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阊区志
2402900000056

第56章 商贸饮服旅游(1)

注:名称前有)”者兼营书场。

1956年,茶馆业(包括茶馆书场及个体小茶馆)归口饮食公司实行全行业对私改造,实行公私合营,或建立合作茶馆。当时北塔区7户(后划人金阊区有6户):汤家巷梅园、西中市大观楼、下塘街鸿兴园、东中市春和楼、德仙楼、鸿云,另有人民路齐苑(后并人平江区金阊区11户:南浩街茂安、横马路南星阁、下塘街鹤阳楼、方基上品园、乐荣坊彩云楼,大马路梅园、升平楼,小杨树里福安居,上塘街鸿园、兴楼,山塘街和园。嗣后,茶馆书场逐步收缩,各业茶会基本消失。1964年全市公私合营茶馆减为10户,各区合作茶馆28户,其中金阊区17户。“文化大革命”期间,茶馆业大撤大改,人员下放农村安家落户,坐茶馆被认为是不良风俗,茶馆业向城边迁移,红星茶馆迁虎丘,瑞金茶馆迁枫桥。

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业兴起,虎丘冷香阁、留园、西园等园林茶室相继恢复,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新要求,饭店酒楼及宾馆纷纷辟设雅座,供应早茶,饮食店也争相效仿,但此类茶座已非消闲场所,难现昔日之热闹景象,作为自然行业的茶馆除园林景点外在金阊区内已基本消失。

二、水灶

水灶,俗称“老虎灶”,以卖熟水为业。水灶设备仅一副“七星灶”,燃料以砻糠为主,用水从城河中挑取,成本虽低,但劳动强度较大。水灶大多设在前沿街背临河处,便于水船、砻糠船停泊运输。一般水灶都由家庭经营,除卖熟水外,有的兼卖茶,有的夏季备有木盆供客洗澡。苏州居民日常生活熟水用量大,水灶业素来兴旺。

清道光十一年(1831)水灶业建立水炉公所,公所订有较严的行规,新设水灶必须与原有水灶相距60丈,限止业外人员从业,水灶收费全城统一。水灶售熟水,都采用卖筹供水。水筹用小竹片制成,烙有记号。20世纪20年代,每根水筹3文,每筹供应熟水一大勺(相当于热水瓶的一半),盆汤浴每客30文左右。后逐步增至每筹售5文,盆汤60文。

民国十九年12月,水灶业同业公会成立,有会员165户。三十二年12月与茶馆业合并成立茶馆水灶业同业公会,会员330户。三十五年初,两业又分开,水灶业有会员253户。

解放初,水灶有增无减,因盲目增加而发生纠纷,后经整顿,调整部分水灶地段,规定一般相隔半条巷,并补办登记手续。1951年6月全市有水灶30户。同年,苏州自来水厂建成,不少水灶率先安装自来水,并兼营自来水供应,有的配备担水员给居民送水上门。1956年水灶业归口饮食公司实行改造,全部实行合作小组,基本维持原状。196年水灶业有223户。“文化大革命”期间,水灶网点大量撤并,仅保留少数水灶,大部分人员下放农村安家落户,经营方式由自负盈亏合作性质改为集体性质(实际是国营经营方式),连年亏损。

1980年后水灶下放给个体经营,街口巷角都增开不少老虎灶,水灶经营也逐步扭亏为盈。嗣后,随着城市居民迁居新村,煤气、液化气的普及,居民生活方式改变,很少再向水灶买水,水灶业逐步衰落。至20世纪末,在苏州城区已很难找到旧水灶的踪迹。

(第七节)旅社

一、历史情况

苏州旅社业历史悠久。据唐代陆广微《吴地记》记载并经今人考证,远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吴王寿梦就在现今阊门内都亭桥附近,“置都驿,招四方贤客”。这可说是苏州最早出现的官办旅社。宋代,漕运日繁,苏州客馆都修建在大运河、城西内城河(自盘门经百花洲、学士街、西中市至阊门水关桥)沿岸。明清时,苏州发展为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客商在苏州兴建会馆、公所百余处,其中设于今金阊区内的即达一半以上,其功能之一,即为客商居宿贮货。清咸丰十年(1860)阊门外商市毁于兵燹,多数会馆、公所遭毁。

