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阊区志
2402900000064

第64章 工业(4)

【玩具】据顾禄《清嘉录》记载,清代中期,每逢新年在玄妙观,端阳节在山塘街,以及春游踏青时节,苏城内外各处都有商贩摆摊出售玩具,形成集市。民国时期,苏州有种车木玩具,乃近郊农民的副业,常摆摊于虎丘、留园等处出售。又有铁皮玩具,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如人力车、灶台、锅、木桶、洒水壶、汽艇等,利用铁皮边角料做成,制作者是阊门内下塘街一带的小手工业者,但很快受到新兴机制玩具的影响而被淘汰。又有草制玩具,是虎丘附近的特产,皆用麦秆编制,出售集中在虎丘、山塘一带。日伪时期,苏州玩具品种显著减少,艺人多另谋出路。

解放后,生产玩具的手工业劳动者纷纷组织合作社。1958年8月合并成立苏州工艺玩具厂。1964年,苏州开发塑料玩具,由剧装戏具厂设立塑料玩具车间,生产充气玩具和搪塑玩具。1965年这一车间从剧装戏具厂划出,单独组建东方红塑料玩具厂。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工艺玩具厂停产转业,工厂撤销。后苏州儿童用品厂承接美国万源国际公司、奇艺公司来料加工布绒玩具,品种有熊猫、大白兔、小狗、青蛙等20余种。1982年8月建立苏州玩具厂,恢复木玩具生产,厂址在朱家庄。1984年4月,苏州玩具厂与苏州工艺机械厂合并,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后改名为工艺机械玩具厂。

【彩蛋】清嘉庆、道光年间,苏州有一种叫做萤火虫灯的民间工艺品,鸭蛋壳外面粘贴五彩纸,绘制成鱼状,蛋壳里放人萤火虫,夜间便会闪闪发光,十分逗人喜爱,这就是苏州民间最早的“彩蛋”制品。20世纪40年代,虎丘便有彩蛋出售。1950年,民间艺人周公度创作了“虎丘”等山水风景及仕女画彩蛋,产品细致精美,颇受游人喜爱。1958年7月,周进人文化美术工艺厂工作,制作彩蛋的时有5人,产品全由上海工艺进出口公司经营出口。1959年9月转到民间工艺社生产(后改为民间工艺厂)。当年由陶宏毅设计的“水浒一百零八将”彩蛋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和江苏省工艺美术展览。后彩蛋出口量渐增,生产人员增至85人,苏州民间工艺厂为全国唯一的生产彩蛋定点单位。1970年后,苏北、北京、广东、江西、山东等地也都相继生产彩蛋,造成产品积压,不久又陆续停产,苏州仍凭借传统优势继续生产。

六、国画颜料

苏州制造和经营中国画颜料,始于姜思序堂,200多年来对中国画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

【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厂】位于玻纤路1号。创设于清乾隆年间,是全国著名的中国画颜料专业店铺。姜氏原为明末进士姜图香后裔。清初,姜家出了一位书画家,善于制色,使用时纸色合一,经久不脱,一时艺林传誉,远近争求。后因需求量大,便发展为家庭少量生产,并公开出售。至乾隆年间,始在阊门内都亭桥设店铺,前店后坊,以姜氏“思序堂”为店招,在颜料包装上盖一方“原在苏城吴县前(今古吴路)东进士第内”图章,以为标记。从此,姜思序堂国画颜料走俏全国。

太平天国时期,姜思序堂一度停业,后有店内学徒黄石裔在皋桥东开设了一家黄绘林堂国画颜料铺,后黄绘林堂迁上海。姜氏后裔姜少甫先在黄绘林堂学艺,进而恢复姜思序堂,开设在东中市崇真宫桥西。姜少甫继承祖辈优良传统,精心制作各种国画颜料,深受任伯年、吴昌硕、徐悲鸿、齐白石等著名画家好评。

