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理解职业的含义
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世界上的职业千千万万,每一种职业都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点,不同的人才需要具备不同的职业素质。
职业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要根据社会分工,从事这样或那样的工作。由此,就出现了以分工为显著特征的多种职业。
所谓职业,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个人谋生的需要,在社会中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职责和所从事的一定专门性业务工作。通过这个专门性业务工作,对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集团承担一定的职责。在阶级社会,职业有正当的和不正当的区分,凡是有益于社会发展,有益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职业就是正当的职业;反之,就是不正当的职业。
职业有着三种社会性质和地位:一是每种职业都意味着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二是每种职业都意味着享有一定的社会权利;三是每种职业都体现和处理着一定的利益关系。职业的这三方面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它必然要在道德上、素质上有自己的特殊要求。职业是社会整体或国家利益、职业服务对象的公众利益、行业集体利益和从业者个人利益等几种基本利益的交会点、结合部,职业既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又是对社会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职业内在的道德内容。
2.如何追求完善的道德
人类社会是由客观和主观两个世界构成的。人类的主观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错综复杂、变化万端的现象系统,包括诸如素质、能力、意识、信仰、思想、观念、知识、修养、心理、情感、性格等各种意识形态。在这个系统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居于核心位置、起着主导作用。也就是说,道德是人类区别于一般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具有的特殊属性。
所谓道德,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实践活动过程中必然产生和形成的人际关系、利益分配、法律制度和思想行为等进行价值判断、价值追求、价值选择、价值实现的总和,是人们行为活动的规范或行为的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而庞大的道德系统,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它既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非、好坏、善恶、美丑、荣辱的价值标准,又是社会衡量一个人行为对错、好坏、善恶、美丑、荣辱的价值标准。它界定着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道德,从道德精神,到道德规范,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直接指挥和支配思想行为的文化指令,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因此,道德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显示出的力量和价值,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约束和控制人们的思想行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也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良好的愿望,诱导和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憧憬和设计大同世界。道德远远比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内涵要深刻得多,外延要广泛得多,价值要重大得多。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道德是一种理想信念,一种思想境界,一种精神支柱,一种内在力量。其主要表现为:
道德是人类前进的“目的地”
人类在追求真、善、美的天性和良心指引下,不断认识社会产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勾画人类最终将要到达的理想的、美好的未来世界,道德为人类实践活动指明前进目标。
道德是人类前进的“发动机”
在社会历史环境和物质技术条件完全相同的前提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组织、一个人,发展不发展、怎样去发展、发展得如何,决定于内在主观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决定于精神支柱、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
道德是人类前进的“行路标”
人们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的沉淀,形成了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各个阶段上的行进目标、行进标准、行进规范、行进位置和行进轨迹,规划和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保证和促进社会顺利发展。
道德是人类前进的“方向盘”
人们不断根据自己的行进过程及其产生的效果、碰到的障碍、出现的问题,随时调整和选择自己的行进方向、行进路线、行进速度,为最终建设公正、合理的社会而不懈奋斗。
道德是人类前进的“交通警”
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掌握着正义、公理、价值等伦理道德武器,并通过思想、理论、意识、观念、行动、示范、交流、舆论、氛围、批评、斗争等媒介,扬长避短、扬善惩恶、扬清激浊,建立和巩固良好的社会风气。
总之,道德不完全是“通过主体内心感悟而自觉奉行的行为规范总和”,而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蕴含、赋予、创造的富有积极、健康、向上意义的精神价值。内心感悟而自觉奉行只是道德规范与其他规范相比所具有的特点和属性。人类社会的所有规范都与伦理道德有关,甚至可以说都渊源于人类对伦理道德的理解和阐释,都贯穿着伦理道德的精神和原则。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内容、特点和规律,只能从人类社会运动本身来考察和说明,只能从人类社会运动的本质特征来考察和说明。人类社会运动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和反映在人的思想行为上,思想行为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和反映在伦理道德上,伦理道德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和反映在人类对自我的存在、价值、权利、责任、义务的自觉意识和认知程度上。
3.道德的特性是什么
道德属意识形态领域,它与其他上层建筑相比,具有以下的特点:
调节手段的特殊性
道德的调节作用不是通过国家强行制定和强制推行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教育、习俗及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自觉约束、自我节制、自我规范自己的行为。道德的调节作用虽然不需要强制执行机构,但道德评价却贯穿于道德作用的全过程。道德评价是通过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观念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从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促进个人良心道德品质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道德调节作用也具有精神上的强制性一面,但它同法律规范、管理规范等硬性规范的强制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不道德的行为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群众的批评、良心的责备,形成一种强大的意识力量的压力,要人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
道德作用的广泛性
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其作用贯穿于人类各个社会形态,广泛地存在于社会关系的各个领域。道德作为独立的意识形态,所涉及的范围比政治、法律、宗教等更为广泛。道德作用的广泛性,要求人人都要讲道德,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的多层次性
历史上各时代的道德都有其层次和序列,不论哪个阶级的道德规范体系,都体现出多层次性特点。这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各种关系之中。在一个阶级内部、一个单位、一个家庭,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层次的,社会关系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决定了道德规范的层次性。为此,我们应根据道德规范多层次性这个特点,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
道德内容的阶级性和继承性
