方米,疏浚河道3.5公里,安全渡过汛期。
二、固堤动迁
1996年新建彩虹闸,加固茅山塘防汛堤,修补清洁路防洪墙,改建五泾浜泵房,清除土坝7条共440米长,6900立方米土方,对全区33座泵、闸进行全面检修保养。翌年汛期前,新增加清洁路泵房和平四闸,添置泵机、电机、电缆等应急物资。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综合治理凤凰泾河、桐泾河、张家浜、中市河、学士河等河道7800米,疏挖土方1.2万立方米,疏通下水道7.34万米,在8月18日、19日11号台风过境前后,连续两昼夜出动540多人次,及时处理危树147棵,未因倒树而发生事故。
1999年,苏州市出现超历史最高水位的特大洪灾。汛前,区建设局就对防汛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完成朱家庄泵房的改建和为钢桥泵房的改造。从6月1日起,区建设局实行24小时值班,确保全区33座泵房有专人负责,并成立应急队伍。汛情发生后,及时配备力量,对设防地区严防死守,确保安全;对未设防的采取应急措施,调集草包、泥土加固加高堤岸,组织撤离居民户;在北码头西塘口筑坝,在玻璃钢厂筑坝抽水,形成小包围。环卫、市政、绿化、城建等部门成立突击抢险队伍,发现险情立即奔赴第一线。在抢险期间,共筑各类土坝5425米,投人草包4.6万只,土方1677立方米,搭设各类便桥1960米,增设各类抽水机147台(其中131台为各单位自行设置),投人人力2.5万余人次。
为吸取1999年特大洪涝灾害的教训,按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修建城区防洪综合治理工程的总体要求,金阊区负责实施新建和加高、加固防洪驳岸7.5公里;配合市有关部门实施防洪道路工程;沿河防洪绿化工程中,区内民房500多户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拆迁;配合市有关部门实施雨水出水口改造工程;负责完善茅山塘、冰厂街、长船湾3个小包围;完成清洁路、南码头、上津桥下塘3块低洼地区居民住宅改造工程,动迁居民757户,面积37万平方米。为此,区委、区政府于11月24日召开动员大会,区政府与建设局、房管局、工业局、贸易局、万国房地产公司签订防洪综合治理工程责任书。会后,各项工程陆续启动。工程将于2001年底前完成。
(第四节)城市绿化
一、群栽群管
苏州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植树种花素有传统,但解放以前历遭战乱破坏,加上疏于管理,至解放初,除洋关、阊门、留园马路一带,有枫杨、刺槐等外,其他街巷树木稀少;风景园林、名胜古迹、私宅庭园、街坊大院,植有树木并存有少量古树名木。
解放后,1953年9月30日公布的《关于发动群众开展造林、育林、护林运动的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动员城乡群众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环境。
1958年绿化管理纳人区政府职责。绿化工作贯彻“以铁路和主要交通干线为重点”及“植树与育苗并举”的原则,全面布置区属各工厂、学校、公共场所及庭院的绿化工作,按当年统计,种植各种花草树木共11.8万余株,育苗720平方米(1.08亩)。
1959年至1964年,全区绿化以虎丘路、西园路为重点,以园林及开放单位为主;以专业队伍与群众绿化相结合的方法,大量栽植各种树木花草;还对枫桥路、安利路、大马路、横马路一带的人行道绿化进行补栽。仅1962年,全年就种植各种花草树木57375株。
1965年绿化工作贯彻“普遍绿化,结合生产,一绿就管,一管到底”的方针,实行群众性植树育苗和养护管理,并进行树林调查,推行划片包干,专人负责管理制,春季植树6593株,扦插2584株,冬季以苗木生产为基础,经调查后确定由市属单位管理有38787株,区属单位管理4785株,居民管理有9146株,主要街道的行道树和古老树木有1797株,分别由154个单位和231户居民管理。
1966年至1978年,城市绿化组织瘫痪,尤以1973—1978年6年中,棵树未栽。城墙树木被砍伐,城墙被占后建厂造房,但也有居民占用城墙辟园种花。
二、义务植树法制管理
1978年后,城市绿化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80年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全区绿化植树7533株(乔灌木39株,花卉39株,绿篱7100株),阊门地段的城墙,也栽植零星树木,局部绿化,并建成鲇鱼墩滴翠园游园绿地。