民国元年(1912)至新中国建立后的1955年,姜思序堂一直由徐、吴、薛三姓合股经营。薛氏名文卿,为姜氏嫡传艺徒,又勤于钻研制色技艺,善于向画家讨教,故对每种原料的出处、性能、优劣及调制研究精深,使姜思序堂的制色技术至今一脉相承,并不断改进和提高。

1955年,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店改社建厂,几经拆并,于1979年4月定为今名,1980年5月迁至现址。现厂区占地面积881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6646.33平方米。1999年末全厂在册职工154人,1999年完成工业产值468.06万元,销售收人502.2万元,账面利润一37.56万兀。

工厂主要生产“古塔牌”国画颜料、书画印泥,以及美术颜料系列产品。1964年试制软管装国画颜料。1977年试制出色泽文静、不褪色的“花青”颜料,著名画家黄胄建议定名为“采胄青”。1985年、1989年所制高级八宝印泥两次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画家唐云在使用后题词赞道:“八宝印泥,细密鲜明,经久不变,制法之佳为江南独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和专业商市,为书画家所推崇。

七、湖笔

湖州的制笔技术明代已开始传人苏州。当时湖州制笔最盛,每年贸易、进贡不可胜数,因而有“湖笔”之称。民国二十年(1931)调查,苏州制笔作坊3家,工人20人。二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为避战乱,湖州善琏镇大批笔工迁居苏州,约有一百几十户,四五百人,他们承袭祖业,制笔谋生,使苏州的制笔工艺在精湛的“湖颖”基础上又有发展,形成独特的技艺风格,成为湖笔生产的传统产区,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至1949年,苏州制笔业有500人左右。

1952年,苏州有笔店28家,大都自产自销,少数转手经销。全市制笔手工业户101家,有湖笔作、笔作、排笔作等。湖笔生产又分为笔料、笔管等专业,因此,1956年合作化时,根据专业分别建立湖笔、笔料、笔管生产合作社。1958年合并为苏州湖笔厂,成为从原料到成品各道工序齐全的专业生产厂家。1959年调整体制,仍为湖笔生产合作社。1979年4月,

恢复为苏州湖笔厂。厂址设在镇抚司前20号(今干将西路)。90年代初有职工352人,厂区占地面积4373平方米,建筑面积6036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88.57万元,净值64.45万元。工厂主要产品有:苏州湖笔、排笔、化妆笔。苏州湖笔为“金鼎牌”商标,产品品种多,性能全,有羊毫类、兼毫类、紫毫类、狼毫类、鸡颖类和山马类,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色,书、画均适宜。自1963年产品开始出口后,一直被批准为自检和免检产品。1979年,金鼎牌苏州湖笔被轻工部、江苏省命名为优质产品,金鼎牌商标也被命名为“著名商标”。郭沫若有诗赞曰(湖上生花笔,姑苏发一枝。”

八、民族乐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地高度发达的冶炼技术,已为当时青铜乐器的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文献记载,盛唐时期苏州出现制琴高手张越。到明代,苏州乐器已闻名遐迩,苏州生产的锣,被时人称之为“苏锣”;制作的笛,被称之“苏笛”。明代是中国戏曲蓬勃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昆曲的繁荣,促进了苏州乐器行业生产的大发展。清代,苏州民族乐器的生产,又因评弹等曲艺的诞生和昌盛,逐渐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到嘉庆时,苏州已成为江南一带乐器的主要产地和销售中心。

辛亥革命后,上海的发展给苏州乐器生产带来新的生机,乐器店铺随之增多,至30年代已发展到20多家,并形成不同经营方式和生产特色的阊门、观前两片。阊门片有杨万兴等,以生产大路货产品居多,业务上以批发为主,但也有徐凤仪那样以生产笛子闻名的店铺。抗曰战争前夕,苏州乐器作坊有23家,尚不包括响铜乐器在内。