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阶级利益也必然不同。这就形成了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及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内容的阶级性主要表现在:
阶级社会的一切道德,都是不同阶级的根本利益的反映,都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一切阶级都是从自身的阶级利益出发,确定本阶级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标准。
不同阶级的道德,体现不同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一切阶级的道德,无不是该阶级的一种特殊思想工具。
道德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有着自身的发展过程。人类对于道德准则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前进过程。阶级社会中各阶级的道德除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内容之外,还有某些一致及相似之处,即人们必须普遍遵循的共同行为准则。如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劳动人民勤劳节俭、团结互助的社会公德,反抗外敌侵略的高尚美德等。所以,坚持道德的阶级性,并不排除道德的继承性。当然,这种继承性是在对前人道德遗产予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批判的继承,即汲取道德的优秀成果部分,剔除其糟粕部分。
道德的阶级性和历史继承性启迪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积极思想和规范,以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同时还要抵御和消除腐朽道德观念对我们的进攻和腐蚀。
4.道德有哪些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但同时又充分肯定道德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即道德的能动作用。其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道德能促使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巩固
在人类历史上,由新的经济基础产生的一定道德,总是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论证、宣传新的经济基础的合理性和正义性,抨击旧的经济基础的落后性和非正义性,谴责不利于和危害新的经济基础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促使新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巩固。而当旧的经济基础趋向灭亡并被新的经济基础代替后,由旧的经济基础产生的道德往往还要作为一种习惯势力和腐朽思想同新的经济基础和新的道德进行较量,以阻碍和破坏新的经济基础的发展。如当前社会上滋生的腐败现象,正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剥削阶级道德腐蚀人们灵魂的结果。可见,道德对社会发展可起积极促进作用,也可起消极阻碍作用。
道德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
任何阶级道德都体现着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并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各个阶级都把道德作为一种特殊思想工具,通过道德的宣传教育,使体现本阶级利益的道德原则、规范变为本阶级成员的内心信念,自觉改造自己的道德义务,为本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同时,利用本阶级道德的统治地位,对敌对阶级的成员施加影响,转变他们的道德观念,把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纳入本阶级道德规范的轨道。
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中最重要的能动因素。人们的道德观念必然对其劳动态度、工作效率发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而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
道德能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一定社会的道德,包括公共生活准则,在调整人们的行为和相互关系,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维持人们交往的正常进行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5.职工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是一种内涵丰富、使用广泛的概念。素质作为人所具有的内在特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点尤为重要。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广义的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职工素质等,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的知识、能力、性格等,它们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目前,社会上使用的素质概念多是指广义的素质。
综合起来讲,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先天获得的遗传因素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一个先天聋哑人当然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但有音乐天赋的人如果后天得不到培养也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个人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发展,同时使之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样,职工素质教育对于提高我国职工队伍素质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6.职业素质的特征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在一定的生理、心理的条件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内在品质。
一般来说,职业素质主要有以下特征:
是人先天的生理心理与后天获得的辩证统一
在人的整体素质形成中,先天的禀赋是前提,它提供了人的发展的主体可能性;环境是条件,它为主体可能性发展提供机会。实践中对人所提出的发展需求与人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素质发展的动力,教育则在人的素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是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
职业素质尽管总是处在不断提高、完善过程中,但一旦形成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否则就称不上什么素质。素质之所以稳定,则是由于它在主体身上已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即解剖的生理结构和知情意行的心理结构。人的现有素质具有可发展性,可以提高,也可以再塑造,处在量的积累和质的变化之中。
是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职业素质是稳定的,形成后具有一定的内在结构,在这个意义上职业素质具有内在性。职业素质又是可实证的,它在一定的环境条件或机遇下可以表现于外,在这个意义上职业素质又具有现实性。
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群体职业素质是由个体职业素质构成的,没有个体职业素质便没有群体职业素质;另一方面,群体职业素质状况又是个体职业素质成长的土壤,是个体职业素质成长的环境。这样,个体职业素质必然具有时代性与地域性特征。
职业素质具有整体性
职业素质是一个系统,各种职业素质是构成整体职业素质的要素。整体职业素质水平取决于要素的水平及要素之间结构的合理性。
7.职业素质包括哪些内容
我国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品质素质
思想品质是认识社会、成为社会认可的人所必需的素质。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尊敬别人、尊重别人的劳动,有社会公德,对国家、民族、社会和家庭有责任感,能妥善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适应现代化生活节奏,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
思想品质的高低关系到在工作岗位能否成为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的人才,能否在艰苦的工作岗位上做贡献。良好的思想品质素质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青年人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思想还不成熟,可塑性很大,容易接受正面教育,也容易受来自社会的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是职业劳动者的首要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