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万事吉祥通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24308000000033

第33章 用药的吉祥(1)

婴幼儿腹泻的饮食禁忌

婴幼儿腹泻又称“消化不良”,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多发于夏秋季节。临床表现可分轻、重两型。轻者,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到十余次,呈黄色或绿色,稀糊状或蛋花汤样,有酸味,有时伴少量黏液,排便前啼哭不安,腹部咕噜咕噜响,排便后多转为安静。大多不发热,无脱水症状。重者,伴有发热,精神萎靡,大便每日十余次到数十次,多伴水和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对婴幼儿的健康威胁很大,因此积极防治和饮食忌口不可忽视。

中医认为腹泻的病因,多归于饮食、感受外邪(如寒、热、湿)和脾胃虚弱三方面。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脾为生化之源,主要化精微,长清降浊。脾胃功能健旺,则消化、吸收、传送正常,精微可以化气生血,营养全身,糟粕能正常排泄。但由于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完善,消化功能较弱,故一旦内伤乳食或感受外邪,均可引起脾功能失调而致腹泻。

根据临床观察,婴幼儿腹泻直接致病因素多与肠道感染、饮食、气候变化有关,其中又都与饮食有明显关系。如:肠道内感染往往是由于不注意饮食卫生,将细菌、病毒真菌等带入胃肠而致腹泻;饮食不当,喂食过多或过少,不定时,食物成分不适宜,或突然改变食物的性质,都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而致腹泻;气候寒冷或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增强,气候太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又因口渴而多喂乳汁、冷饮,增加消化道负担而致腹泻。所以本病的防治首先要注意饮食的调整和限制,减轻胃肠道负担,健脾消化,即强调饮食的忌口。

婴幼儿腹泻可分为暑湿泻、伤食泻、虚寒泻等三种。根据不同的病情而决定饮食的忌口。暑湿泻一般指肠道内感染和炎热消化液减少,又饮过多的乳汁和饮料而致。多暴注下迫,如筒吊水,倾泻而出,其气臭秽,并见发热、口渴等。此时饮食应忌乳食(如牛奶、奶制品)、冷饮、生冷果瓜、瓜子、果仁、巧克力、油腻之品(如肉类、油煎食物等),其中特别要严忌不易消化和不洁食物,否则会明显加重病情。即使蔬菜也应忌粗纤维和炒菜,应以菜汁为主。伤食泻,一般指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多食入不易消化之品所致。临床多见脘腹胀痛,能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如蛋花,或如豆渣,气味酸臭,也可伴暖气,泛恶酸腐之味,舌苔白厚腻。此时一般要禁忌不易消化的食物摄入,如油煎食品、油腻刺激之食物,凡荤腥之品均属忌食之列。临床可采用半流质为主喂食,如粥汤、葡萄糖水;也可加入少许消化药,如伤食于油腻的肉类,可用鸡内金焙干研粉口服。一般2~3天可愈。但必须忌食上述食物,尤其是坚硬不洁的饮食,10周以上,然后逐渐进食白粥(稀饭)、面条、菜汁等。虚寒泻,多因患儿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感受风寒或喜食冷食所致。多见大便溏薄,食后即泻,便色白而不臭,并见食欲不振,面色无华,精神倦怠等。此虚寒泻患者,必须严格掌握食物的禁忌,首先禁忌冷食(包括冷饮),不易消化的食品,如粗硬香脆的食物和油腻厚味之品(像煎炒的花生米、香榧子、蚕豆、熏鱼、虾等),同时还要注意少吃或不吃海腥,因为该类水产多为性寒。即使平时腹泻停止,也要注意上述食物的忌口,以免损伤脾胃,导致腹泻反复或加重。

总之,婴幼儿腹泻是小儿的常见多发病,不仅需要药物治疗,也更需要注意食物的忌口,否则容易导致长期腹泻,急则可致阴阳两竭,酿成慢性,甚则引起死亡;缓则可引起疳积、五迟、五软等缠绵难愈疾病。千万不要因为小儿腹泻后,给予大量的“营养品”,而忽视食物忌口。