1981年建立市、区两级绿化组织,实行市、区两级管理,组织绿化员对区内的树木进行普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全区街道里弄有树木1342株,覆盖面积7万多平方米。是年植树3276株,成活937株,占29%。翌年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共种植各种树木和木本盆花035株(苗木3242株,木本盆花793株),成活3497株,成活率86%,种植绿篱12000株,各种草木盆花39867盆,参加绿化植树的有500多人次。市绿化工程队承建彩香一村绿化工程,种植乔灌木22万株,铺草坪8000平方米。1983—1985年,按照市、区绿化分工规定,金阊区分别在三香、虎丘、新庄等新村植树26万株,绿化总面积16.39公顷,敷设栏杆1260米,绿化较好的有彩香、新庄2个新村。1985年开始,在古运河岸边隙地种植乔木。有山塘街沿河绿地3311米,面积7532平方米,植树2029株,对改善浜河滩坡环境有显著效果。
1995年,区政府建立绿化执法监察队,加强对辖区内绿化工作的领导。7月,《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颁布实施,绿化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至1999年末,金阊区绿化面积达209.55万平方米,绿化率达13.20%,人均公共绿地2.3平方米。
三、绿地选介
【石路绿化广场】位于石路商贸中心、亚细亚商厦西侧,占地1500平方米。由金阊区政府投资1000万元,于1999年9月20日建成开放。广场呈三角形,中间为大片草坪,四周植有4500棵金叶女贞。草坪中央为直径米的金山石花盆,四周日本小菊相拥。草坪内用8吨卵石、8000块瓦片铺设百米长“8”形路径,为行人休闲娱乐之所,草坪间安置上百只草坪灯、反射灯和自动喷淋装置。广场用地原是石路商场、小商品摊点以及30余户居民住宅,原楼屋拆除后,金阊区建设局、市政、绿化部门仅用20天时间完成这一市、区政府实事工程。
(第二章)房地产
民国时期,城市房地产管理以地产为主,由吴县县政府下设地政局、地籍整理办事处、土地评价委员会等专门机构,对地产实行地政管理。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实行新的房地产所有权制度,没收、清理国民党政府、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反革命分子的房地产(为国有房地产的最初来源),承认一般公民私有房产的所有权,并保护其合法权益。1954年,成立苏州市房地产管理局,对包括金阊区域在内的全市房地产实行全面管理。
1956—1959年,根据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以公私合营、国家经租两种方式,对市区出租的私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在此期间,调拨民房支援工业生产。公有房产逐渐增加。
“文化大革命”前期,区内大量私房被冲击、挤占,党和国家的保护私有房产政策遭到严重破坏。
1976年后,经过拨乱反正,重建房管机构,建立和健全房管工作制度,进行第一次城镇房屋普查,整理、充实房产档案资料,加强房产权籍管理,落实党的私房政策,整修、轮修公房,提高房屋完好率,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房地产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同时增加住宅建设投资,注意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建房积极性,改变由房管部门一方建房、分房办法为由职工所在单位建房、分房,并鼓励私人建房的办法,住房发展出现转机。
80年代后,金阊区内新建大批居民新村,既有政府出资建设,又有各单位自行建造,使金阊区的区域范围逐步延伸,向西拓展至大运河东侧,向南拓展到里双桥畔,增设了彩香、三元两个新村街道办事处。至1999年末,区房管部门管理的公有房屋达1334668平方米。
(第一节)产权管理
一、管理机构
1956年9月,成立苏州市房地产公司,各区成立分公司。10月,区人民委员会增设房地产管理科,与区房地产公司合署办公。