1951年统计,有乐器店43家,职工147人。同年成立乐器业同业公会(响器业未参加)。后又组织由全行业参加的乐器业务联销处。1954年乐器发展到55家。同年12月,由16家乐器店,率先组织成立乐器生产合作社。1956年1月,由10名工人以上的14家中乐器店合并成立公私合营苏州乐器厂,工人600余人。同年,原生产胡琴、笛箫、鼓类的乐器生产合作社改为第一乐器社,另将生产响器的季节性作坊组织成立第二乐器社,社员30人。1956年2月,由20多家弦线作坊组织成立弦线生产合作社,社员80余人。1958年,公私合营苏州乐器厂与第一、第二乐器社合并,成立地方国营苏州民族乐器厂。1972年,民族乐器厂分为一厂、二厂(响器和鼓为二厂),尔后响器从二厂分出,成立民族乐器三厂,随后二厂又并人三厂。1995年,民乐三厂又并人一厂。

(第二节)轻工业

一、造纸及纸制品

1914一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中国纸张等轻工业品紧缺,价格上涨,民族造纸工业于是兴起。民国六年(1917),苏州华盛造纸厂在枫桥筹建,八年投产,始产黄版纸。苏州始有近代造纸工业。民国三十五年,大同仁记造纸厂建成,生产牛皮纸和其他棉料纸。

1949年4月苏州解放时,苏州造纸业有华盛、红叶、大同仁记3家,除红叶外,余2家均在金阊区内。是年,大同仁记造纸厂改组为大同兴造纸厂。1954年,3家造纸厂先后实行公私合营。同年,生产土纸的西区烈军属草纸工场开始在朱家庄筹建,次年投产。1956年6月,工场迁至横塘彩云桥畔(后改组为红光造纸厂)。1958年,为适应苏州内外贸易发展需要,建成集体所有制的苏州市建文包装印刷厂。1959年因大同兴造纸厂位于虎丘风景区,转产绝缘材料,更名为苏州绝缘材料厂。1963年,区属集体所有制的延安印刷制品厂建成,后发展为稍具规模的苏州市包装印刷厂。1976年,建成山塘拖蜡厂,后改称为苏州市食品包装材料厂。1984年,郊区又在山塘街832号建立苏州市虎丘纸箱包装厂。1992年,华盛造纸厂与香港晨兴有限公司合资组建苏州紫兴纸业有限公司,地址设于苏州新区,以后,随着合资企业的建成投产,华盛造纸厂亦逐步迁往新区,至1998年全部撤离原址。

二、印刷业

苏州印刷业发展较早,早在唐代已有雕版印刷,刻印经咒、佛像、历本等。明清两代,雕版印刷达于极盛。康熙年间雕版印刷业(书坊业)在尚义桥缸甏河头创建崇德公所。

清末民初,近代印刷技术传人苏州,逐渐取代雕版印刷,形成新的印刷行业。民国年间开设的印刷厂,先是石印,后增加铅字印刷。以后,始有近代书刊印刷企业。民国十八年(1929),印刷业发展到14户,工人174人。至1949年苏州解放前夕,印刷业已成为拥有70户企业的行业。另外,在金阊区内尚有《苏州明报》、《大江南报》、《苏报》等报社,也各有印刷设备,自编自印。

苏州解放后,旧报社歇业!2家私营印刷厂于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并人苏州印刷厂(1954年4月成立)。另有44户个体户136人组成苏州第一、第二、第三印刷合作社,1958年,合作社合并成立平江印刷厂,不久即并人苏州印刷厂。由于印刷业过分集中,使企事业单位所需印刷品制作不便。70年代起,市内陆续兴建几家印刷厂,但均不设在金阊区内。1973年从苏州印刷厂划出扑克产品,在长春巷22号组建集体所有制的印刷二厂,专业生产扑克牌。1983年地市合并后,原苏州地区行署印刷厂由五卅路迁至通和坊(今干将西路)。1986年印刷三厂实行工贸联营,1997年停产,320名职工下岗,仅有10人留守。