婴幼儿患湿疹的饮食禁忌

婴儿湿疹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俗称“奶癣”,又名“胎症疮”,是一种以皮肤发生丘疹瘙痒,破后糜烂,滋水淋漓为特征的有遗传倾向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多发于2岁以内婴儿期。常见于红臀和继发感染、迁延反复的呼吸道感染,腹泻等,年长后常易患支气管哮喘、食物或药物过敏反应等疾病。

婴儿湿疹的发病原理主要在怀孕期,孕妇过食五辛炙热助火之品,使热遗于胎儿,出生后复感风湿,湿毒浸淫;或因婴儿喂养不当,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外受风邪,风湿挟热阻于肌肤。致使营卫失和,血行不畅而发病。现代医学认为:

(1)有遗传倾向的过敏素质。

(2)消化不良或喂养不当较易发病。

(3)其他变态反应的抗原。

如花粉、羽毛、化学性挥发物质等吸入物,以及肥皂、寒冷、搔抓等刺激,都可引起发病。

由于本病常由消化道摄入蛋白质,发生变态反应的抗原进入体内产生反应素,结合于真皮层的血管壁及其附近,若再遇变态反应的抗原,即出现皮疹。所以婴儿湿疹患者首先应注意含蛋白质多的食物,喂养哺乳应有节制,如对牛奶过敏者,应忌服牛奶,可将人乳、羊乳、豆浆,或牛奶多煮几次,使其乳蛋白变性。如对鸡蛋过敏者,可只给蛋黄,忌服蛋白。哺乳母亲亦忌过多摄入含蛋白多的食物。

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病原因是感受风、湿、热阻于肌肤而成。但急性者以湿热为主;慢性者往往伴有血虚,乃病久耗血所致。又有湿性型、干性型、脂溢型的不同症状表现。所以婴儿湿疹者除上述高蛋白饮食外,还应按急性、慢性和不同型症状表现,采取各种不同的食物禁忌。

急性湿疹多泛发全身或多处发疹,临床表现为湿性型和脂溢型,由胆、脾湿热所致,即“温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所以此期患儿应严忌油腻辛热的食物。如鱼、肉、奶糖、葱、蒜、鸡蛋、虾、蟹等,尤其肉类中的羊肉、牛肉和鱼类的海鲜;同时也要求乳母忌食上述食物,并忌烟、酒、酸性、刺激性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否则会使温热更炽,引起湿疹的弥散,分泌物增加,病情加重不易治愈,从而导致为慢性湿疹或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再则海鲜类食物为极致敏物质,不注意忌食,则会加重其变态反应使疾病严重。

慢性湿疹多由急性期转变而来。湿疹往往固定在某些部位,临床多表现为干性型、干湿混合型。由风湿邪气客于腠理,风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即“肤腠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该期患儿,多见病久耗血,血虚之症。对患儿要严格忌食五辛和厚腻之食物,如烟、酒、葱、韭、蒜、姜等辛香发散之品,尤其是血虚明显的患儿更应注意忌口。同时还应忌过食肉类、海鲜类食物和芫荽、油煎炸的食物。辛热香燥之物最易耗血动血;伤阴助火,使阴血更不足,肤腠更虚,同时乳母也应忌食上述之物。否则湿疹久久不愈,越发越重或导致急性发作,或引起其他慢性疾病。至于冷食要不要忌口?湿疹婴儿脾胃虚弱,运化失调也是病因之一。多食冷物一则易损脾胃,二则寒湿易停聚,这样容易导致血行不畅,风、寒、温、热之邪容易阻于肌肤而发病。因而湿疹患儿不仅在发病期应该忌冷食,即使病情稳定时也应忌冷食,否则容易引起疾病的复发和病情加重。

总之,婴幼儿湿疹注意食物忌口,是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疾病预后好坏的关键所在。

厌食的小儿要忌口

厌食是较长期的食欲不振或食欲消失。常见于l~6岁的小儿,城市比农村为多。初起时一般不影响精神或营养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可见患儿面色苍白,身体消瘦,口渴,大便干硬,甚至便秘等症状。一般认为:小孩厌食,如果能吃食物的话,就不必忌口,多多益善。岂知小儿厌食的原因很多,一般要求饮食忌日对厌食者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为什么要忌口呢?首先要从厌食症的病因病机分析:

