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爱好最新工会制度与娱乐全书——新编工会文体娱乐全书
24363100000092

第92章 曲艺(3)

锣鼓快板比起锣鼓词更为自由,更灵活,它不受舞台上锣鼓固定位置的局限。可变化更多的队形,也可以分别组成各种画面。

十二、三句半

三句半概述

三句半是由四个人表演的一种很有特色的曲艺形式。它形式简单、诙谐风趣。

三句半的语言特点

这个形式,顾名思义就是三个整句加上一个半句,一共由四句组成。由几个或十几个“三句半”组成一个节目。节目可长可短,要求合辙押韵,但不受节奏限制。

三句半本身有个固定格式,容易编写,表演简单。可以现编现演,及时宣传好人好事,演员来不及背词可以写在纸片上,在舞台上偷看词句表演。

三句半的编写

三句半实际上是四句,但最后一句要用一个字或两个字,不得超过三个字。

辙韵的要求是,可以一段一个辙,也可以几段一道辙。具体格式是一、二、四句都要入辙,第三句可以不入辙,或者用同辙民声字。第二句和第四句要求用同声同辙。除第四句要一至三个字外,其余三句字数不限。但一般常用七字句。

三句半的表演

三句半由四个人表演,每个演员手中有一件打击乐器。可以用小扁鼓,小钹、锣、小锣。演员上台表演要打一个简单的前奏。即:

咚咚咚,呛呛呛,

咚咚咚,呛呛呛,

咚咚咚,呛呛呛,

呛,呛。

演员出场时可敲连续的快节奏上场,即“呛……呛”。然后,再敲前奏,接着就停下锣鼓,甲讲第一句词,乙、丙、丁顺序接上。

表演时,每说完一句,四个人同时敲击一下手中持的乐器。

当第四句的半句讲完后则要敲击一遍前奏。这样反复将几段或十几段词演完,再敲击连续快节奏下场。

十三、双簧

双簧的语言特点

双簧是一个灵活多变、幽默风趣的曲艺节目。它吸收了相声的语言和技巧,表演起来又很象木偶戏。它善于模仿各种人物讲话,学唱各种戏曲或流行歌曲。在开始表演前,经常使用相声的“垫活儿”作铺垫,演出过程中也是使用相声“翻包袱儿”的方法。这种形式容易排演,很适合临时填写现编现演的说词和唱词,是基层文艺晚会受欢迎的节目。

双簧的编写

双簧一开始是两个人先对话,其形式与相声相同,经常使用相声的垫话儿手法“入活”。当然,也可写与要表达主题有直接关联的对话,对话中要对双簧表演的内容进行铺垫。但此段对白不宜太长,要尽快进入双簧的表演。

在铺垫过程中,最能出现“包袱儿”,其手法与相声制造“包袱儿”的写法相同。进入双簧表演时,词是一段一段组成的。可以是一段唱词,也可以是一段快板,也可以是一支歌曲或戏曲,也可以是一段说白。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围绕要表达的同一主题。

在每一小段双簧表演完毕,还要再加上一段对话,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对话的内容则应紧扣主题,同时为下一段双簧的表演做必要的铺垫。每段双簧的结尾要制造出一个“包袱儿”为好。其手法经常是用乙反复重句而造成甲的难看,由甲来翻“包袱儿”。

双簧的结尾是由最后一段双簧收住,它和相声的“底”一样,必须要有“包袱儿”。

双簧的表演

双簧要两位演员前后配合表演。舞告上要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演员甲所需的小道具及化妆品,可放在桌子上。

表演时,一位演员(甲)坐在前边以表演动作为主,一位演员(乙)蹲在椅子后边以说唱为主。演员甲要善于模仿各种人物,只作表情、动作,而不出声音。演员乙不作表情,只出声音。演员乙所出的语言或唱词一定要和演员甲对上口形,就好象是演员甲自己说的唱的一样。

传统的双簧道具很简单,有一块“醒木”,一块大白,一根假小辫儿。表演时,用大白的一面将左右太阳穴连同两眼涂抹一宽白道。再用同样方法将嘴与嘴角一带涂抹一宽白道。然后将“朝天

锥”的小辫儿戴在头上,演员甲一拍醒木,

后边的演员乙就开始讲或唱,演员甲随之

表演动作。演一段后,甲乙要有一段对

白,进行铺垫。然后再进行下一段的表演,

这是传统双簧的表演方法。现在演双簧可以更丰

富地表演和化妆,可以吸收“傀儡戏”的表演,化妆也更真实些,如戴个帽子、眼镜、假胡须等则更为逼真生动。

在表演时,演员乙在椅子后面讲或唱时,可将话筒握在手中,这样声音效果会更好。

十四、莲花落

莲花落的语言特点

莲花落不用丝弦伴奏,它的伴奏主要用“七块板”一竹板。较大型的莲花落有时加上锣、鼓、钹等打击乐器。

它可以由一个人演唱,也可以由多人演唱。演员可以化妆演唱,也可以不化妆演唱。

莲花落演唱前,经常用相声的“垫活儿”进行铺垫。中间也是用相声翻“包袱儿”的手法制造舞台效果。这种形式经常是以“彩唱”为主,即演员扮演剧中各种人,用一些简单的化妆,演唱起来很有特色,扮演各种人物活灵活现,多用“画龙点睛、进进出出”的表演方法。