1971年,区内建立第六、七、八3个房管所,属市房地产公司领导。翌年5月,六、七两所调整为六、七、九3个所。
1979年1月18日,组建延安区房地产管理分局和延安区房地产管理分公司,下设桃坞站、金门站、石路站、留园站。1980年1月,新建中街站;2月,原留园站分为留园、山塘两个站。1982年,撤站建所,并建立材料供应站,同时撤销区分局、区分公司。9月,建桃坞、石路、山塘3所,属市房管局领导。
1984年10月,建立金阊区房地产管理局和金阊区房地产经营公司,下辖桃坞、石路、山塘3个房管所和材料供应站。
1985年1月,成立金阊区城市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区城市开发改造办公室和区拆迁办公室(一套班子,合署办公,简称“二办”),撤销房屋修建工程队,有关人、财、物纳人各房管所建制。
1986年3月,撤销区房管局材料供应站建制,成立金阊区房屋修建工程公司,原材料供应站人员并人修建公司。
1987年7月,成立金阊区彩香房地产管理所。
1992年6月,原金阊区房地产管理局材料供应站更名为危旧房改造经营公司。
1993年5月,金阊区房地产经营公司更名为金阊区房地产开发经营总公司,金阊区房屋修建工程公司更名为金阊区房屋修建开发公司,金阊区危旧房改造经营公司更名为苏州市锦华房地产发展公司。7月,成立苏州市兴华房地产开发经营服务公司。
1995年10月,成立金阊区房地产管理局拆迁办公室。
1996年4月,成立金阊区物业管理处。11月,金阊区房地产管理局更名为金阊区房产管理局。
1999年2月,拆迁办公室更名为区拆迁安置事务所。
二、房屋普查
1985年1月到1986年4月,根据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统一部署,进行全国第一次城镇房屋普查。按国家统一规定的1985年12月31日城镇房屋普查标准时间进行校正,全区各类房屋主要普查数据如下:
三、房地产登记发证
1986年,金阊区成立区房地产登记发证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全国第一次城镇房地产登记发证工作。到1990年12月31日,全区共发房产证17326处(户),其中私房8799户,677500平方米;公房5821处,1190215平方米;单位自管房2706处,1880887平方米。1991年又发证1190户,359671平方米。
四、直管公房管理
据1985年资料记载,全区直管公房153.9万平方米,其中87.10是住宅,为133.9万平方米,占全区公有住宅总数的61.10;非住宅用房20万平方米,占直管公房总数12.9%。全区直管公房中砖木结构的旧房,有120.6万平方米,占78.3%;超龄使用的老房有105万平方米,占68.2%。’失养修的危房有69万平方米,占44.50;而完好房屋仅12.6万平方米,占8.20。
租赁、租金管理是直管公房管理的主要内容。80年代不断克服低租金制的种种弊端,使租赁管理逐步规范化,租金回收率逐年提高。1985年当年租金回收率99.64%;历年欠租亦有所回收。但1985年前实行低租金制,全区住宅平均月租金为0.1元平方米,“以租养房”难以实现。直管公房的完好率越来越低,危房率逐年递增2%以上。1985年后,非住宅用房租金有所调整,全区直管公房平均月租金为0.16元平方米,但城市维护费和地方建设资金已不再下拨,仍然难以解决房屋维修的资金。90年代以后,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行,
直管公房租金按维修的最低要求逐年提高,公房管理中租金人不敷出现象基本消失。
五、落实私房政策
“文化大革命”期间,金阊区被冲击挤占的私房有3039户,收购下放户私房550户。1978年下半年,市房地产管理局在金门街道进行落实私房政策的试点,采取先发还产权,然后逐步归还使用权的方法,对原自住房腾迁住房归还房主,原出租房将原租户一并移交恢复原租赁关系。1979年7月,落实政策工作全面推开。按1994年底统计,金阊区已落实2767户,占应落实户数的91.950;“下放户低价收购房”已补差461户,金额383820.9元,批准回赎房8处。
从1995年到1999年底,对私房改造遗留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处理,全区共处理了368户31677.69平方米。
六、住房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