(1)疾病的影响,如肝炎、慢性肠炎或长期便秘等,使胃肠平滑肌的张力低下,消化液的分泌减少,酶的活力减低而致食欲不振;(2)药物的影响,如磺胺类。红霉素等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影响食欲;(3)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如气温过高、湿度过盛、小儿情绪变化等,都可影响神经调节及消化酶的活力,出现食欲减退;(4)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吃过量的高蛋白、高糖的饮食;饭前吃糖果及零食、吃饭不定时等影响了食欲。中医认为寒温失调,饮食不节,津液不足,脾胃虚弱可导致脾胃的受讷和运化功能失调,从而引起厌食症。厌食的忌口除针对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食物忌口外,如慢性肠炎者应忌油腻、海腥、辛辣、油炸及粗糙的食物,还应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也即忌食或少食高蛋白、高糖的饮食,喜食零食及吃饭不定时等皆应改正。

中医认为厌食的忌日分为两类,即寒湿阻滞和津液不足的饮食忌口,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1)寒湿阻滞的厌食伴有青苔白腻。大便烂溏,日行2-3次,平时最应忌油腻、寒性的食物。如肉类、海腥、冷饮和生冷瓜果,以及粗糙油炸的食物。因为高脂肪食物最易生湿酿痰,寒冷食物更宜生寒积冷,粗糙油炸食品亦易损伤胃肠道,因而不注意上述的食物忌日,不仅加重厌食症,而且也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

(2)津液不足的厌食常伴有口干喜饮,舌质偏红,少苦或薄白苔,出汗多,大便干硬难行等症。此时的食物应忌辛辣油炸的热性食物,同时亦应忌食高蛋白、高糖的饮食,如:油煎鱼、炸猪排、辣椒、葱姜、茴香等芳香燥热之品。因为该类食物均属燥热之性,最易化热伤阴,内耗阴血。津液更伤,而致口渴饮水更甚,加重厌食症。

总之,治疗小儿厌食症,首先要注意饮食忌日,注意纠正喂养方法,喂养必须定时定量,蛋白质、糖和脂肪不宜过多摄入,一定要纠正偏食、零食的习惯,平时注意适当食入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麻疹患儿的饮食禁忌

麻疹是由感染麻疹病毒所致,是一种儿科常见的发疹性传染病,临床始以发热、目赤红肿、眼泪汪汪等其他症状,继则出红色疹点为其主要特征。本病常发于半岁至5岁的小儿,发病季节多在冬春,尤以春季为多。

麻疹的发病原理,中医认为主要是小儿脾胃不足,肺气娇嫩,时邪(麻疹病毒)入侵肺胃所致。所以麻疹初起可出现咳嗽、打喷嚏、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的时候;同时小儿脾胃最易受邪侵袭,因而常伴有口渴、呕吐、泄泻、纳呆等消化道病症。

麻疹患儿应重视食物的忌口,否则不仅会使病症加重,还会损伤肠胃,引起并发症。总的说来,麻疹的病情阳热毒症,此阶段的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富含营养。麻疹的发病,临床上多分为发热期、出疹期、恢复期,所以在不同的病期仍要进一步强调某些食物的忌口。

麻疹热期多见发热、咳嗽、流涕、厌食或腹泻等症状,应该给患儿多饮水,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切忌食鱼、肉、虾、鸡等油腻荤三腥厚味食物,其中最忌油炸粗糙食品和海腥发物,因该类食物多为厚味,最易生湿化热,使气机阻滞,损伤胃肠,热毒内陷对发热不退、呕吐、腹泻加重。重者则引起高热神昏、抽搐而影响疾病的顺愈;又因本病为热病,还应忌食辛辣香燥食物,以免动火劫津,加重病情。

出疹期饮食调养非常重要,关系到出疹的顺道和预后。中医认为壮热、口渴、汗出是疹毒外透的佳兆,麻疹发病的一系列征候,都是围绕着出疹,所以治疗麻疹的首务就是使疹毒尽快随着疹子的外透而清除。因此在出疹的前后,麻疹患儿除应忌食热期的食物外,更应忌食冷饮、生冷瓜果或甜梅、酸梅等,以免阻塞歇伏热毒,防止麻疹不透,热毒内陷,疹毒不得宣泄而出现变征(逆征),严重则可危及小儿生命。