清光绪年间,阊门外商市逐步恢复,随之出现一批专门为客商住宿兼办运输的商桟,如西中市同億公商桟,创于光绪十八年(1892),宝林寺前锦源公、祥和公、人和、大有恒,天库前同益公、同益兴、泰成,十间廊屋大生裕,文衙弄长源公,汤家巷天成等。同时客桟也兴办起来。随着阊门外轮船通行,商贾往来不绝,沿城河纷纷设客桟。光绪二十年,仅姚家弄内就有公泰义、天宝桟、大行台、人和桟、晋升桟、斌升桟等七八户。二十九年至三十四年,沪宁铁路修筑期间,金阊一带市面更为繁盛,于是旅社事业兴起,如利昌、第一、中华、老苏台、新苏台、惠中先后创设。阊门外石路修筑时,大小商号又纷纷择址兴建,一时阊门外凭水路、陆路、铁路之便,首开苏州新式旅社发展历史。惟盈旅馆,由上海孙福田到苏考察后,选址钱万里桥堍兴建,光绪三十四年开业。惟盈即英文VillageInn(意为乡村客桟),旅馆建有洋楼、草坪,欧式风格,内设简洁高雅客房28间,且供应中西大菜,一时游客盈门。旅馆还自备小汽艇,供客游览苏州风景名胜;服务员娴熟英语,能接待国外游客。

辛亥革命后,阊门一带旅社发展更快,出现一批规模大、设施豪华、服务时新、档次高的旅社。民国五年(1916)开张的铁路饭店(今动力厂职工宿舍),设50间海式平房,客房前后有花园相隔,走廊宽阔,铺设地毯;客房以单铺为主,用西式柚木家具、席梦思床;餐厅精美雅致,备国外名酒、西式菜点、时令鲜果。因设备新颖,在同业中首屈一指,达官贵人纷纷下榻。同年,大东旅社(今五洲大饭店)由清末邮传大臣盛宣怀之孙盛毓邮开办。东吴旅社(今亚细亚饭店)十三年落成,二层楼,设100多间客房,有8个堂口,楼下礼堂宽敞明亮,可供举办婚宴,另设书场。

民国十一年月,苏州商埠旅社公会筹委会于广济桥堍三新旅社茶厅成立。十五年9月20日,由老苏台、三新、东吴、大东、惠中、新苏台、中华、第一、苏州、利昌10户旅社发起建立旅社公所,议订章程16条。30年代,旅社业由于房多客少,竞争激烈。如东吴旅社以赠送食品和种种优惠招徕客人,小房间送汤面、大房间送小笼馒头或蛋炒饭,旅客如不要赠品,可照值扣算房金。有的旅社印有“祝君晚安”毛巾相送。许多旅社还与黄包车夫订有契约,如将客人拉到旅社便给予“放车饭”。各旅馆增设便客措施,房间里贴有苏州游览指南、车船时刻表,张挂日历,备有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及席草拖鞋,夏备蒲扇,冬有汤婆子,若发现住客未吃早餐,则免费供应白粥、酱菜等。旅馆服务员以勤奋能干、礼貌待客、和蔼热情、有问必答为招聘条件,并禁止服务员参与住客聚赌。至抗日战争前,今金阊区内共有旅馆63户,详见下表:

抗日战争爆发后!石路遭日机轰炸,老苏台、新苏台、惠中、第一、中华、利昌、大新、瀛洲、同义公等10余家旅社均被炸毁。沦陷期间,几家大旅馆先后被日军、日商霸占,铁路饭店被占后改为军妓院“繁乃家”;大东、东吴旅社被日本浪人占为己有,开设“军人慰安所I即妓院),房间设备改为榻榻米,旅馆成为抽大烟、聚赌、嫖娼的活动场所。民国二十七年后,新开旅馆渐多。抗日战争胜利后,几家被日商占据的旅馆回至原业主手中,但已面目全非,损失惨重。旅社业由于时局动荡,营业清淡,亏损累累。

抗日战争后(民国二十七年)至解放前,在金阊区内先后增设旅馆36户,详见下表:

