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爱好最新工会制度与娱乐全书——新编工会文体娱乐全书
24363100000093

第93章 戏剧(1)

一、戏剧创作

戏剧的立意

人们习惯把多慕剧叫大戏,场次少或只有一场的剧称为小戏。小戏虽然篇幅小,多则万把字,少则几千字,但是,写小戏并不容易。一部小戏作品,不仅要主题立意积极深刻,而且还要事件清晰、情节生动、人物集中、语言精炼,这就需要作者对生活有深刻的认识、严谨的构思、娴熟的技巧。

戏剧的加工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但剧本创作又不是照搬生活,这是最基本的道理。

如果我们所要反映的东西,仍然停留在原始生活素材中,没有进行加工提炼,形成艺术构思,就不成其为作品。比如公与私的矛盾,这是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在这类现象中的一些材料,议论起来会使人激动、思索,但原封不动地把它写到一部小戏里,未必能够产生应有的戏剧效果。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那些生活素材还没有形成戏剧。独幕剧《两个心眼》在生活提炼、戏剧构思上,就是一部独具风格的优秀作品。这部作品写的是秋收后的夜晚,一个有私心杂念的大嫂,想拿点公物占便宜,她那忐忑不安的心情、反常的行动被一个热爱集体的老农发觉了。有趣的是,这个老农没有平铺直叙地戳穿问题,而是采取迂回战术,启发那个大嫂的觉悟,这样一来,那个大嫂以已度人,对老农产生了一系列误会,从而把公与私的矛盾冲突,通过两个典型形象,戏剧性地揭示出来,而且合乎情理地解决了。这是生活的反映,又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戏剧。这种加工,是必要的,也是真实的,因为它符合生活规律,是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心理状态的必然发展。更重要的,这是作者在生活中长期观察、体验,以自己的深刻认识,不断开掘主题、剖析人物的必然结果。

写小戏如同生活当中讲小故事一样,怎样才能引人入胜呢?

环节之一,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戏剧“悬念”。有人以为“悬念”更多属于情节曲折、惊险样式的戏剧,这是误解。我们阅读剧本或观看演出,总是根据作品提出的问题,随着剧中人物的思想行为不断发展追寻结果的。戏剧“悬念”不仅惊险剧需要,悲剧、喜剧、正剧都需要,没有“悬念”,就无法抓住读者或观众。所以有人也把戏剧称为“等待的艺术”

。这个“等待”,正是“悬念”所造成的。要说明的是,有些小戏作品把“悬念”安排在情节变化当中,有些则置于剧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但不管怎样,缺乏“悬念”的作品,就不能引人入胜。

戏剧的悬念

我们重视戏剧“悬念”;但不可生编硬造,符合生活规律的戏剧“悬念”,不仅可以推动故事情节有节奏地发展,而且有利于剧中人物的刻划。相反,离开生活基础的戏剧“悬念”;即使再强烈,人们也会觉得虚伪不可信,自然不会和剧中人物共呼吸,又怎么能按照作者的意图循着开端、发展去追寻全剧的结果呢。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剧本也一样。不论大戏或小戏,剧本的开端总是担负着说明事件、介绍人物的任务,在这中间,不可避免地还要对时代、环境--交代清楚。戏剧不同于小说,不要说篇幅不允许,即使是化笔墨作必要的介绍,也还有个方法的问题,这个方法就是紧紧把握住戏剧冲突。

我们通常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一个剧本,不论作者确定什么主题,它都应当通过戏剧冲突来完成。剧本中的戏剧冲突,既不是在故事发展中间提出,也不可能在结尾时才揭示,那么,在戏剧冲突必然产生于剧本开端的规律中,如果作者离开了戏剧冲突,单纯地对事件、人物、时代、环境作介绍,读者或观众必定感到索然无味。反之,要使读者或观众看下去、读着有兴趣,这就必须紧紧把握住戏剧冲突,在“动作”中对事件、人物、时代。环境作分析介绍。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是人们熟悉的喜剧。这个剧本的开端,只是通过县长安东诺维奇对下属官员交待了这么几句:“我请诸位来,是想告诉大家一件极不愉快的消息,从彼得堡来的钦差大臣就要到了。”从这短短的几句话,不仅交待了事件、环境、沙俄时代,而且从安东诺维奇的“不愉快”中,说明这些官员必定干了畏惧钦差大臣的亏心事(贪污腐化),从而形成了剧中人物的“动作”,构成了戏剧冲突。循着这个开端,以安东诺维奇为首的官员、豪绅,制订了一套阿谀奉承的方案,而那个假钦差大臣赫里斯达阔夫,则利用贪官污吏的奉承制造了一个大骗局、绝妙的是,时代的特色、尖锐的规定情境、清晰的事件、剧中人物的鲜明性格,都是在剧本的开端通过戏剧冲突来介绍的,它没有闲笔,即使是说明性的台词,也都紧紧地和戏剧冲突揉在一起了,这样戏剧化的开端,也可以称为“皮薄馅大”。自然,一个剧本中绝妙的开端,不是作者信笔一挥而就的,非经冥思苦索,怎么会得来呢?