恢复多为疹透,热退病情好转逐渐恢复,此时家长最易忘记食物忌口,认为病情已好,应该给患儿多吃一些,以助恢复。因此要特别注意恢复期的忌日。因为患儿经过发热、出疹期,脾胃功能已明显受到损害,虽然病情好转,纳谷转香,但其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尚属恢复阶段,此时不重视忌口,往往会引起食复即发热又起,或出现腹泻、呕吐、胃脘及腹痛而致胃肠炎、消化不良的并发症。所以,在恢复期,同样要忌食发热期、出疹期该忌的食物。渐渐地增加患儿的饮食量,直至康复。

风疹患儿忌服油炸之物

风疹俗称“风痧”,古称“瘾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遍身发出颗粒分明、颜色淡红并有瘙痒为特征的一种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多发于婴幼儿和儿童,流行于冬春之季。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为外感风热时邪,与气血相搏,郁于肌表,发于皮肤所致。

风疹发病前,一般先有轻微发热、喷嚏、流涕、咳嗽、咽痛、饮食减退等症状,通常在1~2天后即身发淡红色小斑丘疹。一般经过治疗和精心护理,2天内身热退清,3~4天后疹多能消退而无脱屑。但是由于风疹被视为“皮肤小疾”,多不引起重视,尤其在饮食忌日方面更易忽视,因而导致风疹迁慢不愈,症状加重或疹愈引起胃肠道的并发症。

风疹患儿多伴食谷减退,因此多喜欢油炸油煎的香脆食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和辨证施识的理论,风疹患儿首先应该忌食油炸和辛辣之物。理由有二:

(1)风疹属于温病范畴,为风热毒邪所致,治疗应用清凉解表、疏散风热、以清热解毒药物为主。饮食也应以清凉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荸荠红萝卜芫荽、甘蔗等,忌食热性动风之食物。其中油炸之物为辛辣炙热之品,易生燥热,而燥热助火,在疾病初期,喜食油炸食品,则使风热更盛,风邪不易外解,热邪不能清利,由热煽动热邪,犹如火上加油,导致病势迅速加重,变为壮热,出现面红、口渴、大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症,甚者高热、咽痛不思饮食,病情加重。再则人体气阴受损,使正气大虚,不易速愈。

(2)风疹发热期间,患儿的脾胃功能减退,尤以消化功能下降更为明显。此时病者不仅要多卧床休息,而且要进食容易消化的食品,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如多食油炸之物,不但使风疹迁延不愈,而且会引起其他的并发症。因为油炸食粗糙、较硬,且油腻,最不易消化,而粗糙之品也最易损伤消化道黏膜,使脾胃功能受损,引起消化不良,出现腹胀、腹痛、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影响疾病的治疗,甚则风疹愈后却留下胃炎、肠炎或食欲减退之疾。

婴幼儿顿咳的饮食禁忌

顿咳,现代医学命名为“百日咳”,是因小儿感受时邪疫瘀而产生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的一种儿科传染病。顿咳以至咳嗽连声,并伴有吼声回音,咳时面红目赤,每顿咳嗽,连续数次,最后咳出大痰,或吐出乳食为止,严重的还可出现目如拳伤、眼球郁血、鼻衄等主要症状。

本病在病程发展的不同时期会产生不同的表现,所以忌口也应有所不同。

顿咳初期,多见流涕、喷嚏、咳嗽、轻度发热等外感症状,此时婴幼儿的饮食包括乳母应忌油腻、辛辣、燥热类食物。如婴幼儿本身偏热,邪易从热化,出现咳嗽痰稠、面红唇赤、舌红脉数等实热征,更应忌食辛辣、燥热食品,以免热势更甚;如婴幼儿本身偏寒,邪易从寒化,出现咳嗽痰稀、面白唇淡、舌淡、脉紧等寒征,则应忌食生冷油腻一类食品,以免雪上加霜,损伤脾胃,使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