二、解放后情况

解放后,旅社业作为特种行业进行管理整顿,严禁烟、毒、娼,清除社会污垢,打击违法犯罪分子。1950年后因流动客商和游苏旅客相对减少,小客桟歇业较多,有些旅社改作公寓,也有不少旅社靠职工减少薪金、“生产自救”维持营业。1956年旅社业归口福利公司,实行公私合营,全市共92户,合营后并为60户,其中设在今金阊区的有39户:西中市大中南、民生、同意公桟、三记(公寓),乐荣坊华安、保安居、添源、永安,大马路惠商、交通、安康、锦泰、安泰、荣华(公寓)、美恬,姚家弄大行台、晋升、斌升(公寓)、鸿升,石路月宫、大苏、京沪、长安居、新中(公寓),鸭蛋桥江苏(公寓)、大东、上海(公寓)、扬子(公寓),横马路新阊、新江南、金城、南洋(公寓)、银都、悦来,钱万里桥福盛、和顺、万安公、义兴、惟盈。1958年,旅社还纷纷开办食堂,方便旅客就餐。

“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全市旅馆撤并为23户,由于网点减少,至苏游客及出差人员住宿难的矛盾突出,每逢节假日或旅游季节,只能采用双层铺或利用浴室设夜间临时铺位,甚至借用学校教室接待旅客住宿。

1980年后,全国掀起旅游热,每年旅游季节,至苏旅客数万人,市饮服公司先后改造老旅社,建设新饭店。1982年开始,在金阊区内先后兴建新华饭店(今君怡大酒店)、园外楼饭店等中高档饭店,其他部门在区内也先后兴建申江酒家、大华饭店、京苏饭店(今京汇宾馆)、东方饭店、北林饭店等设备较好的宾馆。街道、居委会还在大街小巷利用社会闲置房屋开设普通旅社,使住宿难的矛盾得以缓解。9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一批中外合资的高档星级旅游涉外饭店如雅都大酒店(991年3月试营业)、五洲大饭店(1995年3月开业)、新世纪酒家(1996年11月开业)等先后开设,至1999年末,金阊区内主要宾馆饭店共16家,详见下表:

(第八节)浴室

一、旧时习俗

浴室苏州,俗称“混堂”。苏州俗话“早上皮包水(孵茶馆),午后水包皮(孵混堂)”。传统浴室以盆汤为主,即一人一盆,有官盆、客盆两种。直至民国初仍多称盆汤浴室。另有大汤,即多人同在一池洗澡。20世纪20年代,苏州有几家浴室特设水泥砌大洋盆,左右装有冷热水龙头,冬季设有火炉,陈设颇精美,手巾等卫生洁净。堂内有剃头、擦背、划脚等项服务。营业时间大抵自上午11时至晚上12时。价格分特别洋盆3角、洋盆300文,客盆100文,大汤小账外加。浴室多招丹阳、句容、丹徒等地乡村的季节工,每年谷雨至白露回家忙农活。季节工一般由亲友引荐,每天仅供两餐饭,甚至一粥一饭,无分文工资,还需交押柜金(即保证金),浴室小费归个人所得。

民国十六年(1927)在今金阊区内较有名的浴室有天一池盆汤(大马路小杨树里)、双龙池鑫记盆汤(鸭蛋桥)、洞馥泉(协记)浴池盆汤(乐荣坊)、日新园(养育巷)数家。至二十六年1月,阊门一带较有规模的浴室有天一池(小杨树里)、中华(上塘街)、松泉(留园马路)、金阊洗清池(天灯弄)、温泉池(迎春坊)等数家。

民国二十七年后,浴室业仿照扬州、南京等地办法实行“包堂制”,即浴室老板将浴室内堂口包给正堂,按堂口营业收人提取一定比例的“包堂费”,堂口经营所用毛巾、肥皂、草拖鞋之类,也由各正堂自己负责。正堂如同工头,拥有职工聘用权,职工无工资,“小账”收人由正堂按职工、勤杂、学徒分等拆分。为争取浴客,浴室有名目繁多的服务,如擦背、敲腿、捏膀、捶背、捏脚、修脚、擦皮鞋、代买小吃、代洗衣服等。浴室多先洗澡后付钱,进门相迎,出门相送,勤送毛巾,勤添茶水,鉴貌辨色,以服务殷勤招徕浴客。浴室多数设备简陋,池水采用砻糠、木屑、稻柴作燃料加温,冬季为保暖,堂口都放火炉。苏州向无女子专用浴室。民国三十六年夏,阊门外小杨树里开办汤小兰记女子浴室,警方以“事先既未呈请警局查勘核发营业执照”为由,于同年12月勒令停办。此外,在广济桥堍还有教会开办的普益社浴室,只供盆汤,设休息榻位,专为教徒服务,解放前夕歇业。