戏剧创作的要素

剧中人物是“做什么”好呢?还是“怎样做”好呢?这是一个初学写小戏的同志值得思索的问题。

小戏和大戏一样,必须有事,这就是剧中人物“做什么”,而“怎样做”又是写剧中人物不可缺少的,二者不可绝对分隔。但是,一般写作的时候,功夫应当多用于“怎样做”方面。

我们看到过一些小戏;篇幅虽然不长,可是线索很多,有时还很曲折离奇,这样一来,剧中人物随着故事情节转来转去,结果,读者或观众能够讲出一个故事,然而有事无人,这就是“做什么”造成的。与此相反,“怎样做”就不同了,它给人留下的是有血有肉的鲜明形象,剧中人物一切言行构成的事,人们不仅记得,而且他们的思想情感令人经久不忘,正面人物如此,反面人物也是一样的。一个戏当然要有个故事,有时曲折一些也是为人们所喜欢的,但是事情是人做出来的。我们在生活中做任何一件事,无论如何是离不开思想情感的支配,而思想情感又会因人而异。“文学是人学”

,戏剧文学的最终目的,也还是要通过“做什么”事来刻划“怎样做”的不同人物。

我们时常讲,在生活中观察、体验。写工业题材也好,写科研、农业、公安题材也好,一个作者除了学习、了解必要的专业知识外,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各行各业的事情了解人,观察、体验不同性格的人的思想情感。如果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在作者构思中浮现,就不会单纯地写他们“做什么”,这样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一个小戏的开端不易,结尾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收得不好,就会有虎头蛇尾之感。前面举过《钦差大臣》的开端,现在我们再回顾一下它的结尾:以安东诺维奇为首的官员、豪绅,不仅奉迎了赫里斯达阔夫这个骗子,而且还和他结了亲,正当安东诺维奇幻想着从此可以飞黄腾达的时候,从彼得堡来的真钦差大臣来到了,这时候,戏已经发展到高潮,于是,在场的剧中人物震惊之余,果戈理是用“哑潮的大停顿来结束全剧的,这个结尾干净之极,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给读者或观众留有充分的想象余地。

固然,《钦差大臣》是一部喜剧,但这个结尾正是这部作品的戏剧冲突、情节发展所决定的。任何一部戏剧的结尾,都必须从它确定的主题、结构、冲突的性质出发,绝对不能节外生枝。我们中国的观众喜欢看有头有尾的戏,但是这个尾不一定都是大团圆,喜剧可以有悲剧的结尾,悲剧也可以有喜剧的结尾,即使是正剧,也应当从冲突的性质出发,随着情节推移、结束,有不同的收尾。

《屋外有热流》这个小戏,剧本的写法比较新颖,当死去的哥哥又出现在弟弟、妹妹面前的时候,作者用了较大篇幅写幻觉,但是这个剧本的结尾,不仅以实代虚,而且注人了不少概念化的台词,这既使得全剧风格形式极不谐调,又有虎头蛇尾潦草之感。《屋外有热流》这部小戏的结尾,正是离开了戏剧冲突。情节的发展,仿佛是贴上去的。

二、导演

导演是戏剧、电影、舞蹈等艺术创造工作中,负有十分重要责任的一种职称。

就戏剧艺术而言,导演既是剧作的主要解释者,又是整个排练和演出的组织者,它还是戏剧艺术的主体一表演艺术(演员)的一面镜子,正确地反映出演员的种种问题,从而帮助演员沿着正确的途径从事创造工作。

选择剧本

确定剧本是导演的头一步工作。剧本,俗话说是一剧之本。