三、日用机械制造业

从事日用机械制造的企业主要有钟表、缝纫机、自行车、打字机、照相机的整机制造,以及与之配套的零件、元配件生产单位,设在金阊区内的仅有时钟、打字机生产厂以及为缝纫机配套的台板厂。

清初,苏州手工制钟业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产品久享盛名,被称为“苏钟”。其中以插屏钟为代表产品。现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均收藏有清康熙年间的苏钟。至乾隆、嘉庆年间,苏州的制钟作坊有30余户,能制造相当复杂的计时钟表。但终因在工本、效率、质量上缺乏与西洋机制钟竞争的能力,制钟作坊逐渐转为钟表修理业。清末民初,大量舶来品钟表进人苏州市场,带来修理业的逐渐发展。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苏州有钟表修理业36家,至1949年解放前夕已达101家。

解放后,1953年6月,中苏钟表零件工场在白姆桥东弄4号开业,生产钟表游丝。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和合作化高潮后,钟表业中8家大户合营后划归商业系统,余下的基本上按地区就近并厂(场)建社,中苏钟表零件工场公私合营。至此设在金阊区内的钟表修理合作社仅苏州市第二钟表修配合作社(大马路936号)1家。

1979年,苏州延安电表厂分出苏州钟厂。10月,苏州棉麻漂炼厂改组为苏州缝纫机台板厂。1981年8月,建立苏州打字机厂。

四、眼镜

明末清初,苏州杰出的制镜专家孙云球擅长磨片对光(现称验光)技术,他利用天然水晶磨制镜片,可随目配镜,精确度很高。制品多达72种,并著有《镜史》一书传世。清嘉庆年间,苏州的眼镜作坊自上方山麓一带移至虎丘山塘街,清末,又转移到专诸巷、天库前、石塔头,临近阊门闹市区。民国初年,苏州眼镜名扬海内。民国十一年(1922)在石塔弄2号成立裕明公所。二十四年,眼镜业有40多户,用工200人,年产值10万元左右,产品远销南洋地区。日伪时期,苏州眼镜销路中断,眼镜业减至18户。抗日战争胜利后,因物价飞涨,产品积压,全业处于困境。

新中国建立后,眼镜制造业恢复较快。1953年有眼镜生产户150余家,职工900余人。1955年10月,眼镜业个体劳动者成立眼镜供销生产社,1956年3月改组为苏州眼镜生产合作社,社址在西中市148号,社员460人。同年8月,34户眼镜工场和15户附有工场的眼镜批发商组成公私合营苏州眼镜厂,厂址在西中市81号,职工527人。眼镜生产由分散变成集中。1958年4月,苏州眼镜生产合作社划归苏州医学院领导,更名为苏州医学仪器厂,厂址迁至三元坊医学院内。同年10月,苏州眼镜厂并人江苏师范学院。

1961年10月,在西中市81号重建苏州眼镜厂,1972年,改名苏州眼镜一厂,1979年改为苏州眼镜总厂一分厂,1984年1月恢复苏州眼镜一厂建制,厂址在朱家庄。

1961年10月,单独建立眼镜一社,社址在西中市148号,后改为苏州镜片厂。后几经撤并,于1984年改为苏州眼镜二厂,厂址在朱家庄。

1980年,市供销合作社在山塘街308号建立苏州新艺玻璃制品厂,职工254人,生产眼镜毛料及镜架、玻璃器具等产品。

五、金属制品业

【曰用五金】苏州的锁具生产历史悠久。1956年在虎丘云岩寺塔内发现北宋初年苏州生产的鎏金镂花簧片结构炮伏式铜锁一把,长10.6厘米。明代制锁生产多集中在木渎,清代移至阊门一带。20世纪30年代初,尚有制锁户20余户,从业者50余人。自弹子锁兴起后,长期生产的传统簧片结构锁渐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