苏州解放前后,今金阊区内共有浴室20家,详见《1949年金阊区浴室名录表。

二、革新与发展

解放后,浴室业革除陋规,取消小账制和封建把头式的正堂。1950年12月,随着清泉浴室(在平江区)女子部开业,区内浴室也纷纷增设女浴,彻底改变无女子浴室的状况。1956年,浴室业归口市福利公司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合营后撤并网点,多余人员转业或回乡务农。1958年,全市浴室大搞卫生,消灭臭虫,彻底改变卫生面貌。浴室多安装自来水、锅炉、热水汀,并安装淋浴设施。1964年,因危房及市政建设等原因,苏州全市浴室撤并为20户。“文化大革命”期间,浴室网点进一步减少,至1975年减为14户。浴室传统服务项目基本取消,由于网点减少,群众洗澡难矛盾突出。1979年始,每值冬季市有关部门要求工厂、学校、招待所浴室对外营业,专业浴室采用提前开汤、延迟打烊。80年代,市区兴建大量新村住宅!大都备有卫生洗澡间!浴室压力有所减轻;老浴室相继翻修扩大!更新设备!提高接待能力。1982年,市饮服公司投资10万余元,给所有浴室添置制冷、冷藏设备,使浴室淡季(夏季)不淡。同时根据不同档次浴客需要,恢复敲腿、捶背、修脚等传统服务项目,并将单一大汤改为盆汤、小池多种池室,辟雅室、雅座搞活经营。1985年,市区浴室共有17户,其中金阊区内5户:天一池(小杨树里)、大众(鸭蛋桥)、洗清池(黄鹂坊桥)、建新(西中市)、新民(新民桥)。

1991年,市政府确定,由市商业局牵头,负责改造市区所有浴室,共投资136.85万元,对全市19家浴室进行全部改造,浴室面貌和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增开“早浴”,增加女子榻位和女子淋浴,部分浴室设女子雅座,增加矿泉浴、香波浴、桑拿浴等浴种,浴室营业额大为增加。90年代以后,新建的宾馆饭店,都建有配套卫生间的标准客房,方便住店旅客。专业新浴种的浴室陆续开张,1998年太平洋商厦三楼开设桑拿浴室。至1999年末,全区还有私营浴室2户,从业人员25人,个体浴室2户从业人员17人。

(第九节)理发

一、发型演变

清初,易明代服饰为“满装”,男子一律“留辫剃发”,否则处斩。城乡间出现许多流动剃头担,手持铁夹,敲击为号,为人剃头理发,逐渐形成剃头行业。同治、光绪年间,流动剃头师傅逐步觅址固定摊位,支布为篷,剃头师傅坐在高脚凳上,顾客坐在略低的凳子上,面对面用剃刀理发。头发在古时为国人所看重,有“发不踩脚底”的民俗,剃下的头发掸在木盘中。女子虽不用理发,但梳妆十分讲究,有专业梳头营生的行当,苏州俗称“梳头娘姨”,她们都有一手灵巧手艺,梳出的发型多种多样。

辛亥革命前后,“剪辫理发”成为反清的革命行动,革命党人无不剪辫明志。民国初,社会风气改变,男女发型崇尚欧美发式,女子剪短头发渐成时尚。理发业也由“摊”发展为“店”,理发工具也由昔日剃刀、剪刀等简单几种,增加国外理发专用夹剪等多种工具。许多规模小的理发店逐步遍及街口巷角,一般只有一二把靠背椅,雇一二个徒弟为帮手。在理发业中,扬州、丹阳、丹徒、句容等地至苏谋生者占大部分,有些人满师后,无力开店,只能走街串巷流动营生。剃头师傅不仅为人理发,而且学就一套推拿、按摩、敲背、扒耳、翻眼皮吹灰、治落枕等传统服务手艺,深受人们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