莲花落的编写

莲花落的唱词要求合辙押韵,并要求全段用一道辙。唱词的句式,一般要求每句用七个字或八个字。韵脚上要“一二四六押韵,三五七九不论”,在声调中还要求“平平仄平仄平……”。所写的内容,可以是有情节、有人物的故事体,也可以写没有情节、人物的叙事体。

莲花落唱词的曲调是由几种曲牌组成的,如“靠山调”、“云苏调”等等。所以,当采用这些曲牌演唱时,写词就要按照曲牌的要求进行填词。

如果扮演剧中人进行演唱,最好要每个剧中人使用一个曲牌,这样既能鲜明地区分人物,也能使节目丰富多彩。

莲花落的表演莲花落一

般由两个人表演。伴奏只用一

副竹板,打板人可以由两个演

员互相“贴板儿”--甲唱

时,乙给甲打竹板;乙唱时,甲

给乙打竹板。莲花落一般是“彩

唱”,表演时,舞台上要有一张桌子,演员上场前则竹板、扇子、手帕、化妆用的道具放在桌子上,常用的化妆道具有头套、老太太鬃儿、卡胡、眼镜等等。

当演员化妆后进入角色时,本人就不能再打饭了。如果舞台上的演员需要扮演角色,“贴板儿”可另请他人在舞台后或侧台打竹板,不出台表演。

竹板伴奏的节拍很简单。基本以这种节拍为准,还可以换其他的花点打法。

莲花落还有较大型的演唱方法。

它可以由多人化妆演唱,就象演“报剧”一样。有的还可以男扮女装,按剧情的发展一直演完全剧。

这种大型的彩唱莲花落,一般需要配上锣鼓,每唱完一个段落,敲打一段锣鼓点,显得非常红火。

十五、马灯调

马灯调概述

马灯调是民间跑马灯演唱的一种小调,江浙一带颇为流行。

马灯调的特点

曲调简朴、

轻快、活跃,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较浓,适合填鼓动性、歌颂性和叙述性的唱词。

唱词每四句为一节,句式都是七个字。句末可加数板。“哎格伦登唷”、“啊”、“拉个”等衬句衬字,使情绪更加活跃、风趣、欢快。

马灯调的表演

新马灯调是在马灯调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般用于欢乐愉快的场合。可以齐唱,也可以分成领唱、对唱等。如第一、二句领唱;第三、四句齐唱;第五句两个三字句分两部对唱;最后齐唱结束。曲前曲后还可配上鼓锣。一是烘托气氛,二可起段间连接和衬托作用。

十六、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概述

此曲原是安徽民间小调。

凤阳花鼓特点

曲调具有说唱性,抒情、叙事

均可。善于刻画人物心情,细腻委婉,既可唱出抒情赞美的词句,又可唱出哀伤悲凉的气氛。全曲一共八句,除第一句为三、三字外,其余均为七字句式,逢双押韵。曲二又名“凤阳歌”,善于表现喜悦欢乐的心情。较适宜于填写触景生情、以情托物的唱段。带有叙事、抒情的特点。

凤阳花鼓表演

凤阳花鼓曲二为五句

一段、除第三句之外,均要押韵。如果填上忆苦之类的词儿,演唱时速度要放慢,感情要有较大变化,必须注意内容的严肃性。

十七、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概述

天津时调从民歌发展而来。

天津时调特点

曲调婉转活泼,伴奏以三弦

和四胡为主,通常为一个慢板与一个快板反复迭用。慢板用以描写介绍环境,由四句组成一段,拖腔甚有韵味,快板是由慢板发展而来的。数板以五字为好,上句通常是说,下句通常是唱,常落2音。句间均加小过门。数板通常不限制句数。通常快板第一句与慢板第一句(已略去)相同。所不同的只是速度加快。接着,转上面的数板(2/4)速度由中板转快,可以反复多次,推动剧情发展,最后再转慢,到结尾处慢下来结束。

十八、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的特点

山东琴书以扬琴伴奏为主,演员操琴又演唱。后加入坠琴、筝等。

山东琴书的唱腔基本唱腔有两种:

凤阳歌(慢板)只有四句,垛子板(快板)为两句。尚可采用其他曲牌。垛子板(即二板)曲调轻快、活泼,善于表现愉快、激烈的情绪。在反复记号之间可以任意反复,上句落1音,下旬落2音。最后落腔为5音。

山东琴书的前奏较长,起一种吸引听众、使演员进入意境的作用,其节奏较快,生动活泼,变化较自然,可以随着演员的动作、表情而变幻曲子的节奏。

山东琴书的凤阳歌有两种:

凤阳歌(一)曲调优美、抒情,擅长于叙述,旋律婉转动听。

凤阳歌(二)通常用于女腔,更加华丽优美。节奏较慢,每句由中眼(第二拍)起,最后一字落在板上。

山东快书表演

山东琴书可以较完备地表演一幕小戏或一个情节较复杂的故事,即可以由一名演员演唱,也可以分为若干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